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宋代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差异。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如有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宋代词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感悟(10分钟)(1)让学生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的音乐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3. 深入解析(15分钟)(1)分析诗中的意境,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2)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等。
4. 对比分析(10分钟)(1)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与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散文等)的差异。
(2)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词的特点和魅力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
6. 作业布置(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准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文本或投影片。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
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产生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夜行经历,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 结构与韵律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句的排列、押韵等。
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韵律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朗读和背诵。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意象分析和结构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并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的意象。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词的感知和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的意象和词风分析:词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含蓄等。
2.3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解读: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黄沙道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对词的感知作用。
3.3 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等。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寓意进行分享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准确性和感受力。
4.2 学生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的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对词中意象的识别和词风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内容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等。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能够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简介教学流程:引读——与学生对话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破题,理解题目。
初读——与文本对话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
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
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读——与作者对话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
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
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
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
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
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
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扩读——与宋词对话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介绍相关网站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拓展阅读:作者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生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
1196年,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1205年,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