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海水晒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海水晒盐-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

海水晒盐-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意识到海水的成分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及其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3.掌握用化学方法分离海水中的盐份。
4.培养探究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海水晒盐的过程及其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2.用化学方法分离海水中的盐份。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海水晒盐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一种方法,本次课程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这种简单而又重要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海水及其成分的介绍。
2.海水晒盐的过程及其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3.用化学方法分离海水中的盐份。
4.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海水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2.学习:介绍海水的成分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海水晒盐的意义。
3.分享:展示海水晒盐的实验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测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平衡的变化。
4.分组实验:根据实验流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5.汇报分享: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分享,让其他同学对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进行评论和补充。
6.总结:对本次实验过程进行讨论总结,让学生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意义,以及化学平衡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及设备1. 教学资源1.沪科版高中化学教材。
2.海水晒盐实验指导书。
3.实验记录表。
4.其他相关资源(如视频、图片等)。
2. 教学设备1.实验仪器:容器、加热器、试剂等。
2.实验器材:量杯、试管、漏斗等。
五、教学评估本次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评估,以及对化学平衡应用的理解程度评估。
教师可根据实验记录表和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还可以通过课后问题的提问进行评估。
六、教学延伸本课程可以通过延伸阅读、实验设计等方式进行拓展。
具体建议包括: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海水的其他应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初中化学海水晒盐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海水晒盐讲解教案
课题:海水晒盐
教学内容:
1.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
2.学习海水晒盐的实验步骤
3.观察并记录海水晒盐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1.掌握海水晒盐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海水
2. 盛海水的容器
3. 玻璃烧杯
4. 太阳能灯或台灯
5. 电子秤
实验步骤:
1.在玻璃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海水
2.将玻璃烧杯放置在太阳能灯或台灯下,加热海水
3.观察海水中的变化,记录实验过程
4.等到海水蒸发完全,观察烧杯底部的盐川
实验结果:
经过海水晒盐,海水中的水分蒸发,留下盐川在玻璃烧杯底部。
延伸实验:
1.尝试不同浓度的海水进行晒盐实验,比较结果。
2.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海水晒盐的速度和产量。
3.探究海水晒盐对海水中盐川的重新溶解情况。
反思:
海水晒盐实验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盐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注意火源和实验工具的安全使用,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的盐从何而来以及生活中盐的应用等问题。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海水晒盐的过程。
通过实验使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培养其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从海水“晒盐”的过程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多媒体课件:猜谜语!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吃的食盐来自于哪里吗?(学生思考、猜谜)。
讲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板书:第二节(1)海水“晒盐”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认为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播放视频:海水“晒盐”的过程(认真观看视频)。
板书:海水“晒盐”的流程(总结海水“晒盐”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通过观看海水“晒盐”的过程,你有什么疑惑?(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在一定量的溶剂(水)中,固体溶质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学生分组探究活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时往往是有限度的,我们就把这种达到最大限度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我们称之为不饱和溶液。
板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现在你手中的溶液是什么溶液?你是如何判断的?那怎么才能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呢?(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海水“晒盐”》学情分析在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在第八单元第一节中已知道海水含有丰富的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食盐。
在生活中,食盐又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这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的课的教学就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以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提出问题:人们怎样从海水中获取食盐?通过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和原理的分析,引出结晶的概念,学习蒸发结晶。
关于溶解度,学生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量的,也能想到某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科学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对“究竟有多少因素会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各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等一系列问题是不清楚的。
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溶解度”相关内容的教学。
《海水“晒盐”》效果分析通过课堂反馈和课下调查,发现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本节以海水晒盐的过程作为内容载体展开,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溶解度的建立做好了铺垫,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的能力。
3.通过情景剧的创设,突破了本节难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由单纯的概念理解内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体会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能更好地体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
5.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结晶之美。
在“探究活动二”中,学生加热盛有未溶解的硝酸钾的试管,发现硝酸钾溶解,一会儿冷却后又发现有固体析出,体验到了结晶的美妙。
6.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通过我国食盐的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 海水“晒盐”》教案2(第2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农民用筛子除去小麦中的泥沙来理解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学生思考、想像。
通过教师的演示,以利于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依据实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贴、二低、三靠”的过滤操作基本要领,分析对比蒸发和蒸馏的区别在哪里,同时评价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的原理。
交流、小结食盐精制过程中的反应,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对各步操作的顺序要求及所加试剂的量的要求。
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简单介绍食盐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之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问,将问题尽量让学生之间自己来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分组实验(屏幕出示)
1、溶解:量取15ml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称取5.0g粗盐,边搅拌边将粗盐逐渐加入烧杯中,至粗盐不再溶解,观察现象。
2、过滤:制作过滤器,连接装置,进行粗盐浊液的过滤。
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提出问题:(屏幕出示)
1、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蒸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了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还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工业上精制食盐和实验室里提纯粗盐并不相同,其中重要的就是必须用化学方法除去里面的可溶性杂质:那么,如何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的杂质呢?
海水晒盐的过程(教案)

