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寄京师诸弟翻译赏析
寒食草青手足情——孟云卿《寒食》与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

寒食草青手足情——孟云卿《寒食》与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寒食】节令,清明前一天。
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门在外十九年。
耳后为晋文公,赏赐随从。
推不求官封,与母隐居绵山,后耳焚山逼他出,推拒而抱树枝烧死。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寒食寄京师诸弟》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寒食寄京师诸弟》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寒食寄京师诸弟》是由韦应物所创作的,全诗句句相承,首尾呼应,一气流转,浑然成章。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寒食寄京师诸弟》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寒食寄京师诸弟》唐代: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寒食寄京师诸弟》注释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空斋:空荡的书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寒食寄京师诸弟》创作背景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
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寒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
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
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
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翻译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注释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子推:寒食节前一天所作的枣糕名为子推。
赏析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翻译注释解析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翻译注释解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翻译注释解析作品介绍《寒食寄京师诸弟》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8卷。
原文寒食寄京师诸弟作者: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禁火: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②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东南,为应物故乡。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卷188_48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诗赏析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诗赏析《寒食寄京师诸弟》年代: 唐作者: 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赏: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又说:“诗文俱有主宾。
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
这样,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洽”。
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从环境写起,言“雨中”、“禁火”、“空斋”,极力渲染孤寂凄冷的氛围,思乡念亲之情已寓其中。
寒食寄京师诸弟⑴雨中禁火空斋冷⑵,江上流莺独坐听⑶。
把酒看花想诸弟⑷,杜陵寒食草青青⑸。
【注释】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白话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
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在这家家户户都禁绝烟火的节日里,空荡荡的旅斋更显得孤凄冷清,叫作者无法安坐,还是出去看看,作者漫无目的地来到江边,江风拂面,竟然觉得比屋内还暖和一些。
独坐岸石,杨柳枝头的流莺飞来飞去,还不时呼朋引伴地鸣叫着。
清脆如歌的啼唤,令作者怅然。
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无限的愁绪;看一眼带露的红花,消不了心中无尽的孤凄;远在京师的弟弟,作者是非常想念的。
此时此刻,作者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该是草色青青了。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韦应物的作品:《寒食寄京师诸弟》「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赏析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
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
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
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翻译及赏析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寒食寄京师诸弟》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翻译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
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寒食寄京师诸弟翻译赏析
《寒食寄京师诸弟》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韦应物。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前言】《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从环境写起,言“雨中”、“禁火”、“空斋”,极力渲染孤寂凄冷的氛围,思乡念亲之情已寓其中。
接下来写“听莺”、“把酒”、“看花”等活动,虽是赏心乐事,但思乡念亲之情始终无法排遣,以乐景写哀情。
末句写家乡杜陵芳草萋萋,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注释】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翻译】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鉴赏】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
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
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
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
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
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
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
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
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
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