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①原理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

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优点:(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高,较容易解析NMR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的方法的采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图、多维谱图等许多新技术,是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引刃而解,NMR可以说是化学研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理学]红外与核磁

[理学]红外与核磁

•苯酚的红外光谱
• 对甲苯酚的红外光谱
醛酮的红外光谱 • 羰基化合物在 1680~1850cm-1 处有一个强的羰基伸 缩振动吸收峰。醛基C-H在 2720cm-1处有尖锐的特征 吸收峰。 例1:乙醛的红外光谱
1
2
• 羰基若与邻近基团发生共轭,则吸收频率降低:
例2:苯乙酮的红外光谱
• 羧基中C=O伸缩振动与直链酮相同:1725~1700cm-1; • 它的缔和 O-H 伸缩振动在 2500-3000cm-1 范围内有一个 羧酸特征强的宽谱带; • 羧 酸 盐 含 有 两 个 C—O- 的 伸 缩 振 动 :1610~1550cm-1; 1420~1300cm-1
低场• 乙醇的核磁 共振来自 • 化学位移•以四甲基硅烷(TMS)作为标准物,以它的质子峰作 为零点,其他化合物的质子峰化学位移都是相对的:
• 越小,对应的磁场强度高.
0为核磁共振仪的频率。
(3) 吸收峰的裂分 例1: 乙醇的核磁共振谱
c c b a
•积分曲线 高度比(峰 面积)可得 质子比。
•在外场作用下,自旋能级的裂分:
E=h0
核磁共振 • 只有当电磁波的辐射能等于H1的能级差时,才能发生 H1的核磁共振: E射 = h射 = E = h0 所以要使H1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必须是使电磁波的辐射 频率等于H1的进动频率:射 = 0= H0/2 (1) 固定H0,逐渐改变辐射频率射,进行扫描;
a
b
例2: 1,1,2-三氯乙烷的核磁共振谱
H Cl-CH2-C-Cl Cl 1,1,2-三氯乙烷
自旋偶合 (spin coupling) •CH的吸收峰分析:

Ⅰ Ⅱ
• 自旋偶合通常只在两个相邻碳上的质子之间发生; 一般说来,当质子相邻碳上有 n个同类质子时,吸收峰裂 分为n+1个(不同类质子分裂成(n+1)(n’+1)个)。

有机波谱知识点总结

有机波谱知识点总结

有机波谱知识点总结波谱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测定分子在电磁波中的吸收、散射或发射,可以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波谱是指在有机化合物中应用的波谱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

本文将针对有机波谱的各种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波谱的基本原理、各种波谱的特点和应用、波谱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一、红外光谱1.基本原理红外光谱是利用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的规律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是在物质中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和转动会产生特定的频率的红外光吸收,这样可以用红外光谱来检验物质的结构和成分。

2.特点和应用红外光谱对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外光谱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强、操作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聚合物材料、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

3.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处理、仪器的校准和数据的解释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功能团的吸收峰进行了解,进行光谱图谱的解读。

二、紫外-可见光谱1.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光谱是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的规律来研究物质结构和特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是分子在吸收紫外-可见光时,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级,产生吸收峰,可以由此推测分子的结构和键合的性质。

2.特点和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对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共轭结构和电子转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紫外-可见光谱具有快速、敏感、定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3.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准备、仪器的校准和光谱图谱的解释。

此外,还需要了解分子在吸收紫外-可见光时的机理和特性,进行光谱图谱的解读。

三、质谱1.基本原理质谱是利用物质在电子轰击下的离子化和质子转移等规律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成分的一种分析方法。

质谱的基本原理是将物质离子化后,通过质子转移和碎裂等反应产生一系列离子,再根据其质荷比来推测物质的结构和成分。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这个话题。

你知道吗?这俩方法就像一对双胞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先来说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吧,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深入到物质的内部,把分子结构的秘密一点点给挖出来。

它能告诉我们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是很神奇?红外吸收光谱法也不示弱哟!它就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通过对不同波长红外线的吸收情况,来判断分子中存在哪些官能团。

比如说,是不是有羟基啦,羰基啦等等。

它们在化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那可都是大功臣。

就好像是科学家们的得力,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不过呢,虽然它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小差别哦。

