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 第十二章 第二讲 创新演练大冲关
【优化方案】2015高三物理一轮:第十二章第二节高效演练轻松闯关

一_高考题组1.(2013·高考福建卷)如图,t=0时刻,波源在坐标原点从平衡位置沿y轴正向开始振动,振动周期为0.4 s,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形成沿x轴正、负两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下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6 s时波形的图是()2.(2013·高考四川卷)图甲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1.25 s时的波形图,已知c位置的质点比a位置的晚0.5 s起振,则图乙所示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可能位于()A.a<x<b B.b<x<cC.c<x<d D.d<x<e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a、b、c、d是均匀媒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 m、4 m和6 m.一列简谐横波以2 m/s的波速沿x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 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6 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处B.在t=5 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最高点C.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 sD.在4 s<t<6 s的时间间隔内质点c向上运动E.当质点d向下运动时,质点b一定向上运动二_模拟题组4.(2014·江西六校联考)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 =2 m处的质点P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 轴正方向B .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sC .经过0.15 s ,质点P 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D .经过0.1 s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E .经过0.35 s ,质点Q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小于质点P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5.(2014·湖北黄冈模拟)如图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的部分波形图.若该波波速v =40 m/s ,在t =0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3 m 处,下列关于波在t =0.45 s 时的运动情况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该波x =9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B .该波x =11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C .该波x =11 m 处的质点速度方向沿y 轴负向D .该波刚好传播到x =31 m 处E .该波刚好传播到x =18 m 处6.(2014·潍坊质检)如图甲所示,一列机械横波沿ab 直线向右传播,已知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 m ,a 、b 两点的振动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波速可能是116m/s B .波速可能大于1 m/s C .波长可能是411m D .波长可能大于4 m 温馨提示 日积月累,提高自我 请做课后达标检测361.[解析]选C.根据波动与振动的关系分析波的图象.根据波的传播的周期性,t =0.6 s时的波形是波源振动112个周期形成的,此时波源在坐标原点从平衡位置向y 轴负方向振动,由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知选项C 正确.2.[解析]选D.由题图甲知a 、c 位置间距离为半个波长,则波从a 位置的质点传播到c位置的质点需要半个周期的时间,即T =1 s .当t =1.25 s =54T 时,由图乙可以看出该质点正处于从波峰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因c 位置的质点比a 位置的质点的起振时间晚,故波是沿x 轴正向传播的,结合图1可知t =1.25 s 时处于从波峰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质点可能在d 、e 两位置之间,故D 正确.3.[解析]选ACD.波由a 到d 匀速传播,v =2 m/s ,t =ad v =12 m 2 m/s=6 s ,A 项正确.第一个波峰在t 1=3 s 时产生于a 点,再经t 2=ac v =6 m 2 m/s=3 s 到达c 点,共计t =t 1+t 2=6 s ,B 项错误.a 点从向下起振至到达最高点用时3 s ,可知34T =3 s ,即T =4 s ,则b 点的振动周期也为4 s ,C 项正确.波经t 2=ac v =3 s 到达c 点,说明此时c 点开始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再经T 4=1 s ,共计4 s 到达最低点,再经T 2=2 s 可到达最高点,故在4 s<t <6 s 的时间内点c 向上运动,D 项正确.因λ=v ·T =8 m ,而db =10 m =114λ,并不是12λ或12λ的奇数倍,故E 项说法错误.4.[解析]选ABE.由质点P 的振动图象可知,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A 正确;v =λT=40.2 m/s =20 m/s ,B 正确;质点不随波迁移,C 错;经过0.1 s =12T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故D 错;经过0.35 s =134T ,质点P 到达波峰,而质点Q 在波谷以上某处且在x 轴下方,故E 正确.5.[解析]选ACD.据图象可知λ=8 m .根据λ=v T 可得波的周期为T =λv =0.2 s ,所以在t =0.45 s 时,已传播了214个周期,据波的周期性特点,可将t =0时的波形图向右移14λ,即可得t =0.45 s 时的波形图,则x =9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 ,x =11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0,A 正确,B 错误.x =11 m 处的质点沿y 轴负方向运动,故C 正确.t =0时刻,该波传播到13 m 处,在t =0.45 s 时间内又传播x ′=v ·214·T =18 m ,故t =0.45 s 时波传播到31 m 处,所以D 正确、E 错误.6.[解析]选C.t =0时刻ab 间的最简波形如图所示,因此ab =nλ+34λ=1 m ,所以λ=44n +3m(n =0,1,2…),则λm =43 m ,故D 错;当n =2时,λ=411 m ,故C 正确.又T =4 s ,则v =λT =14n +3m/s ,v m =13 m/s ,故B 错;不论n 取何值,v ≠116m/s ,故A 错.。
第10章 第2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1·福州三中测试)下列物质除杂(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的方法及试剂都正确的是( )解析:A 中CO 2与SO 2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错误;B 中AlCl 3与MgCl 2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 错误;C 中水、乙醇、乙酸三者互溶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分离,C 错误;故选D.答案:D2.(2009·广东高考)难挥发性二硫化钽(TaS 2)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将不纯的TaS 2粉末装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热炉中.反应如下:TaS 2(s)+2I 2(g)1123K1023KTaI 4(g)+S 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不同温度区域,TaI 4的量保持不变B .在提纯过程中,I 2的量不断减少C .在提纯过程中,I 2的作用是将TaS 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D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TaI 4和S 2的浓度乘积成反比解析:A 项,TaI 4主要存在于高温区.B 项,在提纯过程中,I 2的量应基本保持不变.D 项,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 =c (TaI 4)·c (S 2)[c (I 2)]2,与二者的乘积成正比.答案:C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向煮沸的1 mol·L -1 NaOH 溶液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B .用氢氧化铜粉末检测尿糖C .称取19.0 g SnCl 2,用100 mL 蒸馏水溶解,配制1.0 mol·L -1 SnCl 2溶液D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解析:A 项,制备Fe(OH)3胶体应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B 项,检验尿糖应用新制Cu(OH)2悬浊液;C 项,配制1.0 mol·L -1 SnCl 2溶液应用容量瓶,加水稀释至100 mL.答案:D4.(2011·宝鸡质检)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A 项中Na 2CO 3溶液能吸收CO 2,发生Na 2CO 3+CO 2+H 2O===2NaHCO 3,应选择饱和NaHCO 3溶液.答案:A5.根据下列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无色溶液――――――――→用红色石蕊试纸测定试纸变蓝 结论:溶液是碱B .无色溶液――――――――――――→新制Cu (OH )2悬浊液△出现红色沉淀 结论:溶液中含有醛 C .