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东汉23.04 1.98 222.73魏 24.12 2.023 222.73晋 24.45 2.02 222.73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 5.944 596.82宋元 30.72 9.488 596.82明 31.1 17.037 596.82清 32 10.355 596.82民国 33.3 10 500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量地尺:1尺 = 32.7, 1寸 = 3.27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3.55量地尺: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营造尺:1丈 = 320, 1尺 =32, 1寸 = 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楚:1筲 =5升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20000,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204.51合 = 20.45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300 1合 = 30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1升=6001合 = 60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唐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200 1合 = 20宋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元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明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清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 = 16两, 1两 = 24铢赵: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魏:1镒 = 10釿, 1釿 = 20两秦: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斤 = 250, 一两 = 15.61铢 = 0.651石 = 30000, 1斤 = 2501两 = 15.6, 1铢 = 0.651镒 = 3151釿 = 31.51石 = 30360, 1钧 = 7590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汉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1石 =29760, 1钧 = 7440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1石 = 26400, 1钧 = 6600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梁、陈:1斤 = 220,南齐:1斤 = 330,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隋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大: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13.8唐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41.3, 1钱 = 4.13 1分 = 0.41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元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明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https://img.taocdn.com/s3/m/3567e0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6.png)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篇一: 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目前热播的不少古装电视剧为极端:其中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三)质量单位:以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斗、权、斤、两、铢、黍米为单位。
(1)1石=2市斗=20000毫升(ml);1斗禾=约2.7斤
(2)1权=12斤;1斤=16两=250克(g)=250毫升(ml);
1两=15.625克(g)=24铢;1铢=100个黍米;
②动物类
虻虫1升=16克(g);水蛭1只=2.6克(g);虻虫1头=0.33克(g);僵蚕1个=0.5克(g);
③其它类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g);芒硝半升=85克(g);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g);鸡子黄大=约40颗梧桐子大=约4克(g);1梧桐子大=约1黄豆大=约0.1克(g)
【注】刀圭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铜斛为东汉一种圆桶形的容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周(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长度单位:以丈、尺、寸、分为单位;
②中期(北齐)
1斤=440克(g);1两=27.5克(g);1分=6.875克(g);
1铢=1.1458克(g)1黍=0.11458克(g)
③后期(北周)
1斤=660克(g);1两=41.25克(g);1分=10.3125克(g);
1铢=1.7188克(g);1黍=0.17188克(g);
五、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四、三国时期【魏、蜀、吴(220年—280年)】、晋【西晋、东晋(266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一成(成汉),一夏(胡夏)】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年—581年)】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量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秦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清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法制史图表

中国法制史(一)各个朝代法律制度1.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1)西周西周法律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礼治,亲亲、尊尊、长长,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律形式礼刑法制度奴隶制五刑民事法律制度契约关系质剂、傅别租赁契约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六礼、七出三不去继承嫡长予继承制司法制度主要司法机关周王、大小司寇主要诉讼制度狱讼有别、五听、三刺、五过、圜土(监狱)(2)春秋、战国、秦、汉春秋末期公布法律、成文法产生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战国成文法运动魏国李悝“法经”秦国商鞅变法、秦律秦刑事法律罪名危害皇权、财产、人身、渎职、社会管理、婚姻家庭刑罚生命刑、身体刑、劳役刑、财产刑、身份刑、耻辱刑、流放刑刑法原则区分故意过失等司法制度司法机关秦皇、廷尉诉讼制度公室告、非公室告检察制度开创性中央(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地方(监御史)汉法律指导思想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春秋经义:亲属相隐、尊敬尊长、原心定罪刑事法律刑罚改革文帝、景帝刑罚改革法律原则矜老恤幼、亲属相隐、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司法制度司法机关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廷尉、司隶校尉、刺史司法制度春秋决狱、秋冬行刑(3)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立法诉讼说明曹魏《魏新律》:将“具律”改为为“刑名”;八议入律律博士西晋《泰始律》:刑名、法例;礼律并重、五服制登闻鼓北魏北魏、南陈官当入律北魏明确死刑报请制度西魏西魏、北齐废除宫刑北齐北齐律名例重罪十条廷尉改为大理寺北周确立流刑五等之制刑法制度完善 2.隋唐宋至明清时期(1)隋、唐、宋隋立法新律、开皇律:封建五刑、“十恶”唐立法武德律(高祖)贞观律(太宗)《唐律疏议》(永徽律疏)主要内容:五刑、十恶、六杀、六赃、保辜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诉讼制度唐六典“推换”承审官的回避制度证据与拷讯制度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三司推事、小三司推事宋立法《宋刑统》、编敕刑事法律刑罚:折杖法、配役刑、凌迟(始于西辽、南宋正式确立)民事制度债法与契约制度、婚姻继承制度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提刑按察司、审刑院(太宗时设,神宗时撤)诉讼制度翻异别勘(2)明、清明立法《大明律》、《明大诰》、《大明会典》刑事法律奸党、廷杖制度化、充军刑事原则:从新从重,轻其所轻、重其所重司法制度(诸多创新)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厂卫特务司法机构会审制度九卿会审、会官制度、朝审、大审清立法《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司法制度会审制度九卿会审、秋审、朝审、热审 3.