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1. 简介广东肇庆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端砚产地主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此得名为广东肇庆端砚。

端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2. 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广东肇庆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端砚是由人工开采的石料制作而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打磨和研磨才能制成。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成为圣人、文人和书画家追逐的艺术品。

3. 特点广东肇庆端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优良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以其石质优良而闻名。

其石质细腻坚硬,表面光滑平整,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和绘画基础。

3.2 工艺精湛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熟练的工匠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制作技艺。

工匠们将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雕琢和刻画,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

3.3 艺术价值广东肇庆端砚是一种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理使得其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对象。

同时,端砚的使用对书法和绘画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3.4 文化意义广东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镌刻在端砚上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使用方法广东肇庆端砚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清洗端砚在使用端砚之前,首先需要用清水将端砚洗净。

清洗的目的是清除端砚表面的杂质,以免对书写和绘画造成干扰。

4.2 调制墨汁在端砚的一侧加入适量的墨块,并用水轻轻摩擦,直至墨汁溢出。

然后,可以使用墨汁进行书写或绘画。

4.3 调整浓度使用端砚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墨汁的浓度。

如果想要浓墨淡写,可以适量减少墨块的量;如果想要淡墨重彩,可以适量增加墨块的量。

4.4 保存端砚使用完端砚后,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可以将端砚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受潮或变色。

端砚石—搜狗百科

端砚石—搜狗百科

端砚石—搜狗百科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

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绿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

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青石、红石)、有冻岩。

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

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

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

老坑现有新旧两个洞口,旧洞口高约1米,该坑自开采以来曾多次塌方,清末已停止开采,1972年由肇庆市端溪名砚厂重开,洞深100米左右,内分大西洞和水归洞。

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在旧洞口以南30米处另开新洞口接入,洞高1.82米,宽1.8米,安装有轨道翻斗车,用于运石料。

据测量,新坑口标高20米,地下已形成一个连续长200多米、斜深约100米的采空区,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负56.87米,运输洞口往下垂深76.81米,相当于西江正常水位(约5米标高),以下61.87米。

矿体厚度约0.80米,优质石肉厚约0.30米,20世纪90年代,大西洞和水归洞已连成一片。

因老坑位于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节方可抽水采石。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图一翁方纲铭端砚(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

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

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

还有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共几十种砚材。

下面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赏析。

一、端砚的来源与种类1.端砚的起源与产地:端砚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2.端砚的“石品”及“石眼: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荡青花、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等。

上等的端溪砚石因石质细腻,有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

端砚石眼一般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二、端砚雕工与鉴赏1.因材施艺“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

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

因材施艺是端砚雕刻的关键。

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不加雕刻。

其实,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以说端砚的雕刻,是在于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目的是使有瑕变无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者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先进行构思设计,然后进入刻制。

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

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

AppreciatION 鉴赏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的特质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历史悠久,始于唐武德年间的端州(今广东肇庆),故名。

是时,端砚仅作为实用工具,供研墨之用。

石面上无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

唐李肇《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砚多为箕形。

宋元以降,端砚逐渐成为实用具与艺术品的结合体,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宋张九成曾赋诗赞曰:“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宋代端砚集实用和欣赏并重,既重视石质及石品花纹,亦重视雕刻,形制较唐代愈加丰富。

成书于宋代的《端溪砚谱》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夏文峰1AppreciatION 鉴赏记载端砚达50种之多。

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砚形、砚式趋于多样化,题材更为广泛。

讲究雕刻,以浅刀雕刻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相配合,流行在砚底、砚侧镌诗、刻铭、题款等。

清代初期,端砚达到空前繁荣。

端砚砚材的种类、砚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达到了制砚史上的高潮。

制砚工艺精致、刻工纤巧、精益求精。

嘉庆、道光之后,端砚石的开采逐渐减少,端砚更多地由实用转变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端砚纹理繁美,名目各具,其石品花纹主要有冰纹、金线、银线、火捺、黄龙线、青花、玫瑰紫、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石眼等。

以冰纹、金线、银线、火捺较常见,而鱼脑冻和蕉叶白则稀有少见。

端石的石色有紫、青、白、灰、绿等,其中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一方为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图1),长14.1厘米,宽15厘米,厚2.9厘米。

该砚作于清初,23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呈不规则扁圆形,老坑端石质,细腻润泽,色泽黑紫,具火捺石品。

砚面上部及砚堂周围雕有云凤纹(图2),云气之间仅显露出一只凤鸟的头部(图3),给人一种翱翔欲出的感觉。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端砚,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此,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端砚艺术。

一、端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端砚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考古学家所说,中国的端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端砚由于其质地坚硬、纹理优美、色泽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

在唐代,人们开始用玉石雕刻端砚,正式将端砚这种器物迎入了艺术领域。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选择优质的玉石或其他石材,然后将石材用锯子或手工磨成圆柱形或其他形状。