澄清石灰水―――――――――→通入无色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气体是CO 2D .无色试液――――――→加过量盐酸无沉淀――――――→再加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试液中含有SO 24-解析:A 项,只能说明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溶液;B 项,只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醛基类物质;C 项,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能是SO 2或CO 2;D 项,加盐酸后无沉淀生成说明无Ag +,同时也排除了CO 23-、SO 23-等杂质离子的干扰.答案:D6.要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实验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CO 2(SO 2):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B .己烷(己烯):加入足量的溴水,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分离C .硫酸铁溶液(硫酸亚铁):通入足量氯气,充分反应后加热,使多余氯气逸出D.Mg(OH)2[Ca(OH)2]:放入水中调成浆状后,加入足量MgCl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蒸馏水洗涤解析:A中CO2可溶于品红中;B中生成的二溴己烷可溶于己烷中;且己烷能萃取溴水中的溴;C中通入Cl2后,混入Cl-;D中S[Mg(OH)2]<S[Ca(OH)2],故选D.答案:D7.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KMnO4溶液,易腐蚀橡胶,A项不正确;B项未使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的下端未紧贴烧杯内壁;C项将胶头滴管伸入苯液面以下,可防止Fe(OH)2被氧化;D项,由于白磷着火点低,易燃烧,而在白磷处加热不能比较出二者着火点的高低.答案:C8.现有①Al2(SO4)3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五种物质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可鉴别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④③①②⑤B.③①④②⑤C.②③④①⑤D.⑤④③②①解析:首先将蓝色的CuCl2溶液找出,用它与其余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然后用NaOH溶液分别逐滴滴入剩余未知溶液中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的是Al2(SO4)3溶液.再将Al2(SO4)3溶液分别与余下的两种未知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NO3)2溶液,无现象的是KCl溶液.答案:A9.下图装置是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在试管口处的试纸可以检验氨气的逸出.下列不.能用来放置在试管口的试纸是()A.湿润的pH试纸B.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C.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D.浸有酚酞试剂的滤纸解析:该实验装置中产生的氨气从试管口逸出,因为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也可以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还可以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即“浸有酚酞试剂的滤纸”)变红.故选项A、C、D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答案:B10.下列操作:①将100 g H2O倒入100 g 98% H2SO4溶液中配制成49%的H2SO4溶液;②取用后剩下的金属钠立即放回原试剂瓶中;③用酸式滴定管装KMnO4溶液;④为避免液体外流,在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将滴管尖嘴伸进试管内,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①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④胶头滴管尖嘴不能伸进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8分)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下列问题.(1)除去(NH4)2CO3用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进行加热好?你选择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除去SO24-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SO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比较NaCl和(NH4)2CO3的性质差异结合除杂的基本原则,可得出加热的方法-是加入过量好.判断(NH4)2CO3是否被除尽时,只能用盐酸,否则会带来杂质.除去SO24的BaCl 2溶液,再用过量的Na 2CO 3溶液来除去过量的BaCl 2,最后用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 2CO 3.答案:(1)加热好 因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试剂,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将残留物溶于水后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2)先加入过量BaCl 2的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 2CO 3溶液,过滤后,溶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取加入BaCl 2溶液后的上层清液,再滴入少量的BaCl 2,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12.(14分)(2009·全国卷Ⅱ)现有A 、B 、C 、D 、E 、F 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 +、Ag +、Ca 2+、Ba 2+、Fe 2+、Al 3+,阴离子有Cl -、OH -、CH 3COO -、NO 3-、SO 24-、CO 23-,现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L -1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测得溶液A 、C 、E 呈碱性,且碱性为A>E>C ;②向B 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 ③向D 溶液中滴加Ba(NO 3)2溶液,无明显现象;④向F 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 溶液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F__________.解析:由①中碱性强弱顺序可知A 是碱,E 是碳酸盐,C 是醋酸盐;而所给六种阳离子可以与CO 23-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K +,所以E 是K 2CO 3.由②中现象可知B 中有Ag +,则应是AgNO 3.由③中现象知D 中无CO 23-和SO 24-.由④中现象可知F 中有Fe 2+.由题意知六种化合物均是可溶性的,A 是碱,则应是Ba(OH)2.C 是强碱弱酸盐,则为Ca(CH 3COO)2.D中无CO 23-和SO 24-,则F 中有SO 24-,F 为FeSO 4,D 是AlCl 3.答案:(1)AgNO 3+NH 3·H 2O===AgOH ↓+NH 4NO 3 AgOH +2NH 3·H 2O===Ag(NH 3)2OH +2H 2O(2)碳酸钾 由①中碱性强弱的顺序可知,E 是碳酸盐.六种阳离子中可以与碳酸根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钾离子,所以E 是碳酸钾(3)Ba(OH)2 Ca(CH 3COO)2 AlCl 3 FeSO 413.(12分)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主要是“铵态氮肥”和“尿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铵态氮肥”进行了专项探究:(1)预测根据已有信息初步预测该“铵态氮肥”可能是碳酸或亚硫酸或硫酸的铵盐.(2)探究①NH4+的验证: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阴离子的探究:a.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溴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向滴加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中,加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初步结论:“铵态氮肥”是________的铵盐.b.要进一步确定该“铵态氮肥”的成分还需要补做如下实验:取适量“铵态氮肥”配制成溶液,取少许溶液置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物质鉴定题,要分别鉴定阳离子和阴离子.①NH4+的鉴定是利用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性质;②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该气体不能与溴水反应,说明不是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CO2;滴加Ba(OH)2无沉淀生成,说明无SO42-.答案:(2)①滴加NaOH浓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处,加热试管,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含NH4+NH4++OH-===NH3↑+H2O②碳酸足量BaCl2溶液,振荡,若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化肥主要成分为NH4HCO3;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化肥主要成分为(NH4)2CO314.(16分)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1)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无色溶液,可判断一定无CuSO4,因为CuSO4溶液为蓝色.(2)根据焰色反应呈黄色,则判断一定有Na2SO4,不能确定其他的物质是否存在.(3)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且沉淀完全溶解,因此一定有MgCO3,一定无Ba(NO3)2和AgNO3,若有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答案:(1)(2)(3)(4)Al2(SO4)3。
