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改造现状与对策建议
黑龙江共青农场中低产田改良对策与建议

灌溉 ,建 设节 水增 效示 范工 程及 早作 节水 示范 基地 ,以 达到 旱 涝
起伏 ,属 微 地 形 变化 地 带 。 南 、东 南 部 基本 属于 开 阔 平 原 ,地 保收 、高 产稳 定 、节水 高效 的高标 准 基本 农 田 ,稳 定全 国粮 食 的
势 低 平 ,多 泡 泽 、 水 线 ,海 拔 在 7 0 -8 0 m 之 间。 地 面 坡 降在 生产 能 力。
高,但 因其基础 产 量 比较高, 增产 潜 力将相 对有 限, 而 中、低 产
中低 产 田的存 在 是 限制 农 场发 展 的 很重 要 的 障碍 因素 。农 水利 工程 、农业 、林业 、科 技等 综 合措施 ,以达 到 改 良中低 产 田
济 良性循 环 。 在治 理 中低产 田方 面 ,农 场 主要 做 了 以下 工 作 :一 是搞 好 水 土保 持工 作 。在合理 利 用土 地资 源的 前提 下 ,根 据不 同 的地形
二是 秸秆 还 田、种植 牧 草及绿 肥 ,培肥地 力 的改 良措施
三 是 通过 合 理 使 用肥 料 ,有 机 肥 与化 肥 相结 合 ,改善 土 壤
质量 ,提高 地 力 ,以达 到改 良中低 产 田的 目的 。全 国测土 配方 施
区起 到 了非常 大的 作用 。经 调查 黑龙 江垦 区 中、低 产 田 ,按 改 良 肥技 术的 全面 实施 ,能 够解决 由不合理 施肥 造 成土壤 质 量下 降这 利 用 的主攻 方 向 ,分成 了渍 涝型 、侵蚀 型 、障碍 型和 盐 化型 几个
尽 管 高产农 田通 过 采用新 品种 、新 技 术,单位 产 量 尚可进 一 步提 场 中低 产 田的改造 主要 围绕 着 改善 农业生 产基 本条 件进 行 ,通过
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

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李明秋吕学朋(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低产田现状分析,论述了改造中低产田的必要性与现实性,阐述了中低产田改造的基车内容及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及目前利用形势十分严竣,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在土地开发中只注重外延开发而忽视内涵开发,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的提高;在土地投入上重无机肥轻有机肥等。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以牺牲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走的是掠夺开发、粗放经营、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不可持续道路。
为此,在1999年5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次联席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我国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两个转变,其中之一是由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
这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耕地和后备土地资源现状及我国目前的粮食形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所做出的重大转变。
它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中低产田的现状分析中低产田的划分通常是以粮食产量水平为依据。
在我国1990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四荒”、“四低”资源调查中,中低产田主要以3a 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将不同作物产量折算为本地代表作物的产量)为计算指标来划分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影响作物产量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区域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如 B方山西省以亩产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l51~3(?Okg为中产田:而南方江苏省则以亩产在50Okg以下为低产田,501~600kg为中产田。
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改造对策

自古 以来 ,粮 食足 则天下 安” 粮食 安全 事关 国计 民生 。 “ , 国家 对 粮食 安全 高 度重 视 , 几年 来 , 近 中央 1号文 件 高度 关
积 的2 . %。 要 分布 在 冲 田 , 作 管理 水 平 较低 , 机 肥 97 4 主 耕 有
源 不足 , 土壤黏 重 、 结构 差 。 土壤肥 力低等 因素 是影 响该 类型 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 问题 。 三是坡 地梯 改型。 积 6 6. 面 67 m, 6 6h
水 土 流 失严 重 , 耕地 土 壤 受 到侵 蚀 , 耕作 层 较薄 , 土壤 孔 隙
度 大 , 以有 效截 留水 分 、 料 和 营 养物 质 等 , 难 肥 因而 导 致 土
积 呈减 少趋 势 , 地使 用效 率 不高 、 地 质量 严重 退化 等 问 土 耕 题 突出 , 而 在一 定程 度 上影 响 了农 业生产 , 从 对粮 食安 全 也 提 出了 严峻 挑 战[1 何 增加 粮 食产 量 , 1。 -如 3 挖掘 潜在 的增产 因 素。 确保 国家粮 食 安全 已成 为全 社 会共 同关 注 的话题 , 是 也
( fi ce c n eh ooyA e c , fi h i 3 0 1 Hee S inea dT cn lg g ny Hee u 0 0 ) An 2
Absr c Ba e n tesau fme i —o yed rd& i fiCiy,heta fr to o n eme s r so e i -o y edfed r tat s do h tt so dum lw- il i n Hee t t rnso main c u tr au e fm dum lw— il l swcc i
各级 政府 首抓 问题 之 一 。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技术我镇目前中低产田的特点是:土壤富氮少磷钾、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偏酸、耕作层变浅、部分水田地下水位较高等。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造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
根据当前农户对农田的投入只重视化肥不重视有机肥的现象,要指导农户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达到降低成本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根据我镇土壤富氮少磷钾的实际,依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调整氮、磷、钾比例,实施精准施肥和营养诊断施肥等先进的科学施肥技术。
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水稻专用肥等,提高肥料使用效益和肥料利用率。
2、增施有机肥。
针对我镇粮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
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
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
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
3、改土培肥。
针对部分标准农田如旱改水和部分土地平整田等农田的表土层脊薄、肥力差等情况,实施增加肥沃的客土和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加深农田耕作层厚度,提高肥力水平。
4、完善排灌设施。
针对我镇有的田块因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治渍是改良的重点。
要建设好三沟配套又明暗沟结合的排灌渠系,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农田排涝能力。
针对有的田块以砂性土为主的农田,因砂性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除旱是改良的重点,要切实提高沙性农田的蓄水保肥能力。
