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5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运”的图片,通过谈春运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问题: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家庭的含义是什么?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哪些功能?③家的重要性有哪些?家的特点是什么?4.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信息搜索过程:1.教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3.找出以上3道问题的答案。
4、师生共同归纳: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一:晒晒家规传承家风【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优质课导学案_0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相关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三框题《爱在家人间》,本课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
第一目题“体味亲情”重在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体会家庭重亲情之爱的细致入微,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使学生产生要孝亲敬长的情感。
第二目题“爱的碰撞”是通过探究亲情之爱的变化,体会爱的碰撞的表现形式,探索亲子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部分“沟通传递爱”通过积极沟通交流,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对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厌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因此,加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学生渴望得到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指导与帮助,本课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烦恼,培养感恩的情怀,进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从感情上热爱父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对家庭怀有爱的原因和亲情的不同表现,了解与父母发生碰撞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碰撞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味亲情。
确立依据: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往往忽视对家人的爱。
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将之中情感化为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内容概述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意味,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增强家庭责任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家的含义,家的美好,亲情之爱。
难点:如何体会到家的美好,如何感受亲情之爱。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的感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家的感悟,交流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4. 情境模拟:设计家庭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5.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家庭责任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珍惜亲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加深对家庭亲情之爱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家的意味、家庭关系和亲情之爱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审阅学生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1. 内容反思:回顾教学内容,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虑是否有需要调整或补充的教学点。
2. 方法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考虑是否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获奖教案_0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家的特点,继承“孝亲敬长”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中国家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沙画《温馨的家》
思考:看完沙画,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那么,什么是家?中国的家文化又是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图片展示:(多媒体显示)几本书的照片各抒己见你们家有什么好的传统?你们家人有什们好的品质? 生发言,老师恰当点评: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爱家庭的每个成员,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充满温暖,更加和谐,更加兴旺。
教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到底什么是家规、家训: 家规是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标准。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执业的教诲。请大家观察大屏幕上家规、家训的内容,从这些家规中我们会发现了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孝”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孝敬父母和长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多媒体显示)“孝亲敬长”它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得,还是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不赡养自己的父母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更加应该重视。,生活中做一个孝亲敬长的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较多,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对这些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理解家的意义。
2.培养学生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
2.如何感受家庭亲情,与家人有效沟通、合作。
3.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处理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2.收集典型的家庭案例,制作成PPT。
3.准备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b.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c.你如何与家人沟通、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生活中的家、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家庭的认知,他们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确家庭的关系,理解家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难点: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家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1)生活中的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家庭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3.巩固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的作用,每组选取一个家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分享给其他组。
4.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回报家庭的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珍惜家庭。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教学设计_0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我信一起听的这首歌《我想有个家》从歌中能否听出歌手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歌曲中有哪些形容家的歌词?
学生回答。
师:那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带着疑问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我想有个家》。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知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得课程设计流程自然。以直接点明主题。
4.家庭的功能:、、、、
5.家是我们心灵的。家里有,家中有。
6.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的避风港。
7.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8.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设计意图:通过八个问题介绍课文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任务。让学生一目了然整片文章结构,并为学生感知整课大意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教学设计
性别
教材
人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第1课时家的意味
课题
家的意味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学习的共同过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一方面我采用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活思维,增强情感体验。)和合作探究(针对学生不容易概括,归纳的问题,采用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指导采用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情境体验法和总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一框家的意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内涵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尽孝在当下。
三、教学准备
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