选修二 第2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一、选择题1.根据陶瓷的生产原理,可以得出硅酸盐工业的一般特点是()①以含硅物质作为原料②主要产物是硅酸盐③反应条件是高温④反应原理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①②③④D.只有③④解析: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条件下烧制得到的结构致密的多晶烧结体.其生产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故①②③④正确,应选C.答案:C2.(2011·聊城模拟)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冶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金属钠的反应中,钠离子被还原,氯离子被氧化B.湿法炼铜与火法炼铜的反应中,铜元素都发生还原反应C.用磁铁矿炼铁的反应中,1 mol Fe3O4被CO还原成Fe,转移9 mol e-D.铝热法还原铁的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铁熔化解析:由Fe3O4+8e-―→3Fe+4O2-,知1 mol Fe3O4(磁铁矿)被还原为Fe时应转移8 mol 电子.答案:C3.角膜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其性能要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亲水性,目前大量使用的软性隐形眼镜常用材料是()A.聚乙烯B.聚氯乙烯解析:—OH是极性基团,具有亲水性.答案:C4.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得到活泼金属钠B.在加热的情况下利用氢气还原三氧化二铝得到金属铝C.用铝热反应原理炼得熔点较高的金属铬D.热分解法直接加热HgO得到金属Hg解析:金属铝只能用电解法制备,不能用氢气还原.答案:B5.(2011·南京模拟)2007年12月22日,沉睡在海底800余年的南宋时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成功打捞,谱写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出水的大量瓷器为传统的硅酸盐产品B .古船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原因之一是沉没后很快为淤泥所覆盖C .随船沉浸在海水中的铜、银等古钱币和铁制品,以铁制品被腐蚀得最厉害D .据推测,为“南海一号”提供动力的物质是可燃冰解析:可燃冰是积沉海底深处的水合甲烷,目前我国尚未开采.答案:D二、非选择题6.(2011·三亚模拟)工业制备铝一般是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 2O 3,含有Fe 2O 3杂质)中得到纯净的Al 2O 3,然后电解Al 2O 3得到铝.下图是从铝土矿中提纯Al 2O 3的简单示意图.其中涉及的一个反应是:2Na[Al(OH)4]+CO 2===Na 2CO 3+2Al(OH)3↓+H 2O(1)图示(1)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图示中②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2)试推断物质:B_________,C________,H_________,F________.(填化学式)(3)写出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B 中通入CO 2产生沉淀,说明B 溶液为Na[Al(OH)4]溶液,则向铝土矿中加入的试剂①是NaOH 溶液,操作(1)是过滤;则D 为Na 2CO 3溶液,反应②为:Ca(OH)2+Na 2CO 3===CaCO 3↓+2NaOH.答案:(1)过滤 Ca(OH)2(2)Na[Al(OH)4] Fe 2O 3 CaCO 3 Al 2O 3(3)①Al 2O 3+2NaOH +3H 2O===2Na[Al(OH)4]②Na 2CO 3+Ca(OH)2===CaCO 3↓+2NaOH③2Al(OH)3=====△Al 2O 3+3H 2O ④2Al 2O 3(熔融)=====电解 4Al +3O 2↑7.(2011·福州模拟)如何防止铁的锈蚀是工业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为研究铁锈蚀的影响因素,某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上述实验中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是(填实验序号)____________,在电化学腐蚀中,负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2)由该实验可知,可以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方法).解析:(1)注意`联系金属的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区别,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而被氧化,分析题中实验可知,实验3、4、5、6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其中负极反应是Fe―→Fe2++2e-,正极反应是O2+2H2O+4e -―→4OH-.(2)对比实验1和3可得出湿度增大,可使铁锈蚀速率加快;对比实验3、4可知增大O2浓度可加快铁锈蚀的速率;对比实验4、5可知升高温度可加快铁锈蚀的速率;对比实验5、6可知电解质的存在会使铁锈蚀的速率加快.(3)为防止铁的锈蚀,根据铁锈蚀的类型,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还可把铁制成不锈钢(合金)、亦可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表面钝化等方法使铁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答案:(1)3、4、5、6Fe―→Fe2++2e-2H2O+O2+4e-―→4OH-(2)湿度、温度、O2的浓度、电解质的存在(3)电镀、发蓝等表面覆盖保护层,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等(任答两种,合理即可)8.(2011·厦门质检)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某些金属,随机取样对烟泥进行分析.由下表可知,在烟泥中含有相当量的铜、锌以及能够造成污染的硫.因此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应该考虑把铜、锌回收利用,并对硫进行适当处理.烟泥样品部分元素质量分数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步骤①②中含铜元素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本方案中可用于处理废气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⑤中所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步骤④中,可以选用________试剂从混合液A 中得到铜.解析:烟泥在空气中加热时会发生如下反应:2Cu +O 2=====△ 2CuO 、2Zn +O 2=====△2ZnO 和S +O 2=====△SO 2,所以得到的废气中含SO 2,可以用廉价的石灰乳来处理;得到的固体加入稀硫酸后发生如下反应:CuO +H 2SO 4===CuSO 4+H 2O 、ZnO +H 2SO 4===ZnSO 4+H 2O ,再加入过量锌将CuSO 4中的Cu 置换出来,用稀硫酸将过量的锌转化为ZnSO 4,得到纯净的铜;将两步反应得到的ZnSO 4溶液合并,然后加热、蒸发、结晶即得ZnSO 4固体.答案:(1)①2Cu +O 2=====△2CuO ②CuO +H 2SO 4===CuSO 4+H 2O(2)Ca(OH)2+SO 2===CaSO 3↓+H 2O(3)加热、蒸发、结晶 (4)过量Zn 粉和稀硫酸9.氯碱工业中,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中氯气用途十分广泛,除用于净水、环境消毒外,还用于生产盐酸、聚氯乙烯、氯苯等.(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氯气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硅的流程如下:①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在制备粗硅时,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四氯化硅得到高纯硅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于制造塑料薄膜、人造革、塑料管材和板材的聚氯乙烯(PVC 塑料)就是以氯气和乙烯为主要原料通过______、消去和________三步主要反应生产的.生产聚氯乙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两种生产过程可得到同一种副产品,该副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1)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2)用Cl 2制备高纯硅涉及反应:2Cl 2+Si(粗)=====△SiCl 4,体现了氯气的强氧化性,再由SiCl 4制取高纯硅,用H 2使之还原,用SiCl 4得到高纯硅的化学方程式为:SiCl 4+2H 2=====高温 Si +4HCl.(3)Cl 2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般体现在利用加成反应制取聚氯乙烯,先发生反应:CH 2===CH 2+Cl 2―→ClCH 2CH 2Cl ,再通过脱去一分子HCl ,使之形成含双键的氯乙烯,加聚即可得聚氯乙烯,即CH 2ClCH 2Cl ――→一定条件CH 2===CHCl +HCl , n CH 2===CHCl ――→一定条件CH 2CH Cl. (4)在两种材料制备反应中可得副产品HCl.