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产地,端砚的特点,端砚的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1. 简介广东肇庆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端砚产地主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此得名为广东肇庆端砚。

端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2. 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广东肇庆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端砚是由人工开采的石料制作而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打磨和研磨才能制成。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成为圣人、文人和书画家追逐的艺术品。

3. 特点广东肇庆端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优良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以其石质优良而闻名。

其石质细腻坚硬,表面光滑平整,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和绘画基础。

3.2 工艺精湛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熟练的工匠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制作技艺。

工匠们将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雕琢和刻画,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

3.3 艺术价值广东肇庆端砚是一种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理使得其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对象。

同时,端砚的使用对书法和绘画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3.4 文化意义广东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镌刻在端砚上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使用方法广东肇庆端砚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清洗端砚在使用端砚之前,首先需要用清水将端砚洗净。

清洗的目的是清除端砚表面的杂质,以免对书写和绘画造成干扰。

4.2 调制墨汁在端砚的一侧加入适量的墨块,并用水轻轻摩擦,直至墨汁溢出。

然后,可以使用墨汁进行书写或绘画。

4.3 调整浓度使用端砚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墨汁的浓度。

如果想要浓墨淡写,可以适量减少墨块的量;如果想要淡墨重彩,可以适量增加墨块的量。

4.4 保存端砚使用完端砚后,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可以将端砚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受潮或变色。

文房精解之端砚

文房精解之端砚

文房精解之端砚端砚与产于甘肃的洮砚、产于安徽的歙砚、产于山西的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的制作技艺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程序复杂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端砚石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即现在的广东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

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 端石漱石铭长方形砚▲端石双龙砚古时广东端溪的斧柯山是凿石制砚的地方,以龙岩为最,自唐代开采,坑石已尽。

由于石质“玉肌腻理” “温润莹洁”,会产生“贮水不耗”“呵气即泽”的神奇效果。

唐代诗人李贺曾作《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赞颂端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是有名的端砚,该砚现藏故宫博物院,制于明代,长19.1cm,宽11.2cm,厚6.9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石质黝黑细腻,石品纹理明显,为旧坑端石。

砚为长方形抄手砚式,砚池深凹,池上圆形石眼宛如高空悬月,妙趣天成。

砚首侧壁镌刻清乾隆皇帝御制铭:“一月悬高空,有形惟映水。

著物则不然,可悟虚实旨。

是砚出旧坑,色白而侧理。

鸲眼阔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

是为一印千,禅机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题。

”并“比德”篆书小印。

砚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称“鸲眼”,巧作成76柱。

砚底上首镌刻“眉山苏轼”方印。

此砚因材施艺,成悬月之雅意。

砚底石柱眼之多亦颇为罕见。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图一翁方纲铭端砚(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

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

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

还有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共几十种砚材。

下面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赏析。

一、端砚的来源与种类1.端砚的起源与产地:端砚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2.端砚的“石品”及“石眼: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荡青花、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等。

上等的端溪砚石因石质细腻,有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

端砚石眼一般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二、端砚雕工与鉴赏1.因材施艺“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

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

因材施艺是端砚雕刻的关键。

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不加雕刻。

其实,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以说端砚的雕刻,是在于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目的是使有瑕变无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者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先进行构思设计,然后进入刻制。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众所周知,文玩的最初形式,就是文房用具之中,一些具有把玩乐趣的小物件,但是随着发展,才慢慢的变成今天的现状,但是归根结底,只有文房用具,才是真正的文玩,今天咱们就来说一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中的砚。

了解砚台的玩家应该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砚吧,分别是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和山东泗水的鲁柘澄泥砚,而其中,端砚算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了,从最早发现于唐武德年间的箕琪砚,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而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甚至是权力拥有者的喜爱和推崇,时至今日,一些喜欢收藏的的文玩爱好者,对于端砚,那也是非常的重视的,这就导致市场上造假的端砚非常多,所以,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端砚的鉴别的三个方法。

一、看石色,古今不一不同时期的端砚的制作所用的石料的颜色不一样,所以在看一方端砚的时候,首先擦去表面的浮灰和风化层,然后看内部的石色,大概有三种颜色,第一种就是紫石,主要是老坑,坑仔岩或者麻子坑,宋坑等地开采的石料,算是端砚中最常见的一种。

