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及问题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及问题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及问题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及问题孙晓鹏(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摘要:迁地保护是保护濒危植物的一个主要和有效的手段。

本文论述了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因,介绍了迁地保护的方法:建立种子库、离体保存和活体栽培。

文章主要从采样的科学性、植物园分布于植物区系的协调、基因流失、新生境的适应、有效种群大小、数据管理监测和保护合作七个方面探讨了迁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后对迁地保护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方法问题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个主要手段。

就地保护着重通过保护生境来保护物种,而迁地保护则将濒危物种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集中管理,从而避免灭绝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然而迁地保护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受到质疑,有人认为迁地保护使物种脱离了原来生境,即使能保存了下来,也已经不是原来的物种了[1],而且在植物园里很难模拟原生境的生态位搭配,物种的适合度将受到影响。

在1987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3750万美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中,用到迁地保护上的只占了1%多一点。

但无论我们怎样加大保护力度,地球上的物种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迁地保护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美国1990年根据Cohen等人的报告,设立了75万美元的诺亚(Noah)计划,专门用于植物的迁地保护。

从1985年开始,全世界的植物园以每周增加1个的速度,从1300多个发展到1991年的1600多个[2]。

迁地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迁地保护的原因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在不断加剧,这种干扰使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响应,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虽然维持了很高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并不能保证所有植物多样性能够长期保存下来(Tilman等2001)[3]。

就地保护只能在保证维持生境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对于那些灭绝趋势在自然状态下不可逆转或是基因快速丧失的物种,迁地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第四节迁地保护

第四节迁地保护

基因资源库(genome resource bank) 目的:保存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意义:
为就地保护和迁地种群保存了遗传多样性。
减少了饲养个体数目,延长了个体的繁殖寿命。
为改良家养动物品质和种间杂交提供了野生种源。
为地理隔离种群之间交流基因提供了途径。
基因资源库只是一种保护手段,不能取代就地和 迁地保护的种群。 IUCN保护繁育专家组得出结论:基因资源库是长 期保存野生生物遗传变异的手段。
• 胚胎移植:能增加一些稀有动物的繁殖量。
2、水族馆
公开的水族馆传统上都趋于展览一些稀有的 和有引诱力的鱼类,再辅以海豹、海豚和其 他海洋哺乳动物表演。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繁殖技术,以便稀有种 类能在水族馆中维持,在某时候放回到野外, 而且水族馆的种类不需到野外采集。
饲养海洋哺乳动物和大型鱼类的一个实际问题是 它们需要庞大水体。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小的、 有保护的天然水体建设介于野生和人造条件之间 的生境。 白鳍豚现仅保留野生个体约200个 ,原因:堤坝、 水闸、水污染、船桨、噪音等,科学家已在河道U 形弯曲形成的湖中成立了养护繁育中心。
问题:因故障或设备损坏而毁坏;能量贮备耗尽和有害 变化的积累使之逐渐失去发芽力;对于大型的、生活期 长的种类,恢复种子的活力可能花费极大财力和消耗很 长时间。 约有15% “顽固的” 种子,既不休眠也不耐 低温贮藏条件。 解决方式:种子样本必须定期播种、生长、成熟结实, 贮存新的种子样本。 野生种的种子需讲究采集(sampling)策略

当迁地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量时,通过对人工
驯养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的生境中不断地释
放迁地种群的繁育后代,补充野生种群,以增加野 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建立起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是迁地保护的 最终目标。

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

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

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张林源1 1 陈耘1 于长青1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100076)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北京100091) 摘要麋鹿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在中国灭绝已有100年的历史。

19世纪末从中国流传到国外,多圈养在动物园和庄园中,主要为人工种群。

中国从50年代开始引进麋鹿数只,未形成规模,到80年代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麋鹿迁地保护工作。

