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王安忆:我是如何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给以个人经验为创作来源的作者的回信)

王安忆:我是如何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给以个人经验为创作来源的作者的回信)时下,很多作者会讲诉个人的写作经验,无论是写作几年的,还是写作几个月的,当然我个人也谈过,谈过诗,也谈过书评,散文这块儿还来不及谈,但我自觉资历尚浅,阅历不够,虽也谈诗谈书评,并列举了二十来本书单,仍觉有所欠缺,需要精进之处不在少数。
前面,整理了名家散文谈(七则),厘清了散文、随笔等概念,名家在谈写作技法时,也存在异同,可作参考。
那么今天,我要谈谈写作与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很多写作初学者都会说他们的作品大多还是个人的经验,这样到底好不好,正不正确,今天我们以名家的经验来作为参考例证,带大家一起走进名家的写作世界,今天要谈到的名家就是——王安忆。
谈起王安忆,有四事需要谈及,第一是其母,作家茹志鹃,第二是其“雯雯”系列小说创作,第三是其走上职业写作的作品《小鲍庄》,第四是其近期作品《天香》,我想这四事也串联起王安忆的写作之路。
首先,说起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十七年文学作品《百合花》就是其的代表作品,作品讲诉了解放战争前的一段插曲,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热眼旁观”了19岁小小通讯员由向新媳妇借棉被到死于战场的过程,文末以新媳妇专心致志为其缝补衣服,并把自己的嫁妆“秀有百合花的棉被”盖在他身上而结尾。
作品里所展现的人性之美可与沈从文的《边城》相比,通讯员和翠翠同样是腼腆,憨厚一类的质朴孩子,保有着人之初的自然之美,而百合花和虎耳草也都象征着纯洁和朦胧之初的爱情。
为什么要在此处谈到茹志鹃和其代表作《百合花》?谈到茹志鹃,因为王安忆在其回忆录里写到,16岁时,她去到安徽淮北插队,那时的生活只剩下“苦闷”二字,很多初期创作者的原动力也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迷茫和内心的苦闷,而当时的王安忆,一方面是因为远离家乡,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对未来没有信心,更谈不上成为作家一说,因其母本是作家却因为“靠边”而无法从事写作工作,何况那时的王安忆只是个未读完初中的普通知青。
作家生平介绍《山中访友》教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作家王安忆的生平及其代表作之一的《山中访友》教案。
一、作家王安忆生平王安忆,本名蔡澜,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崇川区,祖籍浙江省嵊州市。
王安忆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1973年,她考取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
1978年,王安忆应聘进入《文化大革命研究》杂志社担任编辑。
1982年开始创作,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钦差大臣》,这个笔名“王安忆”就出现了。
王安忆在创作中汲取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对于小说的创作特别注重细节和情感,她的作品通常在描写情感方面比较细致入微,充满温情。
王安忆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细腻、真实、温情的笔调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凤凰台上忆吹箫》、《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二、《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因为思维僵化,写作出问题,拜访老朋友,寻找思路。
故事是从南京开始的,主人公怀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记忆的感慨,带着读者一起踏上了往南京郊外山中的旅途。
本篇教案将主要介绍《山中访友》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情感描写和主题思想。
1、语言特点王安忆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其文字简洁明了,但却饱含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而《山中访友》也不例外,作者将文字化作画笔,将自然之美和情感之美融合在一起。
王安忆的语言不仅表现自然美景,还表现人们对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整个小说中,语言的描写充满着生动的形象,如“秋天的阳光没有盛夏烈,但是是阳光,总是温暖的。
”,“树上的叶子变了味道,有了栗子的味儿。
”这些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也可以感受到人的美。
