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合集下载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

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

北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花坑以其纯天然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起初是供皇家使用的贵重文具,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

梅花坑是端砚中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其外形如梅花,有着清雅高贵的气息。

制作梅花坑需要选用上等的砚石材料,经过上百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和雕刻,方能制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首先要选取上等的砚石原料,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鉴定,确保石料质地坚硬、细腻、无瑕疵。

然后将石料用特殊工具打磨成梅花坑的形状,再经过雕刻、洗涤、晾晒等工序,最终完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耐心,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

制作一块端砚梅花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作和等待,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这也是端砚梅花坑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工艺吸引了许多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

它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更能体现书法家的墨韵和个性。

端砚梅花坑更是被誉为文人雅士的必备之品,成为他们书斋中的珍贵物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端砚梅花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晶。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制作方式,传承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端砚梅花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种传统工艺,保护端砚梅花坑的制作技艺,让其继续流传下去。

端砚梅花坑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研究。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使其备受推崇。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话说宣纸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

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

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静安哪里培训轻松筹,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

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

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

明清以后,1967年5月上旬属羊10月份广东26选5手机号码,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

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

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大连当地花呗怎么开通,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

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

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的鉴别,其实一直以来主要围绕在以老坑为核心标杆的三大名坑砚石鉴别上。

确定老坑标准后,其它所有坑口的鉴别均以与老坑的差异为标准。

在以往鉴别文化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的鉴别要求很高,三种砚石本身也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特点;除此之外,诸如梅花坑、宋坑、绿端、白端等特点一目了然,普通爱好者也可以进行鉴别;白线岩、冚萝蕉、宣德岩等在行家眼中辨别较轻易;古塔岩、朝天岩、沙浦石等略难分辨;至于出现排除为三大名坑后仍然难以确定坑口的,一般统称“杂坑”(行话)。

我们在“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的专题中(详见本平台历史主题),已经对绿端、白端等做了介绍,更重点讲述了如何在石色、石眼、金银线、冰纹等方面鉴别老坑砚石。

由于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等石品普遍存在于三大名坑中,因此并没有将这些石品作为鉴别老坑的要点进行单列讲述。

但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其实存在着一些一直被忽视的具备鉴别性质的石品,——笔者的意思是:只要这些石品的出现,就可以直接判定砚石的坑口了——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经验的总结:从笔者经验看,迄今没有出现误差。

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老坑马蹄冻笔者接触端砚以来,唯有老坑会出现这种形态的鱼脑冻,外型弯曲形如马蹄。

当然,老坑鱼脑冻形态很多,但出现马蹄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二、老坑天青碎冻老坑碎冻这种形态,底色一般均是浓厚天青,点缀点点碎冻,宛如蓝天碎云,美丽不可方物。

与马蹄冻一样,端砚鱼脑冻形态虽很多,但出现这种碎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现象极为罕见,出现此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优质上乘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出现这种优质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纯净,没有金银线几种也有天青碎冻、容易与老坑混淆的其它坑口砚石的鉴别:1、冚萝蕉冚萝蕉石质十分优良,结实细腻,而出现这种碎冻的冚萝蕉更是顶级绝品,现在已经几乎绝迹。

专访四大名砚

专访四大名砚

文/戴 茜 许 洁 图/吴秋影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留住记忆”。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被文人墨客视为知己,反映了独特的书房文化。

中国有四大名砚,分别是端砚、歙(sh è)砚、澄(d èng )泥砚、洮(táo )河砚。

这些砚因各自的产地以及石材的不同而得名,今天我们有幸把它们都请到了现场,让它们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有请它们闪亮登场!大家好,我是端砚。

我的原料端石产于广东肇(zhào )庆。

因为唐代肇庆属于端州,所以我叫端砚。

在四大名砚中,我可是有着“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的美誉。

一号嘉宾:端砚特点:根据开采坑口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样子竹节形端砚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老坑砚石 坑仔岩砚石 麻子坑砚石请问您是如何成为“群砚之首”的呢?那是因为我的“皮肤”细腻、坚实、致密,摸起来像婴儿的肌肤一样。

用我研出的墨汁书写流畅,虫蚁不蛀,字体颜色经久不变。

另外,我的原料端石需要人们进入深达数百米的坑洞开采,对采掘工人的技术要求极高,原材料如此难得,自然十分珍贵。

留住记忆专访四大名砚42那开采端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端石开采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到今天一直未曾中断。

话说回来,砚台不是加点儿水就能磨出墨汁吗?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墨水呢?哈哈,你仔细看看,人们在研墨的时候是不是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条状物?那个东西叫墨条,没有它,光靠砚台可是磨不出墨来的。

二号嘉宾:歙砚特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大家好,我是歙砚。

我是用歙石制作而成的,歙石在安徽皖南以及江西都有开采地,其中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石材制砚最佳,因为唐代时这个地方属于歙州,于是人们将我们命名为歙砚,又称龙尾砚。

您的祖上也是唐代“人”吗?是的,我们歙砚和端砚一样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你瞧,我的这位“兄弟”就是在唐墓中被发现的。

箕形歙砚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特点: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为原材料的砚大家好,我是澄泥砚。

端砚的坑种介绍

端砚的坑种介绍

端砚的坑种介绍2015年12月19日,《文玩那些事儿》微播平台如期推出《端砚的坑种介绍》专题节目,本期节目由美女镜子担任主播,肇庆端砚传承人之一的李伟老师出任嘉宾。

砚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肇庆端砚最为著名。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它在宋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

