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之《饮酒》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饮酒》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积累《饮酒》1.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考题例析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4 1 (古诗文课内篇)--古诗词背诵默写

专题4.1 (古诗文课内篇)--古诗词背诵默写七年级上册1. 《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 《潼关》 [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年级下册1. 《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逢入京使》 [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015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饮酒(其五)

2015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饮酒(其五)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旬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二、问题研讨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饮酒》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饮酒》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下列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忘言”二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自然之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B.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C.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真意,这种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会意者无须叙说。
D.“忘言”指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
10.在“经典诵读”诗会活动中,小豫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以改成“望”,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9.D 10.示例:我不赞同。
“见”字写出了此时诗人不是有目的地刻意远望,而是以纯粹的心灵意外发现、不期而遇,这样才能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淡泊的效果。
“望”字带有目的性和刻意成分,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D.“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理解错误;这里“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见”字描写诗人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是有目的性的,比较刻意,不符合诗中诗人无意间所看到的景象的场景,因此“见”字更合适。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通用)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突破: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乙】诗内容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享受友情的乐趣: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
C.【甲】诗“欲辨己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困顿、表达不清的状态。
D.两诗的相同点:都是表达热爱农村自然景色,喜爱乡居田园生活的感情。
两诗的不同点:陶诗表现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孟诗没有这种思想感情,主要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朗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
3.对下面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语文中考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

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1.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两句写了庭院之内的景物,可见主人是一个____、____的人,富有生活情趣。
(2)你认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有哪些?请加以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在首联中,点出游寺时间的词是____、____,烘托幽深气象的词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一句中的“曲径”应为“竹径”,你认为哪个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____。
(2)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使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请对其谈谈你的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简析一:这首五言古诗,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①②句写诗人居于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
设置悬念.几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③④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这种心境或心态,落日、飞鸟等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全诗语言平淡。
韵味隽永。
简析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主旨: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相关练习]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效果不一样。
或:“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中“心远”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心远”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5.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6.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7.“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看见了悠远的南山。
此句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8.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9.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表现他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0.赏析名句“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11.《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12.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应改为“如此”)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D、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16.诗中的“心远地自偏”与“而无车马喧”有何联系,你对这两句诗是如何理解的?“车马喧”指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表现诗人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
“心远地自偏”,更主要指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偏远。
(意对即可)17.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18.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D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0.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2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E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2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中考链接](2009云南省)(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分)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2010年河南省)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分)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分)(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2分)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011年钦州市1)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011年资阳市)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