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
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4)编辑出版中英文学术期刊,搭建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平台:1985年创办《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CJEM),是反映我国当代内分泌代谢领域最新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的高端学术刊物。2009年创办《Journal of Diabetes》(JDB),于2010年6月被Medline收录,2013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3.039。
3、学术影响与社会贡献
(1)建立代谢性疾病的标准化诊治流程,牵头成立“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提供“一站式诊疗、全程化管理”的优质医疗服务,建立风险预判模型和糖尿病医学资料库。
(2)组织制定指南和共识:通过建立多学科参与的新型内分泌代谢病学协同研究网络,一方面凭借学科优势积极参与行业学会的疾病预防、诊治规范、指南和共识制定,适时更新;另一方面以疑难和少见病的诊治为主,不断产生和验证新的治疗方案、技术和方法,使其更加完善,同时肩负将成熟的方案、技术和方法加以规范和简便易行,并加以推广的责任。
提名单位:
上海市
提名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创新团队由邝安堃教授初创于1951年,开创了中国肾上腺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研究。90年代中期宁光、王卫庆等学成回国加入团队,21世纪初毕宇芳、曹亚南和王计秋等青年骨干加入本团队,传承团队前辈的研究传统,在肾上腺疾病和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研究领域继续开展原创性的中国研究,同时在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等领域获得多项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目前该团队以宁光院士为核心,2009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年和2017年两次入选基金委创新群体,2015年宁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3名长江(宁光、毕宇芳、王铸钢)、3名杰青(宁光、黄薇、王铸钢)、2名青年长江(曹亚南、王计秋)和5名基金委优青(毕宇芳、曹亚南、王计秋、刘瑞欣、徐瑜),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同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6000余次,授权专利20余项。该团队分别于1985年、1988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7年7次获得国家科技奖。该团队以“解决临床重大科学问题,祛除患者疾苦,用心呵护健康”为使命,在内分泌代谢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精准治疗和生物学研究领域不断突破,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本单位考核,该团队是一支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技术扎实、极具科研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队伍,经组织推荐和公示无异议,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
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
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
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还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为了表彰和奖励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了我国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之一。
国家科技进步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共同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该奖项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四个级别,以表彰在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项目和个人。
为了确保评选公正、公开、公平,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十分严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由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由各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
评选工作严格遵循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原则,根据评审规则和评审标准进行评审,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是评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公示是指将入围候选的项目和个人公开宣布,接受大众的监督和评议。
公示的目的是增加评选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示期间,大众可以对入围候选对象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出质疑和评议,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公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公示公告,向社会公开宣布入围候选名单。
公示公告中列出了入围候选项目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单位、负责人等,同时还会简要介绍所获奖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
二是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公示,如报纸、电视节目等。
这样可以更加广泛地向公众传达评选信息,增加社会的关注度。
公示期限一般为15天左右,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对入围候选对象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出质疑和评议。
公示期结束后,专家委员会将对公示期间收到的质疑和评议进行审查和筛选,核实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及时作出回应。
如果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专家委员会将及时调查和处理,以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和严谨。
作为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公示工作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公示 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的最高奖项,以鼓励和表彰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团队和组织。
这是一个重要的科技评审体系,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进步。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是申报人、团队或组织提交的相关材料,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方法、创新成果等,以便进行评审和公示。
这些材料通常包括如下内容:一、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个人、团队成员等。
二、项目简介:介绍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要突出项目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详细描述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要说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以及其在项目中的应用和优势。
四、研究成果:列举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成果,包括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科技成果转化等。
要提供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五、社会经济效益:介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解决社会问题等。
要提供数据和实例来证明项目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
六、荣誉奖励:列出项目获得的其他科技奖励、荣誉和评审专家的评价。
