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得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得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

得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得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得场所也就有“上庠”、“下

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得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

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得场所、

3、西周得国学与乡学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得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得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得局面、这种“学在官府”得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得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得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得,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得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得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得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得司徒负责总得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得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得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

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得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得人员流落到下

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得就有齐国得稷下学宫与以孔子为

代表得儒家学派创办得私学。

1、齐国得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期齐国得一所著名学府,就是由官家举办与私家主持得特殊形式得学校,就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就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得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得特点,具有宽松得学习氛围;就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

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得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

孔子就是中国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得奠基人。她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就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就是编订“六经”,整理与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得学校

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得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得学校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得学校主要就是中央得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与

地方得郡国学;

1、中央得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就是天子之学辟雍得别称。汉代太学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学得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设置太学就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得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就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得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

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得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得宫邸学校。

2、地方郡国学

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得蜀郡太守文翁兴办。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她还在成都设立官

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学校

魏晋南北朝就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与战乱得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得形式与特点、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

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得“四馆”与总明馆;以及北朝得地方官学相当发达。

1、西晋得国子学

国子学得设立就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得一所传授同样内容得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

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

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2、南朝宋得“四馆”与“总明馆”

南朝就是继汉开唐得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得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得新得学校形式,最具特色得就就是南朝宋得学馆。学馆就是以学者得学术专长为特色得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得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得儒学馆,何尚之立得玄学馆,何承天立得史学馆以及谢元立得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得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

道、文、史四科,就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得机关、

(六)隋唐时期得学校

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就是在中央设置得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

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得国子寺

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得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与算学五学。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与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子寺及国子祭酒得设置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得专门管理教育得政府机构与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

官得开始。

2、唐朝“六学”“二馆"与府、州、县学

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得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与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直接设立得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就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前三学就是属于大学性质得,后三学就是属于专科性质得、二馆就是崇文馆与弘文馆,属于旁系得,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

地方办理得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所有得府州县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地方官办理得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儒家经典就是各学校得基本教材。

总之,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得封建学制体系。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

选拔,使选才与有育才得标准与要求一致,促进了教育得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就是科举赖以发展得基础;而科举就是学校生员必经之路,成为支配学校

教育得重要力量、

(七)宋元时期得学校

宋元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得时期,特别就是教育事业在唐代高度发展得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得发展新得提高,重视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各类官学外,地方官学更为普遍。同时私学勃兴,书院制度

兴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得教育组织形式、

1、宋代“三次兴学”过程中得官学

宋代得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学由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各项制度都就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得、北宋通过三次兴学,改革科举,振兴学校。范仲淹倡导得庆历兴学改革太学,令州县立学,还改革科举考试得内容;王安石得熙宁兴学,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一些专门学校;蔡京主持得崇宁兴学,“以学校为今日先务”扩大了太学规模,普遍设立

地方官学,创办了更多得专门学校,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2、书院得兴盛

书院制度就是我国特有得一种教育机构。她以私人创办与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积聚大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许多显著得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教育得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在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得就是朱熹创办得白鹿洞书院,她在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自己得学派,并制定了著名得《白

鹿洞书院揭示》,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得楷模。

(八)明清时期得学校

明代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把中央集权得封建专制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得。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选拔人才得重要作用,曾一度规定学校毕业可以直接授官,后又有监生历事之举。中央官学主要就是国子监,不过明代国子监教育对象扩大,甚至用钱可以买到国子监生得资格与身份,即所谓得“例监”或“捐监"。地方官学主要仍然就是府州县学,又在防卫区设立卫学,乡村设立社学,还在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司儒学、而这时期书院及其不发达,明末官方甚至“禁毁书

院"。

清代得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与特殊性质得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以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此外还有书院。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但就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腐败,官学也名存实亡,私学也空疏腐化,随着新式学堂得产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得古代学校逐渐终止。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得科举制度彻底

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时代得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历代对教师得称谓及出处

在中国古代得不同朝代,对教师得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得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得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得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得称谓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得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与举子对主试得座主与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得小学与武学中得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得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与明清得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得别称。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得官员与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宋代太学得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讲授经书得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得官,也称太师太傅、

先生:古代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得尊称。

讲师: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得教师称“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后称之为“国子监")教师得称谓,其任务就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以后历代对京师所谓小学与武学中得教师得称谓。

教习:明清入选翰林院得进士(庶士生)之师得称谓。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队员绵称“训导”。

