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跟踪练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十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十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点梳理
1.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见证
标志
意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
义 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
39(1)
文化的力量直接测试,选择题
2012·新课标全国卷,21 和主观题均有考查,且主观题
2015·江苏高考,21
常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创新、
2014·广东高考,37(3)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
2014·山东高考,42(2) 来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考向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3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 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 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 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的
文化既有⑥ 中华文化 的共性,又有各自的⑦
民族特性
答案
我们
的中华 文化
重 要 原 因
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
含义:即⑧ 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
有利于⑨ 与其他民族文化 在和睦 意义 的关系中交流
有利于增强对⑩ 自身文化 的认同和对 ⑪ 其他民族文化 的理解

第11单元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复习课件

第11单元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复习课件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解析】 本题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 保留关系的意义。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 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 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 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 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 佻),“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 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 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 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基本特征。②因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 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才有可能源远流长。③原因都在于包容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带有 明显的特征,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019-2020学年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正确。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年春晚节目“丝路梦乐”撷取了“一带一路”沿途地域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不同民俗风情,旋律优美、内涵深厚,既展现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民族风情,也反映了两千年来,古丝绸之路在交流、融合等方面为涉及地域、民族带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远影响,更预示着“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

这表明(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艺术方能获得世人认可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

“丝路梦乐”融合了两千年来古丝绸之路中沿线区域民族风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它特有的包容性,①正确;“预示着‘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③正确。

②说法过于绝对;④中“逐渐趋同”的说法错误。

3.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 【解析】“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①入选;“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可体现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入选;③与题意无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入选。

2020版政治新导学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政治新导学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Word版含解析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2018·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

[试判断]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拥有3 000 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错误。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分析:错误。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分析:错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5.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 ) 分析:错误。

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分析:错误。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 )分析:错误。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课时26 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课时26 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一__脉__相__传_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精__神__生__活_、展示人们的精
艺术 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科学 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课时26 │ 考点梳理
②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第十一单元 │ 使用建议
2.针对本单元的难点和重点,编写时凸显了一条主线,两 项任务。一条主线就是如何振兴中华文化。两项任务就是认 识中华文化的特点、明确民族精神的意义。本单元复习最好 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结合文 化交流的态度与原则,在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来认识 中华文化的特点。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可以立足文化的实 质与力量,结合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 对于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可以结合文化创新来分析。 3.本单元编写按着三课时安排,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时, 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借助单元误区导航与热点时事,整 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课时。在复习中,也可以采 取先总后分的复习策略,同时进行知识迁移,先整合中华文 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在具体认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时26 │ 考点梳理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包容性,即_求__同__存__异_和_兼__收__并__蓄_。求同存异,就是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作用: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 系中交流,增强对_自__身_文__化__的认同和对其他_民__族_文__化__的理解。 考点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_中__华_文__化__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兄弟民 族的文化相__互__交__融__、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_民__族__特_性__: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认__同_感和_归__属_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

第二十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命题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例1 (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观点错误;④观点错误。

命题点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典例2 (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答案 C解析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命题点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典例3 (2012·海南高考)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步步高)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

(步步高)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的原因
2.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所 创造的区别于 其他民族而独 具特色的文化 形式。它表现 概 为中华民族所 念 具有的共同的 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心理 状态、精神面 貌等思想文化 方面的特征 特 中华文化具有 征 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特征 区域文化 是在一定的地域 范围内,在历史 发展中形成的特 定文化内涵,以 一定的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或遗 存物构成这一地 区的文化中心, 经过一定的开发 而形成的具有该 地区特点的文化 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 就是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共同体在 历史和现今所创 造的能够代表其 共同特点的文明 成果的总和
区 别
是民族性和时代 具有地域性特征 性的统一、涵延 ,即具有明确的 性与主导性的统 一、兼容性与选 地理范围 择性的统一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 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 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 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 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 联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 系 民族特性 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 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 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 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 成的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预测题型勾勒出青花笔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1.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下图)。

这主要说明()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解析:题干不涉及汉字的产生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A项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文字承载着人类文明,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D文言文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行文简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

据此回答2~3题。

2.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用古诗词为“为什么要学古文”做出注解:看到美景时,我们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会说“哇,真美”;遇到感情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而不只会说“蓝瘦香菇”。

这意在说明()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独特魅力而内化为国人文化基因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③中华经典古文内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视④中华经典古文因其源远流长而应在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题干意在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①③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错误;中华经典古文因其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而应在继承中不断发展,④错误。

答案:B3.诗人余光中认为,文言文非常重要,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延续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的结晶。

下列关于文言文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文言文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③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集中展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①错误;②③是对文言文的正确认识;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错误。

答案:D4.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

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

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题干表明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用春联这种传统的文化能生动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意境,①③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于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错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错误。

答案:C5.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比西方早几百年时间,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理论体系,但元中叶之后,中国数学急剧衰落,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们引入了三角学、对数等西方初等数学,从此,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的阶段。

材料表明()①中华文化成就巨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②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③西方文明的冲击是中华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点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理论体系”说明②符合题意;“从此,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的阶段”说明④符合题意;①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说法错误;③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

答案:B6.近年来,某地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组织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文化生活依据是()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汉字文化内涵日益丰富D.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解析:之所以组织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B项符合题意。

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D两项排除。

C项强调了汉字文化内涵的发展,与题意无关。

答案:B7.2018年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在中文国际频道的开播,引起极大关注。

本季《记住乡愁》通过古镇上发生的历史故事和现代故事,探寻古镇文化基因,破解文化密码,展现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记住乡愁》的热播()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表明了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其影响力④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记住乡愁》的热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了其影响力,①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②错误;“热播”不会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创新才能丰富其内涵,④错误。

答案:A8.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解析:方言属于地方性文化,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方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①③符合题意;方言丰富的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其内涵,②错误;地方性文化不一定是民族文化,④错误。

答案:C9.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是一种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在古代及近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材料说明()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④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题目中,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等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③符合题意;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的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②符合题意。

答案:C10.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苏杭园林,历来是中国南方园林建筑文化的代表。

邮电部曾先后两次发行了“苏州园林”专题邮票,将园林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人类文化之美定格在邮票上,供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共同观赏。

苏州园林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④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应该是因为其民族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①错误;传统建筑文化也要受到历史条件限制,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C11.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凡事大家商量着来,保持开放、透明,追求互利、共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与任何人对抗的原则。

厦门峰会中国提出了“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并创造性地举办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望,是开放包容理念的延续。

材料表明()①厦门峰会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特色②中国能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合作共赢③中国坚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得中国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造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材料中未体现,①不符合题意;“坚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说法错误,③不符合题意;“‘金砖+’合作模式”体现了中国能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合作共赢,中国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造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12.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故④说法有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日前,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热播。

节目从题材选择、节目模式和内容表现等方面都选择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万里挑一精选的国宝,让观众看到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节目设计大胆,将“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相结合,采用综艺、戏剧、纪录片等多种表达形式,邀请文物专家权威推介,邀请娱乐明星和老戏骨以国宝守护人的名义演绎关于文物的故事;通过平易近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的节目形式,用现代技术更加炫酷地展示,动员现场观众投票评选,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轻网络族群到年长的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全方位地掀起了一波历史文化热潮。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宝藏》节目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宝藏》节目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中华文化、文化创新、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手段等角度作答。

答案:(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国家顶级文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2)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国家宝藏》节目设计大胆,将文物“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相结合,对文物进行了演绎,使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国家宝藏》节目形式平易近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注重互动性,深受观众的喜爱,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4)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节目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国家级宝藏更加炫酷地进行了展示,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14.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文献记录,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