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说理文章阅读
朱露川《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3小题。
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朱露川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综合先秦各种历史撰述形式,写成《太史公书》百三十卷(后人称《史记》),全面奠定了中国史学的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段评论提出了关于史书叙事的一个核心话题,即“善述序事理”,堪为中国史学上的千年佳评。
所谓“善述序事理”,是说《史记》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总结事物缘起之因、所获之果,进而揭示期间蕴含的“理”。
这里的“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变化之内在的法则或规律”。
这种“理”要通过“事”“物”表现出来,而“事”与“物”既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也依靠于在历史中求索。
在中国古代,史书“述序事理”的功能曾受到质疑,尤其是在理学兴盛的宋朝,大学问家朱熹甚至认为“史是皮外事务,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由此排斥史书的说理功能;世人也有“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而语”之论。
其实,从说理的形式上看,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史学擅长“述序事理”,前者是形而上的理性论证,而后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阐发。
在《史记》当中,“述序事理”的路径是多样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见其大概:通过记载名文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亲自”向读者说理。
例如,《秦始皇本纪》载贾谊《过秦论》,是把叙事者的身份交给贾谊,让其“亲自”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向读者解释秦之骤亡。
这样的叙事方法,令人有置身其境之感,从而深刻体会到世间道理。
《史记》还擅长以“两两对照”的方法将复杂的历史形势娓娓道来。
例如,把《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对照着读,两人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样的对照之中,将人物的生平轨迹和成败得失之“理”阐明,这也是《史记》叙事之“善”的一个表现。
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阐明一些道理,是《史记》“述序事理”最难能可贵之处。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第三部分考点攻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叙事说理群文阅读课件()

4. 文章采用什么结构写作?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文章的结构特点。(5分) _文__章__采__用__了__“__总__—__分__—__总__”__的__结__构__写__作__,__环__绕__着__“__齐__白__石__的__人__格__ _魅__力__”__这__一__中__心__内__容__,__分__别__运__用__三__个__排__比__句__“__齐__白__石__傲__,__傲__如__古__ _松__”__“__齐__白__石__痴__,__痴__如__顽__石__”__“__齐__白__石__谦__,__谦__如__空__谷__”__,__把__这__三__ _个__排__比__句__作__为__每__部__分__的__中__心__句__并__引__出__下__文__,__再__用__具__体__事__例__诠__释__了__ _齐__白__石__的__人__格__魅__力__,__使__得__文__章__思__路__清__楚__,__中__心__突__出__,__结__构__紧__凑__,__ _起__到__了__很__好__的__艺__术__效__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岁那年做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善于治印,先生求他 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 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 蝶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 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篇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厘清作者思路
抓住议论句,厘清议论思路:本文夹叙夹议,叙写 《齐白石的人格》 典型事例,从多角度表现齐白石痴迷艺术、谦逊宽
[试卷+试卷]中考语文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突破(二)叙事说理篇(无答案)
![[试卷+试卷]中考语文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突破(二)叙事说理篇(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dc7d7910ef12d2af9e76c.png)