核磁共振波谱法更擅长揭示分子的整体结构,而红外吸收光谱法在确定官能团方面更厉害。

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这俩家伙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都为我们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稿子二:哈喽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扯扯“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这回事。

这俩方法呀,就像两朵姐妹花,各有各的美。

先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它就像个能看透人心的小精灵,能把分子内部的情况摸得透透的。

比如说,能清楚地知道分子里的原子是怎么排列的,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红外吸收光谱法呢,就像是个眼光独到的时尚达人,一眼就能看出分子身上的“特色装饰”,也就是官能团。

虽然它们有相同点,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哟。

就好比一个喜欢安静地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更擅长快速捕捉表面的特征。

但不管怎么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都是科学领域里的宝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多便利和惊喜。

不知道大家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呢?。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

② 结构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芳环,双键和叁键化合物的各向异性. 芳环,双键和叁键化合物的各向异性.
16
a. 芳环
苯环的电子在外加磁场影响下, 苯环的电子在外加磁场影响下,产生一 个环电流,同时生成一个感应磁场, 个环电流,同时生成一个感应磁场,感 应磁场方向在环内与外加磁场相反, 应磁场方向在环内与外加磁场相反,在 环外与外加磁场同向. 环外与外加磁场同向.苯环上的质子在 环外,处于去屏蔽区,因此, 环外,处于去屏蔽区,因此,苯环上的 质子出现在低场,化学位移 值较大 值较大, 质子出现在低场,化学位移δ值较大,
12
假定核磁共振仪所用的射频固定在60MHz,慢慢改变 , 假定核磁共振仪所用的射频固定在 外加磁场强度,使其略有增加, 外加磁场强度,使其略有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 时,独立质子的 hν = r h H 2π o 此时发生共振(自旋转向),产生共振信号. ),产生共振信号 此时发生共振(自旋转向),产生共振信号.而有机 分子中的质子,由于屏蔽效应, 分子中的质子,由于屏蔽效应,必须在外加磁场强度 略大于H 时才发生共振. 略大于 o时才发生共振. 即屏蔽使吸收移向高场.去屏蔽使吸收移向低场. 即屏蔽使吸收移向高场.去屏蔽使吸收移向低场. 有屏蔽 无屏蔽 低磁场
6
原子核作为带电荷的质点,它自旋也可产生磁矩. 原子核作为带电荷的质点,它自旋也可产生磁矩. 但并非所有原子核都具有磁炬. 但并非所有原子核都具有磁炬. 例:下面一些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 下面一些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
1H 13C 15N 17O 19F 31P等. 等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现以氢为例说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明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明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各种光谱的区别

各种光谱的区别

各种光谱的区别
不同种类的光谱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具有多种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光谱的区别:
1.可见光谱:可见光谱是指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从380
到750纳米。

它是人眼可以感知到的光谱范围,对于研究
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具有重要意义。

2.紫外-可见光谱(UV-Vis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涵盖了紫外
和可见光波长范围。

它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能级、光吸收、光散射等。

通过分析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透射,可
以获取关于样品的分子结构、浓度、化学性质等信息。

3.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涵盖了超过可见光波长的范围,通常
从780纳米到1毫米。

通过观察物质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
和散射,可以推测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键振动和结构等。

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光谱学、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4.核磁共振谱(NMR谱):核磁共振谱是通过测量原子核在
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现象来研究样品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磁共振技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核磁矩,广泛用于化学、
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

5.质谱:质谱是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分析样品
中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质谱通常涉及样品原子或分子
的离子化和分离,并在质谱仪中进行检测和分析,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这些是常见光谱的一些区别,每种光谱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分析目的。

