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三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3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3答案第七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实验设计,2.控制,3. 环境变量,4.无关变量,5.干涉变量,6.检查点、实验处理,7.随机化和配对法,8.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保持恒定9.配对法,10.事后回溯设计,二、名词解释:1. 环境中可以作为自变量研究对象的环境因素。
例如,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等不同环境因素。
2.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
一是说: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另一是说:一切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在实验中又是影响反应变量(行为,又称实验结果)的因素。
3. 采用控制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或多个实验组的设计方法,又称组间设计。
4. 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之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这就要求将被试依据某些特质两两配对,这种方法理论上可取,但实际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常顾此失彼。
5.在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出去,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6. 完全随机设计,是依据概率的原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使各组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7. 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质,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每一个被试为区组,使其保持同质。
另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这样可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
8. 指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使用真正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类似或近似真正的实验设计。
爱课程教育研究方法习题作业-单元3 文献检索的过程

单元3 习题作业+参考答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想要获取最新的文献,需要的文献查找方式为:(B)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2.以下不属于文献检索方案必要环节的是:(D)A.分析检索内容范围和时间跨度B.确定文献分布C.明确检索途径D.确定所需工具3.为了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最适合的文献查找方式为:(B)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4.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是:(B)A.时序查找法B.跟踪查找法C.综合查找法D.信息技术查找法5.以下不属于文献检索过程的是:(D)A.评估文献检索效果;B.制定文献检索方案;C.选用文献检索工具;D.确定文献分布。
二、名词解释1.文献检索方案2.文献检索工具3.文献检索方法4.文献检索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文献检索的过程。
四、论述题或实践应用题请根据研究选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查获文献,并尝试撰写文献综述。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B);4.(B);5.(D)。
二、名词解释1. 是指导检索过程的行动步骤和计划。
1.分析检索目的是什么:深入了解和研究课题,撰写文献综述;2.分析检索内容范围和时间跨度有多长?3.确定采用哪种文献检索类型;4.确定文献分布在哪里;5.明确采用哪种检索途径;6.确定采用哪种检索方法。
2. 是指用于报道、存贮文献信息和查找相关文献线索的知识载体。
3. 文献检索方法是直接利用文献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途径、方式和手段。
包括:(1)时序查找法;(2)跟踪查找法;(3)综合查找法;(4)信息技术检索法。
4. 是指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索途径和方法查获文献资料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五个步骤,即:分析研究课题;制定文献检索方案;选用文献检索工具;确定文献检索方法;评估文献检索效果。
三、简答题1.文献检索过程具体包括五个步骤,即:分析研究课题;制定文献检索方案;选用文献检索工具;确定文献检索方法;评估文献检索效果。
爱课程教育研究方法习题作业-单元3 如何设计问题与选项

单元3 习题作业+参考答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答题的形式,问卷可以被分为( )。
A. 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和半封闭式问卷B. 电话访问问卷和报刊问卷C. 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D. 自填式问卷和代填式问卷2.下列问题的选项设计属于等级式的是( )。
A. 我自己决定的事,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 )。
①是 ②否B.您本人全年的收入是:()。
①2000元以下□ ②2001—5000元 □③5001—10000元 ④10000元 □C.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时谦让:( )。
①不能 ②偶尔能③有时能 ④比较能 ⑤常常能D.你每周用于备课的时间是:( )。
①8小时以上②8—6小时③6-4小时④4小时以下二、名词解释1.开放式选项2.封闭式选项3.填空式选项4.选择式选项5.顺序式选项6.等级式选项7.矩阵式选项8.表格式选项三、辨析题(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并分析说明错误的原因)1.请判断下面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那是因为它违背了哪条原则?应该怎么改正?(1)假如市场上有一种有利于健康、科学性强、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书包,您将:a.为孩子买一个b.看看再说c.已经有了这种书包,不必再买d.其他(2)我们知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的水银柱会上升;温度降低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柱会下降。
从微观角度分析,你认为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原因是()(3)你喜欢网络交往吗?(4)人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对外语学习有兴趣,是吗?(5)你喜欢化学课、化学老师吗?(6)你在上一次化学考试中作弊吗?(7)你是否赞成课程不进行改革?(8)你觉得现行的人教版化学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教科书的栏目设置如何?(9)你喜欢课外阅读的原因是( )四、简答题1.简述问卷中问题和答案设计的类型。
2.简述问题表述的要求3.简述问题排序的要求4.简述选项设计的原则5.简述问卷的问题和选项设计的要求。
(完整word版)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到作业五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30)1.教育研究(6)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2.定量研究(6)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实验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
3.定性研究(6)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4.文献研究(6)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
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5.现场研究(6)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
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
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
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简答题(50)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
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
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样本(K=3)
n
X
σ
1
44
109
12
2
46
108
13
3
50
103
15
4、有10名被试学生的反应时间如表9.3所示,求其标准差。
表9。3 10名被试的反应时间计算表
序号
反应时间
离差
离差平方
1
186.1
35.50
1260.25
2
174.3
23.70
561.69
3
118.4
3.两个平均数差异性的检验比一个平均显著性检验增加了哪些前提条件?
