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故都的秋1.文章主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颂自然之秋,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

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精品课件郁达夫《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郁达夫《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故都的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学习并掌握关键知识点,如作者郁达夫的生平事迹,以及课文中涉及的北京秋天的风物人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分析并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对比、描写等表达手法的作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进而引入课文。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如对比、描写等。

4.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小练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故都的秋》2. 重点句子及表达手法3. 作者情感:怀念、感慨、期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写一段描绘家乡秋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表达手法的理解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对比、描写等表达手法的作用,理解作者的情感。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4. 作业设计: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创作。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 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 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 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 内涵。
清、静、悲凉
阅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不远千里从南到北,赶去北平,是为了饱尝 故都的秋味,南方也有秋天,在他看来,南方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我 们在地理上是南方,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几个词想想,我们这里的秋天是 不是这样的。
慢、润、淡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课文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
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第二部分(3~12):共分六层。
第一层(3):秋晨静观。
第二层(4):秋槐落蕊。
第三层(5):秋蝉残鸣。
第四层(6~10):雨后话凉。
第五层(11):北国秋果。
课题释义
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 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 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
课题释义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
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 的秋
“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 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 一种文化底蕴。“秋”字交代时令与 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 优美境界,明确而深沉。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1· ~2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3~11 分写 3~12 议论
(秋景)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写 13~14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每幅秋景是如何具体体现故都之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探究主题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 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探究主题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题目是“故 都的秋”,“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 平”,已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文章开头写郁达 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 味。”文章的结尾说若留得住这北国的秋天,愿 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 这都表明作者对故都之秋充满了向往和眷恋之 情,文中的秋景也融入了作家的赞美之情;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 是忧伤的、悲凉的,甚至还带着那么一些苦涩, 因此,可以说故都的秋就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3~12段)
观秋色:清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浓,回味不永。 总写(13~14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三、“秋蝉残鸣” 的
秋蝉 残鸣: 处处啼唱 衰弱嘶叫
清 静 悲凉
清静 悲凉 冷清 寂寞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桥云 头散 斜雨 影霁 叹谁 秋点 凉缀 。,
秋 雨 话 凉 图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忽来忽去 秋雨 凉意 秋雨话凉 息列索落
(都市闲人)
雨奇
闲人 一层秋雨 悠闲 调 微叹 一层凉啦
秋 蝉 残 声 图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象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 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 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 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赏 秋 晨 院 落 图
破屋:陈旧、沧桑; 浓茶:虽苦,味甘。慢慢体会才有味道。 天色:纯净而高远 ; 驯鸽飞声:扑翅之声,宁静,静谧。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光影的斑驳,清 淡,宁静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 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破壁腰” 残破寥落 牵牛花: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萧索、 衰竭、凄凉。
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感受 向往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廿四桥的明月 国
钱 塘 江 的 秋 潮
秋 景
荔 枝 湾 的 残 荷
普陀山的凉雾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博喻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文本研读
作者十余年不逢北国之秋, 他怀念北国的什么呢?
• • • •
陶然亭:幽静;芦花:朴素 柳条:平淡;虫唱:有野趣 夜月、钟声: 宁静而幽远,古老 在作者眼中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 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 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缓 寻 芳 草 得 归 迟 。
细 数 落 花 因 坐 久 ,
郁达夫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郁达夫日本留学 归来,与郭沫若、成仿吾等 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 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 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翼 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 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
(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 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 种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 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 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 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 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
五、秋日胜果:
北方的果树也是一种奇景 (抓住特点) 枣子树,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秋已深)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鼎盛之后就是萧索的感悟)
清在:
淡 绿 微 黄 的 枣 子
青 布 单 衣 的 闲 人
牵碧 牛绿 花的 的天 蓝色 朵
碧 绿 的 天 色
声音
缓 慢 悠 闲 的 声 调
息 列 索 落 的 雨 声
衰 扫 驯 弱 帚 鸽 的 声 的 飞 蝉 声 声
欣赏了五幅秋景图,我们可以深切的 感受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韵味,就在 皇城人海寻常的院落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 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 答声中…
赞美
眷恋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 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 , 在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 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在秋蝉衰弱的残声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迁移
天净沙 秋思
仿照马致远 “天净 枯藤老树昏鸦, 沙· 秋思”的曲牌,选 小桥流水人家, 取郁达夫《故都的秋》 古道西风瘦马。 中的景物入诗,写一 夕阳西下, 首小诗。
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色彩太 凝重,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淡红属于暖色,所以作者说它“最下”。 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能突出那个“清” 字。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 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同时带着 淡淡的悲凉。
一、秋晨院落的 清
秋色
秋光 秋声 秋形
听朗读,思考:
·
1、故都的秋总体有什么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中描写了故都的什么 秋景?
3、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 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 的秋”呢?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 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政治、文化中 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 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轻佻随意 逗玩邀宠
黄酒 喻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稀饭 鲈鱼 黄犬
馍馍 体 大蟹 骆驼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 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 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 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 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 味短。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 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悲凉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秋草
静观 细数 静对
清 静
悲凉
动作心态
秋槐落蕊图
花 事 凋 零
物 是 人 非
二、“秋槐落蕊”的 凉
看: 想:
清静悲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梧桐一叶知秋 (听觉) 无 声 冷清 脚踏落蕊 无 (嗅觉) 味 寂静 感: 微细柔软 (触觉) 灰上扫纹 细 腻 (视觉) 清闲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
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
秋》。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 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丰富文章内容, 以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从行文章法看,由写景记叙转到议论,达到起 伏跌宕的艺术效果,以显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 阔的写作思路。
文章哪些地方写南国之秋?是否是 闲笔?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探究主题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绘, 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 往、眷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忧郁、 孤独,带着苦涩的性格。
探究2
作者为什么会把秋 景看得如此“清、静 与悲凉”?
(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 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 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 生感受。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 来看,“郁达夫两岁岁丧父,家道衰贫”,后 来又经过两次婚烟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 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