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分析
高中语文_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孟浩然的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让我们对洞庭湖憧憬不已。
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把思绪放飞到广袤无边的八百里洞庭,共同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两句诗歌名句入手,复习旧知,引发共鸣,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吟咏诵读,走入诗境。
2、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结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设计了以上两个学习目标。
二、诵读涵咏,分享交流。
(一)初读—悟韵1、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预习课文的初感悟。
2、个人试读,分享自己触摸诗中文字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的心灵。
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并通过试读让学生体会节奏、停顿、语速、音调、情感等方面。
从而指导学生正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才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二)品读—赏景1、涵咏意象品意境: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笔下景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吟咏诵读,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特点。
点拨:“坼”与“裂”的差别;“浮”字的妙处。
2、且随想象入诗境:借助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诵读指导:首联声音拖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今”“昔”二字要重读;颔联声音要洪亮、高亢,读出雄壮的气势,“日夜浮”速度要稍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诵读体味壮阔宏伟的意境,从而构建景与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
(三)悟读—溯情1、知人论世抓情辞:诗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
学生通过对后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字眼“老病”“孤舟”“戎马”“涕泗流”等词语的品读鉴赏,感受作者的思亲念友之情、年老孤独之感、身世飘零之苦、壮志难酬之愤。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郁顿挫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痛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对读者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直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郁闷。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尽追求和对于境遇的不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作者欲求取更加宏大的视野,但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机会,无法达到如此远大的目标,内心的沉重和无奈无法避免地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内心的忧伤,而是通过描绘对岳阳楼的登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境遇的无奈之情。
岳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
然而对于杜甫来说,这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
他将登临岳阳楼视作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试图逃离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然而,在登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痛苦依然存在,这种沉郁和郁闷难以消退。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更加强化了他内心的无望与无奈。
诗歌的主题于是呈现出了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于命运的无奈,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情感。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沉郁顿挫的特点,使得读者们不禁对于诗人内心的痛苦表达倍感同情。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杜甫并非将这种沉郁放之四海而皆准。
诗人的内心苦闷源于曾经的功名无望和境遇的无奈,但这种负面情感也反映出了杜甫的哲学智慧。
他以自己为例,通过内心的痛苦表达,呼唤着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拷问。
尽管诗人内心的沉郁显而易见,但这首诗并未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虽然表达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但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试简要分析颈联所含的深意。
2.诗歌尾联写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所指的具体内容及表达作用。
【答案】1.“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3.“风霜”既指秋色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
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所以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时代背景。
首先“老木苍波无限悲”中可以看出诗人悲眼前之景“老木苍波”;“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自己的辗转奔波之悲;“白头吊古风霜里”,“风霜”明指自然实物,实喻社会现实,因此就有了国破家亡之悲;自己40岁了,头发白了,难以成大事,不免没落悲伤。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形象篇)

诗歌鉴赏形象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 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水面上一般。描绘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 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水面上一般。描绘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 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相得 益彰,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益彰,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人物形象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的形象。 心忧天下、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三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 诗人自己
客体人物 诗人塑造的形象
三 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什么形象; (1)什么形象; 形象的基本特征; (2)形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的意义。 (3)形象的意义。
三 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登岳阳楼部编版说课稿

登岳阳楼部编版说课稿《登岳阳楼》部编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岳阳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岳阳楼》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大历三年(768 年)冬。
此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作。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对于杜甫诗歌中深沉的情感内涵和复杂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了解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领悟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解析诗歌《登岳阳楼》——从教案中获得答案

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解析诗歌《登岳阳楼》——从教案中获得答案的文章诗歌是一种优美多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将诗歌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学习和解析。
本文就以《登岳阳楼》为例,从教学案例入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析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解析任何一首诗歌之前,了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任何一首诗歌都会有自己的主题和意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子和段落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例如,对于《登岳阳楼》这首诗,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意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在分析意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景物、动物等,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意象。
例如,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用“天接云涛连晓雾,”来描绘山水风光的壮美,用“楼观察世间情”,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思考,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表达对人生的哀婉和沉痛。
这些意象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诗歌,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三、精准把握诗歌的语言技巧和诗歌形式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规律感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技巧和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语言技巧和诗歌形式,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例如,在《登岳阳楼》这首诗中,杜甫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方式构建诗歌结构,使诗歌更具有美感和节奏感。
同时,他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典故、象征等,来丰富诗歌的意象和表现力。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刘

【练习1】分析《登岳阳楼》的行文思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首联点题,交待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 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 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尾联总括一篇 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全诗 的思路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归纳】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 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练习4】分析《客至》的思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分析】全诗紧扣“喜”字来写。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 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其 实写的是盼客,为下文客至的喜出望外作铺垫,这是第一层。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从诗人与客谈话的内 容可以看出是迎客。写出了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第二层。 颈联转入待客的描写。表现出宾主亲密的关系。尾联作结, 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后两联都是写待客,是为 第三层。
归纳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
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
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 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 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 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盼客、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6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岳阳楼》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 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 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 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 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 药维持生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二一、二一二
→
年老多病
对比
→
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凭轩涕泗流。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让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是有感 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 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 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时:无头无尾,悠悠绵长。 空:无边无际,漫漫辽阔。 人:
要尽可能实现人生业绩的最大化, 最优化。
观 宇 宙
视野开阔,襟怀宽广,内容厚重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 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 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 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 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 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垠, 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 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 下的百姓。
观 时 地域的空间
是文人、诗人、有志之士的精神空间、
空 襟怀空间和生命质量实现的空间——
精神要崇高, 襟怀要宽广, 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 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 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 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 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 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 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 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 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颔联: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
吴楚东南坼,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
乾坤日夜浮。 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
动。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出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 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水中一般。10个字逼真 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 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 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 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参考画面
唐庚《子西文录》中评价《登岳阳楼 》:
“尝过岳阳楼 ,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 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 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 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 虽大而小。”
找诗眼
•悲
“悲”在何处
景悲——己悲——国悲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 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 的美景风光。
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 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
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和感情 上有和变化?
意境:宽阔广大 →狭窄具体
感情:喜悦自豪→凄凉落寞
思考: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请从作者 的胸襟和遭遇思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人生坎坷,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
赏析 “坼” “浮”二 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 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 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小我与大我
忧己与 忧国忧民
时代感、历史感、使命感
厚重、大气
沉郁顿挫
抑扬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 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 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 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 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 色。
这首诗开篇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 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 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 三叹,令人扼腕。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 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 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 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 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 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 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 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 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 禁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
(唐)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字 子,美河南巩县人,自 号 少陵野,因老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是部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 、“三吏”,真“三实反别映”了唐朝
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
被称为“ ”,他与诗李史白齐名,并称 “ ”,被李人杜誉为“ ”。 诗圣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