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合集下载

办白事的十大规矩

办白事的十大规矩

办白事的十大规矩
办白事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是最后送别亲人和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

在办白事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规矩需要遵守,下面是办白事的十大规矩:
1. 不同时间有不同的礼仪:根据不同的族群和地区,办白事的礼仪有所不同。

在时间上,也存在不同的规矩,如在年初或月末办白事也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2. 必须穿戴特定的服饰:在中国,办白事时需要穿白色的礼服,男性需要戴白色腰带,女性需要戴白色花环。

3. 应该避免穿鲜艳的颜色:在办白事时应该避免穿鲜艳和艳丽的颜色,以示尊重离世者和亲属。

4. 面色悲戚:办白事时,需要表现出悲伤的情绪,面色要显得悲戚。

5. 安静行动,不要大声喧哗:在办白事期间,需要保持沉默,不要大声喧哗或打闹。

6. 不要吃或喝:在办白事期间,人们不应该食用或饮用。

7. 遵循兴奋镇静的交替:在整个办白事的过程中,兴奋和镇静的交替是常常存在的。

8. 处理遗体时应该尽量轻柔:在处理遗体时,需要极度尊重和轻柔地处理。

9. 送行时不要表现得过于哀伤:在送行时不要表现得过于哀伤,应该带着尊重和感激的心情送别。

10. 送行后要化解烦恼:在送行后,应该尽量化解烦恼和悲伤的情绪,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尽管许多人已经远离乡村,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老人去世时,葬礼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仪式,其中需要遵守一些规矩。

以下是与去世老人下葬相关的一些规矩。

1.守制守制是中国人表示对逝去亲属敬意的方式。

根据孝道,子女应在父母去世后服丧,即不吃肉、不喝酒、不娱乐等。

尊重逝者的同时也展现出近亲属血缘亲密的关系。

2.尊重家族先祖祖先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关葬礼仪式中尊重祖先非常重要。

丧礼应该在祖先陵墓旁进行,其次是在祖先故乡或者自己的故乡。

3.尊重传统礼仪在中国,葬礼通常应该是很庄重和厚道的,目的是要给亡者的父母和其它长者留下好印象。

同时这也是对亡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不应该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如大喊、大叫、哭闹等。

4.礼品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来自亲友、长辈的礼品仪式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

金钱、花圈、烛台、红布等是礼品的常见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普遍流传的葬礼礼品:- 花圈。

花圈是中国葬礼的一大特色,它应该是纯白色和没有香味和符号。

- 红布。

红布通常是用来裹着棺材,作为送行礼物的其他红色物品也有可能被送给亲属。

- 鸡蛋和苹果等食品,表示前途吉祥,也是送以他人防饥的善举。

在葬礼规矩中,最重要的是尊重逝者和其家人的感受,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在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体系、地域风俗文化、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都介入了葬礼习俗因素,但是在共同的秩序之下,葬礼之礼,关怀之情,精神文化之记忆都值得被铭记。

白事风俗有什么

白事风俗有什么

白事风俗有什么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那么,你知道白事风俗有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

白事注意事项

白事注意事项

白事注意事项白事是用于悼念逝者的仪式,丧事期间举行的一种仪式。

白事注意事项是指在白事期间需要遵守和注意的规矩和礼仪。

以下是关于白事注意事项的一些内容:1. 服饰要素:参与白事的人应穿深色服装,最好是黑色或灰色。

女性要避免穿着鲜艳的服装和过多的饰品。

2. 举止庄重:参与白事的人在现场应保持庄重、肃穆的态度,不要大声喧哗或开玩笑,避免过多的交谈。

应以默默祭奠逝者为主。

3. 入场礼仪:进入白事现场时要先行鞠躬,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进入守灵厅前,应先向逝者的遗像、遗照鞠躬,示意表示对逝者的缅怀。

4. 点燃纸钱的方式:在纸钱上点燃火焰时,应将纸钱对准遗像或遗照的方向,表示将纸钱献给逝者。

点燃纸钱后要保持安静,不要扰乱现场秩序。

5. 哀乐演奏:在白事期间,一些乐队或演奏者会演奏悲伤的乐曲,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参与白事的人应安静地聆听,不得随意大笑或随意打断演奏。

6. 进食礼仪:在白事期间,需要杜绝喧哗和饮食。

如果有需要进食的情况,应保持安静、低调,避免干扰其他人。

7. 禁止吸烟和酗酒:在白事现场是禁止吸烟和饮酒的。

吸烟会破坏现场的庄严氛围,饮酒则表现出不敬和不尊重逝者的态度。

8. 勿扰守灵者:如果在白事期间有人进行守灵,其他人要尽量避免靠近守灵者,不要干扰他们的休息和反思时间。

9. 尊重其他家属:在白事期间,不要批评或讽刺其他家属的举止和言辞。

尊重和关心其他家属的感受,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

10. 分送纪念品:在白事结束后,家属可能会分送一些纪念品给参与白事的人。

收到纪念品时应先行鞠躬,并表示感谢。

总之,参与白事的人应当遵守良好的礼仪,尊重逝者和家属,保持庄重的态度。

白事期间是悼念逝者和给家属以安慰的时间,需要我们用行动和态度去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之情。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

殡葬礼俗及流程范文一、丧家接受各种祭奠品,包括纸钱、祭品等。

二、守灵1.丧家在家中上香,设有照片或遗像供奉,常常配有鲜花。

2.丧家供奉白米、水果、点心等食品,为逝者的亡灵提供食物。

3.丧家上香、焚烧纸钱,以求逝者得到超度。

三、殡仪馆入殓1.逝者遗体送到殡仪馆,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洗净,穿上整齐的寿衣。

