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总结

合集下载

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021年4月Apr.2021第45卷第2期Vol.45,No.2热带农业工程TROPICAL AGRICULTURAL ENCINEERING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①张淑静王兰英张云飞骆焱平(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急需农作物全程绿色种植,以降低农药残留。

因此,生产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重要讲授内容。

结合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论述“双一流”视域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S4-4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ZHANG ShujingWANG LanyingZHANG YunfeiLUO Yanping(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Abstract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 residents'demand for food has changed a lot.The whole pro ‐cess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growt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reduce pesticide residu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foo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Phytochemical Protec ‐tion in Hainan Universit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 class".Keywords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d practice《植物化学保护》是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门科学[1],该门课程是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难度大。

级植保3班 《《植物化学保护学》实习总结

级植保3班 《《植物化学保护学》实习总结

级植保3班《《植物化学保护学》实习总结2020级植保3班《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实习总结《植物化学保护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课程的实习使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也对植保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2020级植保3班全体同学在张志祥、赵晨、伍欣宙老师的带领下如期进行实习。

本次实习包括同学们自己动手配制制剂并进行生物测定、走出校门到田间和企业参观、邀请专家来校分享经验三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兴趣,扩宽视野,了解植物保护专业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一、自己动手配制药剂,在室内与田间测定活性,理论实践相结合农药的生物测定在新农药的创制、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

为了使巩固同学们的化保专业知识,本次实习设计了“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性与行为影响、毒饵配制及田间药效测定”的试验,以增强同学们的实践技能。

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同学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药剂及新型毒饵的配制工作,并在接下来9天时间内,在室内连续调查红火蚁工蚁生存情况、计算毒力值,并在校内室外利用配制好的毒饵进行对红火蚁的防效测定。

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将农药学系最新研究成果与实习内容相融合,在体现创新性的同时注重学生解决田间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巩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跃迁。

二、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开阔视野,感悟未来走出课堂,实地体验植物化学保护学科发展的印记,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和亮点,增强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张志祥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植物园,并给他们讲述了植物园的历史,展示了农药领域广泛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原料,如鱼藤、毛豆、血封喉、印楝,并介绍了它们的主要活性成分、杀虫机理和应用范围。

同时,他们了解了华农植保农学的历史和赵善环、庞等院士对农学的贡献,向同学们传达了老一辈植保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和严谨治学。

只有走出校门,才能了解现代农药行业的现状,开阔视野,感知植保人在社会需求中的意义。

《植物保护技术》精品课程研究报告

《植物保护技术》精品课程研究报告

《植物保护技术》精品课程研究报告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组,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杆,在多年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课程建设,努力建设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目前,网站框架已建成,出版了自行编写的教材,并以新教材为依托形成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了针对每一章节的习题、教案、课件,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通过大量任务和项目来展现教学任务的探索模式,使教学任务更加贴近实际,具有生动性和实用性。

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内容丰富。

在课程体系方面,构建了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引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使两种体系相互融合,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得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新颖,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赞许。

在教学内容方面,既注重具体的任务方法、技巧的讲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任务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中,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的自主思维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拓宽了学生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任务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掌握并融会贯通任务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已完成了《植物保护技术》课件等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程容量增大,方便了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课,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教学环境明显改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学生互动性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高效且生动有趣。

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一、课程教学内容(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植物保护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后继专业课程与技能的重要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意见、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多层面参与,形成以下课程设计理念: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服务中等职业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课程目标和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原则。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重要的学术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与病害有效抗争,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植物及环境生态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授课形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就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和探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授课形式在从课堂讲授为主向多媒体多学科协同教学模式转变。

教材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转变成以多媒体形式为主。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学中最为发达和最为常用的手段,让课堂更加趣味化,吸引力也更强。

同时,以多学科协同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植物化学保护知识的同时,能够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的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其次,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授课形式也从传统的讲授改为以实践实习为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实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如何及时防治植物病害等技能。

此外,对学生参与实习进行考核和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也是一种授课形式的改革和探索。

通过将实战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植物化学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案例分析机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和探索正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未来,教师还可以结合新兴教学理念,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设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参与到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 提 出来 与 各 位 一 起 交 流 。 .
化 , 今 国 内绝大 部 分 植 物 保 护 专 业 本 科 生 毕业 之 如
后 都 是从 事 与农 药 有关 的工作 , 如农 药 营 销 、 药 技 农
术 服 务 、 药 管 理 、 药 残 留 检 测 、 药 应 用 和 农 药 农 农 农
第 8卷 第 1期 21 0 0年 2月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J ur lo u h s rc lurlU nv r iy S ca ce c iin o na fSo t we tAg iu t a ie st ( o ilS in eEdto )
Vo1 8, . NO.1
结构 的变化等 , 这些 因素都 对《 物化学 保 护 》 程 的 植 课 教学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另外 , 者经过 连续 几 年 的 笔
观察和调 查 , 发现有 许多学 生经过《 植物 化学 保护 》 的
学 习之后 , 一些 重要农药 品种 的种类 、 性 、 用机 对 特 作
收稿 日期 : 0 9 5—2 2 0 —0 6 基 金 项 目: 南农 业 大 学 2 0 华 0 8年 度教 育教 学 改革 与 研究 项 目“ 品课 程《 物 化学 保 护》 精 植 的教 学 创新 与实 践 ” J O O 4 , 目负责 人 : 继光 。 (G 8 3 ) 项 黄
Fe . O1 b2 O
《 物 化 学 保 护 》 程 教 学 改 革 与 实 践 植 课
黄继光, 周利娟, 徐汉虹, 曾鑫年
( 南农业 大 学 天 然农 药与化 学生物 学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虫毒 理研 究室 , 东 广 州 5 0 4 ) 华 昆 广 1 6 2

