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及创新型国共55页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B 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 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 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 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 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 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 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 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 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 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变化;物体运动的 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 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再分割 的粒子构成。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4. 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A :元气、“五行”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B :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C :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的矛盾
运动。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D :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 系。 E :人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 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F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 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 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质 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 学的特征。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 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 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第六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六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 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业和农业基本还停留 在自然经济水平上,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此,这种社会政治 经济背景为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提 供了客观依据。
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 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促进 作用进一步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 规划,抢占科技制高点;80年代以后,我国 科学技术工作正面临着国内改革开放、国 外参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正是在这样的一 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应运 而生。
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一方面它是基于实践 基础之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还 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 科学技术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风 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日新月异的国内变化的背景下,对科技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科学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内 涵丰富、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践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和发展建立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和 国际科技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 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 成同样基于两个科技实践环境:国际科技发展成就与趋势和中国科技 发展水平现状与现代化建设需要。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发展要“不断 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 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主要包括科技生产力、科 技人才、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科技体制与 科技法制、科技伦理等内容。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演示文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演示文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Difference
加纳
due to physical and
human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capital
第十页,共55页。
其次,体现在改变人类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 系和社会关系,成为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和革 命力量。
——思维能力提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的
第二十五页,共55页。
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 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传播, 推动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 高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包括启蒙价值、认知价值、预见价值、审美价 值和道德价值 尤其在社会重大变革关头,科学技术为新兴阶 级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二十六页,共55页。
社会对科技发展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为科技发展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 也为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供物质条件,还 推动科学研究从经验水平走向理论水平。 社会关系:制约着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科技成果 的实现 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政治民主、学术自由, 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影响的指导作用,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三十页,共55页。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与规律)与趋势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 二个方面 ) 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技发展的特征
第三十一页,共55页。
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学:两大理论、四大模型 相对论、量子论、 物质结构模型、宇宙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地球板块构造模型 技术:八大新技术 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激光技术、纳米技术。
演示文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页,共55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4 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到科学技术 的发展是历史的,受到社会、经济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具体 方法
分析和综合的 方法
通过对事物进行解剖 和综合,找出其内在 联系和发展规律。
归纳和演绎的 方法
从具体事实中总结出 普遍规律,以及从普 遍规律推导出具体结 论。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三章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旨在引导科学实践,并 指导人们理解和应对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内容和要 求
科学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 有组织的、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包括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 原理、方法和范畴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特点
科学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发展性 等特点,能够提供准确的解释和预测。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要求科学家遵循真理、实用和 发展的原则,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实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 原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强调实践对认识 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的起点。
2 从经验到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倡导通过观察实 践中的经验,总结规律并形成理论,以指导 实践。
3 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以辩证法为思维 工具,强调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变化 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到科技创新将 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发 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绍

•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 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 技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 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
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 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 蓬勃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 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抢占科技制 高点;80年代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工作正面临着 国内改革开放、国外参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正是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应运而生。
决定因素 ➢ 重视和关心科技人才 ➢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 科技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

• 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在 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 用。
•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观点,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系 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 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 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 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介 绍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五章完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 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 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为:科学技术的功能观、观略观、人才 观、和谐观和创新观。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是: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 自主性、人本性。
• 建设中国特色的他新型国家,是中国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是中 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
• • • •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 • • • 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他们科学技术断想的凝练和精神髓。 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 基本内容
• • • • • 1、科学技术功能观 2、科学技术战略观 3、科学技术人才观 4、科学技术和谐观 5、科学技术创新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 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的中心环节。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 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 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 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9世纪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 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 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 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 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 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开 展史、微积分开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现实根底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消费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开展,英、法、 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 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 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 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根底。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
学及其特性。
第1页
科学、方法系 统和知识体系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消费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终究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之中, 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工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
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技术思想的根本 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的本质构造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开展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构造、开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