第二种就是绿端石,是一种比较容易混淆的石料,因为是天然的青绿偏黄的颜色,非常漂亮,娇嫩,几乎无瑕疵,这与吉林的松花石和甘肃的洮河石很相似,所以非常容易混淆。

第三种颜色就是非常稀有的白端石,整体呈乳白色,上手细腻油润,很纯净,但是因为白端石的脆性比较大,非常难以雕刻,又因为后来白端石被禁止开采,所以现在市场上白端石的端砚非常少见。

二、看石眼,有眼成端因为制作端砚的石料在形成的最初期,掺进了含铁质的矿物质或者黏土,然后被包裹,会形成不同颜色的壶,而制作成端砚之后,就会在表面形成石眼,而看石眼,也是鉴别端砚的一个方法,正所谓,无眼不成端嘛。

端砚的石眼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鸲鹆眼,眼型与八哥的眼睛非常相似,通体呈青绿色,有偏黄的色调参杂其中。

鹦哥眼,顾名思义,与鹦鹉的眼睛有些许的类似,整体呈黄黑相间的孔状晕染状,是端砚石眼中的上品。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

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

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

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

砚额刻『锄云』二字。

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

精五七言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

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麻子坑石。

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端砚

端砚

7、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பைடு நூலகம்
8、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三、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5、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端砚基本知识
一、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怎么区分端砚歙砚易水砚

怎么区分端砚歙砚易水砚

怎么区分端砚歙砚易水砚端砚歙砚易水砚的区别如下:易水砚和端砚的区别:注意在于石眼和颜色上。

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结构体,在成岩早期掺和进去,被矿物质或黏土包裹,最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外壳,“无眼不成端”是自古以来端砚的评判标准之一,石眼也是端砚独有的特色。

易水砚有紫、绿、白、褐色,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为砚颇佳。

而端砚只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紫石、绿端石以及白端石。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著名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故名。

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

为中国制砚之鼻祖。

易水砚雕出的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宜书宜画,书写流利。

易砚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艺人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砚石,刀法精湛。

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易水砚和端砚的区别注意在于石眼和颜色上。

“无眼不成端”是自古以来端砚的评判标准之一,在198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砚地质调查报告》中提到端石“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结构体,在成岩早期掺和进去,被矿物质或黏土包裹,最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外壳,譬如紫端、绿端。

其中最为名贵稀有的当属超过十圈同心圆包裹而成的鸲鹆眼。

易水砚有紫、绿、白、褐色,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为砚颇佳。

而端砚只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紫石、绿端石以及白端石。

传说古代还有人用过红端石砚和黑端石砚,并没有实据。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1、产地区别:端砚的产地是在广东省肇庆市,而歙砚的产地为歙州。

2、工艺区别:端砚的工艺特点是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的产地,端砚的特点,端砚如何鉴定
来源:
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

其中,安徽省的歙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河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等等,都是我国的名砚,然而,最著名的砚台应首推端砚。

端砚素有“群砚之首”的美誉。

端砚产于我国的广东省肇庆市郊。

这里古代叫端州,端砚由此得名。

端砚产生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贞观年间,广东有一位秀才上京应试。

当时京城长安正值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考试那天,许多考生墨砚里的水都结了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

唯有那位广东秀才挥洒自如地写答卷。

他砚台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反而油润生辉,墨香扑鼻。

后来,监考官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于是立即把这事察奏皇上。

皇帝亲自试笔,果然墨迹丰满,行文流畅,妙不可言。

皇帝大加赞赏,下旨把端砚列为贡品。

从此,端砚便名扬天下了。

贵如瑶琨的端砚材,加上端州石工的精巧雕琢,使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齐名,成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了。