1985年北京南海子和1986年江苏大丰分别引进麋鹿38只和39只,拉开了麋鹿在中国重引进的序幕。

1993年又在湖北天鹅洲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

之后,又被输送到海南、上海、秦皇岛、济南、天津、石家庄等地。

麋鹿在中国已形成了三大种群和十几个小种群,总数超过600。

现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000余只,均为18只的后代,其近亲繁殖程度很高,曾出现过严重的近交衰退。

主要表现在生命力衰退,寿命缩短,畸形个体出现,野性丧失等。

但经过几次建群过程和重组过程,使大量有害基因丧失,麋鹿优良性状得以保持和纯合,安然度过“瓶颈”近交耐受力增强,期,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纯合的现代麋鹿种群。

通过对中国现有麋鹿的研究表明麋鹿已充分适应故土的自然环境,生产期、产仔率、成活率以及生命力都有所改变。

相信在中国重新恢复麋鹿的自然种群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键词麋鹿南海子迁地保护遗传多样性糜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的特产鹿科动物。

以其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尾,角像鹿角的特殊外部形态被人称为“四不像”在麋鹿的沧桑历史中,。

麋鹿数量的变化与战争和环境变化密切关联,其浓厚的传奇色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麋鹿在中国重引进的进行,对麋鹿的研究也从历史分布和化石研究逐步发展到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

麋鹿数量的增加和饲养地点的扩大,使麋鹿迁地保护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研究中最成功的范例。

厚植生态优势 绘就大美画卷——档案助力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厚植生态优势 绘就大美画卷——档案助力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王王成蓉樊小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海之滨,占地4万亩,境内拥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

1985年,保护区成立,历经3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先后创下五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麋鹿自然保护区、最多麋鹿种群数量、最完整麋鹿基因库、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最大人工驯养麋鹿种群)。

与此同时,保护区在规划、建设、发展、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珍贵档案。

这些档案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保护区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助力。

见证回归之路蹡蹡前行麋鹿,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春秋战国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便不绝于书。

1865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发现了这一奇特物种,并首次从学术角度解读麋鹿。

之后数十年,不断有麋鹿活体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夕之间,仅余的三四百头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南苑)的麋鹿或被杀或被运往欧洲各地。

至此,在中国生存了几百万年的麋鹿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英两国有条不紊地推进麋鹿回归事宜。

1985年,经双方共同努力,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并签订《麋鹿重新引进中国项目协议》。

为做好麋鹿重新引进工作,当年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麋鹿基金会(现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绿色发展基金会)。

8月24日,22头麋鹿归国,放养在北京南苑(现南海子麋鹿苑)。

与此同时,麋鹿择居大丰条件日益成熟。

1985年5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与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及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根据在大丰沿海陆续出土的麋鹿骨骼线索,专程到大丰考察,而后确定川东港以南的一片黄海冲积平原沼泽地作为麋鹿放养地。

8月13日,江苏省农林厅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报告,请求批准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

8月16日,江苏省农林厅上报林业部《关于江苏省大丰麋鹿保护区计划任务书的报告》。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

保护动物是由哪三方面组成(3~6问答)(答题开始,先进入一段广告,稍后更精彩:这道题本渣也不知道,没看懂题,哪位大神找到答案了,我粉你!!——学委)关心自然保护,设计保护区从哪方面考虑?(见下面第4题,建立原则)1.简述“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时代、学科性质、涵盖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时代(参考教材P7):本世纪70 年代,科技界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于是,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

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

现在,保护生物学会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

从1990 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学科性质与涵盖内容(参考教材P8-9):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应用生物学科为保护生物学提出了研究课题,保护生物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

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教材P9-10):(1)小种群生存概率:在迁地保护物种时,保存的种群大小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保护的效果。

因此,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保护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现实问题。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物种灭绝后的遗传损失大小与物种分类地位有关。

(4)生境破碎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从麋鹿返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从麋鹿返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从麋鹿返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摘要:中国特有的麋鹿,经历历史的变迁,几经波折最终返乡,这曲折的故事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变换,麋鹿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护而且如今不断发展壮大,从其中渗透出来的迁地保护思想沿用至今,并挽救了不少濒危的物种,使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下来,本文从麋鹿还乡的故事来讲迁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海藻。

