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浅谈立体农业

合集下载

设施蔬菜立体高效种养模式

设施蔬菜立体高效种养模式
旬开始采收,9月中旬拉秧。 菜豆8月中旬育苗,9月中旬定植,11月上
旬采收,元月上旬拉秧。 茼蒿12月上旬在菜豆行间播种,2月中旬
采收上市。
设施蔬菜立体高效种养模式
日光温室立体高效种植模式
(三)多种多收模式
日光温室一年多种多收模式,是在一年三种三收的基础上, 通过间作和套种,增加种植品种和收获次数的方法。 1、早春黄瓜间作甘蓝---夏白菜间作夏萝卜----秋延后番茄间作菜
设施立体高效蔬菜的原则
4、要使设施立体种植的作物对环境条件的 要求 尽量接近或一致。由于设施中的温湿度等环境 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两种作物对环境条件 的要求相差很大,那是不能种在一起的,因为 管理上无法两全,如果一定要兼顾的话,二者 都生长不好。
5、要能够高产高效,增产增收。要选择产量高 产值高的作物相互搭配,产品有的市场行情要 好,要有一定得规模,要发展名优特稀品种, 打出品牌,实现优质优价。
设施蔬菜立体高效种养模式
三、设施立体高效蔬菜的原则
1、要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高杆与矮杆 搭配,喜光与耐弱光搭配,深根与浅根,早熟与晚熟, 生长期长的与生长期短的搭配,使太阳光能的利用最大 化。
设施蔬菜立体高效种养模式
设施立体高效蔬菜的原则
2、要避免作物种类之间的相克现象。自然界有很多有趣 的现象,生物之间有很多是相生相克的,植物之间也 是如此。植物之间的相克有直接相克和间接相克两种 情况,直接相克是一种作物的根系分泌物或者地上部 分发出的气味抑制另一种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活动的 作用,甚至有毒副作用,如番茄对黄瓜,芜菁对番茄, 洋葱对菜豆等均有相克作用。间接相克是两种作物在 吸收土壤营养的时间、种类和数量上基本相同,如果 套种在一起或者作为前后茬,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现象, 影响后茬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还有就是具有相同病 害的作物之间病菌能相互较差感染,如果套种在一起, 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将不具有相同病害的作物 种在一起,当一种作物发病时,另一种会起到隔离作 用,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

第一章立体农业的概述第一节立体农业的定义一、立体农业=立体种植=复种、间种、套种定义:利用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科学配套,形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生产系统。

1复种:指在一块地一年内种植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意义:a充分利用光能b均衡利用土壤养分c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2间种:在同一田块上同一生长期内进行的几种作物相间种植的方式。

意义:a充分利用光能b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套种: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获之前就将后一作物种入其行间、株间的种植方式。

意义:a提高种植复数b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c避开灾害性气候d有效调节双抢季节劳力过分紧张的矛盾。

二、立体农业: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空间差、时间差和生物差特点,在一定地域(或水域)或一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种作物共处,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

三、立体农业=集约农业:在一定的区域(或水域)内,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光、热、水等条件,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处的一种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相结合的高产、高效、集约的农业生产形式。

四、立体农业=开发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内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立体农业的效益一、经济效益增加单位面积上获得各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同时也部分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麦/棉,大麦/凤尾菇二、生态效益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了农业的生态效益;改良了农田小气候,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强了生物的抗逆性。

如云南的橡胶/肉桂/茶树/砂仁三、社会效益吸收了社会的剩余劳动力,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

第二章立体农业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立体农业的结构1、物种的结构指立体农业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初级生产者——作物产品动物——次级生产者——畜产品微生物——分解者——食用菌理想的结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立体农业实施方案

立体农业实施方案

立体农业实施方案立体农业是一种以空间立体利用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立体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在当前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立体农业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围绕立体农业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可行的操作指南。

一、场地选择。

立体农业的场地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

建议选择平整的土地,便于建设设施和进行作业。

同时,要考虑水源和电源的供应情况,以及交通便利程度。

二、设施建设。

1. 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是立体农业的重要设施之一,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延长作物生长周期。