(二)叙事说理篇一、(2015韶关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1.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居有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人称.善焉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4.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保定8中模拟)郈成子返璧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
2023中考叙事性文章阅读训练(一)

2023中考叙事性文章阅读训练(一)
引言
随着中考改革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为2023年中考的考生提供一些叙事性文章阅读训练的建议,希望对考生提高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建议一:多读经典叙事类文章
在进行叙事性文章阅读训练时,建议考生多读一些经典叙事类文章,例如鲁迅的《药》、的《窗》、丁晓南的《叫魂》等,这些文章有深度、思考性,涉及人生、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培养考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建议二:注重文章结构与语言
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考生需要注重文章的结构与语言,尤其是叙事的技巧,例如时间顺序、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建议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重这些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建议三:多做相关阅读理解练
最后,建议考生多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例如完形填空、阅
读理解等,这些练能够帮助考生加深对叙事性文章的理解,增强语
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结论
阅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
我们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够在
中考前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以上是本文提
供的叙事性文章阅读训练建议,希望对考生提高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论胡适《尝试集》中的“叙事说理”

论胡适‘尝试集“中的 叙事说理姜玉琴摘㊀要:㊀在以往的认知范畴中,叙事说理好像并非诗歌的一个优点㊂但是由于‘尝试集“中的叙事说理是处于新旧诗歌的交替之间,所以胡适的这种叙事说理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把中国诗歌从高蹈㊁曼妙,可缺少几许人间气息的玄虚境界中,拉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感受中来,即让诗歌直接与普通人的普通体验㊁普通情感㊁普通语言连接在一起;二是不再把含蓄之美视为中国诗歌的最高美学准则,即强调诗歌除了有 美 的作用之外,还应在隐喻㊁诠释道理 诗的有用性这一点上有所作为㊂这两大转换意味着诗歌除了是可供欣赏的艺术之外,还是与诗人同呼吸㊁共命运的一种精神载体㊂胡适的叙事说理理论,在颠覆了旧诗歌话语体系的同时,也构建起了一套与思想㊁精神相关联的理性话语体系㊂他的这一 革命性 举动,在拓展了诗歌表现题材的同时,也扩大了诗歌的意义版图㊂关键词:㊀尝试集;叙事说理;平常经验;平常语言中图分类号:I22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4⁃0064⁃(08)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4.007㊀㊀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新诗集㊂既然 第一 ,必然既存有 长 也存有 短 ㊂对于‘尝试集“的 短 ,自其问世后便众声喧哗;而对于其 长 ,则甚少有人论及㊂‘尝试集“是新旧之间的产物,把其捧得太高,与事实不符;不能正视其价值,把意义仅仅局限于 以白话入诗 ①的维度,也难以理解中国新诗的内在发展理路和胚体特征㊂毕竟,‘尝试集“是中国新诗货真价实的开始,它的长处与短处也暗含了此后中国新诗的长处与短处㊂‘尝试集“取名于 自古成功在尝试 ㊂②这意味着胡适试图通过该诗集中的诗,来 尝试 一些以往诗歌中所没有 尝试 过的东西㊂那么,胡适在‘尝试集“中到底 尝试 了些什么?除了把 白话 引入到诗歌中来,就没有再做出其他的贡献吗?一㊁ 新的诗的观念 与 新的作诗的方向 1931年,梁实秋针对‘尝试集“发表的一番言论,对我们理解该诗集的价值颇有启发㊂他说: ‘尝试集“是表示了一个新的诗的观念㊂胡先生对于新诗的功绩,我以为不仅是提倡以白话为工具,他还很大胆地提示出一个新的作诗的方向㊂新诗与中国传统的旧诗之不同处,不仅在文字方面,诗的艺术整个变了㊂ ③梁实秋的这番评价是46①②③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15ZDB06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姜玉琴,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200083)㊂钱理群㊁温儒敏㊁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㊂胡适:‘尝试集“,代序二,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第3页㊂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载杨匡汉㊁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㊂以传统旧诗为参照的,即在多数人对胡适那些还残留着古诗词的声调和韵味的新诗大摇其头时,他却透过还不够成熟的诗歌表象看到了一些更本质的东西:这些诗看上去似乎尚未脱离传统旧体诗的窠臼,实则与传统旧体诗完全不是同一框架中的事㊂所以他断言说 诗的艺术整个变了 ㊂要注意的是,他用的是 诗的艺术整个变了 ,而不是 部分 变了㊂这说明在梁实秋看来,‘尝试集“中的诗与传统旧体诗的关系既不是修修补补的关系,也不是对其的 部分 变革,而是撇开了传统旧体诗的美学秩序,在其之外另辟出一片天地㊂所以他赞叹‘尝试集“ 表示了一个新的诗的观念 ,给人们 提示出一个新的作诗的方向 ㊂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有着上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诗歌美学,将要在‘尝试集“这里来一个拐弯或者说转型㊂如此大的一个美学突变,梁实秋是通过哪首诗加以论证的?