5、适施石灰等措施。
根据我市部分土壤偏酸的现状,要适施石灰,这是一条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
重视水旱轮作技术,以减少病虫为害,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提倡采用冬耕晒伐等措施,提高土壤温度和加速有机质矿化,防止土壤板结。
6、建立地力监测点。
建立全镇正常性的农田土壤监测网络体系,根据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类别及耕作制度等,设立地力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全镇规划设立地力定位监测点1个,动态监测点5个,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土壤地力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监控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养分变化动态,加强农田保护和地力建设。
纳溪区中低产田土现状与改造利用对策

纳溪区中低产田土现状与改造利用对策【摘要】本文对纳溪区中低产田土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主要的改良措施。
一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蓄、引、提灌设施,增强抗旱能力;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工程改造,狠抓下湿田、冬水田、坡薄土的低改工程,增强生产后劲;三是改良土壤质地,培肥地力;四是抓好改后利用,实施“一改”带“五改”,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低产田土改造措施对策一、中低产田土现状1.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我区人多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3.7万亩(统计习惯面积下同),人均耕地0.86万亩。
并且,中低产田土分布广、面积大,全区尚有中低产田土21.91万亩,占耕地面积65%。
其中中低产稻田 17.04 亩,占稻田面积的 64%;中低产旱地4.87 亩,占旱地 68.6 %。
2.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不足川府发(1995)17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九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五一化”任务的通知》,要求到“九五”期末全省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5亩。
通过十多年的改造,经上级主管部门确认,我区截止二00九年全区共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8.5万亩,人均0.38亩,低于四川省人均0.48亩的水平。
要实现“四五一化”人均建成0.5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目标,我区二0一0年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土5.6万亩,任务十分艰巨。
3.中低产田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区中低产田土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到二00九年止,全区中低产田17.04万亩,占总面积的64%,低产原因主要是下湿冷烂、干旱缺水、毒质、沙瘦、粘瘦和酸化六种类型。
这些中低产田种植单一,常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产量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低20~30%,比如护国镇高桥村由于下湿冷浸田水稻单产低,经开沟排湿改造下湿田,当年水稻亩产 500 公斤,比未改造前亩产350 公斤,亩增加150公斤。
中低产土4.87万亩,占土面积68.6%。
主要是坡薄土多,土层薄,漏水跑肥严重,抗旱减灾能力弱,产量不稳不高,小麦一般亩产 200公斤左右,比高产土产量一般低40~50%。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

3、生物性限制的改造:对于生物性限制,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多 样性,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这可以通过进行生物防治、使用生物肥料等 方式来实现。
四、改造效果评估
改造效果评估是中低产田土改造的重要环节。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质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农作物产量等方面。评估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改造计划的调 整和优化。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为了 提高粮食产量,除了提高农业技术外,对中低产田土进行改造也是一条重要的 途径。本次演示将对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的研究进行综述。
二、中低产田土的定义与分类
中低产田土是指由于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 农作物产量低下,或土地质量不良的土地。根据形成原因,中低产田土主要分 为物理性限制、化学性限制和生物性限制三种类型。
4、分布范围较广:中低产田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和部 分南方地区。
4、分布范围较广:中低产田在 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 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
1、改造面积不断扩大:我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约为6亿亩,已有约2亿亩得到不 同程度的改造。
2、改造技术逐步升级:我国中低产田改造技术逐步升级,从简单的土地平整 到综合的土壤改良和灌溉排水技术的运用。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 建议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中低产田的概念和特 点
引言
中低产田是指存在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田,通过改造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对 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我国中低产田改 造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低产田的概念和特点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以松山区为例,全区耕地面积217万亩,60%耕地多为坡耕地。
粮食产量近几年来稳居全市第一,粮食增产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能有效提高粮食增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
存在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差距。
乡镇领导干部对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没有完全统一,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进度和效果。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推进,改造的重点逐步向山区、半山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和推进,此类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差,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施工条件落后,机械设备难以进场,改造需要大量资金。
三是建设标准不统一。
涉农部门项目建设之间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投资标准、工程设计规程等不一致,导致有的地块仅实施了节水配套工程,有的仅实施了土地整理工程,有的仅实施了机耕路建设工程,从而出现“有井渠,无水灌”和“有平地,无道路”等状况,一些中低产田地改造没有完全达到建设标准和高稳增产效果。
