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脑梗死临床路径流程1

脑梗死临床路径流程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痰热腑实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脾虚痰湿,痰浊上扰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或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影像学评价指标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 学检查,观察脑梗塞病灶 变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06
非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依据及效果评 价
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
溶栓治疗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有效减轻脑梗塞症状。常 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
血管内治疗
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或介入方法清除血栓或扩 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适用于大血管堵塞引起的严重脑梗塞。
03
信息化助力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临床 路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04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对急性脑梗塞的认知及 配合度。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数据统计与分析
定期对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执行 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估路径实施效果。
问题反馈与改进
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反馈给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改
依据
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及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过程
01
02
03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
由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药 师等共同制定,确保方案 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 性。
药物使用
严格按照治疗方案使用药 物,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理团队。
职责明确
明确团队成员职责,确保各司其职 ,实现无缝对接。
培训与教育
对团队成员进行急性脑梗塞诊疗规 范、临床路径实施要点等培训,提 高团队执行力。
流程优化及改进措施
01
标准化诊疗流程
制定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 化诊疗流程,包括评估、检查 、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

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

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3。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编著)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至少半小时;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编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吸氧、心电监护。

2. 管理好血压。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抗凝、降纤、扩容治疗。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体温。

5.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癫痫、排尿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8.神经保护。

9.中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9-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或MRI、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CTA、MRA或DSA等。

(七)选择用药。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ASA,波利维。

抗凝药物: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

2.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4. 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5.改善循环药物6.促进脑代谢及脑保护药物。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恢复期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恢复期(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①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又名卒中(内中风)。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2)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②病类诊断: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

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3)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4)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者。

结合临床也可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病。

③证名诊断:1、中经络1.1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方药:中经Ⅰ号钩藤30赤芍10夏枯草30丹皮15菊花30怀牛膝20珍珠母30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络方药:中经Ⅱ号法夏10 白术10天麻10胆星6丹参30香附15酒大黄51.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腹胀便干或秘结,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方药:中经Ⅲ号生大黄10 芒硝10瓜蒌30胆星6丹参301.4 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心悸不适,大便溏烂,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文档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文档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3、改变脑循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14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二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脑梗塞临床路径1

脑梗塞临床路径1

脑梗塞的临床路径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1、临床特点(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头颅磁共振(MRI)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OCSP 临床分型标准: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

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
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得局灶症状与体征者,伴或不伴头
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

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得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与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
处方。

2。

调控血压。

3。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4。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

防治并发症、
6。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就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得项目。

1、必需检查得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得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
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就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与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SS卒中量表。

(九)出院标准。

1。

患者病情稳定、
2。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得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合并梗塞后出血或其她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2。

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院费用增加。

3。

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
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她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
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院费用增加。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

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住院标准日天
注意事项:
1、入院接诊及完成检查与确诊,并筛选溶栓、抗凝、降纤等治疗方案时间,即在“卒中接诊绿色通道”时间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

所有病例入院即采血检验,不论就是否已经进餐,血小板、凝血项、急检生化、心电图等项未回报或CT未见报告不得实
施溶栓或静脉抗凝、降纤治疗、
2。

抗凝或降纤治疗者不可同时抗血小板治疗,需要在抗凝或降纤24小时后加用阿司匹林,有
禁忌者可用氯吡格雷。

3。

静脉溶栓、抗凝或降纤治疗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适应症与排除适应症需要在病历上有记录,若为适应症而病人或家属拒绝者需要有委托书及相关签字。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住院标准日天
注意:1。

入院接诊及完成检查与确诊,并筛选就是否溶栓治疗方案时间,即在“卒中接诊绿色通道”时间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所有病例入院即采血检验,不论就是否已经进餐,血小板、凝血项、急检生化、心电图等项未回报或CT未见报告不得实施溶栓治疗。

2.溶栓治疗者不可同时抗血小板或抗凝、降纤治疗,需要在溶栓24小时后加用抗血小板制剂,首选阿
司匹林,有禁忌者可用氯吡格雷。

3、静脉溶栓治疗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适应症与排除适应症需要在病历上有记录,若为适应症
而病人或家属拒绝者需要有委托书及相关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