4.叙述计算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功能。
5.简单叙述非参数检验方法与参数检验方法相比的特点。
6.简单叙述T检验的条件。
7.单测检验与双测检验的区别在哪里?
8.简述方差及方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
9.简述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9.简述评判记录。
10.简述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
11.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12.简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2
第五章
简答题
1.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简述个别访问谈和集体访谈各自适用的情况。
3.简述访问发的一般步骤。
4.简述结构访问法。
5.简述非结构访问法。
85
85
87
89
60
64
65
66
68
69
70
71
72
73
74
76
77
78
79
80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任务1-3+终结性考完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任务1-3+终结性考完试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科学研究特征的是()A.系统性B.控制性C.重复性D.可证实性2.以下不属于教育研究的性质的是()A.先验性B.系统性C.有效性D.目的性3.以下关于研究假设描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研究假设本质上是对期待得到的研究结果的一种陈述。
B.研究假设的陈述应当简洁明了。
C.在定性的研究中一般要建立研究假设。
D.研究假设包含了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数据收集中,影响数据可靠性的因素不包括()A.研究中的被试B.研究中的主试的态度C.施测的稳定性D.施测工具的使用二、判断题5.描述型研究旨在解释教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预测一种教育现象将如何改变或影响其他的现象。
(×)6.教育研究范式中的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主张通过观察现象归纳岀一般规律。
其研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事物。
(√)7.关系型研究问题探索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或一起变化的程度。
(√)8.假设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备择假设和虚无假设。
(√)9.教育中的实验研究即教育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0.准实验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模式,不能随机分配和选择被试,而且几乎不能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形考任务2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对观察法特点的描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教育观察法易于操作,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B.教育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易于发现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和规律。
C.教育观察法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外显行为,也包括对态度、信念和动机等内在心理特征进行直接的观察。
D.观察法适用于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研究。
2.以下关于参与式观察的叙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与被观察者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3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3一、计算题(第九章)1.某小学对学生的成绩记录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练习成绩X1、期中检测成绩X2、期末考试成绩X3。
假设这三部分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考评,同时三部分成绩的权重分别是0.20,0.30和0.50。
若一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为X1=90分,期中测验成绩为X2=8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X3=86分,那么该学生的综合成绩是多少?解: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3213215.03.02.050.030.020.050.030.020.0X X X X X X X W ++=++⨯+⨯+⨯=将平时作业成绩为X 1=90分,期中测验成绩为X 2=8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X 3=86分;代入上式,则该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为:2.86865.0843.0902.0=⨯+⨯+⨯(分)2.在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样本,测昨他们的某项考试分数如表9.1中所示。
求他们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表9.1 30名样本的测验分数()13.773023149796595630111==++++⨯==∑=n i i X n X3.某实验小学组织对学生进行一项能力测验,共抽出三个样本,获得有关数据如表9.2所示。
求其总的标准差。
表9.2 三个样本的能力测验计算表先求出总平均数w X ,再将表9.2中的数据代入到公式中,则5. 106 50 46 44 10350 108 46 109 44 1 32 13 3 2 2 1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n n X n X n X n X n n X k i i i ki iw ()()⎥⎦⎤⎢⎣⎡-+⨯=∑∑∑==-k i k i w i i i i k i i w X X n n n 112211σσ()()()()()76.13429.189********15.106103505.106108465.106109441550134612445046441222222≈≈=⎥⎥⎦⎤⎢⎢⎣⎡-+-⨯+-⨯+⨯+⨯+⨯⨯++=4.有10名被试学生的反应时间如表9.3所示,求其标准差。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3秋学期在线作业1-答案3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3秋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调查所得的资料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量化的,另一类是
[选项.A]文献的
[选项.B]质化的
[选项.C]数据的
[选项.D]实践的
[正确选择]:B
【题目】,为叙述方便,O在实验设计中表示()
[选项.A]表示实验被试
[选项.B]表示被试是经过随机选择和分配的
[选项.C]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实验的自变量
[选项.D]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即实验的因变量的测量
[正确选择]:D
【题目】,依据()标准,可以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选项.A]调查的目的
[选项.B]调查的范围
[选项.C]调查的内容
[选项.D]调查的手段
[正确选择]:C