2、情感描写情感描写是王安忆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山中访友》中,情感描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的喜爱,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朋友之间的交流、对自然的感悟,来表现友情、亲情、爱情。
例如:“我们谈论时光,谈论风花雪月,谈论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人生,好像一个下午,漫谈。
王安忆小说创作结构方式

浅析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结构方式摘要:王安忆的小说内容广泛,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执着写作者,因其高产创作和不断的自我突破和超越,在80年代以来的几乎所有文学思潮中都留下了重要作品。
本文对其创作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小说中大致的一些创作特点,以几部代表性作品为例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王安忆小说的研究做一些借鉴。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分析一、王安忆小说的写作历程1.1早期小说的摸索性从《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到《雨,沙沙沙》再到《69届初中生》,这些都属王安忆早期的作品,从这些小说的创作过程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写作者还处于一种摸索期,在为自己今后的写作生涯或者说写作方向寻找定位和依托。
1.2《小鲍庄》呈现的多样性84年后艺术视野迅速拓宽,由对现实人生的社会性反思伸入向对人性和历史的文化反思。
《小鲍庄》标着着王安忆创作的突破,并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并有对性爱文化、市民文化的思考和探究,如“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鸠雀一战》。
1.3后期成熟的叙事方式后期创作采用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如《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
在艺术上,王安忆呈现出独特而多样的风格。
1986年以后,相继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客观地表现百姓的原生生活状态的系列小说,正好与文坛的新写实思潮合拍,但却因表现性爱和探索人性“自然属性”,引起了较多争议。
1990年,王安忆积一年功力创作了《叔叔的故事》。
这一时期作者出的精品是比较多的,因为个人的成长和功力的成熟,作品呈现更多个人风格的表达,叙事流畅,在内部想要表达的和外部条件相和谐的条件下,创作出了比较令自己和读者满意的作品,《长恨歌》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
二、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结构分析2.1主观精神状态反思《小鲍庄》思考了具有民族深厚根基的“仁义,仁爱”问题。
王安忆

中国当代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创作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 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 个字》。
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长篇小 说《黄河故道人》与《69届初中生》先后出版。1987年,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个人生活
王安忆的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为剧作家王啸平。
1981年初,王安忆与在徐州文工团认识的某乐团指挥李章结婚。1986年,李章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夫妻二人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1980年,由《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时间,写下一系列小说,后 集册为《雨,沙沙沙》,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王安忆因此成名。 1981年,完成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后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5月,完成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初稿,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8月,应作家聂华苓 邀请,随母亲茹志鹃到美国,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1975年,写下第一篇散文《大理石》,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知青散文集《飞吧,时代的鲲鹏》,因 形势变化,该合集停止发行,仅每人得到一本纪念,其余捣为纸浆。 1976年,在杂志《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 《向前进》。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79年,发表小说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