我国是世界上产鹿最多的国家,有大驼鹿、驯鹿、黑鹿和麝等十六七种,其中最珍贵的就属麋鹿了。

麋鹿本身原产于中国,但是几经历史变迁,曾经一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消失,后来通过迁地保护才使得其种群得到壮大。

1 麋鹿基本介绍及概况1.1 麋鹿形态、分布、习性雄鹿肩高1-3米,身长2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千克左右。

它头上长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脱换一次,尾巴也有75厘米长,是鹿类中尾巴最长的。

雌鹿无角体小,重量仅100千克左右,尾巴长约60厘米。

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喜欢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沼泽地区和河湖岸边。

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游泳、潜水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红棕色,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它们平时性情温驯,但在夏末秋初的发情期间,雄麋鹿性格却变得异常凶猛好斗,往往为争夺雌偶发生激烈格斗,造成伤亡。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9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

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寿命一般约20年。

[1]1.2 麋鹿返乡历程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以后竟销声匿迹。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

到19世纪时,全世界就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麋鹿重生: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笔记

《麋鹿重生: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笔记

《麋鹿重生: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二、麋鹿概述 (5)2.1 麋鹿的基本信息 (6)2.2 麋鹿的历史与分布 (7)三、中国麋鹿保护历程 (8)3.1 早期保护措施 (9)3.2 保护区设立与发展 (10)3.3 重要保护事件与成果 (11)四、麋鹿保护的中国模式 (12)4.1 理念创新 (13)4.2 保护策略 (14)4.3 实施效果 (16)五、国际视角下的麋鹿保护 (17)5.1 国际组织的角色 (18)5.2 国际合作与交流 (19)5.3 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 (20)六、结论与启示 (22)6.1 麋鹿保护的意义 (23)6.2 对未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启示 (25)一、内容概括《麋鹿重生: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是一本关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著作,作者通过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政策措施、成功案例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本书旨在借鉴中国的经验,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书中首先回顾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行为。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挑战。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禁猎政策、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本书通过具体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实践成果。

如东北虎、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以及对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研究和繁育工作。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麋鹿,是世界上已经绝灭于野外,但被安全地保存在园囿条件下,目前正试行重新在原栖息地放野的大型哺乳动物中的少数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麋鹿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就和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悠久绵长的影响,也许在中国还很少有其他动物能与其相提并论。

中国现有麋鹿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76%,是全球麋鹿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工作进入新领域。

如今,曾经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正以其不断复壮的种群向世界解读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艰难的回归之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被洗劫一空,从此中国特有物种麋鹿在本土销声匿迹,开始了漂泊异乡的流浪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工作百废待兴,麋鹿重回故里也被列入议事日程。

1956年春,伦敦动物学会选出的2对麋鹿被护送到北京动物园。

至1973年,只剩下1958年产下的1头和当年回来的1头,而且还都是雄性。

1973年底,伦敦动物学会又送来2对豢养在北京动物园里,至1979年数年时间内生下7胎,其中还有2胎难产。

事实证明动物园环境只能适用于展览,不能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原本设想通过动物园饲养重建中国麋鹿种群的途径,被残酷的现实切断。

1980年前后,中国政府和动物专家一致认识到恢复麋鹿种群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实施具有规模的重引进。

这与国际上致力于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组织不谋而合,而且还得到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麋鹿种群的英国乌邦寺动物园的支持。

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安全运抵北京,其中2头转送上海动物园,20头在北京麋鹿苑驻扎。

麋鹿在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重返家园。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欢迎中国领导人胡耀邦的宴会上说:“麋鹿回家和香港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中英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

”乌邦寺动物园的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在北京举行的麋鹿赠送仪式上说:“对我和我们的家族来说,能与中国合作让麋鹿重返故园,的确是件极为振奋人心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摘要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