答案:(1)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2)①SiO 2 作还原剂 ②SiCl 4+2H 2=====高温Si +4HCl (3)加成 加聚 CH 2===CH 2+Cl 2――→一定条件 CH 2ClCH 2ClCH 2ClCH 2Cl ――→一定条件 CH 2===CHCl +HCln CH 2===CHCl ――→一定条件CH 2CH Cl (4)HCl10.(2011·德州模拟)分析下面两个案例并回答有关问题.(1)某城镇生产、生活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河流中W 、X 、Y 、Z 处某次水样抽测结果如下表所示.①导致X、Y处水样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Z处鱼类大量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地区已探明蕴藏有丰富的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还含有SiO2等杂质)、煤矿、石灰石和黏土.拟在该地区建设大型炼铁厂.①随着铁矿的开发和炼铁厂的建立,需要在该地区相应建立焦化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形成有规模的工业体系.据此确定下图中相应工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写出高炉炼铁中得到生铁和产生炉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三废”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和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有(举出2种措施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给出的数据看,X 处水样呈碱性,Y 处水样呈酸性,Z 处水样缺氧.(2)①某地区有丰富煤矿可建立发电厂和焦化厂,有丰富赤铁矿和石灰石可建立炼铁厂,有丰富的石灰石和黏土可建立水泥厂.②高炉炼铁中得到生铁的反应为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产生炉渣的反应为CaCO 3+SiO 2=====高温CaSiO 3+CO 2↑.③从“三废”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和企业在生产中应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将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用于吸收发电厂和焦化厂燃煤时产生的SO 2,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用发电厂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用炼铁厂的炉渣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答案:(1)①造纸厂排放的碱性污水使X 处河水pH 升高,火力发电厂净化烟气的酸性废水治理未达标就排放,造成Y 处等的河水pH 降低②化肥厂、农田及生活污水使Z 处河水富营养化,水温较高,适于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河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导致鱼类死亡(2)①发电厂 焦化厂 炼铁厂 水泥厂②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CaCO 3+SiO 2=====高温CaSiO 3+CO 2↑③用炼铁厂的炉渣(或CaSiO 3)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用发电厂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将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用于吸收发电厂和焦化厂燃煤时产生的SO 2,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答出2种,合理即可)。
《创新设计》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2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61张ppt含详解)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

随 活堂 页基 限础 时演 训练
【知识存盘】
1.动力学旳两类基本问题 (1)由受力情况分析判断物体旳 运动情况 ; (2)由运动情况分析判断物体旳 受力情况 .
2.处理两类基本问题旳措施:以 加速度 为桥梁,由运动学 公式和 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 活堂 页基 限础 时演 训练
大小为
( ).
1 A.25F
24 B.25F
C.24mg+F2
D.因为动摩擦因数未知,所以不能确定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 活堂 页基 限础 时演 训练
解析 设题中 50 个小物块组成的整体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大 小为 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50μmgcos 30°-50mgsin 30° =50ma;从整体中将第 3、4、…、50 共 48 个小物块隔离出来 进行受力分析,设第 2 个小物块对第 3 个小物块的作用力大小 为 N,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48μmgcos 30°-48mgsin 30°= 48ma;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N=2245F,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第 3 个小块对第 2 个小物块作用力大小为2245F,故选项 B 正确. 答案 B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高考高分技巧
随 活堂 页基 限础 时演 训练
由此可见,公式 F=kma 中的比例常数 k 的数值,是由质量 m、 加速度 a 和力 F 三者的单位所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 k=1, 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k 都等于 1,故选项 A、B 错,选项 C、D 正确.
答案 CD
考纲自主研读
答案 C
考纲自主研读
考点互动探究
第2章 第2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不溶于水的盐(CaCO3、BaSO4等)都是弱电解质②可溶于水的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③0.5 mol·L-1所有一元酸中氢离子浓度都是0.5 mol·L-1④强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一定大于弱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⑤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⑥熔融的电解质都能导电A.①③⑤⑥B.②④⑤⑥C.只有⑤D.只有⑥解析:绝大多数盐都属于强电解质,如CaCO3、BaSO4均属于强电解质,①错误;可溶于水的盐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CH3COO)2Pb为弱电解质,②错误;一元弱酸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5 mol·L-1,③错误;稀强酸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有可能小于较浓的弱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④错误;熔融的离子化合物型的电解质导电,而共价化合物型的电解质不导电,⑥错误.答案:C2.(2011·芜湖质检)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有NaHCO3的溶液中:K+、SO2-4、Cl-、H+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NO-3、Cl-C.c(H+)=10-12mol·L-1的溶液:K+、Ba2+、Cl-、Br-D.在pH=1的溶液中:NH+4、K+、CH3COO-、Cl-解析:A项,NaHCO3溶液中,不会有大量H+;B项,使石蕊变红的酸性溶液中Fe2+与NO-不会大量共存;D项,pH=1的酸性溶液中CH3COO-不能大量共存.3答案:C3.(2010·大庆模拟)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AlCl3溶液中混有的MgCl2: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C.除去NH4Cl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氨水调整pH至7~8,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解析:A 项,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使AlCl 3溶液中混入HCl ;B 项,BaCO 3溶于盐酸,得不到BaCO 3;D 项,Cu 和CuO 都与稀HNO 3反应.答案:C4.(2011·池州模拟)向某澄清的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下列图象能基本体现溶液导电能力与通入CO 2的量的关系的是( )解析:溶液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以及离子所带电荷有关,向澄清的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首先发生Ca(OH)2+CO 2===CaCO 3↓+H 2O ,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过量的CO 2又发生CaCO 3+CO 2+H 2O===Ca(HCO 3)2,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答案:D5.(2010·江苏高考)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 .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氯化钠:2Cl -+2H 2O=====通电Cl 2↑+H 2↑+2OH -B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 2O 3+2OH -+3H 2O===2[Al(OH)4]-C .