选取适当的光谱和技术取决于研究或分析的具体需求和样品性质。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4 、红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仪组成:光源、单色器、检测器、放大器和记录器 横坐标: 数() 纵坐标: 度( A ) 吸收图谱: cm-1 ) 透
过 率 %
上线:波长() 右側:透过率( T% )
波长 λ/μm -1 指纹区( 1400-400cm )
下线:波 左侧:吸光 官能团区( 4000-1400
- 1
, RCOCl/~1800 cm - 1 ,因氯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③ 减弱键强度的共轭效应能使吸收向低频移动。如: CH3COCH =CH2 中 C=O 的吸收峰 1720 cm - 1 移至 ~1685 cm - 1 , C=C 的吸 收峰由 1647 cm - 1 移至 1623 cm - 1 。
波数 /cm-1
二、有机基团的特3000c m-1 O-H 3600~3200 N-H 3500~3100 C-H 3300~2700 三键或累积 双键吸收区 2400 ~ 1950 cm - 1 C=C 2260~2100 C=N 2400~2100 C=Y=Z ~1950 C=X 双键振动 区 1800 ~ 1300 cm - 1 C=O 1800~1650 C=C 1690~1600 芳环 1600 ~ 1 450 C=N 1960~1460 δN-H 1650~150 0 δC-H 1475~130 0 指纹区 C - X 伸缩或弯曲振动 区 1300 ~ 600 c m-1 C-O 1300~1000 C-N 1360~1030 C-C 1200~600 δ=C-H 1000~650
影响化学键和基团特征吸收频率的因素 ① 键的力常数 k 越大,红外吸收频率越大。如:炔键 /2150 cm -
1
, C=C /1650 cm - 1 , C - C /1200cm - 1 。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①原理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2.5~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 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

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优点:(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高,较容易解析NMR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的方法的采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图、多维谱图等许多新技术,是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引刃而解,NMR可以说是化学研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都是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什么样的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哪几类氢原子,每类氢原子有多少个。

第一节红外光谱(IR)
一.基本原理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主要是通过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结合在一起的。

成键原子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伸缩振动,用υ表示。

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用δ表示。

具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偶极矩的变化,在键的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与频率相同的辐射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吸收相应的能量使振动跃迁到激发态,得到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

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原子间的振动主要吸收波数为4000-400 cm-1的红外光。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2.5~25μm)或波数(4000~400cm-1),纵坐标为透过率(0-100%)。

92页
123页
182页
223页
237页
253页
278页
310页
330页
362页
374页图4-16 正辛烷图4-17 1-辛烯图4-181-辛炔图4-192-辛炔图6-4 邻二甲苯图6-5 间二甲苯图6-6 对二甲苯图9-1 1-氯己烷图10-3 10-4 乙醇图10-5 乙醚图10-6 正丁醚图11-1 苯酚图10-3对甲苯酚图12-4 乙醛图12-5 苯乙酮图13-4 乙酸图13-
7 乙酸乙酯图15-1 硝基乙烷图15-2 硝基苯图15-6 苯胺第二节核磁共振谱(NMR)
一.基本原理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由于自旋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

磁矩在外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裂。

与外磁场同向的为低能级,反向的为高能级。

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高低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

用得最多的是氢原子核谱,简称氢谱(NMR-1H)。

核磁共振谱中只有横坐标,代表化学位移。

二. 化学位移原子核外有电子,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对抗外磁场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比外磁场强度低。

核外电子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它的值用屏蔽常数σ表示。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在一定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照射频率也不同,即在谱图的不同位置出现吸收峰。

如CH3CH2OH中有三类氢原子。

裂分数=(n
s d t q m 1+1)(n2+1)(n3+1)
b
单峰双峰三重峰四重峰多重峰宽峰
五.积分曲线与峰面积
峰面积与质子数成正比。

六. 谱图解析
化合物A(C9H10O)碘仿反应显阴性,IR谱中在1690cm-1处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1.2(3H)三重峰,δ=3.0(2H)四重峰,δ=7.7(5H)多重峰。

A是什么结构?A的异构体B,碘仿反应显阳性,IR谱中在1705cm-1处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2.0(3H)单峰,δ=3.5(2H)单峰,δ=7.1(5H)多重峰。

B是什么结构?化合物A(C5H10O):IR:1730 cm-1NMR:δH9.7(s,1H), 1.2(s,9H)化合物B(C5H10O):IR:1720 cm-1NMR:δ试推测A、H2.4(m,1H),
2.1(s,3H),1.2(d,6H)B的结构。

295页图12-8 1,2,2-三氯丙烷图12-9 图12-10 乙醇图12-11 1,1,2-三氯乙烷298页图12-12 3-戊酮图12-13 3-甲基-2-丁酮311页图13-5 正丙酸330页图13-8 乙酸乙酯
375页图15-7 二乙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