他选用的是该诗集中的‘人力车夫“㊂让我们来阅读一下这首完整的诗: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㊂客看车夫,突然心中酸悲㊂客问车夫, 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 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㊂客告车夫, 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㊂我坐你车,我心凄惨㊂车夫告客, 我半日没有生意,我又寒又饥㊂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㊂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客人点头上车,说 拉到内务部西! ①有关这首诗的优劣问题,不同人持有不同看法㊂没有疑义的是这首诗与传统旧体诗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诗㊂这种 不同 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大的不同是,胡适采用传统诗歌中甚少采用的第三人称,也就是客观叙事者的身份来写诗㊂视角的转换带来了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即整首诗没有丝毫的抒情气息,字字㊁句句都是照事情的原样实录出来的:一位客人要乘坐黄包车,见车夫是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又不忍心坐了㊂最后在孩子车夫的劝说下 你老不坐我的车,我就要饿肚皮了又坐上了黄包车㊂显然,这首诗非但不抒情,连语言也是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提炼的口语,而且还是以往诗歌中甚少出现的对话体 客人 问一句, 车夫 答一句,即完全依仗着对话完成了诗㊂假如用传统诗歌美学来规范‘人力车夫“,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它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一个记录,或者说是一个小说片段的展开更为恰当㊂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与鲁迅那篇也是以 人力车夫 为主角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颇有类似之意㊂从胡适本人曾把这首诗收入‘尝试集“中,后到再版时又抽掉看,他本人也并非百分之百地满意于这首诗 也或者是他周边的朋友们不满意于这首诗㊂②这种不满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力车夫“与人们心目中 诗 的形象相差甚远㊂然而正是这首可能算不上是诗的诗,揭开了中国诗歌的崭新一页:诗歌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一定非要以诗意化的形式出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㊁普通事也可以直接幻化成诗歌㊂胡适在此所做的是用诗歌的 实 取代了诗歌的 虚 ㊂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预示着诗歌要从层层的包裹 内容的包裹㊁语言的包裹㊁形式的包裹中摆脱出来,让诗歌以最直接㊁最素朴的方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领域中来,即要在那些最寻常㊁普通的日子里寻找缕缕诗意㊂梁实秋也正是从这一层面来肯定‘人力车夫“的: 胡先生的那首‘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这首诗当然算不得好诗,这是谁都承认的,但是这首诗的取材命意,以至于格局,谁能说在当时是不新颖可喜? ③毫无疑问,梁实秋也不认为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有多高㊂他的敏锐之处在于,他从该诗的 取材命意 以及所显示的56姜玉琴:论胡适‘尝试集“中的 叙事说理①②③这首诗完成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1号,后收入‘尝试集“,再版时,又被删除㊂据胡适在‘尝试集“四版自序中介绍,自1920年的年底开始,他就自己或者请朋友一遍遍地删‘尝试集“中的诗㊂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载杨匡汉㊁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141页㊂格局 上,意识到一种新的诗歌美学将要呼之欲出;即在他看来,‘人力车夫“一诗中所透露出来的方向将会是白话新诗的方向㊂梁实秋的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㊂对胡适而言,创作‘人力车夫“绝非偶然,是他对白话新诗所应具有形态的一种构想㊂这一点从他完成该诗后的第二年,又翻译了苏格兰女诗人AnneLindsay夫人的一首诗‘老洛伯“中,可以明显看出㊂该诗比较长,我们只看其中的前三段:一羊儿在栏,牛儿在家,㊀㊀静悄悄地黑夜,我的好人儿早在我身边睡了,我的心头冤苦,都迸作泪如雨下㊂二我的吉梅他爱我,要我嫁他㊂他那时只有一块银圆,别无什么;㊀㊀他为了我渡海去做活,要把银子变成金,好回来娶我㊂三他去了没半月,便跌坏了我的爹爹,病倒了我的妈妈;㊀㊀剩了头牛,又被人偷去了㊂㊀㊀我的吉梅他只是不回家!