它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用端砚发墨快,研墨不滞,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传说至今,是否属实呢?据李老师介绍“呵气研墨”的说法自古有之,老艺人们没有对其进行验证,直到20世纪收藏端砚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家才重新挖掘出这个话题,它也曾在北京举办过的某论坛中被推翻。

直至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端砚论坛中,来自台湾的胡先生带来一方五、六十年代开采出的老坑端砚才将这一说法证实。

李老师强调“呵气研墨”的成功除了要求砚石本身材质好之外,还受天气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北京干燥的气候环境没能使“呵气研墨”试验成功。

古时肇庆叫端州郡,因此开采出的砚石取“端”字。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没有停止过。

目前端砚大概有50种左右的坑种,其中最主要的有7种,分别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梅花坑、宋坑、绿端、斧柯东。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

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

老坑被视为“砚中至宝”源于它基本都是人工开采,难度大,加之自宋代成为皇家御用贡品。

它石质细嫩、滋润,叩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

老坑砚石外观呈青灰色,微带紫蓝色。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砚对于我来讲它是神圣的,其中的出神入化,意义无穷。

在古代的文房四宝中,要属砚为桂冠,它是将艺术、历史、价值、观赏于一身,一切都显得妙不可言。

中国以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砚四大著名。

而端砚最早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开采了,是名砚中量最多的且质量最好的砚。

砚石在之前主要来研磨为用,与普通石头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磨出来的墨汁光亮,透明照人。

在我们初步了解端砚石是很难辨认其中的真假,它有着别的不一样的美感。

如今市面上砚石的价格从几十到几十万不一,面对市场的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掌握一些鉴别端砚的技巧呢。

端砚如何鉴别:端砚石的类别是我们在选择端砚的重要信号。

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把石品分清楚对端砚鉴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鱼脑洞,是整个砚石中质地最细嫩,最为纯净的之处。

其形状类似鱼的脑袋,最好的鱼脑洞应该是白色中有淡紫色,有鱼脑洞的砚石,整个石质非常细腻,犹如小朋友肌肤。

石眼,是自然就长在砚石上面的,与鸟兽的眼睛相似。

常见颜色有黄色、粉绿色、黄白色。

上好的石眼应该是形态圆形美丽,有晕圈,中间有瞳,称活眼。

冰纹,是砚石下面老坑中独有的花纹,它有晕染的银线,像两边融化。

冰冻纹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冰纹,跟瀑布一样,非常名贵稀有。

金银线,最多见的是老坑里的砚石花纹,带线条状,黄色为金线,白色为银线。

火捺,又叫火烙,砚石多为烧伤的肌肉颜色,常见颜色有胭脂、金钱、猪肝冻火捺等。

一般以老嫩区分。

青花,是天然生长在砚石里,有着青色的斑点,一般要以遇水打湿后才会出现。

天青,有青色中带灰白的颜色。

翡翠,在砚石中有条状或者椭圆的翠绿色圆点。

在端砚中,其中老坑、麻子、坑仔这三种砚石最为名贵,鉴别的要求也最高。

端砚中老坑的鉴别方法:1.外观上,老坑基本全部都是以椭圆形出现。

2.在质地上,砚石细腻有光泽,与翡翠相似。

3.在颜色上,砚石多以翠绿色为主,有出现白色,叫象牙眼,难得一见。

没有其他颜色了。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向来有“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宝”等美誉,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石为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砚坑一带产的砚石。

▲《溪山松韵砚》而端溪砚众坑中,又以老坑为尊。

老坑,毗邻西江,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淌过。

因坑口内采石区常年积水,又称水岩,清施闰章<砚林拾遗>记述:'端溪在肇庆府城南,一名端江,临江一山,半浸水中,凿石琢砚,以穴深入水者为佳。

'老坑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它开采于唐代,盛于宋,是最早开始开采的端砚坑口,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在老坑开采的砚石经工匠刻制成砚作为朝廷贡品,被誉为皇坑。

▲70年代重开老坑前的旧洞。

▲新中国重开老坑后的新洞入口,距离旧洞约20米。

据悉,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一为水归洞,一为大西洞,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旱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且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需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

▲70年代开采老坑场景。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

▲《云崖翠松砚》▲《松荫雅居砚2》砚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盛产名贵的石品花纹,例如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优质石品,其中冰纹更是老坑独有的特色,它犹如峭壁上的瀑布,白中带晕,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极为古雅朴素。

▲《微雨青山依旧游砚》▲《梅园高士图砚》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制作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端砚的端石其地理位置分布主要为两个部分。

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

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

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

老坑
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

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

《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岩
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

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

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

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

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

麻子坑
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

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

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

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

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

宋坑
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

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

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

不过,它发墨虽比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石稍快一点。

但研磨出来的墨法却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所磨的墨汁细腻、油润。

梅花坑
北岭的梅花坑是宋代以后所开的,它砚石也很有特色,呈苍灰微带青黄色,里面有许多淡黄色的梅花纹,有如梅花鹿的皮毛,这个坑的砚石也是因为有此特点而命名的。

这个坑的砚石以多眼为其主要特色,石质近似宋坑。

绿端
素有“中国第一绿砚”之美誉的绿端砚石色泽青绿、微带黄色。

优质的绿端砚石则绿如翡翠,晶莹无暇为上品。

绿端作砚玩赏自有一番情趣,它黄绿相间,秀丽雅洁,一块上好的绿端砚石仍属难得。

(转自七星名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