制作端砚的砚石,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端溪。

端溪如带,清水长流,两岸草木葱笼,怪石兀立,幽谷深邃,生产砚石的坑洞,就分布在云雾飘拂的山中或河床底下。

著名的坑洞有水岩(老坑)洞、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宋坑、梅花坑等。

其中,以水岩坑历史最长,石质最好。

端砚最大的特点是石质纯净幼嫩。

据岩石学家分析,端砚石形成于三四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从泥质变成岩质。

端砚石既含有硬的硅,又含有软的泥,刚柔结合易于发墨,曾有“呵气研墨”之说。

也就是说在端砚上呵几口气,不用水也可以研出墨来。

因为含有绢云母,端砚石显得坚实细密,毛笔在上面蘸墨,久用锋芒不损。

有些端砚石还含有磷质,用它研墨写字,墨色如油似漆,光亮照人,字迹历数百年而光泽如新。

用这种砚台研墨写的文字.连白蚁也不敢蛀咬。

制作端砚的石料,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花纹,人们为研究、品评的方便,称其为石品。

端砚石品繁多。

常见的有鱼脑冻、青花、蕉叶白、天青、火捺、猪肝冻、全尾点、金银线、冰纹、石眼等。

这些名称乍听起来有些费解,但只要看一下砚石就会明白。

比如“火捺”,便是砚石中含有一块深紫色红晕,犹如漫天彩段中的彤日;“金星点”就是在乌黑铮亮的砚石上,石纹中隐约可见的一粒粒发亮的小点,像群星闪烁。

至于“鱼脑穿、“猪肝冻”,则是说这种石料的花纹很像鱼脑、猪肝的形状。

生有石眼的端砚最为珍贵,眼多则石嫩,石嫩则发墨性能更佳。

端砚的石眼就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的彩泥结核,酷似雀眼、鸡眼、鸲鹆(即八歌)眼、猫眼等。

石眼以翠绿为上,佼佼者为鸲鹆眼,一层碧晕围着圆圆的瞳仁,使人感到就像
八哥在睁眼啁啾。

阴天下雨,上好的石眼表面阴暗,蒙着一层层薄薄的水汽;天气转晴,石眼晶然生辉。

因此,古人有“端溪古砚天下奇,真与日月争光辉”的说法。

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合4道工序。

其中,采石和雕刻是最重要的两道工序。

古时候,从宫廷到书画名家都十分珍视端砚。

唐太宗就曾把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写的《兰亭序》刻在端砚上,赏赐给功臣魏征。

武则天也曾将题为“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绿端砚赐给宠臣狄仁杰。

古代的书画名家更是将端砚视为至宝,以有一方上乘端砚为荣。

苏东坡将他的一块“壁水砚”的背面刻上《砚铭诗》,爱如掌上明珠。

李商隐把自己的“青花砚”
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端砚不但受到国内人们的器重,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日本更享有盛誉。

我国国家领导人访日时,都将端砚作为珍贵的礼物婚送给日本朋友。

(古董鉴定)
端砚的制作至清代后期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已濒于绝境。

解放后,古老的端砚艺术焕发了青春。

技艺熟练的老艺人,带出一批批高徒,将图案雕刻艺术推到新的境界。

老艺人罗星培将一块中间有裂纹的砚石.雕刻成了第一个立体砚。

这件作品被日本朋友载人“砚谱”。

罗星培的高徒黎铿雕成的大型“百鸟鸣春”砚,将浮雕、立雕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构图新颖,刻工精细,鸟爪、羽毛十分逼真。

这件作品在广交会上轰动一时。

黎铿以精雕细刻的特长,创作的“鱼跃龙门”砚和“星岩洞天”砚,也都是砚中精品。

罗星培的另一高徒麦健醒,用数年的时间,雕刻成“九龙砚”,这方砚重50多公斤,是端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

作品刻工精湛,画面上九条蛟龙,有的腾云驾雾,有的遨游海底,气势磅礴,情景动人。

它已被北京荣宝斋收购,价值数万元。

除此之外,艺人们还创作了一批“怀中砚”、“旅行砚”等小巧玲珑的袖珍砚。

如今,由肇庆新老艺人精心雕琢的端砚,每年都有一大批供应国内外文物市场,每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都把端砚看成是一项祖国文物的精品,数千元一件的端砚,成为客商们争购的热门货。

使用方法与保养
1.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使用须换清水: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

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3.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

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

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4.清洗注意: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

如果须要带出去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5.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6.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一直放着,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

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