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3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书目摘要
第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解剖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美是生活”
(一)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命题:
1、“美是生活”;
2、“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 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 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3、“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 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二)“美是生活”的分析:
1、定义肯定了现实本身美。所 以作者在结论里说,“客观现实中的 美是彻底地美的”,“客观现实中的 美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2、“生活”还包括“生命”的 意义。“生活”之所以是美的,因为 它是“世上最可爱的”,“凡活的东 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所以定义 有根据“人类学的原理”或生理学观 点的一面。
3、定义并不排除美的理想 性。
4、定义表现出人本主义的 精神,特别是第三个命题,自然 只有在暗示到人的生活时才美。
二、艺术与现实比较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主要代 表为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 留波夫,简称别车杜。他们也是19世纪俄 国现实主义美学的代表,他们从革命民主 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总结俄国现实 主义文学发展的经验和继承俄国深厚的文 化传统,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自然派” 联系起来,将美学和生活的关系联系起来, 创造出新的革命性的现实主义美学。本章 重点介绍影响力较大的别林斯基和车尔尼 雪夫斯基。
五、是关于文学批评理论
他提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只 是历史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只是美 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都是片面的。
第二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 , 1828-1889)俄国美学家、文学 批评家、作家。在美学思想上, 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的传统, 坚持捍卫文学中的人民性和现实 主义的原则。主要文论有《艺术 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 学果戈理时期概观》,主要美学 观点有:
L8.3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8.3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其他文献引述:一、邱紫华:《论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从类型说到典型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为了追求强烈的艺术审美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理论家都曾注目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综观二千多年来的人物形象理论,就会发现,尽管存在某些表述上的不同和理解上的差异,但仍然可以明确地进行三种性质和形态不同的区分。
这就是古代(前资本主义)的类型说、近代前期的个性说和近代末期的典型说。
具体地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贺拉斯扬弃了亚里士多德人物形象理论中有关典型的那一部分见解,而继承发扬了其类型说思想。
这是人物形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否定过程。
类型说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到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
随即就被新兴的启蒙文学思潮以及而后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所鼓动的“个性说”和特征说创作原则所否定。
这是第二次否定过程。
由于浪漫主义后期发生了分裂,消极浪漫主义更走向完全排除理性,反对表现共性,沉湎于病态的、离奇的个性和个人情感描写的地步,甚至理论上出现了“滑稽说”。
至此,“个性说”走到了自己片面发展的极端。
德国古典美学家一反以往的片面性,企图调和理性与经验、共性与个性、抽象与感性之间的矛盾。
本着这个目的,康德从哲学上,歌德从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上,批判了理性主义和感性经验主义的片面性,极力使矛盾达到和谐、统一。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全面总结了迄他为止的艺术理论,并深刻地阐释了自己的人物形象理论,正面提出了“理想”的概念:“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
”从而完成了这种矛盾的统一。
这是艺术史上的人物形象理论一次巨大飞跃,它标志着一种新的、辩证的典型理论的确立。
8马工程西方文艺理论家之现实主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Belinsky, 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领袖,文学评论家,哲学家。
1811年5月30日生于斯韦阿博尔格城,1829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
1831年别林斯基因创作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引起官方的不满,次年学校借口他长期患病将他开除。
1833年起,别林斯基为《望远镜》杂志和《杂谈报》写稿,同年参加当时的进步青年小组。
1838年出任《莫斯科观察家》杂志编辑。
1839年前往彼得堡主持《祖国纪事》杂志文学批评栏,从1839到1845整整6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期《祖国纪事》都有他的评论文章,而他的卓越工作和评论也使该杂志获得了广泛声誉。
1846年他离开《祖国纪事》杂志,在涅克拉索夫领导的《现代人》杂志主持文学批评栏。
1847年5月3日由于患结核病,别林斯基被迫出国治疗。
同年7月在德国疗养地别林斯基给果戈理写了一封信,对其《与友人书简选》中的错误观点做了批评,认为俄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废除农奴制和推进文明与启蒙。
由于始终站在进步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利益,为人民说话,别林斯基被誉为俄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1848年别林斯基英年早逝,但凡有良知的俄国知识分子无不悲痛万分,如丧考妣。
别林斯基美学思想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也即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一时期以《论普希金》11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一封信调》(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尽管别林斯基前后期思想不尽一致,但还是有相当的连续性的,这个连续性就体现在,他始终自觉地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主义的眼光要求和看待艺术。
自考《外国文学史》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 19世纪⽂学(⼆)(批判现实主义⽂学) 19世纪⽂学是指法国“七⽉⾰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命”(1871)。
这⼀时期⽂学包括:浪漫主义⽂学、批判现实主义⽂学(主流)、早期⽆产阶级⽂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活。
注重反映现实⽣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学发展状况:⽆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学和德国⼯⼈⾰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学:1是世界⽂学第⼀次出现的⽆产阶级性质的⽂学,19世纪三四⼗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性、⼴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琼斯和林顿。
德国⼯⼈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的⽆产阶级诗⼈):加⼊“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个出⾊的⽆产阶级歌⼿。
恩格斯称他“德国⽆产阶级第⼀个和最重要的诗⼈”。