那时老洛伯便来缠着我,要我嫁他㊂①这首诗与‘人力车夫“相类似,讲述的也是穷苦人的故事: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由于贫穷而不能结合到一起㊂男主人公吉梅为了把恋人娶回家,不得不漂洋过海,去远方赚钱㊂可就在吉梅走后没多久,恋人 我 的家中发生了一连串大事 爹爹摔了,妈妈病了,家中的牛也被人偷了 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中㊂就在这关头,有钱人 老洛伯 央求 我 嫁给他㊂ 我 不愿意㊂爸爸㊁妈妈为了生计,再三劝 我 出嫁㊂恰在此时,有传言说吉梅翻船死了㊂绝望之下, 我 不得不把身子嫁给了 老洛伯 ㊂然而婚后没多久,吉梅突然又回来了㊂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两个相爱的人只能抱头痛哭一场,然后 我让他亲了个嘴,便打发他走路 ㊂留下来的 我 ,痛苦得 恨不得立即死了 ㊂显然,这首诗就是向人们叙述了一对穷苦男女相爱而不能爱的悲剧故事㊂胡适在新诗的初创时期,先是身体力行地写下‘人力车夫“,后又翻译了‘老洛伯“,这两件事合到一起足以说明,他理想中的新诗形态与旧体诗是互为对抗的:旧体诗主张抒情,他主张诗歌要客观叙事与真实描摹;旧体诗认为诗歌的语言要精挑细选,他则认为完全可用直白的叙事性口语来写㊂总之,他试图用毫无雕琢的 简 来解构旧体诗的那种奢华的 繁 ㊂正如他在评价‘老洛伯“时所说: 此诗向推为世界情诗之最哀者㊂全篇作村妇口气,语语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㊂ ②这番话也表明他从美学上肯定了这种 村妇口气,语语率真 的写诗方法㊂与此同时他还认为,今日的白话诗,就应该像是这样的诗 他把‘老洛伯“当作中国白话新诗学习的样板予以推荐㊂二㊁ 平常经验 : 是人生 的诗学观念上一部分所举的两首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百姓㊂这一 不约而同 是否表明梁实秋所说的这个新的作诗观念与方向,就是指在诗歌中用直白㊁率真的语言展示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生活?或者换言之,胡适心目中的新诗就是要围绕着底层人的生活来创作,即构建一种以彰显㊁叙述下层人的生活为主体的创作模式?如此理解应该说是不正确的㊂道理很简单,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新诗的 新 ,就体现不出梁实秋所言的那种 诗的艺术整个变了 的神韵㊂具体地说,旧体诗中虽然没有出现过16岁的车夫和 语语率真 ㊁误嫁给了 老洛伯 的 村妇 ,但类似的形象也不是没有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就描写了一位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的 老翁 形象;杜甫在‘新婚别“中也描写了一位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的 妇人 形66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㊀㊀①②胡适:‘老洛伯“(译诗),载胡适:‘尝试集“,第30页㊂以下未特别标明出处的诗歌,均出自这一版本㊂胡适:‘老洛伯“(译诗),载胡适:‘尝试集“,第29页㊂象㊂事实上,中国自有 诗 这个文体以来,并不匮乏以下层人的生活为题材的诗歌㊂因此,梁实秋所说的 诗的艺术整个变了 并非指‘人力车夫“在题材上涉猎了下层穷苦百姓的生活㊂这一点从他对‘人力车夫“在取材㊁格局方面所表现出的 新颖 的阐释上也能看出来㊂他说: 新颖,在中国文学里新颖;这样的诗若译成外国文便不新颖了㊂我记得‘尝试集“里还有几首译诗,好像有一首‘老洛伯“,还有拜伦的一首什么诗,这更可见胡先生开始写诗时候,他对于诗的基本观念大概是颇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的㊂ ①梁实秋在此把‘人力车夫“,乃至胡适写诗的整个 基本观念 都归结成是 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㊂应该说,梁实秋的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㊂胡适在新诗初期所倡导的这类诗,的确与旧体诗中的此类诗不可同日而语㊂如果非要找艺术渊源的话,确实是外来影响要大于旧体诗传统的影响㊂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正如前文所说,旧体诗中不乏这类题材的诗歌,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越往后发展,这类题材的诗歌越少㊂特别是文人诗兴起以后,诗歌越来越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去了㊂也就是说,中国诗歌史上尽管也有像白居易㊁杜甫这类的诗人,可归根结底只能算是个案㊁少数派,并不具有典型的意义㊂这其实也是一种必然,传统旧诗词理论从未把展示真实的人生㊁真实的生活视为诗歌的上境,相反,高境界的诗歌无一不是以展现艺术化的人生和艺术化的生活为标志的㊂这也是即便对白居易㊁杜甫本人而言,这类诗歌在他们的整个创作中只能算是一小部分的原因所在㊂从这个角度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无我之境 设定成高于 有我之境 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美学的一个恰当总结㊂其次,在白居易和杜甫那里,用诗歌展示穷苦百姓的生活主要还是出于一种人道上的同情与怜悯,而非美学上的自觉;而到了胡适这里,他是有意识地要把诗歌从旧体诗的运行轨迹,也就是那个以高妙或妙悟为中心的路径上扭转过来,让诗歌从情感的高蹈中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来㊂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对白居易㊁杜甫而言,把笔触延伸到穷苦人的生活领域,算是他们偶尔对艺术创作准则的一种逾越;而对胡适而言,他就是想把这种 偶尔 变成一种常规,即新诗不能再沿着含蓄㊁缥缈的路途发展了,应该与现实的生活㊁真实的人生相接轨㊂这样,也就引申出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胡适把新诗设定在了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即诗歌要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构建价值和意义㊂这种构建在 