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核舟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kān):佛塔。

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

⑤奁(lián):盒子。

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B、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的样子C、经卷毕具毕:全、都D、可谓艺之至矣至:到2、翻译句子(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顺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佛塔。

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袒胸赤足。

⑤奁:盒子。

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麻布短衣。

(1)解释。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2)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核舟记对比研究

核舟记对比研究

核舟记对比研究
简介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核舟记》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在内容、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以期深入理解《核舟记》的独特之处。

内容对比
《核舟记》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了人类的毁灭和生存之间的抉择。

与传统的末日题材作品不同,它通过核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彻底改变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与希望并存的境况。

与其他末日题材作品不同,《核舟记》强调了人类在灾难中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建造核动力船只活下来,并尝试寻找一个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这一情节中体现了人类面对绝境时的勇气和毅力。

风格对比
《核舟记》的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与其他末日题材作品相比,《核舟记》更注重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并思考我们自己在危机时刻的选择。

主题对比
《核舟记》探讨了许多与生存和人类本性有关的主题。

与其他末日题材作品相比,《核舟记》更注重描绘人类的自觉选择和价值观的重塑。

故事中的角色在自己的行动和决定中反映出对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思考,并呼吁读者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选择。

总结
通过对《核舟记》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它以鲜明的风格和深远的主题引领读者思考人类的生存与价值观。

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终末题材的深层意义,以及人类面对危机时所展现的勇气和智慧。

《核舟记》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魏学洢《核舟记》)[乙]虞山王叔远,有绝技,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

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

一日同陈良卿、屠用明顾(造访)余春波新第(住宅),贻余核舟一,长仅捌分,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阖,开则内有栏。

船首一老,皤(大腹)腹匡(正)坐。

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

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

其一旁有茶炉,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壶嘴)有柄。

所坐人眉目衣褶皆具。

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

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

(李晔《核舟记》)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4分)(1)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 ) (2)高可二黍许(____ )(3)贻余核舟一(____ ) (4)各有枢可开阖(____ )2.[甲][乙]两文中各有一个总写核舟雕刻技艺高超的句子,请写出并翻译。

(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所表现的主题是“___ _”,[乙]文是否与[甲]文所刻主题一致,如果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甲][乙]两文所描述的这两枚核舟,我们都未曾见过,但它们似乎都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除了反映古人雕刻技术的高超外,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2分)5.“核舟”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在[甲][乙]两文中都被作者描绘得形象逼真,请你也写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民间技艺,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和口技对比复习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和口技对比复习
2.椎髻仰面 (梳着)椎形发髻 3.石青糁之 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
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诎右臂之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
零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4.侧目 名词作动词,看
5.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作动词,说出
三、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2.但闻屏障中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3.当是时古 今义义::指判示断代动词词,,这 是
4.微闻有鼠 古义:隐约 今义:微小
5.稍稍正坐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口技》生动、形象,如临 其境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 少顷
未几
一、文中3次描述听众的反应,找出原文句子。这些描述 有什么效果?
答: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效果: 这三次都是侧面描写,生动细腻,层层深入,刻画了听 众的心理变化历程;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口技艺 术。
知识回顾:
• 七年级下册:《口技》 • 八年级上册:《核舟记》
• 口技表演者用人体发声
器官来模拟和表现人们在现 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发出的各 种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 进行表演的一种技巧和技艺。
•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鼠画逼真》比较阅读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 ( ? ?)? ?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
作的逼真的?(1分)
【参考答案】
1.①像②同屈,弯曲③等到,及④以……为怪
2.C
3.⑴(2分)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
里面.⑵(2分)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4.作者没有直接议论评说画的逼真,而是借助猫的错觉从侧面来烘托的.
初中《核舟记》周辉《刻木巧匠》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
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
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绝类弥勒 (2)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 (4)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分)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2分)
20.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8.(1)极像(2)神色平静(3)都具备,都具有(4)相对饮酒(5)机关。

(共4分,每个1分,得满4分为止)
19.(1)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
的神情姿态。

(2)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共4分,每句2分。

关键字词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译文中有个别字词写错可忽略不计)
20.(1)《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2分,每小点0.5分)
(2)(2分)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
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只答到1个理由要扣1分)。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如没谈到“活动自如”则不得分)
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节选,完成17~21题。

甲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2分)
(1)峨冠:(2)不属:
(3)比:(4)共适:
(5)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9、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20、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

(2分)
2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
17、(1)戴着高高的帽子(2)不相类似(3)靠近(4)共享(5)只有
(2分,写对2个得1分)
18、(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分,意思对即可)(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分,意思对即可)
19、A(2分。

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20、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2分。

言之成理即可)21、(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

(2分。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