建议选用透光性好、抗风抗雨的材料搭建大棚,保证作物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

2. 水培设施。

水培是立体农业中常用的一种种植方式,通过水培设施,可以实现对蔬菜等作物的高效种植。

选择合适的水培设施,保证水质清洁、供水充足,是水培种植成功的关键。

3. 养殖设施。

针对养殖业,需要建设合适的养殖场所和设备,保证动物的生长环境良好,饲料供应充足,疾病防控到位。

三、作物种植和养殖管理。

1. 选种和繁育。

在立体农业中,选择适合立体种植的作物品种,进行选种和繁育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养殖业来说,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畜禽种类,进行科学的繁育。

2. 施肥和灌溉。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施肥和灌溉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关键。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保证土壤的养分充足,同时要注意水肥一体化,防止因施肥不当导致的土壤污染。

3. 疾病防控。

立体农业中,疾病防控是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环保的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四、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

立体农业生产的农产品,需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

可以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同时要注重产品的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类型及改善建议

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类型及改善建议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2XIANGCUN KEJI 2021年6月(上)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类型及改善建议粟泽荣(南充市高坪区老君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四川南充637100)[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立体农业栽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立体农业栽培技术是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具有省力、高效等特点。

本文对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的类型、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推广措施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类型;推广[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16-52-21立体农业栽培概述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和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交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立体农业栽培在发达国家最先发展起来,且发达国家研发了不同形式的立体栽培模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立体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起初的平面多层逐渐向复杂的多面体转变,形成了多种栽培模式,如多面体、圆柱体、垂挂式、管道式等[1]。

采用立体农业种植方式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良好。

立体农业种植方式的不足是资金投入较多、保温效果不佳等。

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得立体农业种植面积未能得到扩大。

目前,立体栽培技术在休闲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等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种植区域应用较多[2]。

2立体农业栽培技术类型2.1平面多层立体栽培平面多层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最为常见,即采用水培方式,一般将营养液池置于栽培架下方,通过压力泵和供液管传送营养液[3]。

受高度和空间的制约以及日常操作和管理方面的限制,栽培架通常在4层以内。

浅谈立体农业

浅谈立体农业

浅谈⽴体农业浅谈⽴体农业⼀、⽴体农业综述关于⽴体农业这⼀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亚⼤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式。

”2009年8⽉,在应对⽓候变化下的粮⾷安全问题上,有相关研究⼈员积极倡议在未来建⽴⼀种⽴体农业模式,在⾼⼤的建筑物中⽤营养液培植农作物,⽽将地⾯上的耕⽥还原成森林。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蚊帐,⽴体农业的内涵也得到进⼀步提升。

简单地说,⽴体农业是指利⽤⽣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空间把不同⽣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的⽴体种植、⽴体养殖或⽴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体农业,⼜称层状农业,就是利⽤光、热、⽔、肥、⽓等资源,同时利⽤各种农作物在⽣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地下、⽔⾯⽔下、空中以及前⽅后⽅同时或较互进⾏⽣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产优质⽣产系统,来获得最⼤经济效益。

如在葡萄地⾥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

鸭河⼝库区,⽔库⽔⾯发展⽹箱养鱼、银鱼养殖及库汊养鱼开发,环库发展猪鸡⽔禽⽴体养殖,这也是⽴体农业的典型。

⼆、⽴体农业的发展简史⽴体农业最早产⽣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

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长期⽣产实践中形成的珠江三⾓洲的基塘农业,利⽤江河低洼地挖塘培基,⽔塘养鱼,基⾯栽桑、植蔗、种植⽠果蔬菜或饲草,形成“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或“果基鱼塘”等种植和养殖结合的⽣态农业系统,是⼀种⽐较理想的⽴体农业。

但对中国⽴体农业的研究仅10多年历史,其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兰卡等也常见⽴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三、⽴体农业的内涵狭义的⽴体农业狭义⽴体农业指地势起伏的⾼海拔⼭地、⾼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定规律由低到⾼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的垂直变化和⽴体⽣产布局特点的⼀种农业。

立体农业(共PPT)

立体农业(共PPT)