王安忆文学创作漫谈之二

– “他说:我历来不拿你和我妈妈比。王琦瑶问为何,他就说: 因为你是没有年龄旳。王琦瑶倒说不出话来,停了停才说: 人怎么会没有年龄?老克腊坚持道:你其实是懂我意思旳。”
– “例如王琦瑶回忆当年。这么旳题目真是繁华似锦,将眼前 一切都映暗了。还有与那繁华联着旳哀伤,也是披着霓虹灯 旳霞帔。王琦瑶给他看那四十年前旳西班牙木雕旳盒子,没 打开只让他看面上旳花纹,里头旳东西不适合他似旳。盒子 上旳图案,还有锁旳样式,都是有年头旳,是个好道具,帮 助他进入四十年前旳戏剧中去。”
– “他似乎还没有享够婚姻旳快乐,来不及去体验父爱。又似 乎是,他还没尝够母爱,所以并不急于做爸爸。可是凭着他 温柔善良旳天性,他还是爱这个脸儿皱巴巴旳小东西,欢迎 她参加进自己旳生活。而她,也决不让他有一点被分割了爱 心旳感觉。不让他觉得,那小东西正在与他分享她旳温情。 而是叫他觉得,从此有两个女人在一起爱他,他更富有了。”
– “我以交叉旳形式轮番论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我家族 旳历史,将此视作我旳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旳关系, 是一种浩瀚旳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旳古代漠北,英 雄气十足。为使血缘传递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为地越 朝越代,九死而一生。我还虚构我旳社会,将此视作我旳横 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旳关系,也是个伤脑筋旳工程。 我还是采用这城市教给我旳归纳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 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
王安忆文学创作漫谈之二
——现当代文学专题辅导之六
一、王安忆创作旳三个阶段及特点
• 第一阶段(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 作品: 雯雯系列 《小鲍庄》
带有王安忆诸多种人旳经验、感受 论述方式上:自我抒发 有意把握民族文化、本身文化处境, 是本期创作旳转折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1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分析题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
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
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
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
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
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
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
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浅谈王安忆

浅谈王安忆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她的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
王安忆同张爱玲一样,同为海派,文笔不辛辣,很温婉,是小家碧玉式的气场。
王安忆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对现代都市的文化精神的追问和探索、对现代男女情感关系的描述与剖析。
例如《今夜星光灿烂》一文中,王安忆写到作为作家,自己是匠人,星儿是艺术者。
她坦言自己“现实地生活,审美地写作。
能够在现实和虚构两个世界划清界限,然后进出自如,应是一种理性,但其实也是一种懦怯,不敢以身相试,只能在生活里生活,艺术里艺术。
”王安忆理智地剖析自己,同时她在写人时,不以八卦为先,重在内心的感悟与深邃的意境。
她以平常心看待创作,也以平常心写着这生活,笔下没有炫目的意象,没有花俏的语句,就是这样实实在在。
王安忆所写所记无非都是真实的一面,也都是她“最最动情”的情感流露。
王安忆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自己的细腻心思,她极善于捕捉蕴含丰富的意象。
春天,在大多数的人眼中是一个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季节。
然而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春天却是另一番景象……王安忆把春天刻画的极其细腻,甚至细腻到了墙砖、路面的色彩,如文中:“因城市里是混凝土的世界,有时候不那么明显,但是有光啊!……那些拉平的或者抹平的混凝土墙砖、瓦,还有马路,柏油的或者方砖的,甚而或之的路面,本来是没有鲜明的颜色,此时,却也有了一种明丽的影调”。