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学代表⼈物及作品:梅⾥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度“研究⼈的⼼灵”发掘未经现代⽂明“洗礼”的⾃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彩的爱情悲剧)主⼈公卡门是⼀个“拥有娇⼩⽽出⾊的姿态,热情如⽕的⼤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浪荡的、吉⼘塞⼥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中的主⼈公爱玛是⼀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形象。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论》阅读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西方文论》阅读参考书目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的学出版社1997年版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一二三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郎加纳斯《论崇高》,钱学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2辑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锡德尼《为诗辩护》,钱学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莱辛《汉堡剧评》,张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康德《判断力批评》,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1年第2辑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海涅《论浪漫派》,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1年第1辑雨果《<克伦威尔>序》,见柳鸣九译《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陈占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期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59年版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左拉的《戏剧中的自然主义》和《实验小说论》,毕修勺、洪丕柱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战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萨特《为何写作》,见柳鸣九编《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燕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哑铃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7.第八章 现实主义文论 8.3车尔尼雪夫斯

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美学家,民主主义的战斗旗帜,一代“新人〞的领袖。
普列汉诺夫把他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盗天火予人间的英雄,称他为“俄国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
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
1846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
在彼得堡学习的日子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起初尊崇黑格尔哲学,后来又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热衷人本主义思想。
1848年接触对农奴制持否认立场的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从此开始阅读法国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1850年大学毕业,1851年返回故土。
1853年结婚,同年迁居圣彼得堡,并着手写作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854年发表?阿甫杰耶夫中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等文章。
1855年通过学位论文辩论,并发表代表作?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1856年起主持?现代人?杂志,并使它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论坛。
这期间他发表了?莱辛,他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活动?以及论普希金、A.K.托尔斯泰、谢德林、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作家的文章。
1859年秘密前往英国伦敦,同侨居那里的赫尔岑商讨反对沙皇统治的问题。
1861年俄国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宣告成立,车尔尼雪夫斯基同它联系密切。
1862年席卷全俄的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同年6月?现代人?被勒令停刊8个月。
7月7日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被关进彼得保罗要塞。
在被关押的678天里,他坚持斗争,完成长篇小说?怎么办??、?小说中的小说?。
在将近两年的拘留后,沙皇政府因找不到任何罪证,便采取伪证方法,强行判他7年苦役。
1864年5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押至圣彼得堡梅特宁广场示众,7月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盐场服苦役,8月被转送到卡达亚矿山,两年后又被押到亚历山大工场。
7年苦役期满后,又被继续流放到到荒无人烟的亚库特和维留伊斯克。
[笔记]俄国近代史
![[笔记]俄国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9aaab0f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7.png)
俄国近代史(eguo jindaishi) 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演变,直至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及其终结的历史。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俄国从处于东欧一隅的内陆国家发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帝国;由于溶欧亚两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于一身,沉重的封建关系赘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俄国最终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史学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启动俄国近代化过程的改革为俄国近代史的开端。
彼得大帝执政时期(1689—1725年)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从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
沙皇个人拥有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贵族地主阶级是统治的支柱,广大人民没有任何权利。
经济上由于国家的扶持而出现近代工业,但农奴制也日益强化。
手工工场基本上也使用农奴劳动。
18世纪下半叶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有所增长,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增多。
但是农奴制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资本主义因素成长的严重桎梏。
因此,俄国近代前期的一大特点是,当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农奴制早已消灭的时候,俄国农奴制方兴未艾;当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越来越稳固。
俄国历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者。
18世纪前,由于力量不足,只实行地域性蚕食政策。
彼得大帝使俄国转向争夺世界霸权。
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和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俄国终获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
18世纪后期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对乌克兰的完全占有。
19世纪上半叶又征服中亚、高加索地区,占领整个东西伯利亚。
1809年合并芬兰。
1801—1812年合并格鲁吉亚、比萨拉比亚等地。
俄国成为庞大帝国,从单一的俄罗斯民族变成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俄国政府在各民族地区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迫俄罗斯化。
在国际舞台上,沙俄充当扼杀一切进步事业的“国际宪兵”。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参加反法同盟,镇压法国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
8.3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
书目摘要:
1.殷企平、朱安博:《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目录:
序言
什么是现实主义?
谁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首创者?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有哪些特征?