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2OH -+2NO 2===NO -3+NO ↑H 2OD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 2-3+2CH 3COOH===2CH 3COO -+CO 2↑+H 2O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意在考查考生书写和判断正确的离子方程式的能力;A 项,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方程式为2NaCl(熔融)=====通电2Na +Cl 2↑;B 项,正确;C 项,氢氧化钠溶液吸收NO 2的离子方程式为:2NO 2+2OH -===NO -3+NO -2+H 2O ;D 项,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 3,反应方程式中应写它的化学式,即CaCO 3+2CH 3COOH===Ca 2++2CH 3COO -+CO 2↑+H 2O.答案:B6.(2011·赣州模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 .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Ca 2++2HCO -3+2OH -===CaCO 3↓+2H 2O+CO 2-3 B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Ba 2++2OH -+NH +4+HCO -3===BaCO 3↓+H 2O +NH 3·H 2OC .氢氧化铝与足量盐酸反应:Al(OH)3+3H +===Al 3++3H 2OD .过量CO 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CO 2+2OH -===CO 2-3+H 2O解析: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NaHCO3.答案:D7.(2009·广东高考)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OH-===H2OB.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C.铜溶于稀硝酸:3Cu+8H++2NO-3===3Cu2++2NO↑+4H2OD.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2-3+2Cl2+3H2O===2SO2-3+4Cl-+6H+解析:A项,氨水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B项,Fe3+与I-之间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项正确.D项,通入足量Cl2后SO2-3被氧化为SO2-4.答案:C8.(2009·江苏高考)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2-4B.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I-、NO-3C.含有0.1 mol·L-1 Ca2+的溶液中:Na+、K+、CO2-3、Cl-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2-4解析:A项,强碱性即有大量OH-,与Al3+不能大量共存;B项,Fe3+与I-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Ca2+与CO2-3因形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正确.答案:D9.(2010·浙江理综)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NO-2、SO2-4、SO2-3、CO2-3、Cl-、I-等阴离子.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pH计测得溶液的pH大于7②加入盐酸,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④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退色⑤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酸化的(NH4)2Fe(SO4)2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仅含有NO-2、CO2-3、Cl-三种阴离子.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A.①②④⑤B.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本题考查实验化学方面的离子检验,意在考查考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③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了NO2,说明溶液中有NO-2存在,则I-不能存在,同时生成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Cl-.实验④生成的白色沉淀能够溶于稀HNO3且生成的气体不能使品红退色,则溶液中有CO2-3,无SO2-4、SO2-3.答案:B10.(2011·宿州模拟)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Al3+、NO-3、Na+、SO2-4B.由水电离的H+浓度为10-12 mol·L-1的溶液中:Cl-、CO2-3、NH+4、S2O2-3C.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Cl-、K+、NO-3D.无色溶液中:Cl-、Na+、Fe3+、SO2-4解析:B项,由水电离的H+浓度为10-12 mol·L-1的溶液若是酸性溶液,CO2-3、S2O2-3不能大量存在;若是碱性溶液,则NH+4不能大量存在.C项,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若为酸性溶液,则不可能存在NO-3.D项中,Fe3+有颜色.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9分)处于下列状态的物质:A.氯化钠晶体;B.干冰;C.冰醋酸;D.铜;E.硫酸钡晶体;F.蔗糖;G.酒精;H.熔融的硝酸钾(1)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是(填字母,下同)________.(2)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3)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解析:熔融的离子化合物、电解质溶液、金属均可以导电,因此能导电的是D、H;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此只有A、C、E、H符合;B、F、G属于非电解质.答案:)(1)D、H(2)A、C、E、H(3)B、F、G12.(10分)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请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三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与(1)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A.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溶液显中性B.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2-4恰好完全沉淀C.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3)若缓缓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用电流程度I表示)可以近似地用如图中的______(填序号)曲线表示.(4)若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Ba(OH)2溶液中央,如图所示,向该烧杯里缓缓注入与Ba(OH)2溶液等密度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在此实验过程中,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解析:(1)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2-===BaSO4↓+2H2O.4(2)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溶液显中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2-+Ba2++2OH-===BaSO4↓+2H2O;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4SO2-4恰好完全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2++OH-+SO2-4+H+===BaSO4↓+H2O.(3)向Ba(OH)2溶液中缓缓加入稀硫酸,当Ba(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导电性为零,再加稀硫酸至过量时,溶液导电性又增强,故曲线C正确.(4)当Ba(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密度变小,塑料小球下沉.答案:(1)Ba2++2OH-+2H++SO2-4===BaSO4↓+2H2O(2)A(3)C(4)沉入水底13.(12分)(2011·滨州模拟)有A、B、C三种可溶性正盐,阴、阳离子各不相同,其阴离子的摩尔质量依次增大(按A、B、C的顺序),将等物质的量的A、B、C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3+、K+、SO2-4、NO-3、Cl-五种离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检验,三种正盐中还含有下列选项中的一种离子,该离子是________.A.Na+B.Mg2+C.Cu2+D.Ag+(2)三种正盐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不需要加入任何试剂就能将上述三种正盐溶液区分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 (填化学式).(4)若将A、B、C三种正盐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3+、SO2-4、NO-3、K+四种离子且物质的量之比依次为1∶2∶3∶4,则A、B、C三种正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离子能和五种离子中的一种阴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符合的只有Ag+.