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哦

合集下载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

第一十二节大洋洲——澳大利亚【学习目标】学习札记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

3.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4.说明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学习过程】活动一: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1.在图中描绘出南回归线、40°S、120°E、150°E、日界线。

2.在地图中查找大洋洲周围大洲、大洋、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地理事物。

教学建议、2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强调日界线在此处的弯曲,全球变暖对太平洋小岛的威胁。

3.读图说明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来完成。

大洋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非洲相望。

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散布于大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其中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港和关岛处在太平洋上联系亚、非、南北美洲航线的枢纽位置。

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因此在国际交通的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材料1: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雪龙船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后,经过14天、4800海里的航行,于2011年11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次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前往南极,预计11月底可到达南极。

“从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到南极中山站这一航段对整个考察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要穿越西风带,将在浮冰区航行。

”船长说,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最新的海冰资料,选择最佳路径,尽可能早抵达南极中山站,为后续的冰上卸货赢得更多的时间。

思考:为什么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要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停留一天?补充能源、淡水、食物等物资材料2:据记载,新西兰每年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指出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岛屿和国家。

(2)学生能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学生能够掌握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发展特点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地形、洋流的关系。

(2)澳大利亚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地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悉尼歌剧院、大堡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①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大洋洲的位置,明确其经纬度范围和海陆位置。

②介绍大洋洲的主要岛屿,如新西兰的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等,以及主要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如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等。

②气候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分析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气候形成的原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③河流介绍澳大利亚主要的河流,如墨累河、达令河等,了解其水文特征。

(3)澳大利亚的农牧业①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主要的农牧业区分布。

②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广阔、水源丰富等。

【高中地理】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动中学习了大洋洲——澳大利亚,掌握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与成因,通过测评反馈(后测)这个环节就能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较好。

课后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反思教材与教学资源的运用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让教材在教学中起到该有的作用,另外我补充了澳大利亚的气候成因、人口与城市分布成因等知识,落实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反思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是按“336”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分为自主学习、测评反馈(前测)、释疑拓展、测评反馈(后测)、归纳总结、云端补救等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提供任务单,注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任务,制作微视频,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与人文情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达到对本节课重要知识有初步了解的目的。

测评反馈(前测)环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释疑拓展环节通过合作探究-实时交流-释疑提升,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探究任务中,进行深入探究交流。

测评反馈(后测)环节教师提供检测,反馈矫正,精选并改编能体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的习题。

学生接受检测,纠偏补缺。

限时完成现场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成效。

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课中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拓展提升。

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云端补救环节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资源,学生补救学习,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还可通过q群或云端补救平台进行补救。

该教学设计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念;提供实时学习诊断,有利于因材施教;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全体学生,体现教育公平。

三、反思课堂驾驭情况反馈总体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对自己的语言、教态、板书满意,能把积极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作出适时反馈,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及时纠正,比如“热带沙漠性气候”“东西高,中间低”“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南流向北”等等,所以我认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很棒。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澳大利亚》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讲授新课)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第二节澳大利亚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哦

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哦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知识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1、经纬度位置: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澳大利亚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2、范围二、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三、经济地理特征1、人口:2、农业:混合农业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植物: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最新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免费哦

最新大洋洲澳大利亚教案免费哦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知识目标: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1、经纬度位置: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澳大利亚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2、范围二、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三、经济地理特征1、人口:2、农业:混合农业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大洋洲与澳大利亚课件完,图文详解完一、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洋洲面积最小的一洲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 120ºE -150ºE-160ºW(夏威夷岛属波利尼西亚群岛),180°穿过; 20°N-10°S-40°S,南回归线从澳大利亚中部穿过,跨热带与南温带。

海陆位置:北:亚洲南:南极洲西:印度洋东:太平洋位置特点: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跨日界线,处两洲两洋之间。

板块位置:印度洋板块,西南与非洲南极洲板块之间主要为生长边界,与亚欧和太平洋板块之间为消亡边界。

意义: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即国际交通和通信交汇处)2.范围与国家:大陆1个:澳大利亚大陆岛屿4个: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地跨亚洲和大洋洲),多为大陆岛。

群岛3个:太平洋上三大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多为珊瑚岛。

夏威夷群岛为火山岛。

共有1万多个岛屿大陆岛:其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

珊瑚岛: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

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

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大堡礁。

中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

国家:澳大利亚(堪培拉),新西兰(惠灵顿)二、澳大利亚1、位置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

纬度:10°S~40°S;经度:120ºE-1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2、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岛屿、东北部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是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

澳大利亚优秀教案

澳大利亚优秀教案

澳大利亚优秀教案澳大利亚优秀教案【篇一:澳大利亚教学设计】1、图片导入2、澳大利亚位置纬度,半球,海陆澳大利亚独占整个大陆3、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澳大利亚国徽导入澳大利亚动物(2)、分别展示动物(3)、展示文字资料,总结澳大利亚生物特点,说明“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由来(4)、探究澳大利亚生物特点的原因。

(5)、小结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澳大利亚倒置地图导入(2)、说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由来,羊毛、羊肉产量居世界前列(3)、分析澳大利亚地形特点(4)、分析澳大利亚降水特点(5)、根据地形和降水特点分析澳大利亚养羊地点(6)、展示验证澳大利亚实际羊、牛、小麦,在澳大利亚的分布。

简要说明牧牛带在北部的分布(7)、简要说明三大牧羊带之间的区别(8)、说明澳大利亚中部地下水丰富、含盐量高,适合养羊。

并展示羊饮水图片(9)、概括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自然条件。

(10)、根据地形、降水特点分析澳大利亚适合种植小麦的地点。

(11)、简要说明养羊业与种植业混合经营的好处因地制宜(12)、举出其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

(13)、欣赏澳大利亚的养羊业5、坐在矿车上的国家(1)、根据图,分析澳大利亚主要矿产有哪些及其分布。

(2)、选择钢铁企业的最佳位置过渡:(3)、矿产资源数量多(4)、因地制宜发展采矿业(5)、矿产品出口总额增加,出口量大。

(6)、与澳大利亚相比,非洲国家矿产资源利用的不同。

(7)、分析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说明羊、矿产出口量大的原因。

(8)、探究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篇二:新人教版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在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教材选取三大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澳大利亚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掌握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主要城市。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用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1.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3.澳大利亚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学法指导】
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和同类比较的方法,掌握大洋洲及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大洋洲的范围二、大洋洲的位置
1、经纬度位置:
三、国家和居民2、海陆位置:
澳大利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50ºE)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
2、范围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东中西三大地形区
三、经济地理特征
1、人口:
2、农业:混合农业
3、工矿业:煤、铁的出口
【课堂设计】(含课前练习、导语、知识传授序列及其对应的方法、演绎或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等等)
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半环形分布
半环状的核心:热带沙漠气候
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
植物: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