笛卡儿和洛克的现代现实主义哲学观对小说的兴起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笛福是怎样看待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的?
为什么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菲尔丁是怎样看待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的?
《汤姆·琼斯》体现了哪些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狄德罗对现实主义作了什么贡献?
巴尔扎克如何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
《高老头》如何在细节描写上取胜?
司汤达的困惑是什么?
《红与黑》中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福楼拜跟现实主义文学有何渊源?
《包法利夫人》怎样表现现实?
托尔斯泰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方面有哪些贡献?
《战争与和平》表现了哪些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现实主义作家吗?
为什么《穷人》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流行具有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有何异同?
佐拉与现实主义有何瓜葛?
简·奥斯丁怎样重振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傲慢与偏见》如何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
狄更斯的现实主义特点有哪些?
《艰难时世》的"伟大"体现在何处?
《小杜丽》怎样表现"凌乱"的现实?
萨克雷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贡献在哪里?
《纽克姆一家》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
盖斯凯尔夫人与同时代的其他现实主义作家有什么样的区别?
《玛丽·巴顿》怎样揭露"进步"现实?
乔治·艾略特的"镜像说"有何意义?
《米德尔马契》展现了什么样的现实图景?
金斯利怎样回应"机械时代"?
《酵母》的艺术形式怎样服务于它的现实主义主题?
哈代怎样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无名的裘德》有何现实主义意义?
马克·吐温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为什么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为什么说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内容提要: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共归纳了60个有关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问题,阐释了现实主义概念,并对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不仅厘清了现实主义涵义的嬗变,还详细介绍了19世纪前后西方文艺批评史中对"真实"的理解,同时对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为有心于现实主义文学研讨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可作为高等院校一般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教材,亦可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学课外阅读教材,并且可供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使用。
2.[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杨自伍译,2009年版。
目录:
三、四卷序
三、四卷引论
第一章一八五○年以前的法国批评
第二章圣伯夫
第三章意大利批评:斯瞳尔维尼直至坦卡
第四章英国批评
引论
托马斯·卡莱尔
托马斯·德·昆西
利·亨特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约翰·罗斯金
第五章美国批评
引论
埃德加·爱伦·坡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其他超验主义者
第六章德国批评家:格里帕尔策直至马克思和恩格斯
上自格里帕尔策下至伯尔纳
海因里希·海涅
青年德意志
格奥尔格·戈特弗里德·盖尔维努斯
黑格尔派批评家
弗里德里希·黑贝尔
阿诺德·卢格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七章俄国批评
引论
维萨里昂·别林斯基
文献与注释
著作年表
内容提要:
《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3卷)》论述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家的著名作家的文学批评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等。
作者以详尽的资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笔法,对这些国家和作家的文学批评作了条分缕析,层层解剖。
独到的眼光,精辟的论述,使该书既可为我国文学批评工作者提供借鉴,亦可为文科高校的学生与一般爱好者赏析。
3.蒋孔阳:《形象与典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目录:形象和形象性
形象与形象思维
对于形象思维的一些补充意见
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
形象思维与议论
语言、思维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理论的历史发展
从真实的生活到艺术的形象
典型、典型化、典型环境
典型问题与文艺创作
谈谈阿Q的典型性问题
情节的提炼和结构的安排
4.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目录:
第三版序言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
美的反面
崇高与滑稽
伟大——非崇高
悲剧的概念
命运的问题
弱点与道德上的罪过
艺术中的美与现实中的美的比较
建筑
雕塑与绘画
音乐
诗
所谓“创造”
艺术价值的夸张
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再现现实与模拟自然有别
形式与内容
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
结论
马克思、列宁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语摘录
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美学
内容提要: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讲述了在四十年代,俄国大多数有教养的人对于德国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最优秀的政论家尽量对俄国公众重述在德国风靡一时的思想。
那就是黑格尔和他的门徒的思想。
现在,黑格尔的追随者在德国本国已所剩不多了,在我国就更是寥寥无几。
但是,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他的哲学却支配着我们的文学界。
差不多所有思想开明的人都对他的哲学起了共鸣,根据我国政论家们不完备的阐述认识了它。
少数习惯于阅读德文哲学著作的人,还在自己的小组里讲解了在当时俄国报刊对黑格尔哲学的阐述中所没有谈到的东西;人们如饥如渴地听他们讲解,好学的朋友们都十分尊敬他们。
在黑格尔生前,由于他个人的威望,在他的门徒中间保持了思想方法的一致。
但是即使在他生前,德国哲学中已有这样的研究著作出现,在那些著作里,从他的基本思想出发,竟得出为他所避而不谈的结论,或者是他在极端需要时甚至加以谴责的结论。
这些研究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匿名著作《论死与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