这些荣誉能够证明项目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项目推广:说明项目的推广计划和方式,以便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中。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的提交要求非常严格,需要详实、准确、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申报人、团队或组织要全面、系统地展示项目的科研过程和研究成果,说明项目对学术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的审核和公示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评审专家的评审,以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这个评审过程,项目才有机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认可和奖励。
总之,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是科技项目申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申报人、团队或组织应该认真准备材料,全面展示项目的科研背景、研究方法和成果,并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以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认可和奖励。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以下是近几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部分名单,以供参考:
2019年:
一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团队。
2. “某某领域研究与创新”个人。
二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团队。
2. “某某领域的创新研究”个人。
2018年:
一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团队。
2. “某某领域研究与创新”个人。
二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团队。
2. “某某领域的创新研究”个人。
2017年:
一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团队。
2. “某某领域研究与创新”个人。
二等奖:
1. “某某技术在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团队。
2. “某某领域的创新研究”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评选,名单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和变化。
此外,由于篇幅限制,上述名单只是部分的示例,实际获奖名单还包括更多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如果你对特定年份或领域的获奖名单有更详细的需求,建议咨询相关官方渠道或浏览相关报道。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意义二、提名单位:保定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三、申报奖种及级别: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项目简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肠道急症,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病死率。
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NEC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肠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调控上皮发育,是指导先天性免疫不可缺少的“器官”。
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我们团队就肠道微生态与NEC感染展开研究,系统阐述益生菌制剂在NE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选取NEC患者临床病例研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NEC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通过动物研究细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
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败血症、腹膜炎等细菌感染是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益生菌喂养是影响NEC 预后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我们对比了临床NEC患儿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前后肠道菌群改变情况,也证实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后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从理论上验证了益生菌喂养可以改善NEC预后。
基于NEC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且大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我们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经口灌胃小鼠,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且肺炎克雷伯菌可以进一步从肠道易位到肝脏引起肝脓肿感染。
因此,我们团队从临床病例NEC预后风险因素分析、动物感染模型构建,以及临床微生态制剂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微生态制剂在NEC患儿临床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结果在国内核心杂志及SCI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五、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1. 第一完成单位: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保定市首批医学重点专科,河北省重点发展专科。
2022年山东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

2022年山东科学技术奖申报工程公示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工程公示一、工程名称: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损伤理论、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二、申报奖种: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主要完成人:韦金城、王林、马士杰、余四新、韩文扬、付建村、孙强、任瑞波、程钰、胡宗文、赵海生、胡家波主要完成人的奉献及曾获奖励情况:1、韦金城:高级工程师,参与制定工程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提出并验证了以损伤率指标和疲劳方程联合表征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和结构疲劳损伤模型,行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控制疲劳设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完善和开展了永久性〔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开裂及其损伤开展规律,提出了确定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状态下结构有效承载力的方法及半刚性基层结构开裂损伤的现场诊断方法;提出了基于动态拉伸抗裂和极限应变指标的既有损伤半刚性基层上加铺结构抗裂设计指标和参数,形成了专用设计方法,提出并验证了集排水、抗裂于一体,可快速施工、无需养护的耐久性路面维修结构;提出了兼顾强度、建设缩裂、减少离析和增强抗疲劳性能的骨架密实型水泥或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材料设计方法;提出了半刚性基层材料双层连续摊铺,一次成型施工工艺。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22-J-223-2-02-R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第6位;“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 JB2022-1-12-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第6位。
2、王林:研究员,工程总负责,制定工程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提出了以损伤率指标和疲劳方程联合表征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和结构疲劳损伤模型,完善和开展了永久性〔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系统研究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开裂及其损伤开展规律,提出了确定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状态下结构有效承载力的方法及半刚性基层结构开裂损伤的现场诊断方法;提出了基于动态拉伸抗裂和极限应变指标的既有损伤半刚性基层上加铺结构抗裂设计指标和参数。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6)本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3 篇,EI 收录论文 137 篇, SCI 他引 184 次,获国际知名岩土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杰出论文奖;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2 项,充分体现了本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的认可度。