2.常常由丧家亲属陪同坐在逝者遗体旁守灵,焚烧纸钱以供奉逝者。

3.通常,在逝者迎殡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进行火化。

四、迎灵1.灵堂准备:家中悬挂白纸或吊挂白布,设有逝者的照片或遗像,并供奉鲜花与点心。

2.亲友吊唁:亲友到灵堂吊唁,向丧家表达哀悼之情,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回忆。

五、出殡1.声挽歌舞:在出殡时,由一些专业的哀歌舞队在前引路。

2.仪仗队:由一些戴着白纸帽子、身穿白色斗篷的人组成,簇拥搬运灵柩的车队前进。

六、丧葬1.灵柩安放:将灵柩安放在丧车上,由家属和亲友一起举行最后的送别仪式,祈求逝者一路走好。

2.祭奠仪式:在坟地或骨灰安放处,举行祭祀、跪拜、献花、烧纸钱等仪式,以示尊敬和纪念。

3.随葬品:一些地区还会将逝者的随身物品或纪念品放入坟墓或骨灰盒中。

七、后事处理1.收祭品:家属收回全部祭品、纸钱等。

2.交付灵位:灵位交付给丧家,将逝者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或墓地石碑上,以纪念逝者。

八、祭祀与守孝1.祭祀:在逝者去世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七周年等纪念日上,举行祭祀仪式。

2.守孝:亲属期间原则上需要守孝一年,期间禁止打扮得过于靓丽或戴任何装饰品。

以上是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及流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现代化的方式也逐渐被融入其中,以满足人们对逝者仪式的多样化需求。

但传统的殡葬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为它们代表着尊重逝者和传承家族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随着丧葬仪式的传承,也就形成了严格的丧葬文化,各地习俗虽有不同,但丧葬仪式中的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禁忌,下面店铺详细介绍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丧葬的八大禁忌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

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

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

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逝者入殓的时候有很多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

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

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中国民间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民间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民间丧葬风俗礼仪民间的丧葬禁忌有很多,旧时此事各地都有支客先生(熟知当地红白喜事民俗德高望重的乡绅),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人了,多数人皆茫然不知,故特将一些禁忌整理写出共开,望需要者据当地风俗选择使用。

习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等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牺“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18、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1、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2、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葬人十大禁忌

葬人十大禁忌

葬人十大禁忌
一、葬人十大禁忌
葬礼是古老的传统,也是人们深情地缅怀追思去世亲人的表达方式之一。

但是,在培育民
族文化和保持传统习俗方面,葬礼也有许多禁忌。

以下就是葬礼十大禁忌:
1、葬礼中禁止大声喧哗。

葬礼是一种仪式,应注重庄严安静的气氛,不要大声、喧嚣,
不要乱叫乱嚷。

2、送葬无忌,即不得谈论宗教、政治、争端等问题。

因为葬礼向安葬者致敬,这一点要
维护尊严,不可有任何侵犯或攻击。

3、不要穿花色鲜艳、似乎性感的服饰参加葬礼。

因为,这样做会损害葬礼的尊严,同时
又让人联想到宴会。

4、不要随意说话及扔杂物,这会影响葬礼的庄严氛围。

5、不要使用洋气的礼物,这样不仅无法缅怀,还会产生错误的象征。

6、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恭维,如拍手、报以赞美等,因为这会让葬礼失去尊严。

7、葬礼中不能抽烟等,也要注意不能穿太自然的衣服、戴阳光的饰品等。

8、不要故意缩短送葬时间,尽量选择有宗教赞扬之意的乐章。

9、不能为逝去的人捏脸表情,太多的黯淡加上哀恸的表情则让众人情绪陷入低谷。

10、对迟到的人不要急躁惊慌,应当以亲切的态度接待他们,以淡雅的礼仪将他们纳入正渎。

葬礼是个仪式,虽然有各种禁忌,但它必须遵守一定礼节,从而给安葬者最大的尊重。

礼仪有轻重之分,要求做到有礼有节,既可以尊重逝去者,又可以保持一个肃穆的葬礼环境,一起来守护传统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寿终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

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

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

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

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

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

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

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

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

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

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

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死者入棺谓之“入殓”。

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

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

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

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

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

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

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

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

临淄在起灵前还有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的习惯,谓之“吃团圆饭”,并边吃边填满“献食罐”。

之后,把灵前的饭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灵,长子顶棺打瓦,此时家人亲友随灵哭送,到门外停灵奠祭。

出殡时,长子或长孙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灵柩前往茔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茔地。

出殡的队伍到村(街)头要暂停,进行路祭。

在灵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

棺至墓地后,先烧挽联纸扎(临淄居民还要把“献食罐”放入坟内),待孝家查看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坟顶,至此新坟筑成。

返回时,每个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馒头、豆腐等物。

谢客殡后的翌日拂晓,死者的儿孙穿孝服到吊丧者家中致谢,一般只是在门前高呼“谢客”,主人听见,可回声“听到”,表示已知礼。

祭祀殡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亲属着孝服至墓地供祭,绕坟转3圈,抛撒五谷粮,添加新土,谓之“圆坟”。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

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

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也叫吃服。

安葬后,亡者家属要穿孝服守孝,谓之“持服”。

持服期,儿女为3年,侄孙辈为1年,期间,儿女一般不理发,不问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会”(亦叫“孝帽会”、“架子会”等)。

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参加,遇有丧事,会友集资进行互助,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

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

旧时的丧葬礼也逐步得到改革,设坛超度、送浆水、指路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根除。

遇有丧事,只为死者穿寿衣,入棺成殓,亲友送丧仪,叩头祭拜,送往坟地埋葬,持服守孝等。

60年代后,除回民外,城乡开始实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亲属戴黑纱或孝章,邻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农村有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

“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丧葬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

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

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

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