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医院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医院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1. 引言医院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治疗药品的重要场所,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文将介绍医院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该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对不合格药品的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 管理责任2.1 医院药事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药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并监督执行情况。

2.2 医院药品采购部门医院药品采购部门应加强对供应商的前期审查工作,确保选购的药品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一旦发现不合格药品,应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

2.3 医院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是医院药物使用的重要环节,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使用药品,并及时上报不合格药品情况。

2.4 医院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医院应设立药品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定期抽检药品、监督医院各部门的药品管理情况,并及时处理不合格药品。

3. 不合格药品分类医院对不合格药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1 不合格药品定义不合格药品是指未能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药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药品过期、失效;•药品外观损坏、变质;•药品包装不完整、破损;•药品标签信息不全、错误。

3.2 不合格药品分类医院将不合格药品分为以下三类:3.2.1 一类不合格药品一类不合格药品是指对患者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药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药品成分与标称成分不符;•药品严重超标或低于标准;•药品存在严重毒副作用。

3.2.2 二类不合格药品二类不合格药品是指对患者健康存在一定风险的药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药品成分与标称成分有差异;•药品超过允许的容许偏差范围;•药品存在轻微不良反应。

3.2.3 三类不合格药品三类不合格药品是指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的药品,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健康危害。

4. 不合格药品处理流程医院应建立不合格药品处理流程,确保不合格药品及时处理,并防止再次流入患者用药环节。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一、不合格药品定义不合格药品是指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有关质量要求或不符合公司质量规定的药品。

不合格药品包括但不限于:假药、劣药、质量不合格、包装破损、过期药品等。

二、不合格药品的识别与鉴定1.药品验收员在验收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如有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2.质量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不合格药品进行鉴定,包括对药品的外观、性状、成分含量等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3.如鉴定结果为不合格,应及时上报相关负责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不合格药品的上报与储存1.一旦发现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上报质量管理部门。

2.质量管理部门应对不合格药品进行登记,并建立不合格药品档案。

3.不合格药品应单独存放,并做好明显的标识,防止与合格药品混淆。

四、不合格药品的处理与销毁1.不合格药品的处理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采取科学、安全、环保的方式进行。

2.对于假药、劣药等严重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3.对于其他质量不合格的药品,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退货、换货等措施。

4.不合格药品销毁应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详细记录。

销毁方式应符合环保要求,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五、不合格药品的记录与报告1.质量管理部门应对不合格药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不合格原因等。

2.记录应真实、完整、准确,并妥善保存。

3.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合格药品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

六、不合格药品的追踪与溯源1.对于已销售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追回,并做好记录。

2.对不合格药品的来源进行调查,查明原因,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情况进行追踪,确保处理得当。

七、不合格药品的预防与控制1.加强药品采购管理,确保采购的药品符合质量标准。

2.建立完善的储存和养护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药品经营企业的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药品经营企业的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

三、不合格药品管理1.定义2.不合格药品处理(1)发现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通知供应商进行回收。

(2)不合格药品应当与相关样品一同封存,并尽快报告当地食药监局。

(3)不合格药品的封存和销毁应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并保留相关处理记录。

(4)不合格药品的相关信息应及时通知市场监管部门和相关药品监管部门。

四、退货药品管理1.客户退货(1)客户需提供有效的退货凭证和相关退货理由。

(2)经确认的退货药品应当进行封存,以待重新审核及处理。

(3)应当及时将退货药品信息报告至相关部门,并保留相关退货记录。

2.供应商退货(1)供应商提出的退货需提供有效的退货凭证和退货理由。

(2)经确认的退货药品应进行封存,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应当及时将供应商退货信息报告至相关部门,并保留相关退货记录。

五、报告和处理1.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定期收集医药品经营企业的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信息,并审查处理情况。

2.公示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3.对于造成严重影响和安全隐患的药品,应当及时召回并通知公众进行警示和取缔。

六、监督和处罚1.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医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其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的正确处置。

2.对于违反本制度的企业,监督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

3.消费者对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有权要求赔偿和补偿,并有权向监督部门投诉。

七、附则1.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2.对于特殊情况和新出现的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3.本制度解释权归医药监管部门所有。

不合格药品及退回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退回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退回药品管理制度1.概述不合格药品是指在药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药品。

合理有效的管理不合格药品对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药品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明确不合格药品的定义、分类、处理程序及相关责任,对于维护患者用药权益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合格药品的分类(1)生产过程不合格导致的药品;(2)储存条件不合格导致的药品;(3)运输过程不合格导致的药品;(4)销售环节不合格导致的药品。

3.不合格药品处理程序(1)不合格药品发现:负责发现不合格药品的人员应及时向所在单位上报,并将不合格药品封存,防止流入市场。

(2)不合格药品鉴定:不合格药品应交由药品质量监督机构进行鉴定,确保评价结果公正、客观和科学。

(3)不合格药品处理:根据鉴定结果,对不合格药品进行分类处理,包括销毁、修改、整改或退回。

(4)不合格药品记录:详细记录不合格药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追溯和责任的明确。

4.相关责任(1)生产企业责任: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药品负责,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销售企业责任:销售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上的药品安全情况,发现不合格药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药品质量监督机构责任:药品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鉴定和处理不合格药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相关部门责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罚力度,维护公众健康和用药安全。

1.概述退回药品是指在药品销售环节中,因各种原因需要退回到供应商或生产企业的药品。

合理有效的管理退回药品对于保证药品流通环节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退回药品管理制度,明确退回药品的处理程序,可以有效预防药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退回药品的分类退回药品可分为以下几类:(1)过期药品;(2)不合格药品;(3)营销策略调整导致的退货;(4)其他经销商或医疗机构退回的药品。