2011.01-2015.12 翟一欣/021-65989999
开挖面稳定施工控制技术
上海:软土越江隧道及管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2008.01-2015.12 翟一欣/021-65989999
线工程施工控制技术
杭州:高承压水砂性地层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 2010.2-2014.12 翟一欣/021-65989999
创新成果 3:建立了基于土体小应变特性的基坑开挖变形和地下工程开挖环境影响 位移控制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邻近建(构)筑物自身变形承受能力的变形控制指标,提 出了基于超固结土特性的开挖条件下桩基础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考虑邻近建(构) 筑物自身承受能力控制标准的地下工程开挖环境影响控制技术。
项目成果在上海长江西路越江隧道、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复线、浙江 钱江隧道,上海轨道交通汉中路站、昌邑路站、龙漕路站以及上海东西通道、世纪大 都会等深基坑工程,上海轨道交通 7 号线、9 号线、12 号线等区间隧道工程以及杭州 地铁 1 号线越江隧道等重大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近三年直接节约投资金额 2.44 亿 元。此外,还获得三年以上应用工程的节约投资金额 0.95 亿元。该项目成果推动了软 土地下工程安全和环境影响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的发展,项目授权专利 24 项(含发明 22 项、实用新型 2 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 12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180 篇,其中 SCI 收录 43 篇,EI 收录 137 篇,SCI 他引 184 次,获国际知名岩土期刊杰出 论文奖;研究成果纳入上海市有关规范,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对于软土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首次明确了设施番茄和黄瓜长期不科学施肥导致的土壤障碍大于连作障碍,确定了土壤酸化是土壤障碍的关键。通过30年日光温室番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明确了长期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劣变,病原菌增多,根域环境恶化;通过长期科学施肥定位试验,明确了日光温室自根黄瓜和番茄连作24茬后,不仅其生长发育和产量与第1茬无显著差异,而且未出现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系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积累量等虽随连作茬次增加而有所改变,但未达到土壤障碍程度。说明设施蔬菜不科学施肥导致的土壤障碍大于连作障碍。
2.首次明确了设施番茄和黄瓜土壤最佳营养指标,研制出设施蔬菜土壤健康保持施肥方案。根据设施蔬菜-土壤系统良性循环及健康土壤营养指标研究,提出了设施番茄和黄瓜土壤最佳营养指标,从而建立了以设施土壤最佳营养指标(A)、目标产量需肥量(W)和土壤供肥能力(Y)为核心的施肥量(M)模型,即:M= b W(b={1.5+ (A-Y)/A})。根据模型并通过大量设施蔬菜土壤测试分析,提出了北方地区设施果菜土壤以有机肥为主的增钾补钙施肥方案。经多年应用,设施蔬菜土壤健康保持效果显著,其中1991年至今于沈阳市马三家街道示范区日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室一年两茬番茄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
项目名称
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
推荐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
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设施蔬菜连作和不科学施肥等导致的土壤障碍日趋严重问题,通过3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24茬长期连作栽培试验和12年健康土壤保持定位试验,首次明确设施番茄和黄瓜长期不科学施肥导致的土壤障碍大于连作障碍,并从作物-土壤-肥料-温室环境互作角度,研究制定了设施蔬菜土壤健康分级标准,率先提出设施土壤障碍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及其技术方案,设施蔬菜土壤健康保持技术、轻度障碍土壤的修复技术和重度障碍土壤的改性高效利用技术,为设施土壤障碍的安全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新的技术途径,对指导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示范推广,在项目区解决连作土壤障碍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该项成果研究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方法先进,创新性强,在辽宁及周边地区大面积应用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成果适用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前景广阔。
3.首次从作物-土壤-肥料-环境互作角度分析确定了设施蔬菜土壤障碍分级标准,率先创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绿色防控策略。通过对5465份辽宁设施蔬菜土壤测试和统计分析,提出了日光温室主要果菜健康土壤、轻度障碍土壤、重度障碍土壤三个等级划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和生物学性质等参数标准,创建了设施土壤健康保持、轻度障碍土壤生态安全修复和重度障碍土壤生态安全高效利用的策略,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的绿色防控奠定了基础。
4.研制出设施蔬菜轻度障碍土壤修复和重度障碍土壤营养基质高效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设施蔬菜障碍土壤的利用效率。经轻度障碍土壤修复试验,筛选出亩施膨化鸡粪(同营养量有机肥)2000kg+粉碎稻草1000kg+生石灰44kg和膨化鸡粪2000kg+生物炭500kg+生石灰44kg两个优良配方,使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71%~93%,番茄增产30%以上。针对重度障碍土壤,研制出低成本设施蔬菜农业废弃物营养基质限根和嫁接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营养基质可用4茬,节水23.6%,节肥26.4%,番茄与黄瓜年亩产达2.5万kg以上。
客观评价
2008年12月28日,辽宁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辽宁省“十一五”重大项目“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土壤障碍产生原因及其修复技术、高效栽培技术为重要内容。
2010年7月9日,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和上海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承担的“十一五”国际科技支撑项目“资源高效利用型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一致认为,项目在设施蔬菜水肥高效利用、土壤保健、连作土壤的生物阻控和修复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土壤健康保持和修复技术为本成果内容之一。
项项目获得发明专利4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部,发表论文69篇,编写著作与教材16部。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202万亩、增产40亿kg、增收77亿元。成果应用,减少化肥用量26%以上,降低了农药用量18%以上,实现了节本增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完成单位
及创新推广贡献
沈阳农业大学
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设施蔬菜是解决我国北方冬半年蔬菜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辽宁是设施蔬菜重要产区。然而设施蔬菜连作和不科学施肥等导致的土壤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瓶颈。为此,该团队自“八五”以来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目总体设计,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在日光温室果菜连作障碍机理及其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明确了日光温室蔬菜连作土壤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控策略,提出日光温室蔬菜土壤健康保持技术、轻度障碍土壤的修复技术和重度障碍土壤的改性高效利用技术的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并开展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2006年以来,项目组采取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在辽宁省及其周年省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2万亩,增加日光温室蔬菜产量39.5亿公斤,增收76.8亿元。日光温室蔬菜平均增产1956kg/亩、增幅均达19.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项目减少了农药用量18%以上,节约化肥用量26%以上,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