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学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ppt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君主专 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题 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 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 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014高考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
确;
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2.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 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科举制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御 太
相
史 大
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P8史论拓展
(2014高考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
确;
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2.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 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科举制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御 太
相
史 大
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P8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课件

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ppt课件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7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31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来学宫游学 3.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
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5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 汉代的文教政策 •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 •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 许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6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18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实行三舍法 •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7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31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来学宫游学 3.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
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5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 汉代的文教政策 •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 •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 许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6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18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实行三舍法 •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第二章古代官学制度的演变

第二章古代官学制度的演变
古代官学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织而成的一套十分复杂的教育结构体系。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与进步,让许多世代的中国人获得了知识与自由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官学制度也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曾经历了许多与变迁。
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的科举制度推行,成为官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必须掌握《尚书》、《诗经》、《春秋》、《书经》等典籍知识,并完成一定的实习学习,才能考取当朝的科举及官职。
从此,官学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为当时的官学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同时也了官学制度。
他规定地方招考弟子,全国废除科举考试,改为科举考证,这一大大减轻了考试的负担,同时也使官学制度的流动性得到提高。
随后,汉武帝时,了科举制度,并创立了“三百官”制,将官职分为国、郡、县三级,由中央统治,把科举制度在各地得以实施。
这种官学制度比秦朝更为完善,考试也更加系统化。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感 可以得出什么历史感悟? 受 历 史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2.汉代:中外朝制度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本:质中:书加门强下皇、权枢,密维院护和专三制司统治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连连看
▪ 秦朝 ▪ 汉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将下列官职和朝代正确的 连接在一起
右丞相 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 中书令 殿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常侍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 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
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无权
中书 门下
宰相
行政
枢密 三衙 度 盐 户 院 禁军 支 铁 部
枢密使
调
统
兵
兵
权
权
三司使 计相
军政
财政
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帝
相权再度被分割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吏
户
部
部
礼
兵
刑
工
三
部
部
部
部
省
六
部
制
宋朝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2.汉代:中外朝制度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本:质中:书加门强下皇、权枢,密维院护和专三制司统治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连连看
▪ 秦朝 ▪ 汉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将下列官职和朝代正确的 连接在一起
右丞相 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 中书令 殿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常侍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 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
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无权
中书 门下
宰相
行政
枢密 三衙 度 盐 户 院 禁军 支 铁 部
枢密使
调
统
兵
兵
权
权
三司使 计相
军政
财政
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帝
相权再度被分割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吏
户
部
部
礼
兵
刑
工
三
部
部
部
部
省
六
部
制
宋朝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共52页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 求知兼求能 • 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21
第二节 官学制度的发展(汉唐宋明清)
一、“独尊儒术”与汉代“太学”
董仲舒
汉武帝
22
• 1.董仲舒的贤良三对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
举,广取士。 形成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
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是专制皇权的行政 支柱。 • 2.独尊儒术的内容
9
“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 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天, 为了王子入学,要设酒祭祖,这样办是否 可行?
• 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 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
10
二、官学制度的建立——西周 1.学在官府是西周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 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 文字记录,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 现象,史称“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 在官府”。
“学在官府”有三个表现:惟官有书而民 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 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 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11
2.学校类型 (1)大学与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分
大学在郊,规模较大,中有五学:辟雍、 东序、成均、瞽宗、上庠,分科教授典礼、 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
4
东汉养老画像砖
5
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6
甲骨卜辞
• “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 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
• 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 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 是吉?是不吉?”