普通 基础上的美学构想,与旧体诗所要求的那套美学规范,无疑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假如说旧体诗的美学是以虚化㊁超脱的人生为宗,胡适则把这种经过提纯化处理的美学传统加以解构,转而让其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㊁普通情感中寻求突破与发展㊂这是胡适赋予新诗内容的一个转变,也是‘尝试集“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地方㊂由此可见,不错,胡适是在诗中细致地描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贫苦生活,但这绝不意味着胡适语境中的普通人就专指下层的穷苦百姓㊂他所说的普通人其实就是 人 的代称,即强调诗歌要表现的就是作为一个 人 生活在世上的真实存在状态和情感状态㊂确定了这一前提,自然会明白胡适在中国新诗的开局中引入 车夫 吉梅 ,既不是在倡导一种以描写底层百姓为上的新诗创作风气,也不是想依托 穷苦人 这个特殊阶层来构建其美学;只不过是由于旧体诗一直都表现得太过于 贵族 化,他才出于 矫枉过正 的考虑,把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百姓作为普通人的代表引入到新诗中来㊂这里之所以要做这种鉴别,意在说明胡适与后来的中国新诗,包括新文学中以 穷苦人 为上的文学观点,是有着质的区别的㊂ 穷苦人 在胡适的言语中就是 人 这个概念的一部分㊂换句话说,在 人 这个群体中,除了 穷苦人 之外,还有非穷苦人;除了没有受过教育的下层民众之外,也有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㊂这些人都属于 人 这个范畴㊂正如他在提到中国 旧文学 的缺点时说,它们的 共同缺点就是不能与一般的人生出交涉 ㊂②他所说的 一般的人 ,就是作为 人 这个群体中的 人 ,即包括所有的人,而并非特76姜玉琴:论胡适‘尝试集“中的 叙事说理①②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载杨匡汉㊁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141 142页㊂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4页㊂指某个阶层中的 人 ㊂这是以胡适为代表的 五四 那代知识分子对文学中 人 的一种认识㊂正如俞平伯在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总结时所说: 文学是人生底(oflife),不是为人生底(forlife)㊂文学不该为什么,一有所为,便非文学了㊂ ①文学是人生的,不是为人生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 是人生的 文学是一种不带功利主义的文学,人生是什么样子,文学就是什么样子;而 为人生的 文学,则是一种出于某种 功利 考虑而对 人生 进行加工与改造的文学㊂胡适所主张的这个以普通人生活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就是一种 是人生的 观念㊂为了能更好地彰显这种艺术主张,他还提出了一个 诗的经验主义(poeticempiricism) 概念㊂相关内容,他是借用一首名为‘梦与诗“的诗加以表述的: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㊂这是一首借用诗歌来阐释理论的诗㊂诗的题目是 梦与诗 ,也就是说,所谓的 诗 ,其实就等同于 梦 ,或者说是类似于 梦 的一种东西㊂那 梦 又是什么?每个人的 梦 都不一样,世界上找不出两个相同的 梦 ㊂这也自然,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可重合的,怎么可能找出两个互为重合的梦?无疑,胡适在此是有意识地借用日有所思㊁夜有所想的 梦 ,把诗歌拉回到现实的人生中来 梦再玄虚㊁无解,也是对现实生活里的一些事情的折射与变形㊂所以说,归根结底,诗歌也高深不到哪里去,它就像 梦 一样,看上去光怪陆离,其实就是一些 平常经验 平常影像 平常情感 和 平常言语 的结合体,只不过 偶然碰着个诗人 ,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才变得 不平常 起来㊂显然,构成胡适这首诗的关键词是 平常 两字㊂胡适在此用 平常 之经验㊁ 平常 之情感和 平常 之语言来对抗旧体诗那种远离 平常 ,在 不平常 中构建其创作机制的美学风尚㊂胡适这种建立在 平常 基础上的美学设想,使写诗这一活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诗歌由原本的抒情变成了现在的叙事,即写诗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叙事过程㊂‘尝试集“中的绝大多数诗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 尝试 ㊂我们在下文中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来考察一下胡适对该理论的贯彻情况㊂三、叙事方式与实际问题‘尝试集“中的诗,从题材上说是各式各样的,有记载事件的,有叙朋友之意㊁亲人之情的,也有歌咏个性解放㊁反对军阀暴政的,但不论是哪类题材的诗,读起来都会有个共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内容都不高深㊁晦涩,三言两语便可把其内容的要点总结出来㊂这种看上去有些浅显㊁直白的表达方式,其实正是胡适的刻意所为:旧体诗读起来多半会让人觉得美,但与此同时也多半会有 隔 的感觉㊂研究一下旧体诗的写作技巧会发现,这种 美 与 隔 的审美效果,主要是通过疏离㊁陌生化具体的生活场景㊁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达到的㊂说得更具体一点,旧体诗人写诗的主要秘诀是,要尽可能地把平常化的生活㊁平常化的人生变得 不平常 ,或者说把那些平常化的 平常经验 揉碎㊁打乱后再重新构合,让它们幻化成 水中月 镜中花 ,以此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㊂胡适不满于这种与 情感 灵魂 无关,只 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 ②的写作方式,所以在其新诗创作实践中,坚决摒弃这种 化普通 为神秘㊁化 有 为 无 的创作理念,而直接让那些来86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㊀㊀①②周作人㊁俞平伯著,孙玉蓉编注:‘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版,第4页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第20页㊂自生活中的最普通㊁没有加工过的 平常经验 以其本真面貌出现㊂从这个角度说,‘尝试集“给人一种强烈的贴近感也是必然的,因为胡适的诗所写的就是一些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即带有原生态的实录性质㊂这一点不用阅读其诗,单从其诗的命名上 如‘沁园春㊃二十五岁生日自寿“‘朋友篇㊃寄怡荪㊁经农“‘新婚杂诗“‘病中得冬秀书“‘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我们的双生日“等 就能反映出来㊂确实,胡适这些诗的内容与其题目所显示出的信息完全一样,就是对他本人真实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录和反映㊂我们以‘病中得冬秀书“这首诗为例,看一下其与他本人生活㊁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㊂这首诗中的 冬秀 就是胡适生活中的伴侣,即连名字都没有经过处理㊂显然,按题材划分,这是胡适写给冬秀的一首情诗㊂这类在旧体诗中多半以 无题 寄内 形式出现的诗有很多,但如胡适这般来描写情感的则几乎没有: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㊂病中得他书 中的 他 ,就是指胡适后来的妻子㊁当时的未婚妻 冬秀㊂冬秀是个没有上过学堂的旧式女子,与胡适订婚后才开始尝试着识字,所以她写给胡适的信既不可能长篇大论,又不可能卿卿我我,只能是些简单的大白话㊂尽管如此,正处于生病阶段的胡适收到这封来自大洋彼岸的家书,还是倍感 欢喜 ㊂于是乎,他就提起笔来把这一 欢喜 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之所以在该处用 记录 而不用 抒发 两字,是考虑到胡适写这首诗的初衷并非出于不可遏制的思念之情,而只不过是借此来解剖㊁反思与未婚妻之间的关系㊂因为他紧接下来的诗句是这样的: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这里的 他 还是指冬秀㊂诚如我们所知,冬秀是胡适母亲为儿子定夺的妻子,并非胡适本人所选定的真爱㊂所以,他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 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 ㊂事实是残酷的,但也是真实的㊂胡适14岁与冬秀订婚以后,就一直远赴上海㊁美国等地读书,一走就是十多年㊂从道理上讲,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胡适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婚姻㊂然而现实是,这十多年来冬秀一边以未婚妻身份照顾着胡适的母亲,一边等待着他归来完婚㊂这就让胡适倍感为难 心里明明爱的不是她,又不能无视她的存在㊂情感上的分裂令他分外苦恼,禁不住地追问: 这是为什么? 他的困惑也只能由他本人作答: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㊂人生来都是热爱自由的,但胡适知道,在婚姻的问题上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拥有自由的权利了㊂无可奈何之下,他不得不转过来劝慰自己: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㊂ 这与其说是一首表达爱意和思念的情诗,不如说是胡适借该诗说服自己必须接受家中这个未婚妻更为确切㊂无疑,这首诗不是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主要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即胡适通过写诗的方式来排遣㊁理顺自己与未婚妻间的关系㊂可以想象,诗歌这种文体一旦与实用性功能联系到一起,其表现手段必然会发生改变 从抒情转向叙事㊂这也容易理解,诗人不把要说的 事 叙述出来,怎能化解得了胸中的郁闷?这一点在‘新婚杂诗“一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十三年没见面的相思,于今完结㊂把桩桩伤心旧事,从头细说㊂你莫说你对不住我,我也不说我对不住你,且牢牢记取这十二月三十夜的中天明月!顾名思义,留学归来后的胡适终于与冬秀完婚了㊂对于这件人生大事,胡适的叙述主题非常明确:在这13年未见的相思中,你有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也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彼此之间不管曾发生过多少件不愉快的事,都不要再提及了,因为我们毕竟在今夜结成了夫妻,从今以后只需牢牢记住今晚的月光就好㊂这是一首情诗㊂命名为 新婚杂诗 的诗,不是情诗又是什么?可就是这首对 月 话爱情的情诗,怎么读都觉得不像是一首情诗:新婚之夜,新郎㊁新娘先是对着空中的明月检讨各自的不是,之后再约定谁都不要忘记今夜的 中天明月 ㊂显然,这首情诗的最大特点就是 理 大于 情 ,即 情 需要接受 理 的统筹安排㊂这说明胡适写诗主要调用的是理性思维㊂这一点从该诗的框96姜玉琴:论胡适‘尝试集“中的 叙事说理。