接着,使用小锤和凿子将其雕刻成最终的形态,然后用砂布和砂纸将其打磨成光滑的表面。

最后,用笔刀将端砚的笔洞加工好,完成制作。

三、端砚的艺术价值端砚不仅是一种写字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砚是雅致、高雅的象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造型设计、纹饰图案和工艺水平上看,端砚充满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一些端砚上刻有诗词或题跋,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端砚的使用方法端砚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书法效果。

首先,正确的拿起端砚,要将砚盖轻轻拿开,将笔端放在墨汁中,然后轻轻一抖,抖去墨渍,再放回砚中调墨,使笔尖饱渍。

接着,要注意手的姿势,手指要放松,握笔时要轻柔。

当写字时,应该使笔尖与纸面垂直,保持一定的笔压,以便书写出端砚独有的韵味与神韵。

五、端砚的收藏与保养端砚的收藏十分讲究,保养也很重要。

首先,要在正确的环境中收藏端砚,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也要离开潮湿的空间。

其次,要避免随意触碰端砚,因为汗水和油脂会对端砚的表面造成伤害。

最后,应该定期对端砚进行清洗和润养,保持其表面的亮度和光滑度,以保证其价值和使用寿命。

总之,端砚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化艺术品,其价值和魅力在于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性和书写特点等多个方面。

端砚介绍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引言肇庆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端砚文化而闻名。

端砚是指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庆的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肇庆端砚文化的总结,探讨其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肇庆端砚的历史肇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端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肇庆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肇庆端砚更是成为了贡品,被皇帝和官员们广泛使用和赞赏。

肇庆端砚的特点肇庆端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特的材质肇庆端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粤西砂矿和龙溪白砂,这两种砂矿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独特的特点,使得肇庆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粤西砂矿细腻坚硬,常呈灰白色或微黄色;龙溪白砂细腻洁白,通体透明。

这两种砂矿被认为是制作端砚的上等材料。

2. 精湛的工艺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制作端砚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开料、琢磨、修形、印雕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

3. 独特的外观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受到广泛赞赏。

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卧山、横蛇等等,每一种造型都代表着一种寓意和象征。

同时,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细,常常选取动物、植物、名人等作为题材,增加了端砚的观赏价值。

肇庆端砚的影响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文化交流肇庆端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许多外籍人士在体验制作和使用端砚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的发展史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

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

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

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

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

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

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

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viewNews.asp?flowNo=629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

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

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

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

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

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

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

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

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

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

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

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

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

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

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明代的端砚/viewNews.asp?flowNo=625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

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

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1、利用天工。

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

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

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

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

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

3、端方厚重的风格。

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

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

4、明端砚的纹饰题材十分广泛,诸如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包括仙佛),博古(图纹、器皿)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虫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

上述端砚题材,有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或表示镇邪、引福,或表示清高,气节等等。

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

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当时大抵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

所雕刻的物象生动,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

总之,明代端砚古雅、朴实大方、美观,别具一格。

明代端溪砚,如经过文人墨客或达官司贵人之手,多在砚底、砚侧飧诗、刻铭、题款。

镌刻砚铭,已成风气。

特别是一些石质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的端砚,往往综合了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

不少文人雅士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癖,并以此为荣。

人们对鉴赏端砚上的镌诗、题铭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清代的端砚端砚发展到清代,可以说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

大抵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我们说它衰落,应该概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没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走下坡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初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

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

制砚工艺十分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制木盒装璜也都讲究,有的砚盒或为硬木漆盒,镶嵌或美玉或象牙,或金线银线,有的砚盒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清代诸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

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端砚雕刻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艺术品,甚至建筑艺术互为影响,交织在一起的。

比如当时的石刻、银铸、铁铸、木刻(雕)等,在承袭前代的作风、气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线条、图纹都极为细腻、精致。

清代的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以及太祖福陵等都是这种风格。

故端砚的题材、内容、雕刻技艺都离不开其影响。

/viewNews.asp?flowNo=627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如老坑水岩在嘉庆年间曾一度“石几乎坑闭不复采”。

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

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多年于寒,或砚石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

也副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

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代出现了不少刻制端砚的能手,如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黄宗炎等。

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端砚(也包括其它砚台)收藏家如黄任、纪昀、高凤翰、高兆、杨以增、林佶、黄易、金农、朱彝尊等。

清末以后的端砚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

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

在1940年(特别是肇庆遭日机轰炸和沦陷期间),肇庆——端砚的故乡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

其中有陈玉庙、宝山斋、厚玉斋、蔡宝华等(还有一些收藏不少佳石,在家刻制端砚)。

至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组织端砚艺人归队,逐渐恢复端砚生产。

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

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

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端砚历1300多年而不衰,不仅文人雅士喜欢著文论述,赋诗赞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乐而为之,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不少出神入化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端砚的神奇感,并把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奉作吉祥之物。

在此介绍一个世贡砚有关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