四是项目建后管护还需要加强。
由于项目实施后,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存在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管理不善,加之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管护意识不强等,致使一些已实施的项目设施损坏严重,影响了改造项目效益的发挥。
实用文档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政府的部署上。
二是坚持标准,综合改造,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各项措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实施土地整治、节水工程、田间道路配套三大措施作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主要内容,以建设“管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生态化”的高标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建设一批连片示范样板田,按照高强化、重点山区、结合产业、突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条块结合的方式,综合各部门相关专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完善中低产田改造规划。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

中低产土地改造方案概览中低产土地指的是农田的单产较低的土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土地的产量和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中低产土地改造的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作物选择和合理施肥等内容。
土壤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改良土壤的质量对提高农田产量至关重要。
下面是提高中低产土地质量的几种方法:1.有机质添加: 添加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农民可以利用农村废弃物、畜禽粪便或者绿肥等资源,制作堆肥或者直接施用于土壤。
2.矿质肥料施用: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矿质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量和配比。
3.调整土壤pH值: 当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对植物的吸收养分能力产生影响。
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使用石灰或硫酸等物质进行调整。
4.改善土壤通气性: 在土壤蓄水良好的情况下,应通过翻耕或添加适量砂粒等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土地改造还需要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土地的灌溉和排水。
1.修建水渠: 大面积的中低产土地可以适当修建水渠,利用山泉或者引水渠道进行灌溉。
在种植季节合理供水,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改善排水系统: 如果土地排水不良,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水涝影响。
修建排水沟、排水管道或者设置地下渗水井等方式都可以改善土地排水系统。
作物选择选择适合中低产土地的农作物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适合中低产土地的作物:1.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
2.豆类作物: 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比较适合中低产土地,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地肥力。
3.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土壤要求较低,能够适应一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中低产土地改造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几点施肥的建议:1.遵循“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并遵循施肥的时机和施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低产田改造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形势近几年来都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式,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中央政府将“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本文对中低产田改造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改进技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低产田; 类型; 粮食生产能力; 中低产田改造; 投入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ransforming low-yielding field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new and improved irrigation area, cropland of the low yield in transforming a total area of and other practical method, to our country reforming and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yield cropland; typ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fields; input
前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李家洋院士提出,只要能够使中低产田单位产量提高一个小台阶,就是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前进的一大步。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中低产田改造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范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是目前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1、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没有明确统一中低产田土的概念,概括起来均是从土壤的阻碍因素和土地产出两方面对其进行界定。
从土壤障碍因素,中低产田是指土壤环境因素不良或土体内存在一种或几种阻碍因子,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发挥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一类土壤。
改造中低产田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措之一,也是实现保护耕地的一大举措。
目前我国己经形成较完备的中低产田技术改造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为以下几方面:(1)工程技术方面: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坡改梯等工程技术。
(2)农艺技术方面:现阶段我国拥有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主要体现在施肥技术、覆盖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