“海派”意识下的探索——谈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

“海派”意识下的探索——谈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背景介绍王安忆是一位资深的作家,其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和随笔等,并且其作品极具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色彩。
其中,在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王安忆在“海派”文化的背景下,不断探索自身创作的道路。
“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源于上海,指的是上海的文化及其独特的城市风情。
它融合了中西文化,也包含了民间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崛起,为“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王安忆的小说自然离不开上海这个特殊的城市,而在90年代,她也开始尝试借用“海派”文化的元素来探索自我表达的新途径。
运用方言在王安忆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上海话或者其他江南方言,这是她十分擅长的技巧。
这种技巧有助于加强小说与生活之间的承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更加贴近人的真实生活。
具体来说,《长恨歌》这部小说中,王安忆使用了上海方言的口音,这样做增强了情感传递的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也使角色更具有本质的鲜活感和现实感。
打破陈规90年代,小说一度过于革命和现实主义,王安忆的小说在这个大环境下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探索出不同的创作路径,即放弃了枯燥的历史语境和曲折的心理分析来表达她心目中的主题。
在小说中,王安忆试图打破某些陈规,例如在《长恨歌》中采用的不是缠绵悱恻的情感叙事,而是上海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坚韧与勇敢。
讲述女性故事王安忆在90年代,不断尝试通过女性的观点和故事表达主题。
她深入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生存在“海派”文化里。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往往是坚韧和勇敢的形象,乐观向上却面对着来自社会的各种阻扰和矛盾。
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古老而新,柔软而坚硬,体现了女性作为许多底层社会的受害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又不失其美的形象。
其中,小说《长恨歌》和《与时间做邻居》是极为代表性的作品。
结论“海派”文化是一个圆满的、充满活力的真实重现,更为广泛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祖丁远在当今中国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的名字读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她在文坛上也是最具魅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颁奖大会之后,有记者问获奖者王安忆:“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更深刻呢?”王安忆忽闪着大眼睛,从容地说:“当代生活千变万化,给作家提供了很多生活资料。
在我看来,在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后是单调、乏味、格式化。
因为许多人没有内心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被大大忽略了。
大众永远是被现实生活所吸引的,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中不少人也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王安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推出的几个中篇和长篇,几乎无一不引起文坛的关注。
她的《叔叔的故事》不但促人透视当代知识分子的魂魄,而且让人领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她的《文工团》和《我爱比尔》,再次显示了她对历史和当下世事的思考;她的《长恨歌》则是她对上海近现代都市史的诠释。
世纪末时她出版了《妹头》和《富萍》,把目光和笔锋转向了社会的地基和微粒,如她自己所言:“作品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日渐成熟。
”她的创作不断地激发出评论界的深究热情,但其快速的变化革新却总是让习惯于寻求固定风格分门别类的人捉摸不透。
王安忆毋庸置疑地是文坛上的一道言说不尽的风景。