《植物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成效

《植物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成效

《植物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成效近年来,与生物学相关的课程一直在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植物学课程也在这一趋势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科学研究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鉴于此,植物学课程建设及其实践与效果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学课程的建设及其实践应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利用等方面入手,其内容应该涵盖植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首先,要明确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植物学认知能力。

其次,要建立植物学的系统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植物学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植物学的实验资源,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再次,要注重植物学的历史发展、进化理论、生态学等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认识植物学领域的动态发展及其应用舞台,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和利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植物学研究能力,突出植物学在生物学及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在实施植物学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学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并加强课程研究及其系统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植物学资料、植物学研究成果等,以应付植物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同时,需要注重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对植物学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发挥;同时,要借助实验教学、演示教学、讨论等形式深入探究及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植物学知识与技能。

植物学课程的建设实践及其成效表明,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深入探究,健全实施,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一致的认可;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植物学课程的成功推行也将有助于植物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植物学课程建设及其实践与成效的研究非常重要,要从植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入手,并加强植物学课程的系实施及其动态监督,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实践技能的提升,最终培养学生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植物与化学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旨在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方向和实践措施。

1.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植物化学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急需对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进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和实践,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化学保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更新实验设备和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化学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实验设备和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

改革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需要更新实验设备和技术,以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实验技术和设备,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3.加强实验项目的实用性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需要加强实验项目的实用性,使其更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更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开设产学合作课程为了提高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应用型课程的实用性,可以开设产学合作课程,邀请农业生产企业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使课程更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应用性和指导性。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植物化学保护方面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授课形式以及实践形式的建设却落后。

为此,必须从改革授课形式和提高实践质量两个方面着手,推进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探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一、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为了改革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从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改革等方面着手。

(1)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应该基于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和梳理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实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认知训练,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认知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应该注重从课堂上深入挖掘,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学习过程从记忆式学习转变为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教学资源的改革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还要注重实践资源的改革。

如,学习过程中应该大量使用实物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实践中的各种技术、设备和药剂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深入实际,教授实际生产技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化学保护技术。

二、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践质量的提高(1)建立多种实践模式实践活动是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把实验室实践,实地实践,现场答疑等,做到有机结合。

(2)丰富实践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实践的实施需要依托丰富的教材,因此应该加强课程教材的编写,让实践活动更加清晰明确,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3)完善实践考核植物化学保护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优化实践考核,让学生能够得出客观的实践结果,而不是简单的理论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昆虫学课程建设2006年年度总结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组)
农业昆虫学课程是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骨干课,2004年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昆虫学学科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现将2006年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资队伍梯队合理、水平高
本课程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实验师1人。

7名教师中55岁以上的1 人,45~54岁2人,45岁以下4人,年龄结构合理。

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承担科研任务,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名任课教师全部为高级职称,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学历层次高。

通过组织观摩教学,参加科学研究,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刘勇教授2006年获山东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墨铁路副教授获教学质量三等奖。

骨干教师都投入课程的各教学环节中,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课程建设,帮助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指导本科生实验和实习。

二、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
因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新修订的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写质量高,系统性强,但随着种植制度、有害生物的外来入侵,害虫优势种变化较快。

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将新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删减部分过时的内容,使学生在奠定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三、建立精品课程网站
网站内容丰富,学生通过网站不仅可全面了解学科领域、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还可让学生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利用电子邮件使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录制了4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提供给全校教师观摩交流。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提出问题,增加一些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因材施教、注重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有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学习农业昆虫学时,往往有不着边际之感,而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又要
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必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才能指导生产。

因此,我们就组织他们观看有关录像,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农村进行实地观察,安排他们采集标本、观察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效果很好。

3、组建农业昆虫学试题库,组织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命题,试题题形多,覆盖度广(95%以上),有利于取题组合试题,为考教分离点定了基础。

五、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好方法。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田间调查和实验两大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对于农业昆虫学课程来讲,昆虫形态识别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来受到任课老师的重视。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课的观察验证所学的理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实践应用的能力。

为此,在开设的实验课中,应尽可能地摆放新鲜标本和多种形态,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到田间进行调查观察。

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把重点放在准备新鲜材料、现场指导上。

同时,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增加了田间调查,通过了解农民和生产中的情况,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献身农业的自觉性,也通过田间观察、具体试验和分析,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二)通过SRT计划项目和毕业论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2006年新增大学生SRT计划项目3项,参加课题的学生15人。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31名,尽量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补充研究经费,认真进行指导,使其在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上积极探索,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考研成功率达70%左右,直接就业的都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很受接受单位欢迎。

(三)指导1名本科生毕业论文2006年获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
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对外教学和科研交流。

通过建设,本科程的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已达到国内相同课程的先进水平。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本课题组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鉴定》和《园艺昆虫学》,积极为课程和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200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