本文以麋鹿保护的成功为范例,简单分析了麋鹿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前景,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引言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不少我国的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必须进行迁地保护。

其中麋鹿的保护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从国外引进,长途迁地保护,是我国对麋鹿保护唯一可行的措施。

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适合野生动植生存的空间,如湿地、森林等在日益缩小,甚至消失。

还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使得许多在郊区动物栖息地被斑块化,尤其不利于一些活动领域大的动物的生存。

因此,为了任何人和野生生物能够和谐发展。

我们不得不不让一些野生动植物“搬家”。

植物园、动物园及野生动物饲养场是迁地保护的优良场所。

麋鹿面临的主要威胁(1)栖息地丧失或破坏。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麋鹿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遗传多样性丧失。

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麋鹿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贫乏而将影响其种群长期健康存活。

(3)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

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麋鹿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

(4)外来种入侵。

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5)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

(6)疾病。

病原体会影响麋鹿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麋鹿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麋鹿迁地保护历史及现状麋鹿曾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以致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

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

这18头麋鹿成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

二战时,这个种群达到255头,乌邦寺庄园因害怕战火,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

麋鹿回归中国始于1965年,当时,伦敦动物学会赠送2对幼年麋鹿给中国动物学会,1973 年再次赠送2对麋鹿饲养在北京动物园。

但此时中国的麋鹿由于难产和疾病,繁殖的后代很少,不能形成规模种群。

真正意义上的麋鹿迁地保护开始于80年代。

1985年和1987年从英国送回的38只麋鹿饲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半自然环境中,1986年江苏省大丰保护区引英国9家动物园的39只麋鹿放养,从而拉开了麋鹿在中国迁地保护的序幕。

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

中国已经在1991年就已达到了麋鹿重引进第一阶段的目标——在中国恢复拥有60~80头麋鹿的麋鹿基础种群。

为了减小北京麋鹿的种群压力,同时也完成了麋鹿重引进第二阶段目标——恢复自然种群。

现在,中国已在北京、江苏省大丰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等地实施麋鹿散养计划,目前已形成种群,全国已有麋鹿2000多头。

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有麋鹿648头,有效种群已达到50个,这表明这个保护区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库,麋鹿的遗传基因已不会再流失。

麋鹿的保护前景麋鹿最初引入欧洲时确实经历过严重的近交衰退。

但目前麋鹿的繁殖力、生存力似乎未受影响,这表明麋鹿经过几次特别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遗传狭窄过程,大量稀有有害基因被清除,而由于种群的迅速增长、自由竞争等种群内部调节因素,使麋鹿的优良性状得以保持并安然度过“瓶颈”期,从而耐受近交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麋鹿几乎分布于世界各地,引入大丰后便很快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且在后足长、繁殖力及繁殖季节性等方面表现出比圈养状态下更强的适应性,由北京南苑引入湖北石首市天鹅洲保护区后,同样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这表明在我国重建自然种群完全可能,而且也只有如此,麋鹿才能在自然中进化并丰富其受损的遗传多样性。

麋鹿迁地保护对策为了更好的保护麋鹿,我们需要加大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投入、及时了解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原因,科学评估资源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

而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国家更大的投入支持,依靠国家的支持来加大物种濒危机制研究的投入、加强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的建设、加强野外研究基地和网络体系建设、以及加强CITES履约能力建设。

尽管目前麋鹿耐受近交的能力较强,但小种群的遗传漂失效应及近交效应必将进一步严重损害其遗传多样性,甚至导致大量具有重要适应意义的基因漂失,从而使麋鹿因丧失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潜力而衰亡。

小规模饲养麋鹿的低繁殖力和低成活率 ,其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此,而社群行为得不到有效表达也是重要原因。

因此,保护麋鹿遗传多样性,避免遗传漂失和近交,在今后麋鹿保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充分利用雄性麋鹿的繁殖潜力,使其遗传多样性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保护整个种群的遗传变异,应考虑通过人工授精的研究和应用来提高有效种群数量。