【题目】,按()分,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鉴别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
[选项.A]实验内容
[选项.B]实验目的
[选项.C]实验条件控制
[选项.D]实验的具体组织形式
[正确选择]:B
【题目】,有几种不同教材,考察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有没有显著差异。
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
[选项.A]变量
[选项.B]因变量
[选项.C]自变量
[选项.D]无关变量
[正确选择]:C
【题目】,为叙述方便,R在实验设计中表示()
[选项.A]表示实验被试
[选项.B]表示被试是经过随机选择和分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三第七章自测题一、填空1. ( ) 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
2. 对同一个刺激,被试个体所进行的或能形成的反应种类是无限的。
如何把无限的被试个体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意想的方向上,这就是所说的()问题。
3. 种类自变量的有:课题方面的自变量、()、被试变量和暂时的被试变量。
4.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干涉变量、控制变量、()。
5. ( ) 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6. 不同的环境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学校、地区、班级等环境因素都可作为变量,即()变量。
7.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或()。
8. ()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9. 在实验设计阶段可以采用的一些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这种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称为()。
10. 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1. 相关设计又称()。
12.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的大小。
二、名词解释1. 自变量,2.环境变量,3. 控制变量,4. 组间设计,5. 随机化方法,6. 配对法,7. 统计控制,8. 完全随机化设计,9. 区组设计,10.准实验设计,11.内在效度,12. 统计推论效度, 13.外在效度。
三、简答题1. 一个好的反应指标应具备哪些条件?2. 自变量的种类有哪些?3. 对自变量的控制应注意哪些问题?4.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什么好处?5. 因变量要具备哪些特点?6.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各有什么优缺点?7. 完全随机化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有何异同?8.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什么?9.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有哪些?四、论述题1. 控制或规定自变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确定反应变量指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 对部分被试变量和暂时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4. 对环境变量和部分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5. 影响内在度的因素有哪些?6. 影响统计推论效度的因素有哪些?7.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自测题参考答案一、1.实验设计,2.控制,3. 环境变量,4.无关变量,5.干涉变量,6.环境变量,7.检查点、实验处理,8.随机化和配对法,9.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保持恒定10.配对法,11.事后回溯设计,12.系统误差。
二、1. 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2. 环境中可以作为自变量研究对象的环境因素。
例如,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等不同环境因素。
3.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
一是说: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另一是说:一切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在实验中又是影响反应变量(行为,又称实验结果)的因素。
4. 采用控制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或多个实验组的设计方法,又称组间设计。
5. 随机化方法是依据数学上概率的原理,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
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处理之外,其他无关变量保持相等,可弥补配对法顾此失彼的特点,是控制无关变量较好的方法。
6. 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之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这就要求将被试依据某些特质两两配对,这种方法理论上可取,但实际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常顾此失彼。
7.在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出去,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8. 完全随机设计,是依据概率的原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使各组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9. 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质,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每一个被试为区组,使其保持同质。
另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这样可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
10. 指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使用真正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类似或近似真正的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方案大致有如下几种:①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事前事后测定设计。
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11.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大小而言。
从另外的角度讲,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12.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13.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三、1. 反应指标应具备的条件有:(1)准确性方面的指标,正确率或错误率。
若相同条件下(除自变量之外)亦可用正确或错误的次数表示。
(2)速度或敏捷度方面,常有两种情况:工作量一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时间一定所完成的工作量。
