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一)、《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有点难度,但是人物描写非常传神,性格鲜明,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相信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如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互相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上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用反复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并且说话技巧十分高明。可以用提问探究、双向互动的方法探讨唐雎说话的技巧和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实现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演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在翻译、探究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理清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了解通过个性化对话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唐雎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使人谓.虽然

..,受地于.先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请广.于君怫然

..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怒布衣

..之怒此庸夫

休祲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谕.矣..降于天天下缟素

2、请个别学生口译文段句子大意,教师作适当补充,用投影显示译文,帮助学生更好掌握

(注意加点词)

(1)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8)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二、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可让学生参考练习册)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按段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的吗?何以见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想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理由: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第二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跟韩魏一样灭亡。

(3).秦王说的是不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是对安陵君实行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让安陵君扩大土地是粉饰其欺诈,而对安陵君婉拒则认为是逆寡人和轻寡人,兴师问罪。

(4).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质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5).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不同,使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安陵。

(5).“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第四段:

(1). 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脸色大变,长跪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 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附板书设计:

秦王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秦王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折服) (不辱使命)

五、总结: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色厉内荏。

唐雎: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对话描写)

六、布置作业:

1、请在课文中分别找出能刻画唐雎和秦王性格特点的句子,准备堂上作答。

2、思考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想想唐雎的说话有哪些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3、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请同学们查资料,搜集一些

关于士的故事,准备在下节课上讲讲。

4、认真阅读课文,尤其是唐雎和秦王舌战的部分,准备分角色表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