因而我国应考虑建立新的散放点,并着手进行建立自然种群的试验研究。

保护成果在对麋鹿进行迁地保护后,我国学者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景观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等多层次,探讨了生态及遗传等因素对物种濒危的影响,以揭示物种受威胁格局及濒危机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生态濒危物种与进化濒危物种的概念;发现过度利用是中国脊椎动物的最大威胁,有别于被国际上广泛认为的栖息地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从理论生态学角度阐明动物进化生存的机制。

在数量遗传学上,根据文字记载比较可靠的数据看,最初18只麋鹿为8雄10雌,其中最多有8雌2雄参加了繁殖。

在形成乌邦寺种群之前,欧洲曾出现过明显的近交衰退现象,主要表现在:生命力衰退,直接源于中国、在欧洲圈养的麋鹿平均寿命为9.7岁,而其后代之间或后代与亲本之间交配繁殖的个体平均寿命仅为4.0岁;性比衰退,生长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的麋鹿,其雌性的个体数量应大于雄性的个体数量,而最早在欧洲繁殖的麋鹿雌雄比为1:2.5,这是由于雄性染色体的杂合性能更好地适应不良环境。

据推算,动物近交系数每增加10%,整个繁殖能力将下降25%,但目前我国麋鹿的繁殖能力和生存力均未受到较大影响。

而且难产是麋鹿繁殖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圈养条件下,麋鹿的难产率可达8%,影响麋鹿难产的关键因素是活动量和食物。

活动面积小、运动量低、食物能量高引起胎儿和母体肥大,导致难产发生。

难产时经过人工助产后存活的雌性麋鹿一般不再生育,即使偶尔怀孕,还会出现难产现象。

根据对半散养的麋鹿繁殖的观察,参加繁殖的麋鹿性比为5雌:1雄。

在圈养条件下,多数情况下出生仔鹿性比为1:1;在半散养条件下,出生仔鹿性比为1:1~1:1.6;在欧洲饲养初期麋鹿出生仔鹿的性比为1:2.5。

决定出生仔鹿性别的主要因素是母鹿怀孕前的环境状况,特别是当时的食物条件。

当环境恶劣、食物缺乏时,出生的雄性个体较多;反之亦然。

无论圈养还是半散养的麋鹿,出生时的性比均没有达到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这说明我们现有的环境还不是麋鹿生存的最理想环境。

在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多态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知道,在现存鹿科动物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数目的多态现象,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不同,麋鹿的染色体只有一种形态(2n=68),因此,现生麋鹿不存在染色体数目多态现象。

另根据对12只麋鹿和21只麋鹿的血浆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电聚焦电泳分析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多态性。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麋鹿进化程度已经很高,其遗传变异已严重降低,成为一个较为纯合的特化种群。

这一结果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造成的,其一是麋鹿于中新世早期最早从鹿科动物进化主干上分支,单独进化时间较长。

保护生物学国际动态与发展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并没有减缓。

应运而生的保护生物学,其研究核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面,目标在于评估物种灭绝概率、保护现有物种、栖息地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虽然建立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并且,其发展趋势从保护行为学、保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医学四个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补充。

总结麋鹿保护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范例。

从麋鹿的保护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对其他生物保护的工作大有裨益。

保护生物学最重要的是评估物种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多样性现状,如近亲繁殖程度、有效种群大小、种群间迁移和基因流等,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保护物种的进化潜力。

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旨在唤起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崇高天性和树立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1]郭耕,柯妍.不能没有你——从麋鹿的重引进看物种多样性保护[J].科技智囊 ,2006,(11).[2]于长青.中国麋鹿遗传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J]. 生物多样性 ,,1996,(03) .[3]来世孝.北京南海子糜鹿苑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功能初探.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64—70[4]Reed J M , P D Doerr , J R Walters. Determing minimum population sizes for birds and mammals. Wildl .Soc. B ull . , 1986 , 14 :255~261[5]Manton J A. world register of Pere David’s deer.1984~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