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25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都城》PPT课件

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
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
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
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
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
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
精选课件ppt
24
•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 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 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 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 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12
总结
•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 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 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 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 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 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 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精选课件ppt
29
五、陪都制度
•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
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 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 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 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 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精选课件ppt
16
精选课件ppt
部汉 )代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6.汜,指河流的支流。《召南· 江有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中国城市演变史 ppt课件

PPT课件
7
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
3.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 城市兴起与发展;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 的位置。
中国城市演变史(五)
2015.10.29
PPT课件
1
提纲
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点和类型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四、中国古代城市类型
五、中国古代商Leabharlann 市肆的分布六、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七、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八、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
思想
九、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南宋政府铸钱及织染业的 中心,元朝时称集庆路,城市规模依旧,
但经济较前繁荣,特别是织染业。朱元璋进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
后来统一全国,定都于此,但由于都城偏于东南一隅,位置不适中,
不便于对北方边防的管理,故朱元璋晚年拟迁都关中,但未实现。
公元1366年朱元璋开始就旧城扩建,并建造宫殿。明朝开国之初的
PPT课件
8
一、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变革
4.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各级统治中心城市按照礼制进行规 划(南京、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 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 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设施防御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私家、皇家)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 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深圳城市的历史变迁资料PPT课件

第48页/共52页
1997 年建成的红岭北立交 桥
建设中的世纪彩虹大桥
第49页/共52页
高交会新馆提前封顶2000 年
第50页/共52页
完
第51页/共5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2页/共52页
第9页/共52页
• 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
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 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 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 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 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 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 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 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 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 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 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 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 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 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 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 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 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 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 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 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 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 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 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市时期
第6页/共52页
1997 年建成的红岭北立交 桥
建设中的世纪彩虹大桥
第49页/共52页
高交会新馆提前封顶2000 年
第50页/共52页
完
第51页/共5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2页/共52页
第9页/共52页
• 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
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 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 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 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 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 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 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 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 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 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 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 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 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 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 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 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 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 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 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 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 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 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 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市时期
第6页/共52页
昆明百年——城市变迁ppt课件

4
• 元昆明县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 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 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 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 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 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 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 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 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 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 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 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 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 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 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 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 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 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18
制作人:陈奕江、浦欣怡、张艺韡、杨升
1
昆明历史
•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 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 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 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 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 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
• 汉设益州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 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 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 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 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 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 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 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 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 策。
• 元昆明县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 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 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 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 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 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 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 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 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 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 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 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 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 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 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 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 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 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18
制作人:陈奕江、浦欣怡、张艺韡、杨升
1
昆明历史
•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 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 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 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 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 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
• 汉设益州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 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 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 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 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 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 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 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 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