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合集下载

此黑端非彼黑端

此黑端非彼黑端

此黑端非彼黑端作者: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01期端砚的颜色,除绿端、白端外,大多以紫色为基调。

近年来,又有一个和颜色有关的端砚名称,间或见于一些报道或文章,称之为黑端。

黑端到底长得什么模样,众说纷坛,在猎奇者的津津乐道中显得扑朔迷离。

2012年夏天,在一位北京藏砚家W先生家中谈砚时,W先生非常郑重地拿出一方颜色黝黑的平板砚台,并神秘地说是刚收到的黑端。

问其以何价购得,答曰5000元。

几经思量,还是决定坦言相告,乃直言此种砚石石质相对较硬,磨墨稍感打滑,非研墨利器,亦非砚书所言的下岩黑端,在肇庆大约800元可购得。

W先生藏砚多年,砚书也看了不少,闻言笑而不答。

过了一段时间,W先生来电,说有朋友对这种砚石亦感兴趣,问能否帮忙以800元从肇庆代为购买一方(看来对黑端还是抱有幻想啊。

)。

不管朋友出于什么目的,既然相托,就随手以800元购得一块寄至北京,不久W先生复电说确实是同一种砚石,并因此打消了对黑端的猎奇心理。

黑端之名在砚书中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一是把冒充端砚的湖广辰沅二州黑石,称作“黑端”,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称:“黑端出湖广辰沅二州,亦有小眼,但石质粗糙,非端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云:“有种湖广沅州出石,深黑,亦有小眼,广人取归作砚,名曰黑端。

”也就是说,这种冠以“黑端”之名的砚石,其实只是冒充端石的湖广辰沅两地的砚石,如思州石、黎溪石。

二是指端砚老坑中颜色发黑者。

“赵希鹄曰色淡青,微黑如漆,润如玉,有眼六七相连如星斗,此卵石扣磨俱无声,当时已难得,庆历间绝矣。

”(见清代计楠《端溪砚坑考》)。

清代陈介亭的《端石拟》首次正式称这种颜色深黑的老坑为“黑端”,他指这种黑端带有青花,为水坑中洞下岩之石(老坑坑洞内分为东洞、中洞、西洞、正洞等),石质较软,颜色为青黑而带灰苍,湿水看则微紫,有青花、石眼等石品,石眼每每成星斗象,此坑宋时已竭。

对照宋代赵希鹄与清代陈介亭的描述,可知他们所说的是同一种砚石。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辨别端砚有妙招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正文: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

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3.麻坑:青红相间;4.宋坑:深紫色偏红;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7.白端:白色;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9.朝天岩:灰褐色;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

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

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端砚老坑的鉴别方法

端砚老坑的鉴别方法

端砚老坑的鉴别方法
端砚老坑是指产自中国端砚原产地的砚石,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工艺的特殊性,
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市场上也存在着以假乱真的情况,因此了解一些鉴别方法是必要的。

首先,观察石纹和色泽是鉴别端砚老坑的重要步骤。

端砚老坑通常具有明显的
纹理和自然形成的石纹,色泽通常为深灰、青灰或墨绿色。

真正的端砚老坑常常呈现出细腻、均匀的纹理,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同时,真品的色泽往往较为均匀,不会出现显眼的色差。

其次,观察砚面的质感和纹路也是判断端砚老坑真伪的重要方法。

端砚老坑砚
面质地坚硬、细腻,经过世代的使用和打磨,可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泽和质感。

同时,砚面上的纹路往往呈现出自然形成的生动姿态,没有机械加工的痕迹。

此外,端砚老坑的石块形态也能提供一些线索来进行鉴别。

真正的端砚老坑往
往是天然形成的石头,因此形态通常不太规则,表面可能有一些凹凸不平的地方。

如果一块端砚老坑石头过于规则,并且表面光滑均匀,那么可能是经过加工的伪品。

最后,考虑到端砚老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还应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专
家的意见。

端砚老坑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收藏经验,能够帮助鉴别端砚老坑的真伪。

总的来说,鉴别端砚老坑主要依靠观察石纹和色泽、砚面质感和纹路,以及考
虑石块形态和历史背景。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块石头是否为真正的端砚老坑。

在购买端砚老坑时,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确保自己投资的价值和真实性。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