清末、民国时期清末变法修律⌒特点、影响预备立宪1908《资政院章程》、《咨议局章程》、《钦定宪法大纲》(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俑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丹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铢 = 0.69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秦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汉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三国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两晋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南北朝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战国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1 两 = 15.6, 1 铢 = 0.65
铢
1 镒 = 315
魏:
1 釿 = 31.5
1 镒 = 10 釿, 1 釿 = 20 两
1 石 = 30360, 1 钧 = 7590
秦:
1 斤 = 253, 1 两 = 15.8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石 = 79320, 1 斤 = 661 1 两 = 41.3, 1 钱 = 4.13 1 分 = 0.41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宋
1 两 = 10 钱, 1 钱 = 10 分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元
1 两 = 10 钱, 1 钱 = 10 分
隋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唐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30360, 1 钧 = 7590 1 斤 = 253, 1 两 = 15.8 1 铢 = 0.69 1 石 =29760, 1 钧 = 7440 1 斤 =248, 1 两 = 15.5, 1 铢 = 0.65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铢 = 0.57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铢 = 0.57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铢 = 0.57 梁、陈:1 斤 = 220, 南齐:1 斤 = 330, 北魏、北齐:1 斤 = 440,北周:1 斤 = 660 大: 1 石 = 79320, 1 钧 = 19830, 1 斤 = 661, 1 两 = 41.3 小: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合
1 合 = 20.45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1 斛 =30000, 1 斗 = 3000, 1 升 = 300
合
1 合 = 30
开皇:
1 斛 = 60000, 1 斗 =6000, 1 升 =600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1 合 = 60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1 寸 = 1 丈 = 242, 1 尺 = 24.2
10 分
1 寸 = 2.42, 1 分 = 0.242
西晋 东晋及十六国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 丈 = 242, 1 尺 = 24.2
10 分
1 寸 = 2.42, 1 分 = 0.242
量地尺:
1 丈 = 345, 1 尺 = 34.5, 1 寸 = 3.45
营造尺:
1 丈 = 320, 1 尺 = 32, 1 寸 = 3.2
时代 商 战国 秦 汉 三国
度制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统一换算(厘米)
1 尺 = 10 寸,1 寸 = 10 分
1 尺 = 15.8, 1 寸 = 1.58
1 丈 = 231,1 尺 = 23.1,1 寸 =2.31
1丈 = 10 分
10 尺,
1尺
=
10 寸,1 寸
=
1分
=
0.231
1 引 = 10 丈,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合
大业:
1 斛 =20000, 1 斗 =
1 斛 = 60000, 1 斗 =6000, 1 升 =600
唐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1 合 = 60
合
小:
1 斛 =20000, 1 斗 =2000, 1 升 =200
1 引 = 2310, 1 丈 = 231 1 尺 = 23.1, 1 寸 = 2.31 1 分 = 0.231
1 引 = 10 丈,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引 = 2310, 1 丈 = 231 1 尺 = 23.1, 1 寸 = 2.31 1 分 = 0.231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量地尺:
10 分
1 尺 = 32.7, 1 寸 = 3.27
营造尺:
1 尺 = 32, 1 寸 = 3.2
清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裁衣尺: 10 分
1 丈 = 355, 1 尺 = 35.5, 1 寸 = 3.55
10 分
大尺:
1 丈 = 360, 1 尺 = 36
宋元
1 寸 = 3.6, 1 分 = 0.36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1 寸 = 1 丈 = 312, 1 尺 = 31.2
10 分
1 寸 = 3.12, 1 分 = 0.312
裁衣尺:
1 尺 = 34, 1 寸 = 3.4
明
时代
战国
秦 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量制 齐:
统一换算(毫升)
1 钟 = 10 釜, 1 釜 = 4 区
1 区 = 4 豆, 1 豆 = 4 升
秦: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楚:
1 筲 =5 升
三晋: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清
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10000, 升 1 升 = 10 合
1 升 = 1000,1 合 = 100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 衡制 楚:
统一换算(克) 1 斤 = 250, 一两 = 15.6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赵:
1 铢 = 0.65 1 石 = 30000, 1 斤 = 250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 丈 = 245, 1 尺 = 24.5
10 分
1 寸 = 2.45, 1 分 = 0.245
1 丈 = 245, 1 尺 = 24.5
南北朝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 寸 = 2.45, 1 分 = 0.245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明
1 两 = 10 钱, 1 钱 = 10 分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清
1 两 = 10 钱, 1 钱 = 10 分
1 石 = 75960, 1 斤 = 633, 1 两 = 40 1 钱 = 4, 1 分 = 0.4 1 石 = 75960, 1 斤 = 633, 1 两 = 40 1 钱 = 4, 1 分 = 0.4 1 石 = 70800, 1 斤 = 590, 1 两 = 36.9, 1 钱 = 3.69, 1 分 = 0.37 1 石 = 70800, 1 斤 = 590, 1 两 = 36.9, 1 钱 = 3.69, 1 分 = 0.37
10 分
1 丈 = 296, 1 尺 = 29.6
1 寸 = 2.96, 1 分 = 0.296
隋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1 寸 = 1 丈 = 296, 1 尺 = 29.6
10 分
1 寸 = 2.96, 1 分 = 0.296
小尺:
1 丈 = 300, 1 尺 = 30
唐
1 丈 = 10 尺, 1 尺 = 10 寸, 1 寸 = 1 寸 = 3, 1 分 = 0.3
1 合 = 20
宋
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1 石 = 67000,1 斛 =33500, 1 斗 = 6700,
升 1 升 = 10 合
1 升 = 670,1 合 = 67
元
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1 石 = 95000,1 斛 = 47500, 1 斗 = 9500,
升 1 升 = 10 合
1 升 = 950,1 合 = 95
1 石 = 100000,1 斛 = 50000, 1 斗
明
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10000, 升 1 升 = 10 合
1 升 = 1000,1 合 = 100
1 石 = 100000,1 斛 = 50000, 1 斗
1 斛 = 20000, 1 斗 = 2000, 1 升 = 200
1斛 合
=
10 斗,
1斗
=
10 升,
1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