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正

《邓稼先》导学案备课时间:3.25 上课时间:主备人:王万美田桔审核人:李秀荣【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第一课时【自学质疑】〔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链接资料】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奉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word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1) 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2) 本文是一篇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时间要求不像那么及时。
【当堂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嫁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 )式——亲临第一线。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整整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 )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bìn fà( )、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zhòuwén( )。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东奔西走:
②风餐露宿:
(3)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4)文段中有一句话与原文不完全一致,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mógē鬓发皱纹
(2)①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②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1、试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与邓稼先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一下,想想我们的今天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业?
2、请你运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类人,表达对他或他们的崇敬之情。
【当堂检测二】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yùn) 难堪(kān)奠基(diàn)
大厦(shà)筹划(chóu) 开拓(tuò)
(3)解释说明
(4)在试验场整整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自主学习】
1、Xūn瀚huáng怯zhēn蓦mó寥寥héng廓
2、崭销茹汗仆露霜寥寥
3、(1)物理学原子弹、氢弹“两弹一星功勋”
(2)人物真实描写议论消息
2、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的邓稼先”,比比谁说得好
11邓稼先_导学案_配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现代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编号11)课题:《邓稼先》课型:现代文阅读教学主备人:陈大勇审核人:陈忠堂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4.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见学习目标1.2教学难点见学习目标3.4教学流程一、预学(自习课完成)1.用“三读法”,感知课文。
①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会了等词语。
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⑴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⑵思考:课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③个性化阅读,质疑问难:①我认为课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是②我提交给小组讨论的问题是③通过预学,我的收获是2.资料链接①作者链接——【见金牌练习册和课下注释】②文体链接——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③背景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人教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同课异构精品6套

人教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同课异构精品6套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2020部编语文】7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11 邓稼先★学习导航·心随书动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时国防部长张爱萍挽邓稼先诗)★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难堪.()选聘.()妇孺.()彷.徨()殷.红() zhì( )友元xūn() yáo()言2、解释加点的词。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燕然勒.功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兽铤.亡群风悲日曛.平沙无垠.河水萦.带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他曾获得1957年________奖。
4、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切题直接写邓稼先,而是要概述中国百年屈辱史?(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5、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摘要:、略3、略二、议议、写邓稼先以前什么先概述我国近多年历史,奥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两国原子弹研究领导人,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革”能说两派群众组织能说工宣队、军宣队【预习检测】(二)ág、xǎ、ó、ò、ā、ǐg、à、kàg、啸、签、挚、奠、仰慕、拔懈、芒、孺、裹、层、明 3略(三)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导学步骤】、、部分展示背景通列举国甲午战争、八国军代开始年屈辱历史引出国做出巨贡献伟科学——邓稼先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生平写了他不平凡人生历特别是研制两弹所做出巨贡献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海默比较以凸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品格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友情及97年访华历表达作者高民族豪感和对邓稼先无比钦佩情五部分以漠戈壁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了国利益不计人生命献身精神六部分以信形式用评论性语言对邓稼先生功绩高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赞颂与悼念这六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国鞠躬尽瘁死而已精神”这心而组织起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布局别具匠心特、略3、略二、议议、写邓稼先以前什么先概述我国近多年历史?可否?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多年历史是了说明邓稼先是对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起了”这巨变做出巨贡献科学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影响历史人物将邓稼先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广阔社会化背景从多角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而崇高令人仰止部分从年屈辱入手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其实这段用是创设种广阔社会背景广阔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处正是他领导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科技水平保证国坚强地立起所以部分是歌颂邓稼先所进行必要准备绝不能、三部分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海默对比着写? 讨论明确课把邓稼先与奥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国几千年传统化所孕育出有高奉献精神儿子”“是国共产党理想党员” 奥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两国原子弹研究领导人他们共成就表明他们样都是学术非凡人但是两国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性格特征但是国人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国忘我、科研忘我伟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国背景下对比进步突出邓稼先高尚品格3、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伟作用不作者什么要安排环节?讨论明确这环节以寒春事件透出邓稼先对己工作认真心高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不犯规这正是他人忠正反映部分题目用到两问以正是告诉者己民族而豪邓稼先而骄傲、五部分引用《吊古战场》用是什么?该部分还引用“五四”期首歌其用又是什么?讨论明确引用唐代《吊古战场》和“五四”代《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响当当国男儿三、品品、略、朴实语言蕴含着作者深情例如“事我追想己什么会有那样感情动荡是了民族而豪?还是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赏析这句作者运用两表选择关系设问句充分表达了己心深处引起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者作者既华民族感到豪更稼先领导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国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B“华民族崛起广人民利益奉献己生这是邓稼先人生走这样人生道路是邓稼先性格与品质定所以作者说如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赏析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伟处“邓稼先是国几千年传统化所孕育出有高奉献精神儿子” 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奥海默是截然不“是不要引人目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心眼儿生喜欢‘纯’所代表品格”“有国农民朴实气质”国几千年传统化就讲究人与人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国传统化这些优秀部分并变成了己气质品格“邓稼先是国共产党理想党员” 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革”能说两派群众组织能说工宣队、军宣队国共产党宗旨就是全心全人民就是领导、团结广人民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己行动准则因他是理想党员四、写写(略)。
《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 rú殷.红yān宰.割zǎi 筹.划choǔ2、相关链接(1)、作者,背景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3、合作研讨,思考下面问题: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课题《邓稼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一)资料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2.根据拼音写汉字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2、3、4、5、6、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展示提高】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巩固拓展】一、朗读(“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4)“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文中词句回答)(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母亲老舍当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1)第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为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板书设计】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服从祖国(博士)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科学家)(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民建功立业,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无私奉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励志名言】【组长签字】【主任签字】【校长签字】答案:【合作探究】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展示提高】1.(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就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的具体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的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
加之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