第一章:海水晒盐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晒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海水晒盐的重要性和应用。
让学生掌握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1.2 教学内容海水晒盐的定义和历史海水晒盐的重要性和应用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海水晒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晒盐的重要性和应用。
图片展示法:展示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问答法了解学生对海水晒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海水晒盐的准备工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晒盐前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掌握海水晒盐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2 教学内容海水晒盐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海水晒盐前的准备工作。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晒盐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问答法了解学生对海水晒盐准备工作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海水引入和分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引入和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掌握海水引入和分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海水引入的方法和步骤海水分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海水引入和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海水引入和分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问答法了解学生对海水引入和分配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晒盐区域的划分和管理让学生了解晒盐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方法。
让学生掌握晒盐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技巧。
4.2 教学内容晒盐区域的划分方法晒盐区域的管理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晒盐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方法。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晒盐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技巧。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问答法了解学生对晒盐区域划分和管理的理解程度。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 第二节 海水“晒盐”-教案设计

海水“晒盐”里的红军叔叔送盐。
但是白匪军把进山的路口盘查的非常严格,根本没法通过,这时就看到潘冬子提着装盐的小竹筒来到溪水边,往小竹筒里放进一些溪水将盐溶化,然后再将盐水倒到棉衣内侧,就这样顺利的通过了匪军的检查。
在山上茅屋里,红红的炉火映红了正在熬盐水小主人公的脸庞,就这样潘冬子把盐巴送到山里红军叔叔手中。
师:食盐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学名氯化钠,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盐是如何制得的呢?问题: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盐资源,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2.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播放视频:海水“晒盐”的过程。
布置自学: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影片的内容,阅读课本,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思考:海水中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投影:问题聆听潘冬子冒着危险送盐的故事,体会食盐对人体的作用。
思考食盐的获取方法,从海水中提取。
明确本节课的习目标。
观看影片,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根据观看的内容,自学海水“晒盐”的过程,探究分析,合作交流。
可能的答案:陆地上的盐类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流入大海,不断积聚。
利用影片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渗透海洋资源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不同的物质。
根据投影了解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的探究方向,目标性强。
通过影片,使学生感受工业上大规模晒盐的场景。
水“晒盐”,为什么?师: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析出食盐后的母液能不能随意处置?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实验2中冷却后的硝酸钾溶液,试管中又有固体物质出现,这个过程也属于结晶,与食盐结晶相比,方法相同么?点拨:分离出溶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可采用的方法。
投影:常见的晶体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探究升级】上述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为饱和的途径是什么?你能够从现象上判断溶液何时饱和吗?食盐晶体,首先必须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而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阳光充足、雨量少等条件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故上述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2.理解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的概念。
3.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会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
5.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6.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海水晒盐的过程。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培养其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能力。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重结晶等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强自立信心。
2.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化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概念。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3.会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
4.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5.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难点:1、溶解度概念2、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三、课时分配(共三课时)第一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第二课时: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第三课时:粗盐的提纯。
四、教学设计:【导入】课件展示海水晒盐的图片,引出课题——海水晒盐。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37页,总结海水晒盐常用的方法、原理,完成学案: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也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自主思考学案上的跟踪练习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知识迁移】: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积极思考问题,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
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
释疑
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三: 食盐的用途
引导学生梳理混合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
(1)将杂质从混合物中除去,如粗盐的提纯;
(2)将有用的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如蒸馏法淡化海水。
一般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等;
(2)化学方法:化学沉淀法等
【展示跟踪训练题】: 请同学运用刚刚学习的
【观看微视频】: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微视频,明确用化学沉淀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思路和方法
【内化理解】
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混合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内化所学知识。
【思维迁移】
学生思考跟踪训练题, 进行解答,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并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问题讨论,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除去食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思路和方
。 法,并能从微观的视角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微观思维能力,形成微粒观; 同时通过除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三重表征的思维能力。
晶?
通过海水“晒盐”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蒸发结晶
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以及转化方法的理解
明确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蒸发结晶及原因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活动二】粗盐提纯
采取组内合作和组
,
。
。
。
,
探究释疑
合作交流
【播放微视频】:
教师播放微视频。
【总结提升】:
初四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
。
。
探究
释疑
合作交流
【学习活动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从海水获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什么? 使用该方法需要哪些自然条件?
(2)此方法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3)海水晒盐这一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状态及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4)师演示活动天地3
——1,蒸发结晶
【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疑惑问题】:
小组内的学生通过对3个问题的讨论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记录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思考】:
1、实验中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的途径什么?如何从现象上判断溶液何时饱和?
2、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中的晒盐?为什么?3、海水晒盐为什么采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
,
点。
与不足,发展和提
升自己。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68
页最后一段,了解食盐的用途
跟踪练习三:某化工厂通
过电解食盐(NaCl)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产物中不可能存 在 的 物 质 是( )
A. NaOH B.H2SO4C.H2D.Cl2
题典型性和综合性较强,充分将本节课所学习的重要知识涵盖在其中,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