(2)A、B、C中必有一种盐为AgNO3,因为Ag2SO4、AgCl难溶于水.另两种必是FeCl3和K2SO4,若为KCl和Fe2(SO4)3则与题意相矛盾(KCl、AgNO3等物质的量反应,溶液中余四种离子).则按阴离子摩尔质量由小到大为:FeCl3、AgNO3、K2SO4.(3)FeCl3溶液呈棕黄色,其和AgNO3溶液可产生沉淀,最后剩下的即为K2SO4.(4)溶液中无Ag+和Cl-,则n(FeCl3)∶n(AgNO3)=1∶3,又因n(Fe3+)∶n(SO2-4)=1∶2,则n(FeCl3)∶n(K2SO4)=1∶2,则n(FeCl3)∶n(AgNO3)∶n(K2SO4)=1∶3∶2.答案:(1)D(2)FeCl3AgNO3K2SO4(3)FeCl3、AgNO3、K2SO4(4)1∶3∶214.(19分)(2011·汕头模拟)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回答下列问题:(1)在发生离子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定存在有__________________.①单质 ②氧化物 ③电解质 ④盐 ⑤化合物(2)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如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可表示为下图.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离子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格中用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否定这些观点.(4)试列举出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它们对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用“Ba 2++SO 2-4===BaSO 4↓”来表示,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离子反应中一定有离子参与或有离子生成,因此一定有电解质(化合物)参与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二者有一部分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Zn +CuSO 4===Cu +ZnSO 4,有的则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CuO +H 2=====△Cu +H 2O.答案:(1)③⑤(2)(3)①2CH 3COOH +CaCO 3===2CH 3COO -+Ca 2++H 2O +CO 2↑②CH 3COOH +OH -===CH 3COO -+H 2O③CaCO 3+2H +===Ca 2++H 2O +CO 2↑(4)①BaCl 2+H 2SO 4===BaSO 4↓+2HCl②Ba(OH)2+Na 2SO 4===BaSO 4↓+2NaOH③NaHSO4+BaCl2===BaSO4↓+HCl+NaCl。
高考物理复习 知能演练提升 第十二章 专题小测验1

1.一列沿x 轴传播的波,在t 1和t 2两时刻的波形如图12-3所示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设波速v =2 m/s ,则图中质点P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能是( )A .10 cmB .20 cm图 12-3C .30 cmD .40 cm 解析:题中并没有告诉波的传播方向,所以P 质点在t 1时刻可能向上振动,也可能向下振动。
在时间Δt =t 2-t 1内,P点可能完成(14+n )个全振动,也可能完成(34+n )个全振动,所以通过的路程可能为s 1=40×(n +14) cm ,s 2=40×(n +34) cm ,(n =0,1,2…),当n =0时,s 1=10 cm ,s 2=30 cm 。
A 、C 项正确。
答案:AC2.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4中实线所示,经0.5 s 后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则该波的波速v 和频率f 可能是( )图 12-4A .v =10 m/sB .v =25 m/sC .f =3.5 HzD .f =7 Hz解析:此题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需分向+x 轴和向-x 轴传播两种情况讨论。
另外由于波形的周期性导致了传播波形的不确定性,可以从时间或空间的周期性分别求解。
方法1:空间周期性若波向+x 轴传播,有(以下n =0,1,2,…)传播的距离s =14λ+nλ 传播的速度v 1=s t =14λ+nλ0.5=2(4n +1) m/s 传播的频率f 1=v 1λ=24n +14=4n +12; 若波向-x 轴传播,有(以下n =0,1,2,…)传播的距离s =34λ+nλ 传播的速率v 2=s t =34λ+nλ0.5=2(4n +3) m/s传播的频率f 2=v 2λ=24n +34=4n +32。
方法2:时间周期性若波向+x 轴传播,有(以下n =0,1,2,…)传播的时间t =14T +nT 传播的周期T =24n +1, 传播的频率f 1=1T =4n +12 传播的速度v 1=λT =424n +1=2(4n +1) m/s ; 若波向-x 轴传播,有(以下n =0,1,2,…)传播的时间t =34T +nT 传播的周期T =24n +3, 传播的频率f 2=1T =4n +32 传播的速度v 2=λT =424n +3=2(4n +3) m/s 。
第一章 第一讲 创新演练·大冲关高中物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至少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重心、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并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B.劲度系数越大的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C.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成反比,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D.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发生变化解析:只有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上,A对.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大小都有关系,B错.动摩擦因数是由相互接触的材料及粗糙程度决定的,C错.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它可以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D对.答案:AD2.台球以速度v0与球桌边框成θ角撞击O点,反弹后速度为v1,方向与球桌边框夹角仍为θ,如图1所示.OB垂直于桌边,则下列关于桌边对小球的弹力方向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可能沿OA方向B.一定沿OB方向图1C.可能沿OC方向D.可能沿OD方向解析:台球与边框撞击是点与平面的接触,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一定沿OB方向,即垂直于边框的方向,因此选B.答案:B3.如图2所示,一小金属罐头盒内盛有水,盒的右侧底有一小孔,水从小孔全部流出的过程,盒连同盒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图2解析:盛满水时,整体的重心在盒的中心,随着水的流出,盒的重心不变,但水的重心下降,二者的共同重心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盒的中心,则D项正确.答案:D4.如图3所示,一个光滑的带正电的小球用细线悬吊着,且处在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小球的下面与斜面接触,细线保持竖直状态,关于小球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 A.1个B.2个C.3个D.3个或4个解析:法一:假设法.假设存在斜面给小球斜向上的弹力,当撤去斜面后,小球仍保持静止,且绳仍保持竖直状态,因此,弹力并不存在,小球只受绳子向上的拉力、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故C正确.法二:利用力的作用效果,如果存在斜面给小球斜向上的弹力,小球静止时,细线将不能保持竖直状态,因此,小球只受重力、电场力和绳对球竖直向上的拉力,应选C.答案:C5.(2011·防城港质检)如图4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而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当力F逐渐减小时,则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A.保持不变B.逐渐减小图4C.逐渐增大D.以上三种均有可能解析:沿斜面方向,F f=mg sinθ,与外力F无关,故选项A正确.答案:A6.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置一个铁块,木板放置在水平面上,将放置铁块的一端由水平位置缓慢地向上抬起,木板另一端相对水平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如图5所示.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f随木板倾角α变化的图线可能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图5动摩擦力大小)()图6解析:铁块开始相对木板不动,受静摩擦力作用,F f1=mg sinα,当α增大到一定程度,铁块相对木板滑动时,受滑动摩擦力作用,F f2=μmg cosα,由数学知识可知,只有C正确.答案:C7.如图7甲所示,一物块在粗糙斜面上,在平行斜面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斜面和物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F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时,关于物块与斜面间摩擦力的大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7A.一定增大B.可能一直减小C.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可能一直增大解析:由于不知力F与mg sinθ(θ为斜面的倾角)的大小关系,故无法确定开始时摩擦力的方向,因此当F>mg sinθ时,随力F的减小,F f可能先向下减小再向上增大,当F≤mg sinθ时,F f一直向上增大,故C、D正确.