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

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

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

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

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

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

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

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

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

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

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

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

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端砚知识100问答

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

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

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市面99%端砚非老坑(图)

市面99%端砚非老坑(图)

市面99%端砚非老坑(图)本报记者孙辰摄长江商报消息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被称为我国四大名砚。

随着肇庆的全面“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坑口产的端砚身价因此而猛涨。

在业内,收藏砚石首推居于“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而端砚中最具升值潜力的为“老坑”。

“普通市民低价或是高价在市面上买回的端砚99%都不会是‘老坑’。

”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房天下特聘专家唐宝儿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老坑”始采于唐代,从古到今也只有一个洞有老坑石料出产,入口位于斧柯山端溪左方,且已深入河床200米。

该坑口每年仅有四五个月能进洞采石。

唐宝儿介绍,“老坑”自1972年开采,当时为出口创汇,毛石为9角钱/斤,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称得上“昂贵”。

随着过度开采,资源枯竭,肇庆当地政府早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封坑,目前就连厂家手上的老坑端砚也卖得所剩无几。

那么市面上海量出售的“老坑”究竟是什么?唐宝儿表示,市面上所谓的“老坑”要么是存货,要么就是与之接近的冒充货。

如用始采于宋代的“坑仔”及始采于清乾隆的“麻子坑”及沙浦石冒充的,初涉端石的玩家较难辨别。

这数个坑口都位于斧柯山,虽为“邻居”,但价格却相差十分惊人。

“上好的‘老坑’端砚虽然卖价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但也屡屡成交。

”唐宝儿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约8寸大小较为纯净的“老坑”端砚目前价值20来万元,而从“邻居”开采制作的端砚,价值为三千元到三万元。

由于“老坑”端砚在市场获利丰厚,精明的商家把目光投向省外甚至国外早期的“老坑”端砚。

唐宝儿说,“老坑”端砚“刚柔兼备”的特性,从古至今都被人推崇。

随着艺术品投资者逐步转向投资高端砚石,老坑端砚与其他坑砚肯定还会呈现更大的价差。

她提醒收藏及投资者,入手“老坑”端砚前还是得多看多问多学,特别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并非一门难事。

除了在找知名砚石厂家进购,还应在市面购买时让商家做出书面承诺及保证,以保障个人权益。

故事如今写毛笔字的人已越来越少,不少年轻人甚至都没有见过“砚”。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古老坑端砚,由于是皇庭之物,观之并非是表面的华燥、怪异。

它无论在石质的优良,石品的内蕴丰富,雕工的独匠等,均不象如今人们的普遍见到的膺品那样想当然,它看似平凡,但却有一种不可言谕的美质。

如今作假者把砚台雕得华而不实,石质却是杂坑或是以异石充之,有经验藏者细看就会明白,谓之“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老坑端砚无大砚,由于特定的历史开采条件和人们使用条件所定,加上是贡品,当时精选围石去络,千百万片选取者无几,所以超尺余必假无疑;要么就是新时代,要么就是其它石质。

古人在砚中甚少加铭,一旦加铭者必有源由,无论是何种石质之砚,何种坑口石质,铭者必有故;多为颂砚,并附心志。

如岳飞砚,虽未睹其形、其质及其貌,但从砚拓片也知道岳爷这砚随他一生戍马,叱咤风云;廖廖数字显示了岳飞他滔略的胸怀,文武双全的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大志,章法合度,铿锵有力的字体潇洒淋漓。

今人所作假铭的砚,目的是想提高砚的身价,多属查典作铭,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伦不类,漏洞百出;不懂古砚形制,字迹仿繁出简,啼笑皆非。

故此,我们在选择收藏过程中,一定仔细察之,不要造成遗憾。

新近在网上和杂志看过不少图录,发觉有收藏家疏忽例如:一方麻子坑石质的古端砚,有宋代米芾的铭,以为捡了一个大漏,而却不知道,麻子坑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开采的,所以砚铭必假无疑,除非米芾返生。

所以辨识坑口石质以及开采年代都非常重要。

岳飞砚铭的拓片,不过可惜此砚已流失老坑冰纹大西洞朝廷贡品砚17.8cm/12.3cm/2cm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

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

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

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

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

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

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

”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

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

”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

”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

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

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

”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

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

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