这两种指标都可作为速度或敏捷度指标。
(3)刺激的强度水平不同。
例如,学习实验中,通过不同难度的智力测验题目。
(4)概率或频率,某些反应出现的概率或频率,也常被用作反应变量的指标。
(5)反应的强度或力量,(6)各种成就测验与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7)高次反应变量图表,即用一个图或表显示反应的多种情况,例如学习曲线,既可表示学习的正确或错误率,又能表示整个的学习进程情况。
2. 自变量的种类:⑴课题方面的自变量,⑵环境变量,⑶被试变量,⑷暂时的被试变量。
自变量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
3. 对自变量控制得如何,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失败,控制包括两方面:⑴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⑵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4.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以下三个好处:(1)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2)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3)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5. 特点:(1)反应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
即反应的指标能够度量某刺激所引起的真实反应,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故这种特点又称为特异性。
(2)反应指标要具有客观性,即不同的研究观察者或不同次的观察只要是反应相同,其指标也应该相同。
当然允许观测的随机误差。
一些主观性较大的度量指标,规定好反应标准以后,也可认为是一种客观性很好的度量指标。
(3)指标要能够数量化,或用数字,或用次数,或用一定的反应不同程度的语义,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之类,也可认为是具有数量化特征的指标。
(4)反应指标应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例如同是100%的正确,或同是100分,各个受测者在此方面的反应并不尽相同,有的很吃力,有的很轻松,有的勉勉强强,有的绰绰有余,但作为记录的反应只是一种,这就是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也类似,不过是反应的另一端。
6. 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异,就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历史因素、身心变化,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的变化,练习效果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等,都难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因而对结果解释的效度降低。
7. 完全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化设计的不同之处是:首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的区组内,使各区组内的被试比区组间的被试更接近同质。
将被试分好区组后,然后再将各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到各不同的实验处理或实验组、控制组内。
因此称作随机化区组设计。
这样,由于事前对被试配对,因此,控制组、实验组,这两组被试就更接近完全相等。
在保证被试接近完全相等这一点上,比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更有把握。
其次,是所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它是用相关样本的方差分析或t检验的方法分析不同实验处理间的差异,这种统计方法可将被试的变异估计出来,可将它从误差变异中排除,使误差变异变得最小,而使实验处理的变异变大。
8.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①每个因素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②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③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故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中因实验顺序、被试差异等所造成的无关变量效果。
9. 影响构想效度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构想之代表性不充足,二是构想之代表性过宽,以致包括了无关的多余事物。
四、1. (1)自变量的操作定义,(2)规定自变量的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2. (1)规定好反映的操作定义,(2)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3)反映指标的平衡。
3. 这些变量应该作为无关变量处理,控制方法:(1)用指导语控制,(2)主试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3)双盲实验法,(4)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5)实验组控制组法。
4. (1)操作控制的方法(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的方法(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的抵消、随机化方法和配对法、统计方法)。
5. 影响内在效度的一些因素:⑴历史因素;⑵选择,这是指没有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实验对象或进行分组;⑶成熟,是指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试者内部发生改变,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⑷测验经验的成长,测验经验是指对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测验量表的应答技巧;⑸测量工具的稳定性;⑹统计回归因素,是指在取样时,选取某些特质位于两极端的被试,而这些被试在前后两次测试时,出现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被试其得分向中间回归;⑺被试亡失;⑻选择与成熟之交互作用,选择不同被试可能与成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故也影响效度;⑼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10)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11)疲劳因素,由重复安排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上述几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在研究设计上应予以严格控制。
6.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⑴统计检定力低(决定统计检定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有:a、样本大小,样本小统计检定力低。
b、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
α越小,β错误就越大,统计检定力降低。
因此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要合适,一般为.05,•但有些研究其统计推论错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或教育方面的研究,允许显著性水平α为0.10。
c、因变量的误差变异(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也大,达到显著水平时,β错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