山长或院长:学院中讲学教师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师保、师友:古时贵族子弟有师有保,弘统师保。晋代有师与友在诸王左右陪侍辅导,故称“师友”。另外,在古代对教师还称为“学师”、“师傅”、“外傅”等、古代贵族到一定年龄要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 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步教育家的楷模。 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颜元戴震

古代国家名字

古代国家名字 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奢比尸国,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三苗国,载国,贯匈国,交胫国,不死民国,歧舌国,三首国,周饶国,长臂国,三身国,奇肱国,青丘国,黑齿国,纪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鲁、吴、越、宋、郑、鄫、邾(邹)、莒、吕、许、虢、虞、州、淳于、杞、莱、萧、徐、舒、纪、谭、管、蔡、郧、蒋、芮、沈、曹、霍、庸、权、谢、巴、息、郤、邢、祝、鄣、聂、陈、薛、巩、叶、项、卫、滕、江、葛、戴、宿、遂、钟吾、炎、鄅、毕、申、罗、邓、绞、唐、刘、黄、厉(随)、蓼、鄀、肥、鼓、中山、鄟、祝其、姒、蓐、耿、苏、冀、诸、共、井、缙、杨、邘、皖、邿、须句、郜、弦、郕、梁、向、凡、谷、赖、牟、柏、颛臾、焦、茅、滑、巢、雍、顿、黎、费、郇、胙、夔、郐、应、介、鄾、任、邳、胡、代、彭、苴、鱼、鱿、轸、扈、荀、桐、极、贾、祭、毛、根牟、甲父、绚、翨阳,有穷、道、微、柳、丰、六、瑕、姜、观、大庭、骀、岐、箕、莘、逼、倪,羽民国,灌头国,厌火国,载国,结胸国,歧舌国,周饶国,一臂国,言灵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肃慎国,长股国,无启国,一目国,柔利国,深目国,聂耳国,无肠国,夸父国,博父国,拘缨国,歧踵国,大人国,君子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伯虑国,里耳国,雕题国,北雊国,枭阳国,巴国,氐人国,

匈奴国,开题国,列人国,流黄封氐国,东胡国,夷人国,貊国,燕国,犬封国,蟜国,阘非国,环狗国,魅国,戎国,林氐国,盖国,巨燕国,倭国,朝鲜国,列阳国,姑射国,大蟹国,陵鱼国,鯾鱼国,墩端国,玺唤国,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韩雁国,始鸠国,大越国,彭泽国,聂阳国,少昊之国,靖人国,蒍国,中容国,司幽国,嬴土国,夏州国,盖余国,困民国,有易国,摇民国,熏民国,女和月母国,季禺国,卵民国,盈民国,季厘国,载民国,蜮民国,焦饶国,伯服国,鼬姓国,昆吾部落,张宏国,菌人国,淑士国,白氏国,长胫国,西周国,先民国,北狄国,沃民国,寒荒国,寿麻国,盖山国,互人国,胡不与国,叔歜国,北齐国,始州国,詹耳国,犬戎国,继无民国,中煸国,赖丘国,苗民国,牛黎国,天毒国,壑市国,汜叶国,朝云国,司彘国,禺中国,列襄国,盐长国,流黄辛氏国,朱卷国,氏羌国,大幽国,钉灵国,夏商、西周、东周、汉、魏,蜀,吴,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契丹,匈奴,大月氏,宋、金,辽,元、明、清,汉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代国,冉魏,西燕,西蜀,翟魏,吐谷浑。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得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得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 得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得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得场所也就有“上庠”、“下 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得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 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得场所、 3、西周得国学与乡学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得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得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得局面、这种“学在官府”得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得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得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得,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得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得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得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得司徒负责总得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得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得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各朝代古钱币名称

钱谱 先秦 ?周王畿: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 ?战国燕国:一化 ?战国赵国:阳曲布 ?春秋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 ?战国中后期:半环 ?商中晚期:铅贝 ?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空首布 ?战国: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布平首尖足布平首圆足布尖足布圆足布兹城布三孔布 刀币尖首刀 ?战国时期周惠公:东周 ?秦始皇:半两 ?汉 ?汉文帝刘恒:四铢