答案:CD8.在如图8所示的四幅图中,AB、BC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A、C端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B处由铰链相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8A.图中的AB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1)、(2)B.图中的AB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1)、(3)C.图中的BC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2)、(3)D.图中的BC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2)、(4)解析:如果杆端受拉力作用,则可用等长的绳代替,若杆端受到沿杆的压力作用,则杆不可用等长的轻绳代替,如图(1)、(3)、(4)中的AB杆受拉力作用,而(1)、(2)、(4)中的BC杆均受沿杆的压力作用,故A、C、D均错误,只有B正确.答案:B9.如图9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 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 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少到0.3 kg时,将会出现的情况是(g=10 m/s2)() 图9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B.A仍静止不动C.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D.A所受的合力将要变大解析:当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m1=0.6 kg时,F+F f=m1g=6 N,F f=4 N,可知A 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至少为4 N.当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m2=0.3 kg时,设A仍不动,则F不变,F+F f′=m2g,F f′=1 N<4 N,故假设成立,A仍静止不动,A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减为1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只有B正确.答案:B10.(2011·日照调研)如图10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A.B受到C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图10B.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C.不论B、C间摩擦力大小、方向如何,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左D.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与B、C的总重力大小相等解析:以B物体为研究对象,沿斜面方向受到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绳的拉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与拉力的合力,所以可能为0,可能沿斜面向上或向下,A项错误;利用整体法可知不论B、C间摩擦力大小、方向如何,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左,B项错误,C项正确;同理,在竖直方向利用整体法判断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等于B、C的总重力减去拉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二、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11.(14分)如图11所示,人重600 N,木块A重400 N,人与A、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摩擦不计,求:(1)人对绳的拉力;图11(2)人脚对A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木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F fA.解析:设绳子的拉力为F(1)取人和木块为整体,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题意可知F fA=μ(m A+m人)g=200 N.由于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故2F T=F fA所以F T=100 N.(2)取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于人处于平衡状态,故F T =F f 人=100 N由于人与木块A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故人与木块A 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脚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大小为100 N.答案:(1)100 N (2)方向向右 100 N12.(16分)如图12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 1、m 2的物块拴接,劲度系数为k 2的轻弹簧上端与物块2拴接,下端压在桌面上(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施力将物块1缓慢竖直上提,直到下面那个弹簧的下端刚脱离桌面.在此过程中,物块2向上移动了多少?物块1向上移动了多少? 图12解析:以m 1、m 2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二力平衡可得:(m 1+m 2)g =k 2x 2.所以弹簧k 2的压缩量x 2=m 1+m 2k 2g . 物块2向上移动的距离Δh 2=m 1+m 2k 2g . 以m 1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m 1g =k 1x 1,则弹簧k 1的压缩量x 1=1k 1m 1g . 提起后以m 2为研究对象,由m 2g =k 1x 2′,得弹簧k 1的伸长量x 2′=1k 1m 2g . 物块1向上移动的距离为:Δh 1=x 2+x 1+x 2′=(m 1+m 2)g (1k 1+1k 2). 答案:m 1+m 2k 2g (m 1+m 2)g (1k 1+1k 2。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及其他植物激素-PPT课件

19
20
[例1] (2010·海南高考)某植物种
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
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
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
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21
[解析]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脱落酸具 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的作用。刚成 熟的种子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经低温处 理后,脱落酸减少,赤霉素含量增多,促进种子萌发。结 合图示可知a为赤霉素,b为脱落酸。
25
答案:(1)顶芽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对抗生长素 (2)侧芽的伸长 分生 (3)植物激素
26
27
1.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 调节的,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 绝对量,而是各种激素之间的相对含量。 (2)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 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过程,环境变化会影响基因 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5
6
一、植物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和筛选的一些 结构和
生理作用 与生长素相似的物质。 (2)种类: 吲哚丁酸 、萘乙酸(NAA)、 (3)优点:价格便宜、 效果稳定 。
2,4D 等。
(4)应用:
①促进 扦插枝条生根 ; ②防止落花落果; ③促进 果实发育 ; ④控制性别分化。
(2)比较曲线 4 与 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 __________。而在完整豌豆植株的顶芽中,赤霉素产生于 __________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至少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木块a和b用一根轻弹簧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紧靠在墙壁上,在b上施加向左的水平力使弹簧压缩,如图1所示,当撤去外力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①a尚未离开墙壁前,a和b系统的动量守恒②a尚未离开墙壁前,a与b系统的动量不守恒③a离开墙后,a、b系统动量守恒④a离开墙后,a、b系统动量不守恒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以a、b、弹簧为系统,撤去外力后,b向右运动,在a尚未离开墙壁前,系统受到墙壁的弹力F N,因此,该过程a、b系统动量不守恒,当a离开墙壁后,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系统动量守恒.答案:D2.(2011·张掖联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甲、乙两物体,系在同一根绳的两端,开始时绳是松弛的,今使甲、乙沿平面反向运动并将绳拉断,那么在绳拉断后,对甲、乙可能的运动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A.甲和乙同时都停下来B.甲和乙仍按各自原来的运动方向运动C.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反向运动D.