16
钟 鸣 鼎 食 之 家 的 礼 具
17
射箭的技术训练
射御
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18
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二者是文化基础 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 习。大学则要内容深一些,《诗》、《书》 是大学学习的内容。
19
数
20
六艺教育的特点
• 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25
(3)学生:博士弟子、太学生、 资格:年18以上仪状端正者,好文学、 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出路:经过考试分授不同官职,但有白 首空归者 待遇:免费食宿、有俸禄 管理:生活管理松散
26
(4)教学内容: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师法、家法
(5)儒经课试法:源于《学记》,大学 教育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离经辨志、博习亲师、敬业乐群、 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
加强君权。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 C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
心的作用。
24
3.太学 (1)太学是封建官学的最高形态,公元前124
年设立,西汉规模小,50—300名学生,东汉 邓太后执政时大发展,全盛时有3万学生 (2)教师:博士、仆射、祭酒 • 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 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 生事爱敬,丧没如礼。师事某官,见授门徒 50人以上,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疫 痼疾,36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 四科(醇厚、质朴、谦逊、节俭),经任博 士。
设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法定地位, 罢废了诸子传记的学官;尊孔、祀孔蔚成风 气,使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角落;通过 兴太学来强化儒家思想的灌输,并将儒家思 想具体化而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整理 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任务;儒家的德行道艺 成为士人的努力方向。
23
“独尊儒术”的社会原因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 A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
14
(2) 国学与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依 行政区划设立,名称不一,有熟、庠、 序、校等。
15
3.“六艺”教育 • “六艺”是西周所有学校的基本课程。 • 礼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
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凡是行礼 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 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乐所以修内也,礼 所以修外也。”包括五礼、六仪、大武乐舞等。
•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 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 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13
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
• 《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 可事,既命女,乃祖考,小辅”。这段话 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 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
• 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 记录。
7
甲骨文中“学”的写法的演变
8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 弟到殷都来学习“戒”。
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 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 “戒”为教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 的两个方面。
大学是大人之学。王太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 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 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兼及一般行为。
12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 在船上,射大雁。
中国官学制度的演变
• 官学制度概述 • 官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 官学的特点
1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2
尧舜时期米廪的传说
3
学校的萌芽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
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 内容。 •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 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 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 • 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 于米廪,即粮仓附近。老人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 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 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 老。
21
第二节 官学制度的发展(汉唐宋明清)
一、“独尊儒术”与汉代“太学”
董仲舒
汉武帝
22
• 1.董仲舒的贤良三对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
举,广取士。 形成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
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是专制皇权的行政 支柱。 • 2.独尊儒术的内容
9
“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 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天, 为了王子入学,要设酒祭祖,这样办是否 可行?
• 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 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
10
二、官学制度的建立——西周 1.学在官府是西周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 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 文字记录,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 现象,史称“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 在官府”。
“学在官府”有三个表现:惟官有书而民 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 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 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11
2.学校类型 (1)大学与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分
大学在郊,规模较大,中有五学:辟雍、 东序、成均、瞽宗、上庠,分科教授典礼、 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
4
东汉养老画像砖
5
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6
甲骨卜辞
• “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 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
• 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 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 是吉?是不吉?”
16
钟 鸣 鼎 食 之 家 的 礼 具
17
射箭的技术训练
射御
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18
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二者是文化基础 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 习。大学则要内容深一些,《诗》、《书》 是大学学习的内容。
19
数
20
六艺教育的特点
• 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25
(3)学生:博士弟子、太学生、 资格:年18以上仪状端正者,好文学、 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出路:经过考试分授不同官职,但有白 首空归者 待遇:免费食宿、有俸禄 管理:生活管理松散
26
(4)教学内容: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师法、家法
(5)儒经课试法:源于《学记》,大学 教育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离经辨志、博习亲师、敬业乐群、 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
加强君权。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 C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
心的作用。
24
3.太学 (1)太学是封建官学的最高形态,公元前124
年设立,西汉规模小,50—300名学生,东汉 邓太后执政时大发展,全盛时有3万学生 (2)教师:博士、仆射、祭酒 • 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 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 生事爱敬,丧没如礼。师事某官,见授门徒 50人以上,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疫 痼疾,36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 四科(醇厚、质朴、谦逊、节俭),经任博 士。
设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法定地位, 罢废了诸子传记的学官;尊孔、祀孔蔚成风 气,使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角落;通过 兴太学来强化儒家思想的灌输,并将儒家思 想具体化而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整理 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任务;儒家的德行道艺 成为士人的努力方向。
23
“独尊儒术”的社会原因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 A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
14
(2) 国学与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依 行政区划设立,名称不一,有熟、庠、 序、校等。
15
3.“六艺”教育 • “六艺”是西周所有学校的基本课程。 • 礼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
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凡是行礼 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 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乐所以修内也,礼 所以修外也。”包括五礼、六仪、大武乐舞等。
•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 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 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13
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
• 《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 可事,既命女,乃祖考,小辅”。这段话 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 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
• 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 记录。
7
甲骨文中“学”的写法的演变
8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 弟到殷都来学习“戒”。
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 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 “戒”为教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 的两个方面。
大学是大人之学。王太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 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 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兼及一般行为。
12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 在船上,射大雁。
中国官学制度的演变
• 官学制度概述 • 官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 官学的特点
1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2
尧舜时期米廪的传说
3
学校的萌芽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
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 内容。 •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 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 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 • 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 于米廪,即粮仓附近。老人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 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 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