“时间将变得隆重”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王安忆说:“时间将变得隆重。
”为什么?她说,太阳走着永恒的轨道,无人知道什么是始,什么是末。
因为有了人,有了历史,才有了时间。
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个时间的庆典上。
这在我们的时间表上刻下了深刻的一道界线,使得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变得值得纪念了。
“在我的时间表上,这界线正划在中年,这多少给人告一段落的怅然,但也给人重新开始的一些振奋。
就如同少儿时候,每一个新学年的开端,都会立下无穷的誓言:决心写端正每一个字,决心不做错每一道题,决心每天做一件好事。
可惜的是,每一桩表决心都是挫于中途,脱不了草草收尾的结局。
而到了下一个学年,放弃的决心却又抬头了。
“现在又是下决心的当口了。
今天许多人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人对永恒诚挚的礼仪。
时间将变得隆重,却并不因此衬出人的渺小,而是使人更为忠诚职守。
”王安忆在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篇文章中最后写道:“这一瞬也将以恒常的速度过去,余下的还是我们的有终点的生命,因其有终,才需我们立下好好度过的决心。
”插队知青的艰难已故的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生前接受我采访时曾经坦诚地说:“我没有想要把安忆培养成作家。
我倒曾希望安忆长大以后做个医生,靠一技之长安分地治病救人。
平心而论,经历了过去那么多风风雨雨,真不愿意让孩子们再去涉足是是非非的文学艺术。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安忆小时候就喜欢写作。
王安忆各门功课都不错。
“文革”动乱开始后,重点中学也不能上了。
不久,妈妈茹志鹃小心翼翼地包藏了十多年的秘密,被无情的造反派贴的大字报揭开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父亲王啸平曾经戴过“右派”帽子。
姐姐安诺为此大哭起来,安忆也哭红了眼睛,感到了害怕。
那时节,全家人惶惶不安。
此情此景后来在安忆的小说《墙基》里作过生动的刻画,超过了当时成年人的想象。
后来,王安忆的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姐姐安诺去了安徽当了插队知青。
按当时的规定,王安忆本可以不下乡插队的,但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实在寂寞没意思,一年以后的1970年她铁定了心也去了安徽淮北农村……母亲伤心地哭了,安忆心里却充满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幻想。
那年她还只16岁啊,不过留在上海也的确太寂寞了。
王安忆经过了艰难的跋涉,来到了宿县,这是当年安徽省的“西伯利亚”,一个最穷困的地方,吃水要到远处去驮,天黑没有油灯的穷地方。
那时,安忆住在一个农民家中,与主人家的五个儿女同住一屋。
这对沉默惯了的王安忆来说,连一个清清静静想父母、想上海、想其他许多有趣事的角落都没有了。
加上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这个上海小姑娘来讲更是不堪负担了。
下农村后不久,就逢秋收秋种,在收割黄豆时,她拿着镰刀去割豆棵,每一根并不粗壮的豆棵都要花大力气才能砍下来。
割了不多一回儿,手掌中起水泡了,接着再砍,手也肿起来了,再就是腰酸背痛,再后来就连滚带爬把浑身力气全扑上去也不管事了,抬头看看,前面仍是那一大片站立着的黄豆棵在等着她呢!她把日记和信当小说来写漫长的秋日,好容易盼到了太阳下了山,天黑了,收工回到老乡家,躺在床上连动也不想动一动了。
可是,第二天天刚亮,出工的哨音又响起来。
王安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早晨,对窗户纸透进来的亮光,从内心里产生一种恐惧感。
16岁的小姑娘害怕天亮的晨曦,害怕阳光,这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不正常心理。
那时候,安忆的向往只要有那么一天,不,就那么两小时,或一小时的休息就满足了;只要有那么一小碗白米饭给她吃,就是没有下饭菜,也该是多么的香啊!有一次,她看到小镇上供销社的营业员,悠闲自在地坐在柜台边,她就呆呆地望着这些营业员好久好久,心里产生了羡慕的心情,人家多有运气啊,那是拿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啊!在这穷乡僻壤的农村里劳动,举目无亲,实在太无聊了。
王安忆就给妈妈写信,那时一天劳动下来的工分值,刚够8分钱寄一封信,她平时在日记里写自己。
她在给母亲的信里除了写自己的思想、劳动外,着重写在农村的所见所闻。
她在信中描写所在的村庄,周围的农民和男男女女的生活,写得很认真,很细致,她把日记和信当作小说来写。
她在描写生活的同时认识了生活,也逐渐理解了生活。
这时候,她脚踏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啃着玉米、高粱饼子,劳动时流着汗水,她真正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
这就是农民的真实生活。
王安忆一星期给母亲两封信,茹志鹃也回她两封长信。
妈妈在女儿信里读到了真切、活泼,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茹志鹃曾说:“在信里我不仅可以看到她的形态,而且还可以摸到她的脉搏的跳动。
