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合集下载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文言常见固定结构是文言语言体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或短语。

这些固定结构在文言文的写作中具有常用、简洁、优美和独特的特点,在许多文言篇章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一、主谓结构1.主旨句: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

如:“今再言新文学说之德者,许多人未见出其特殊之点也。

”(鲁迅《无声的中国》)2.主谓结构:主语与谓语构成的简洁句。

如:“防微杜渐,乃治理之良图也。

”(《资治通鉴》)二、名形结构1.名词修饰形容词:名词前添加形容词修饰。

如:“吾告子言,亦如仲尼之谓‘大道’者。

”(庄子《养生主》)2.名词修饰名词:名词作为修饰语修饰另一个名词。

如:“今冬,袁玄君当择居嘉山。

”(《琅琊榜》)3.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前添加名词修饰。

如:“其气味芬芳,以为冬夏常可益食。

”(魏征《养生论》)三、动补结构1.动词+名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民之有道,如扣轻灵者橐。

”(管仲《管子·仪礼》)2.动词+形容词:表示主语状态或性质。

如:“吾有一言以为贵,自开藩以来,不以特事教人。

”(茅盾《藩篱》)四、动宾结构1.动词+宾语:表示动作对象。

如:“人心固有不足,欲求无止。

”(郑谷《郑家庙案》)2.动词+宾语+补语:表示动作对象的状态或结果。

如:“是它使处于它,以摄精神而倾斗志圣骨。

”(刘向《新序·白虎有书》)五、并列结构1.并列名词:表示同一范畴或同等地位的名词。

如:“宜读书,则楚金秦裘皆谢;宜学礼,则朝庭之佞臣无所容。

”(《孟子·尽心上》)2.并列形容词:表示同等程度或状态的形容词。

如:“忽见其怒强横而轻主上,对朝夕书表一一若无何处哀戻门户之责。

”(《明史·张璁传》)六、状语结构1.状语+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时间、时间等。

如:“常以口十人治天下。

”(列传《吕不韦》)。

2.状语+形容词:表示状态的方式、程度、性质等。

如:“圣人制言,识人则无状,观事则未期。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一、表疑问句式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去,连再见都不说一句,这样怎么行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获用物品时斤斤计较,而花费起来却是挥金如土?2.何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凭借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世说新语》)——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4.何所:……的(人、物、事)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5.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6.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7.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哪能说的完啊?二、表示反问8.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9.不亦……乎:不是……吗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10.何……为//何以……为两者皆可表示询问或反问。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替换。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何等、多么、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 那么……) 么……那么 那么 ) ①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石壕吏》 5.亦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哉 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 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 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 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 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 作所为。 这也真是隆重啊! 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5.奈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 何 何 何 可译为“ 怎么 ”“拿 怎么样等) 办”“拿……怎么样等) 怎么样等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愚公移山》 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移山》 移山》 6.孰与 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 可译为“ 比较, 6.孰与 , 孰 比较 个……”)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 公比谁漂亮?) 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蒋琬问曰: 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失街亭》 《失街亭》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 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太有用了!)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文言文五种固定句式结构

文言文五种固定句式结构

文言文五种固定句式结构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

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

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

“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不亦……乎”译作“不是……吗”。

“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

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 第一,相当于“用……做……”或 “把……当作……”。如:
•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 驴》)
• ——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 作神怪。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 太后》)
• ——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 第二,相当于“认为(觉得)…… 怎么样”或“认为(觉得)…… 是……”。如:
•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 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 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 “凭借”讲,“所以”相当于“…… 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 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
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 —— (《揠苗助长》)
• ——宋国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 助长的人。
• 十、“孰”、“……孰与……”
•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 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 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 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 一、“以为”、“以……为”
•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 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 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 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文言文固定结构

文言文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

一、表示疑问的句式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

如太行、王屋何?(1)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2)若……何。

可译为“对……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若楚惠何?(《城濮之战》)译: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

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 "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1、何以……为、何……为。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崤之战》)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何以贷为?(高考题)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意思是一样的。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一:陈述句中的固定结构。

1有…..者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有个……(人或物)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3所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的名词性结构。

1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可译为“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等)”“凭它来……”例: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兰亭集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4所以….者表示推求某种行为原因的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原因”。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传》5有以…..无以…..常用在动词谓语前的助动词结构,可译为“又可以拿来的…..的(方法,东西等)”“没有可以拿来的….的(方法,东西等)”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6是故,是以,以故表示引出下文结果的连词,可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以故汉追及于。

—《项羽本纪》7有所……无所….“有”“无”均为动词谓语,“所”是名词性结构,可译为“有…..(人,物,事)”“没有…..(人,物,事)”。

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8自非表示否定性假设的连词,可译为“如果不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9而或表示意思逼近一步的连词,可译为“何况”。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岁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10非独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不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其……乎,译为“难道……吗”,例: 我中国其果老大乎?(《少年中国 说》)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 怕……吧”或“莫非……吧”,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 无乃尔是过与?
17、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 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 说的就是……吧”。例:”,例: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 因”,“……的方法”,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有……者,译为“有个……人”,例: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2、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3、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 婉贞》)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例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事、物),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事、物), 几无所逃走。 (《指南录后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 哪一个……”,例: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 怎么办”,例: 取吾城,不予吾璧,奈何?(《廉蔺列 传》 )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 之战》)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宫赋》)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