鱼塘-台田模式
丘陵山区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江西千烟洲
千烟洲气候湿润,降水多。丘陵山区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人工 草地;缓坡和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种业。地势低 洼处,易积水,出现洪涝,适合养鱼。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 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 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 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C 特点
立体农业主要特点
集约
集约经营土地, 体现出技术、劳 力、物质、资金 整体综合效益
高效
充分挖掘土地、光能 、水源、热量等自然 资源的潜力,同时提 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 率和利用效率
持续
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提高农业环境和生 态环境的质量,增强 农业后劲,不断提高 土地(水体)生产力
安全
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 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 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 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农民在低洼处挖筑池塘,饲养鱼虾,并种植菱、藕。把挖出来的淤泥,在塘边填筑成 宽平高亢的田地,种植稻米或甘蔗,田边则是填筑稍高的基堤,栽种桑树或蔗树。可 以分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
材料:长三角地区的先民将洼地挖深,“坭复四 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 鱼,桑叶养蚕,蚕矢(粪)饲鱼,两利俱全,十 倍于稼。”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人口密集,田多 变基塘,丝鱼业达到鼎盛。下图为桑基鱼塘分布 及模式。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 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 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 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 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3种表述。

简述立体种植的特点

简述立体种植的特点

简述立体种植的特点
立体种植是一种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环境的农业种植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 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层叠种植,在垂直方向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 节约水资源:垂直种植系统通常采用循环水肥溶液供给农作物,减少了水的浪费,实现了节水。

- 控制生长环境:利用室内种植的特点,可以精确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和CO₂浓度等因素,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产量和质量。

- 降低依赖性:立体农业可以独立于自然环境,不受季节变化、气候灾害和土地条件限制,减少了对外界因素的依赖性。

- 推动城市农业发展:立体农业通常在城市内建设,可以缩短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供应链,减少运输成本和食品鲜度的损失。

总的来说,立体种植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业种植方式。

农业经济学--立体农业共23页

农业经济学--立体农业共23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农业经济学--立体农业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55、 为 中 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业生态模式——浅谈立体农业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任课教师:杨瑞吉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班级:2013级1班
学号:222013326032026
姓名:蒙姜宇
成绩:
2014年11月19日
农业生态模式——浅谈立体农业
蒙姜宇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

”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倡议建立立体农业模式。

本文以立体农业的定义、历史发展、模式和特点及作用这五大方面来浅谈立体农业。

关键词:立体农业定义历史模式特点作用
一、关于立体农业的定义
关于立体农业的定义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如在葡萄地里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

鸭河口库区,水库水面发展网箱养鱼、银鱼养殖及库汊养鱼开发,环库发展猪鸡水禽立体养殖,这也是立体农业的典型。

还有其他的定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

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二、我国立体农业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立体农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立体农业最早产生农作物的间作套种,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利用江河低洼地挖塘培基、水塘养鱼、基面栽桑、植蔗、种植瓜果蔬菜或饲草,形成“桑基鱼立体农业塘”、“蔗基鱼塘”或“果基鱼塘”等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体农业。

但对中国立体农业的研究仅10多年历史,其理论还处于探索阶
段。

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三、立体农业模式及其特点浅析
1、模式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构成立体农业模式是物种结构上实行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上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上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上物质循环和技术上配套。

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还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主产品的多级、深度加工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形态的多元复合等,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

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如云贵高原在河谷地带和低山区水田以冬作物—水稻一年两熟为主,旱地以小麦一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或两熟为主,还可种植热带、亚热带瓜果。

半山区以一年一熟水稻或一年二熟旱作物为主,高山区只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一年一熟旱粮,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属微观异基面立体农业。

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如林粮或粮菜间作、稻田养鱼、农田插种食用菌等。

合理的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2、特点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四、立体农业的作用
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
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符合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立体农业就像是一种生态功能的系统,废弃物可以被重新利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环境。

当立体农业真正发展起来,就不仅仅高层建筑才可以容纳立体农业,学校、饭店还有医院这种综合性的建筑的上层都可以成为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农田来种植庄稼,这些农田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为城市的人们提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防止健康问题。

立体农业可以整年持续不断地生产无农业化学品的食物,鱼和家禽也可以在室内养殖。

由于这种农业不需要大型的农业机械以及把粮食从农村运送到城市的卡车,减少了大量矿物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出量,从而缓解了环境污染和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