2、我国中低产田改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国家通过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各地通过逐步提高项目投入和建设标准,集中连片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取得积极成果,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改造利用的难点仍然很多,依然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政府也注意到农田水利投入不足、设施老化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上工作议程,但与新时期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或相关政策缺乏实施基础等原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不足。
2.2权资利不明确,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
首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划分上,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一方面从财力方面看,粮食主产省多数是人均财力较少的省份,另一方面从事权方面看,中央要求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但粮食主产省和产粮大县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2.3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目前,我国改造中低产田是按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民出工的“三结合”模式进行的。
这种“三结合”的模式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最终仍是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
2.4农村劳动力大,外流,农民投工投劳今与中低产田改造难度大
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很多地方难以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中低产田项目建设,所以在部分项目区,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已经演变为“以资代劳”,很多地方还反映农民筹资存在的困难。
3、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整体战略
3.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在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土地产出时一定要充分
考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等问题,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改观。
3.2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依据粮食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落实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责任,采取差别扶持政策,共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我国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成因复杂。
因此,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以点代面,分类指导,搞好技术开发,注意远近结合,并与农业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密切结合的原则。
4、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具体举措
4.1制定统一规划,确定各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时间进度表
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中央必须统一订立中高低产田改造计划,各地府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制定科学详尽的中低产田改造进度表。
4.2健全中央与地方财事权相匹配体制,确保中低产田投入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为了使中低产田改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必须建立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统一的组织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规划,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管理改造资金的使用,并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
4.3采取有效措施,提商农民对农地投入的积极性
首先,制订全国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法,以强化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农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
其次,积极宣传,提高农户对现代农田经营和改造中低产田的认识。
最后,坚定执行粮价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
让农户通过加大投入后能从粮食生产上获得切切实实的收益。
4.4增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
我国是一个干早缺水国家,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许多地方粮食生产是典型靠天吃饭。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国粮食增产
最重要因素,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成为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环节。
具体以从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二是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
三是引入市场化机制,广开融资渠道。
当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不代表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
政府在一定领域还必须发挥作用,如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场机制良好的运转。
5、结语
本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同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一方面,在理论分析层面,尚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框架,从各个角度对我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必要性进行阐述,因此制约了理论分析的深度。
另一方面,在进行实证分析时,由于数据收集的难度,缺乏对全国划片区讨论分析,因而论证显得不够严谨。
今后的研究中将对上述问题继续给与突破。
参考文献:
[1]蓝盛兴,王有星,努力改造中低产田是发展我国粮食的根本道路摘要[J],1994--2009china Acada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石玉林,康庆禹,赵存兴等,中国宜农荒地资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2008
[4]夏建国,魏朝富等,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J],土壤肥料科学,2005
[5]李明秋,王宝山,中低产田改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刘艳霞,浅析驻马店市中低产田现状与开发治理措施[J],天中学刊,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