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概念解读:什么是自然经济?
•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指生产是为了 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是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 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 殖民半封建社会。(甚至今天也存在)
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 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 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 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③演变: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 制”;秦朝废除分封,行郡县。
买卖、转让。
生产关系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国王、贵族 (商周) 土地所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 均消费
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
(战国以 来)
以私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土地 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早期农业集体生产 生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产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力
小
农
生
产 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集体耕作
经
个体农耕
济
(男耕女织)
系
A.概念解读:什么是小农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公有制)
夏、商、 西周 (井田制)
内容: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 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认 知 深 化
封建 政治
社会 习俗
思想 观念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 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 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 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 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 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等现象
一方面把族权、_____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 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 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 作 维护政权的作用 用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 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 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 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联系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
军用品和官
不在市场
至明代前期占据 主导地位,代表
经营
府、贵族的 流通
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

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 商业城市——临淄“冠带衣履天下”“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富商大贾——子贡、弦高 货币——布币区,刀币区,蚁鼻钱
二、早期义利论和劳心劳力论 1、早期义利论 “义以生利”。 “夫义者,利之足(脚)也……废义则利不立”。 “德、义,利之本也。” “义以建利”。 “利,义之和也。” “利制(制度)能义” “利物足以和义”。
管子认为这种四民分业定居的办法有很多优 点。 (1)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2)可使各业人员安心从事于本业,就是说, 不会见异思迁。 (3)便于国家的行政管理。
2、相地而衰征 “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相地而衰征,……山泽各致其时”。 韦昭注曰:“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 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 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 赋敛则民富,无事(“事”指争端、麻烦) 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 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 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 也(按:这是行孝道礼治时代的情况)。”
(四)消费观点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
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 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与牛耕被广泛应用 “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夷、斤、斫”
(3)取之有义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单元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者都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 家财政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来源。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
策。
会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封建自然
问题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
指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并 延续的重要原因。
进行评价。
考点深化探究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 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三种社 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解考题
考题1 [2018·全国卷Ⅲ]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高考链接突破
主干知识梳理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西周交通比商朝更发达。 (2)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 贝 作为货币。春 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 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中原市场的形成,各诸侯国的都城仅为全国 政治 、交通中心。 (4) 商 周 采 取 鼓 励 政 策 , 支 持 商 业 发 展 。 战 国 时 期 秦 国 商 鞅 变 法 时 首 倡 “ 重农抑商 ”政策。
主干知识梳理
(2)耕作技术 ①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②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①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四川成都)。 ②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教材补遗 “工商食官” 夏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 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源,称之为“食官”。职业世代相袭,没 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韩非子·说林上》 史料3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 以事上者,④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解读的关键是理解史料所体现的手工业形态和对 手工业者的要求。①指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②强调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 巧。 (2)理解史料2的关键是把握③所体现的有关私营手工业的信息。 (3)史料3中④指既不能兼做其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3.(2015课标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 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 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 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 农业收益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 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教材补遗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a.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b.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 (2)特点 a.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b.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深厚的宗法色彩。 d.劳动者称“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 有所加强。 e.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的经济【课件】

农业——本: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基
本 结
手工业——农业的补充
构
商业——末:农业的补充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具有反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农业
• 学习目标:知道先秦时期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 .土地制度的演变
• (1)早期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 (2)商至西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封建国家
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 制);
探究一: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夫仁政必 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 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等。
素养 解读
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早期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个体耕作, 历史解释 随着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模式;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 读印证早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墨子》
农民在田地里耕作,农妇在家织布。反映的是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 产形式。
• 1. 含义: 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
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 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也 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先秦经济高考知识点

先秦经济高考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
本文将介绍先秦经济的相关知识点,以便考生们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农业经济先秦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基础。
先秦时期的农业主要依靠农民种植粮食,如稻谷、小麦等。
耕地的使用主要以农民家族为单位,土地所有权相对稳定。
农民会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特点,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作物的丰收。
2.手工业经济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经济也比较发达。
人们采取手工劳动的方式,进行各种手工制作。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器制作、青铜器制作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也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品。
3.商业贸易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业贸易主要是通过交换的方式进行,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或者货币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先秦时期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地方性的交流和贸易,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比较有限。
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货币体系,货币交换也并不普遍。
4.朝贡体系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朝贡体系。
这种体系是指较强大的国家向较弱小的国家提供物资和贡品,以保持和巩固彼此的关系。
贡品主要包括国家特产、奢侈品以及文化艺术品等。
通过朝贡体系,较强大的国家能够以经济上的优势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5.税收制度先秦时期的税收制度也相对完善。
国家各级政府通过征收农田税、商业税等,来获取财政收入。
同时,还有一些杂税和赋税的征收。
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6.户籍制度在先秦时期,存在着严格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对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确立公民的身份地位和权益,以便征税、征兵和管理人口流动。
户籍制度对经济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先秦经济的一些高考知识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03垄作法。
3.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04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开始出现:春秋战国。
②原因:铁农具和□05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06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特点:以□07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08基本模式。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01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02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03民间消费的产品。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目的是提高亩产量,主要表现是: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演进及其互动关系[易错点拨]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度(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04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发展概况(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01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1)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
(2)商鞅变法时“□02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重农抑商是指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问题探究1] 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是否被大规模使用?提示:否。
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较少用于农业。
[问题探究2]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都面向市场吗?提示:否。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问题探究3]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一样吗?提示:不一样。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二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教你读史]史料一以家庭分工的角度反映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二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三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第一句话“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是原因;两个省略号之间体现了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第二个省略号之后是影响: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奠定了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物质基础。
[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二,指出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史料三,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家庭耕作等。
(2)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历史解释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3.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主题2中国古代的名片——手工业的发展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二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中“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第一句话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第二句话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二以古诗和当今的史实论证了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传承上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2)特点:世代传习(封闭性)。
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狭隘性;市场的狭窄。
历史解释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比较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