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

励志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由于它们具有简洁明了、意义深远的特点,成语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多的成语中,有很多都蕴含着励志的故事,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梦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成语“锲而不舍”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意为坚持不懈、毫不放松。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襄子,他小时候喜欢雕刻玉器。
有一次,他听到了一位玉匠的话:“寸断玉者易找,寻一玉者难得。
”这句话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开始锲而不舍地练习雕刻技术,最终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玉雕师傅。
2. 金玉满堂(jīn yù mǎn táng)成语“金玉满堂”形容家庭充满财富和幸福。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有一位杂技表演者叫陈福,他是一个穷人,但他非常渴望富有。
有一天,他在演出时不小心把一个水晶球弄碎了,里面竟然满是金子。
这一幕使人们明白,只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坚持努力,也有可能获得财富和幸福。
3.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成语“知难而进”表示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叫董其昌,他精通兵法,却因长相丑陋而备受歧视。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4.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 g rén)成语“一鸣惊人”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的突然出类拔萃。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守敬的天文学家,他在他的书中预测了一次日食,并成功地计算出了日食的时间。
这一预测令人惊讶,因为在当时,西方的天文学已经相对发达,而中国的天文学却相对滞后。
对人有激励作用的成语故事

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周文王姜太公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渭水边地方。
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
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一天,农民看见后说道:“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姬昌那里。
他派士兵和官员去叫他来。
但太公都不理睬。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聘请太公。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韦编三绝—孔子孔子晚年喜好读《周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韦)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卧薪尝胆—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前倨后恭、侧目而视、悬梁刺股—苏秦(1)前倨后恭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
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
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
20则励志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20则励志成语故事1、【磨杵成针】[出处]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励志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囊萤映雪】[出处] 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励志成语解释】: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3、【破釜沉舟】[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励志成语解释】: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锲而不舍】[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励志成语解释】:不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有志不在年高】[出处]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励志成语解释】: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才有抱负。
谓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6、【有志者事竟成】[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7、【愚公移山】[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
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10篇

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10篇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1有恃无恐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
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
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
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原文是:‘恃此以不恐。
’)”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
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2一饭之报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
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
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
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
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
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
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范蠡的人,他是吴国的一个贤良之士。
有一天,范蠡听说
自己的家乡越国被吴国所灭,他心怀报国之志,决心要报仇雪恨。
于是,他选择了在吴国做一个低层官员,每天都默默地忍受着屈辱和委屈,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范蠡在家中卧薪尝胆,日夜思虑,终于在十年之后,策划了一场成功的复国计划,越国得以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二,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率领大军与秦国展开了鏖战,但在巨鹿之战中却惨败
而归。
项羽心怀失意,士兵们也都心灰意冷,纷纷建议撤退。
然而,项羽却毅然下令破釜沉舟,焚烧战船和炊具,以示决心。
这一举动激励了士兵们的斗志,最终取得了霸业。
破釜沉舟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必须做出激烈的决断和牺牲。
故事三,坚持不懈。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年轻时曾经被流放到齐国,受尽了委
屈和屈辱。
但孟尝君并没有气馁,他努力学习治国之道,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他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起来,被后人誉为“孟尝君治国无疆”,这就是他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这些励志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都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终有所成。
关于古代励志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励志成语故事古代中国有许多励志成语,这些成语深入人心,激发和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它们不仅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教义。
以下将介绍几个古代励志成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1. 因势利导 - 冯唐故事讲述了唐代著名诗人冯唐的一次经历。
冯唐在文学创作上遇到了瓶颈,无法找到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他曾登上一座高山,放眼望去,山峰连绵起伏如海浪翻滚。
冯唐被山势所感,他顿觉自己处在一个气势磅礴的时空中,勃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个经历启发了冯唐,他意识到在创作中应该迎合时代的潮流,抓住时代变革的浪潮,因势利导,方能成就卓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代是变化的,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机遇,因势利导。
只有顺应潮流,才能在事业、学业或生活中取得成功。
2. 一石二鸟 - 见义勇为的少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勇敢正直的少年。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强盗欺负一个老人,他不能忍受这样的不公平待遇。
于是,少年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一拳将强盗打倒,同时帮助了被困的老人。
人们纷纷称赞他为“见义勇为”的典范。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言惊人的一石二鸟。
少年勇敢地扶老人,使得他获得了赞誉。
同时,他也解救了那个被欺负的老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正义,不要袖手旁观,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要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并在行为中实现双赢的局面。
3. 锲而不舍 - 孔子求学记这个故事以孔子为主角,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
孔子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一直渴望学习。
于是,他决定到国家的下一座城市去学习。
孔子开始了艰辛的徒步旅行,几个月后,他到达目的地,开始向当地的学者学习。
但在这座城市,孔子早期的学习并不愉快,他们每天只拿到一碗粗糙的食物,生活十分艰苦。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他锲而不舍地学习,渴望着获得更多的知识。
最终,孔子因为他的努力、才华和智慧赢得了学者和老师的认可,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关于励志的成语典故

关于励志的成语典故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励志的成语典故篇一:励精图治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关于励志的成语典故篇二:脚踏实地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
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
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
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你想知道古代励志的成语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励志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于励志的成语故事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语,读读这些有关于成语的小故事你就会明白见微知著,察暗图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关于励志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
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文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
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
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
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同学们,这是一段古人认真求学的历史,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凝聚成一个成语---"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态度或行为。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
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
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由于读书很多,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