先秦叙事说理散文汇编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 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 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 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 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 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 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 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 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 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 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 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 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 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 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 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 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 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 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 制海内,子元元,臣侯诸,非兵不可!今之嗣主, 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 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课外阅读】叙事说理别有洞天 __《游褒禅山记》课文新解

【课外阅读】叙事说理别有洞天——《游褒禅山记》课文新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与众不同的别具风味的说理性散文。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盲目随大流,深思慎取“人深思慎取”是本片文章里的观点之一,也反映了王安石本人的治学精神。
人人都觉得随大流不会犯错误,可王安石却后悔随大流,认为随大流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褒禅山记》里,作者由一次游山不成功的归因(或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后悔随大流而没有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从而引发了他的深入思考。
他昭示我们:随大流与因循沿袭是创新的大敌。
作者反思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详尽地分析了成功的三个条件——“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有志无力不行;有志有力,无物以相之,也不行;有志有力有物,“随以止”即“怠”也不行。
在这三个条件中,物质条件是客观存在我之外的,有不确定性的,外物的相助有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不能强求的。
只有志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懈怠是可以克服的。
由此推出了“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
成功的条件即使都具备了,可是如果盲目地随大流,人云亦云,只会走向错误方向,给自己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而要做到“尽吾志”,还要“深思慎取”,探本索源,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庸俗做法。
读其文,想见其为人,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学,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二、形散神聚,照应统一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都强调一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主题,面面俱到而一面都不“到”。
但是这篇千来字的文章有两个观点,却没有这样的弊病。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他的这两个观点同属于一个话题——讲的都属于治学方面的道理。
其次,前有笔墨铺垫,同属于本次游览见闻。
再者,“尽吾志”与“深思慎取”这两个观点放在研究学问这个方面来说,是两个必要条件,“尽吾志”是从意志力方面说的——不可懈怠,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远大的志向;而“深思慎取”是从治学方法上说的——要深入思考,三思而后行;要谨慎选取,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先秦叙事说理散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 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 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孟子》气势浩然的文风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庄子其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 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 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 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 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 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 