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有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词唐诗宋词共50首阅读赏析一、【甲】慈恩寺偶题①[唐]郑谷往事悠悠②添浩叹,劳生扰扰③竟何能?故山④岁晚不归去,高塔⑤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乙】经故洛城⑥[唐]王贞白卜世⑦何久远,由来仰圣明。
山河徒自壮,周召⑧不长生。
几主任奸谄,诸侯各战争。
但馀崩垒⑨在,今古共伤情。
【注】①慈恩寺: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
偶题:偶然而题。
②悠悠:长久,遥远。
③扰扰:形容纷乱的样子。
④故山:指家乡。
⑤高塔:指慈恩寺的大雁塔。
⑥经故洛城:经,经过;故,以前;洛城,洛阳城,唐朝都城。
⑦卜世:预测传国的世数。
亦泛指国运。
⑧周召: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
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⑨崩垒:倒塌的宫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逗留之地的所见所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写往事悠悠,生活劳碌纷乱,没有安宁,给人的唯有喟叹与无奈。
C.乙诗颈联写自古君主都听任奸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致使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国家衰败。
D.甲诗尾联写诗人报国无门,顿起归隐山林、出家为僧的念头;乙诗尾联写昔日富丽堂皇的唐都城只剩下残垣断壁,使古今之人伤心伤情。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格调凄凉黯淡,所表达的情绪低沉;乙诗重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B.甲诗首联的“悠悠”“扰扰”,运用叠词,慨叹悠悠往事和劳碌纷乱的生活。
C.乙诗颈联虚实结合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国家衰败和灭亡的原因。
D.乙诗表达的心境与杜牧《泊秦淮》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1.C 【解析】“几主”是几多君主的意思,并不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君主的意思。
2.C 【解析】颈联是实写,并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没有构成对比关系。
二、【甲】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篇《三峡》作业爱莲说

第5篇三峡[2021安徽]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6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改动) 【注】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沿.溯阻绝沿:(2)不以疾.也疾:(3)发.大溪口发:(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2分)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第5篇三峡1.(4分)(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6分)(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2分)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4.(4分)【甲】文段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段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乙】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
江苏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①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
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9.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
“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
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10.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分析】9.考查诗句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
“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10.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所以词人才会赞叹“此生此夜”之“好”。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此生此夜”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亲人此时团聚的珍惜之意。
(5)古诗词鉴赏__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

(5)古诗词鉴赏1.(2021年全国甲卷,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宋)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2021年全国乙卷,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要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3.(2021年浙江卷,20-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
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专题05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 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 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C【解析】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
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故选C。
【2-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
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
③凫:野鸭。
8.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 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 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 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9.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8.C9.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故选C。
【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第五篇古诗词阅读考点三情感主旨:知人论世

考点三情感主旨:知人论世溯源·回归教材答题·教参答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后练习: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021·眉山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恨别①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
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
1.具体分析诗句。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2021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古诗词鉴赏专题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必刷试卷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共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或“翻”字。
(2分)【答案】“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朋友凋零。
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
“翻”的意思是“反而”,离开家乡多年,回到家乡,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已不复当初。
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空”的意思是是“白白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中的“翻”意思是“反而”,这里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20.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运用比喻,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被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饱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慨叹,蕴含了新陈代谢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必刷试卷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古诗词阅读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古诗词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课外古诗词阅读1、(2021浙江衢州)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那个地点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画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分)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如何样的乐趣?(2分)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
(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乐趣。
2(2021浙江丽水)过湖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
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
(2分)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浪;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
抬头望去,2.景中有情。
(2分)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感情?1、(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2、(2分)愉悦、欢乐。
(大意写出即可)3、(2021浙江嘉兴)野池(4分)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画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分)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如何样的情感?(2分)1.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意思符合即可)4、(2021山东滨州)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Mega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1.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①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四个画面。
②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有什么作用?
“愁”字既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又为下文写送别作铺垫。
3.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
2
贴切动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4.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感。
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展现的画面。
(50字左右)
山路蜿蜒曲折,大雪纷飞,几番回转就看不见你的踪影了;但我还伫立在那里凝望着,山路上早已空无一人,只有马行走过留下的足迹。
6.诗歌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
3
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酬乐天(以诗相答)
②长精神(增长,振作)
2.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4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中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向秀和王质。
③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3.本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4.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说明。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怀念好友。
“烂柯人”指王质上山砍柴,观童子下棋,棋局
5
6
终了,手中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已过百年。
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 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6.颈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7.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
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
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 “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7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直(同“值”,价钱。
)
2.试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进行赏析。
诗人准确把握住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把这种心理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说说你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中读到了什么?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而且扩展了反
8
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
4.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 “驾炭车”“辗冰辙”,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凸现卖炭翁的艰难不易,反衬统治者的凶残与毫无人性。
5.有人说,这首诗没有像《新乐府》中有些诗篇那样
“卒彰显其志”,是一种败笔,你认为呢?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首诗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
然而止,显得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9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①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②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③诗中的“钱塘湖”是指杭州西湖。
2.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10
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新燕、早莺
3.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
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
写法:对偶、拟人。
写出了初春早莺春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1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
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
6.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