不合格药品及药品销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流程与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药品销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流程与制度

不合格药品及药品销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流程与制度一、背景为了保障药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制定不合格药品及药品销毁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该制度旨在确保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能够及时发现、记录、处置和销毁,同时要求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

以下是关于不合格药品及药品销毁管理制度的规定:1.不合格药品管理流程:(1)发现不合格药品:不合格药品可以通过药品质量检测、药品召回以及消费者投诉等途径发现。

(2)记录不合格药品:对于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进行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数量、不合格原因等信息。

(3)处置不合格药品:不合格药品应进行分类处置,有部分可修复的可以进行处理,如重新包装、更换包装材料等。

不可修复的不合格药品应进行销毁。

(4)药品销毁:销毁不合格药品应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确保销毁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退货药品管理流程:(1)接收退货药品:药店应设立专门的退货药品接收区域,及时接收消费者退回的药品。

(2)验收退货药品:药店应对接收的退货药品进行验收,确认药品是否完好无损、包装是否完好等。

(3)记录退货药品:对于验收合格的退货药品,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数量、退回原因等信息。

(4)处置退货药品:退货药品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重新上架销售、销毁或者退回供应商等处理方式,并记录相应信息。

三、制度建设与完善1.建立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药店应制定并完善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员和流程。

2.完善药品质量控制制度:药店应建立药品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控制,确保销售的药品符合相关规定。

3.加强员工培训:药店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确保流程的顺利进行。

4.定期检查与评估:药店应定期开展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药店应密切配合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药品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范和措施,用于管理和处理不合格药品。

不合格药品指的是未经合法程序注册、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或未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药品,或者通过合法渠道销售的药品在不合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导致的药品质量出现问题。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和检验:建立完善的药品监测和检验制度,对市场上的药品进行抽检和监测,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

2. 责任追究:对生产和销售不合格药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追责,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3. 市场清理:对不合格药品进行市场清理,收回和销毁不合格药品,防止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

4. 信息公告:及时公告不合格药品信息,向公众透明发布药品质量情况,提醒消费者避免购买和使用不合格药品。

5.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药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力量,打击不合格药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通过建立和实施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导言药品是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产品,因此对于药品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不合格药品是指未达到药品质量要求或未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药品。

不合格药品存在很多风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因药品原因的意外事件。

因此,建立健全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制度内容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合格药品的定义和分类根据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不合格药品可分为以下几类:–不符合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药品;–未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疏忽、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问题药品;–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导致的问题药品。

2.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方案不合格药品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现问题药品应及时通报,不得流向市场;–对于生产和销售的不合格药品必须全面调查,查清问题原因;–不合格药品应进行安全处置,防止不合格药品再次流向市场;–对于严重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药品的个人或单位,应该依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3.不合格药品的责任追究不合格药品的生产、销售、运输等方面涉及多方责任,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

对于严重违法或者特殊情况,应该进行公开曝光并追究刑事责任。

4.不合格药品的防范措施不合格药品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加强药品生产“知识产权”保护,阻止不法分子在制假售假方面的违法行为;–完善药品追溯体系,追溯药品的生产、销售、运输等流通环节;–提高公众药品安全意识,加强对不合格药品信息的宣传和教育。

实施要求为保证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几点要求:1.正确把握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将其纳入企业制度体系中;2.加强药品生产、销售、库房等环节的监管,依照制度要求进行检查和监督;3.严格执行不合格药品处理程序,对于存在问题的药品及时通报和安全处置;4.完善药品追溯体系,追溯药品的生产、销售、运输等流通环节;5.提高员工药品安全意识,开展相关安全培训和教育并严格落实。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不合格药品的管理工作。

三、不合格药品的界定不合格药品是指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或销售许可证的药品,药品质量不合格、不符合药品标准和规范的药品,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

四、不合格药品的管理1.制定不合格药品的清单,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品进行收集、登记和归档。

2.对不合格药品的来源进行调查和追溯,依法查处涉及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3.建立不合格药品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不合格药品的相关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五、不合格药品的处置1.不合格药品应当由当地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封存和鉴定,并依法进行处置。

2.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合格药品,应当责令企业采取停产整顿等措施,修正不足,确保生产质量合格。

3.对于药品销售企业销售的不合格药品,应当责令企业进行召回处理,并对销售者进行相应处罚。

4.对于个人使用的不合格药品,应当依法予以处罚,并对使用者进行相关教育和引导。

六、加强监督检查1.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药品。

2.建立健全不合格药品的溯源追溯制度,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不合格药品的查处率和处理效率。

3.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抽查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合规性。

七、强化责任追究1.对于制造、销售不合格药品的企业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对于药品监管部门在不合格药品管理工作中发现渎职侵权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八、加强宣传教育1.加强对不合格药品的危害性和危害程度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不合格药品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一、不合格药品系指药品质量(包括外观质量、包装质量和内在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的药品。

二、在药品购进验收时,如发现有不符合有关规定,验收员应报质量负责人进行复核:经质量负责人认定为不合格的药品,应存放在红色标志的不合格品区。

三、在库质量检查中,经质量负责人复核确认为不合格的药品,应放在红色标志的不合格品区。

四、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一般质量问题的药品,由质量负责人处理。

五、使用后发生质量争议的药品,应报告质量负责人处理。

属药品内在质量问题的,应抽样送当地法定药品检验部门检验。

在未明确是否合格时,该药品(包括库存药品)应暂停销售和使用。

六、办理不合格药品销毁手续时,必须按《不合格品的报损制度》办理,有关记录保留三年。

一般药品的销毁方式:少量的破坏其内外包装,粉碎药物,与垃圾视同;大量的采用集中燃烧方法,并把残骸深埤。

销毁地点应远离水源、住宅、牧场等。

七、对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