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 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 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 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 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 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 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 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 直牢记着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直牢记着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 4、他们取笑“我”,把“我”丢在悬崖上 他们取笑“ 他们取笑 回家了。 朋友的做法是错的, 回家了。“我”朋友的做法是错的,是不 道德的。 道德的。首先他们不应该取笑一个体弱多 病的人, 病的人,再者他们不应该丢弃处于困境的 朋友。生活中我们应该关爱弱者, 朋友。生活中我们应该关爱弱者,帮助他 们走出困境。 们走出困境。
• 16、 (1)忽然,他听到一陈窸窸窣窣 忽然, 忽然
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响。 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响。 (2) 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 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 高了警惕。 高了警惕。 (3)只有听到井口 只有听到井口 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4) 父亲……身边的草丛 14、
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 消极地等待救援 被动地等待救助) 被动地等待救助 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主动地设法自救) 积极地设法自救 主动地设法自救
• 15、
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 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 彻夜未眠。 彻夜未眠。 ②父亲整夜都在 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③ 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 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 2、从文章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 从文章内容看,标题“走一步, 从文章内容看 的意思是,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步”的意思是,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悬 崖有多险,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 崖有多险,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走好 一小步,再走下一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一小步,再走下一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 走一步,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 走一步”的意思是,在人生道路上, 走一步”的意思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 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 为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为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 后的胜利。 后的胜利。
叙事说理文章阅读答案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 1、经过:“我” 走一步,再走一步》 、经过: 爬到一个六七米高的狭小岩石架上,进退两难, 爬到一个六七米高的狭小岩石架上,进退两难, 心里感到十分恐惧。结果: 心里感到十分恐惧。结果:“我”在父亲的指 导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方法, 导下,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方法,爬下了 悬崖。 悬崖。并据此总结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 经验。
• 17、
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 体验教 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 或:体验教 挫折教有)的方式 的方式。 有、挫折教有 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 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 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 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