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部分-教育基本理论(1)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生物起源论把教育概念生物学化,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心理起源论,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3,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4,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5,教育功能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6,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首先,培养了各种政治人才;其次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首先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次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7,个体发展过程中,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四个因素影响教育个体发展功能:(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2)教育个体的个性化功能。
首先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其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最后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
8,我国古代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代表作《伦理学》《政治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卢梭《爱弥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既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近代 1840-1919现代 1919奶奶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至今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书中重点绪论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根底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三、放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首推《论语》和《学记》。
四、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拟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原那么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五、赫儿巴特的《普通教育》,烙克的《教育漫画》等等著作出现推动了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既生活〞“学校即是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
七、“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开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所谓全面教育即“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八、中学教育学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九、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根本原那么:1。
客观性原那么。
2.系统性原那么。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
十、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定义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最一般的理解: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具体内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
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20%。
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一)识记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中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和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教育的形态: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中国:我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夏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四)近代社会教育(五)20世纪后期的教育20世纪后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1)孔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教育目的:培养出“贤人”和“君子”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教学内容: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原则与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目标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说和原则。
它是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等。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过程,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交往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
4.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指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包括:传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和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场景和学习目标。
四、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评价和改革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效果的改进。
结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通过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掌握教育的理论基础、熟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关注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