她不仅使我知道了她所住的环境,也使我认识了她的一个个小伙伴,她的生活、劳作、思想感情。
信里写的有些情景,长久地留在我的脑子里,很难忘记。
比如她写到傍晚大家下工回来,照例是疲劳,没精打彩地做饭,但一见井边有人吵架,于是大家都好像兴奋起来,丢下菜刀,扁担,一个个往外跑,跑到井边时,人家不吵了,于是大家就叹了一口气,不无遗憾地又走回屋里烧饭。
”王安忆在农村写的这么多有声有色的信,母亲茹志鹃在多年后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清晰和亲热的。
她说:“读了这信,在我眼前便看到了一幅剪影,荒凉的土岗上,一部独轮车,一个推,一个绷直了绳子拉。
既有快活的戏谑,歌声;也有苍漠,黄土,汗水。
此情此景,随你怎么理解都可以。
有人有物有景有形象。
从这些信里使我了解了她的生活,劳动情况,也发现了她的文字的魅力,表达力。
”而王安忆呢,也是从写信,写给妈妈看的信里和日记里,无拘无束地、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创作前的练笔阶段。
信,到底还不是作品。
从信到作品,王安忆付出了相当的劳动。
不过平心而论,她付出的劳动,也不见得比别人多多少。
但从她的信里可以看出一点,一个作者是否善于感受,是个至关重要的一环。
生活对所有的人都是不分厚薄、平等对待的。
生活一律都在给予,问题是我们是否接受,接受了多少,是深,是浅,是视而不见,是漠然对待?王安忆在《雨,沙沙沙》里面写到的街灯,那个橙色、蓝色的路灯,就在上海的延安路上。
凡晚上走过那里的人,都可以看到,都借过它的光。
但是在它照亮下走路的人,并无所动,而王安忆却注意到,感受到了一些什么。
后来在《雨,沙沙沙》里,她用这路灯光铺设了一个很恰当的环境,为人与人之间的相近,增添了一种温暖的、美的气氛。
“让她自己去摸索去走路!”茹志鹃对女儿王安忆曾谈到,她的生活经历与她同龄人相比,不见得少也不见得多,但她对自己经历的、接触的生活,比较起来,有她自己的认识,有她自己的看法,唤起她自己的感情,因此她也就能比较充分地运用这些生活。
……在她找到认识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并且找到了适合表现这种感情的形式。
我认为是从《雨,沙沙沙》开始的。
在这篇作品里,她把自己的性格、气质,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都融合在作品的人物故事当中。
这个作品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
王安忆开始创作的初期,妈妈茹志鹃还看看她写的初稿提提意见。
后来她去北京文学讲习所学习时,曾把她写的《幻影》寄给母亲看。
妈妈看了以后,就给她爸爸看,当妈妈写回信时,详尽地提了意见。
吃饭时茹志鹃和丈夫王啸平就聊起了这篇作品,妈妈把意见说了出来,她爸爸也没说妻子的意见不对,只是反对这种做法,“你不要管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去走路!”回想起来,“不管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去走路”这恐怕和王安忆在创作上较快形成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有点关系。
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如果要说父母有点作用的话,这恐怕要算一种。
茹志鹃曾经笑着说:“是的,我们对安忆也没有刻意培养,主要是靠她自己。
回想起来,在她幼时,我每天抄一首我欣赏的宋词,贴在床头,教她吟诵,为她讲解,这是一种乐趣,至于能起多大作用就难说了。
”上海陈思和教授评点的文学人物中,把王安忆排列在首位。
他对这位多产女作家最为推崇,他认为她是最有持久力的作家。
说王安忆固然有很大的独立性,不与人结伙,但她一直跟着文学潮流走,从不落后。
寻根文学兴盛,她写出了《小鲍庄》,后叙事小说露头,她有了《叔叔的故事》,当人们追求繁华上海旧梦,她以《长恨歌》尽领风骚。
她每一部这样的作品,总是把该流派发挥得恰到好处,很少有人超过她,而且她很少重复自己,能快速干脆地把以前的风格甩掉,这点尤为可贵。
在“文学之家”这个家庭里王安忆、茹志鹃、王啸平这一家,是作家之家?还是文学之家?在文坛上,“戏剧之家”是有的,父亲是编剧,母亲是演员或导演,子女在父母的编导演的潜移默化之下也有当演员、导演或编剧的。
至于“作家之家”或一门出现几个作家的,中外古今并不多见,像茹志鹃和王啸平夫妇这一家及子女都成了这个“写作之家”的作家,实在是极为罕见的。
丈夫王啸平、女儿王安忆都已是有名的作家了,加上她的大女儿王安诺从语文教师、上海金山电视台编辑到现在的文学杂志编辑,从编辑记者到作家道路是相通的。
小儿子王安桅从当售票员起是业余文学爱好者,后来进入电影制片厂当电影剧本编辑,1991年又调入《文化与生活》杂志当编辑。
现在又去上海艺术博览馆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近几年里经常有散文、杂文、小说见诸报刊。
连儿媳妇、王安桅的妻子也是《桥》杂志社驻上海记者。
王安忆结婚后分居两地的丈夫李章,五年后从徐州调进上海,按他有音乐声乐的特长,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当了编辑,他编辑出版的文学传记《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非常好读。
像茹志鹃、王安忆一家有这么多人涉及文学写作、编辑、记者的,可能在世界上也不多见的,他们这一家子真可称得上是“作家之家”或“文学之家”了。
在这个“文学之家”里,王啸平曾经说过:“这几年里,安忆是我们家创作冠军,茹志鹃是亚军,我只能算是殿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