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仍按原方向运动解析:作用前后总动量守恒,如果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反方向运动,则违背动量守恒定律,A、B、D三个选项都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答案:C3.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盒子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盒子内表面不光滑,盒内放有一块质量为m的物体,某时刻给物体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那么在物体与盒子前后壁多次往复碰撞后( ) 图2A .两者的速度均为零B .两者的速度总不会相等C .盒子的最终速度为mv 0M ,方向水平向右 D .盒子的最终速度为mv 0M +m,方向水平向右 解析:由于盒子内表面不光滑,在多次碰后物体与盒相对静止,由动量守恒得:mv 0=(M +m )v ′,解得:v ′=mv 0M +m ,故D 对. 答案:D4.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质量为1500 kg 向南行驶的长途客车迎面撞上了一辆质量为3 000 kg 向北行驶的卡车,碰后两辆车接在一起,并向南滑行了一小段距离停止.根据测速仪的测定,长途客车碰前以20 m/s 的速度行驶,由此可判断卡车碰前的行驶速率( )A .小于10 m/sB .大于10 m/s ,小于20 m/sC .大于20 m/s ,小于30 m/sD .大于30 m/s ,小于40 m/s解析:取向南为正方向,由题意知系统的总动量向南,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1v 1-m 2v 2>0,即v 2<m 1m 2v 1=15003000×20 m/s=10 m/s ,A 选项正确. 答案:A5.斜面体的质量为M ,斜面的倾角为α,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一个小物块质量为m ,以沿斜面方向的速度v 冲上斜面体,若斜面足够长,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tan α,则小物块冲上斜面的过程中( )A .斜面体与物块的总动量守恒B .斜面体与物块的水平方向总动量守恒C .斜面体与物块的最终速度为mv M +mD .斜面体与物块的最终速度为Mv M +m解析:物块与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力,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竖直方向动量不守恒,故A 错,B 对;由于μ>tan α,物体滑到最高点时停下来,不再沿斜面下滑,故mv cos α=(M +m )v ′,斜面体与物体的最终速度v ′=mv cos αM +m,故C 、D 错. 答案:B6.(2011·安顺模拟)如图3所示,两条形磁铁各固定在甲、乙两车上,它们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运动,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 kg ,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 kg ,两磁铁N 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而行,某时刻甲车的速度为2 m/s ,乙车的速度为3 m/s ,可以看到它们还未碰上便分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A .乙车开始反向时,甲车的速度为1 m/s ,方向不变B .两车距离最近时,乙车的速度为零C .两车距离最近时,乙车的速度为0.33 m/s ,与乙车原来的速度方向相反D .甲对乙的冲量等于乙对甲的冲量解析:乙车开始反向时,速度为零,由动量守恒可推得这时甲车速度为0.5 m/s ,沿原方向,两车相距最近应是速度相等之时,v 甲=v 乙=0.51.5m/s≈0.33 m/s ,甲、乙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C 正确.答案:C7.甲、乙两人站在静止小车左右两端,如图4所示,当他俩同时相向而行时,发现小车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轨道光滑)( ) 图4A .乙的速度必定大于甲的速度B .乙对小车的冲量必定大于甲对小车的冲量C .乙的动量大小必定大于甲的动量大小D .甲、乙动量总和必定不为零解析:对甲、乙和小车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可得:m 甲v 甲-m 乙v 乙+m 车v 车=0(取向右为正方向),由上式很容易得出C 、D 均正确;因不知m 甲、m 乙的大小关系,所以甲、乙的速度关系不能确定,A 错误;对小车用动量定理得:I 乙-I 甲=m 车v 车(取向右为正方向),所以I 乙>I 甲,B 项正确.答案:A8.如图5所示,一光滑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足够长的木板ab ,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木板的a 端,关于人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木板的b 端(M 、N 表示地面上原a 、b 对应的点),图6所示中正确的 图5是( )图6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木板与人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对于题中的“人板模型”,各自对地的位移为s m ′、s m ,且有m ′s m ′=ms m ,s m ′+s m =L 板长,以M 点为参考点,人向右运动,木板向左运动,易得D 是正确的.答案:D9.(2011·东城模拟)如图7所示,一沙袋用轻细绳悬于O 点.开始时沙袋静止,此后用弹丸以水平速度击中沙袋后均未穿出.第一粒弹丸的速度为v 1,打入沙袋后二者共同摆动的最大摆角为30°.当其第一次返回图示位置时,第二粒弹丸以水平速度v 2又击中沙袋,使沙袋向右摆动且最大摆角仍为30°.若弹丸质量是沙袋质量的140,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图7 A .v 1=v 2B .v 1∶v 2=41∶42C .v 1∶v 2=42∶41D .v 1∶v 2=41∶83解析:根据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和两次击中沙袋摆动的角度相等可知,两次击中沙袋后的速度相同,设为v ,用M 表示沙袋的质量,m 表示弹丸的质量,由动量守恒得第一次:mv 1=(M +m )v第二次:mv 2-(M +m )v =(M +2m )v ,m =140M , 解以上三式得:v 1∶v 2=41∶83,故选项D 是正确的.答案:D10.水平传送带上表面与水平桌面等高,右端与桌面紧密相接,左端足够长,传送带始终顺时针匀速转动传送木箱.如图8所示,木箱与传送带已有相同的速度,当木箱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突然遇到水平向左射来的子弹,二者迅速结为一体.已知木箱动量 图8 p 1的大小小于子弹动量p 2的大小,最终木箱停在桌面上的Q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只增大子弹射入的速度,木箱可能停在Q 点的右侧B .若只增大子弹射入的速度,木箱可能停在Q 点的左侧C .若只增大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木箱可能停在Q 点的右侧D .若只增大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木箱可能停在Q 点的左侧解析:p 1<p 2,子弹和木箱合为一体后总动量方向向左,结合体向左减速,然后反向加速,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由动能定理μmgs =12mv 2,最后停于Q 点.若只增大子弹射入的速度,其合为一体时总动量增大,结合体仍向左减速,然后向右加速,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故到达传送带右端时速度大于或等于碰后的速度,故可能仍在Q 点或在Q 点右侧,A 对,B 错.若增大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到达右端时速度不变,故仍在Q 点,C 、D错.答案:A二、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11.(15分)(2010·山东高考)如图9所示,滑块A 、C 质量均为m ,滑块B 质量为32m .开始时A 、B 分别以v 1、v 2的速度沿光滑水平轨道向固定在右侧的挡板运动,现将C 无初速地放在A 上,并与A 粘合不再分开,此时A 与B 相距较近,B 与挡板相距足够远.若B 与挡 图9板碰撞将以原速率反弹,A 与B 碰撞将粘合在一起.为使B 能与挡板碰撞两次,v 1、v 2应满足什么关系?解析:设向右为正方向,A 与C 粘合在一起的共同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1=2mv ′ ① 为保证B 碰挡板前A 未能追上B ,应满足v ′≤v 2 ② 设A 与B 碰后的共同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mv ′-32mv 2=72mv ″ ③为使B 能与挡板再次碰撞应满足v ″>0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1.5v 2<v 1≤2v 2或12v 1≤v 2<23v 1. ⑤答案:1.5v 2<v 1≤2v 2或12v 1≤v 2<23v 1 12.(15分)如图10所示,m A =1 kg ,m B =4 kg ,小物块m C =1 kg ,ab 、dc 段均光滑,dc 段足够长;物体A 、B 上表面粗糙,最初均处于静止.最初小物块C 静止在a 点,已知ab长度L =16 m ,现给小物块C 一个水平向右的瞬间冲量I 0=6 N·s. 图10(1)当C 滑上A 后,若刚好在A 的右边缘与A 具有共同的速度v 1(此时还未与B 相碰),求v 1的大小;(2)A 、C 共同运动一段时间后与B 相碰,若已知碰后A 被反弹回来,速度大小为0.2 m/s ,C 最后和B 保持相对静止,求B 、C 最终具有的共同速度v 2.解析:(1)对物块C ,由动量定理,取向右为正方向I 0=m C v 0-0,v 0=I 0m C=6 m/s. 在C 滑到A 的右边缘的过程中,由于F 合=0,所以A 、C 系统动量守恒,以v 0方向为正, m C v 0=(m C +m A )v 1,v 1=3 m/s.(2)以v 0方向为正,A 、C 一起向右运动到与B 相碰后,C 将滑上B 做减速运动,直到与B 达到共同的速度,整个过程动量守恒,有(m C +m A )v 1=-m A v A +(m B +m C )v 2, 所以v 2=1.24 m/s.答案:(1)3 m/s (2)1.24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