?王莽: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壮泉四十大布黄千小布一百 ?小泉直一差布五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一刀平五千?中泉三十六泉十布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幼泉二十次布九百 ?第布八百货布契刀幺布幺贝新莽壮布 ?三国 ?蜀国:直百五铢定平一百直一 ?三国时期:太平百钱 ?三国刘备父子:直百 ?东吴大帝孙权:大泉五千大泉二千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晋 ?前凉张氏王朝:凉造新泉 ?东晋元帝司马睿:五朱 ?南北朝 ?太货六铢 ?梁武帝萧衍:大吉五铢 ?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宝开平通宝 ?北周武帝宇文邕: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北周三品五行白铜大布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五铢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五铢 ?北齐宣帝高洋:常平五铢 ?唐 ?唐懿宗李凗:咸通玄宝 ?唐高祖李渊:开元通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重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泉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通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宝 ?唐代高昌国:高昌吉利 ?五代十国 ?南汉刘龚:乾亨通宝乾亨重宝白龙通宝飞龙进宝 ?后周世宗柴荣:周元通宝周元罗汉周通元宝 ?五代十国燕王刘守光:应天元宝 ?五代十国刘仁恭:应圣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永安一千永安一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大班优质社会常识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纸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孩子们对纸张的感兴趣是非比寻常的,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我知道的纸 活动形式:集中活动 活动准备:蜡光纸、图画纸、宣纸、报纸、面巾纸、毛边纸、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文化社会历史] 悬赏点数10 征答截止时间08-12-3 该提问已过征答时限3个回答319次浏览 00 d9632008-11-13 上午08:04:23 172.30.211.* 举报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回答 00 ajiaoysyn2008-11-13 上午08:05:35 221.215.122.* 举报 努尔哈赤 皇太极公元1636----1644年共8 年于1636年5月称帝,顶国号“大清” 顺治福临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 康熙玄烨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 雍正胤祯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 乾隆弘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 嘉庆颙琰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 道光旻宁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 咸丰奕詝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 同治载淳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 光绪载湉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 宣统溥仪公元1908----1911年共3 年 00

丫丫人2008-11-13 上午08:06:57 60.178.7.* 举报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2021年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

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古发明有,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过去的光辉历史不等于现在的荣耀。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者是谁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指南针是什么时间发明的 指南针的意义和价值 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火药

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火药是我国古代什么家发明的 什么时代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 火药的发明的意义 火药为什么无法在中国应用 黑火药是由什么原料组成的造纸术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是谁发明的纸的发明与再创造 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后流传到哪些地区、国家? 蔡伦是受到怎样的启发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 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 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 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童生 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 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秀才不可以在衙门任职,起码要是举人。 考上举人以后,可以考进士或去吏部报到,等到朝廷官员空缺就把举人充任。贡生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 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中囯各朝代诗人名称

中囯各朝代诗人名称 1夏朝——禹传启,家天下——无、基本是民歌 2商朝——前1600年商汤灭夏——无、基本是民歌 3周朝——前1046年武王伐纣——大诗人有楚国屈原、宋玉等.诗经中大部分内容形成于这一时期. 4秦朝——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无、基本是民歌 5汉朝——前206年刘邦被封汉王、前202年刘邦称帝——司马相如、张衡、班固、枚乘、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建安七子、三曹 6曹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竹林七贤 7晋朝——265年司马炎废魏元帝——竹林七贤、谢安、王羲之父子、陶渊明 8南北朝——420年刘裕称帝、479年萧道成称帝、502年萧衍称帝、557年陈霸先称帝、386年拓跋珪称代王、439年拓跋焘灭北凉、550年高洋称帝、557年宇文觉称帝——谢灵运、谢朓、萧衍父子、鲍照、乐府民歌 9隋朝——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杨广、杨素 10唐朝——618年李渊废隋恭帝——初唐四杰、陈子昂、杜审言、张若虚、刘希夷、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元稹、杜牧、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益、李贺、李商隐等 11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哀帝——韦庄、李璟、李煜、冯延巳 12宋朝——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后周恭帝——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柳永、杨万里、姜夔、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等 13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1276年临安出降、1279年崖山之战——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 14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杨慎、汤显祖、徐渭 15清朝——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1644年满清入关、1661年永历帝被弑杀——纳兰性德、曹雪芹、郑板桥、袁枚、纪昀、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

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故称任人。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管军事的官。司寇——官名。管理刑狱纠察的官。虞——官名。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将军——官名。春秋时晋卿的称号。尉——官名。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中国历史主要朝代名称探源

中国历史主要朝代名称探源 江西/邓夏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众多重要的朝代,各朝代名称彰显了该朝代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主要朝代,其名称溯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根据建立者或其祖先的居住地,或其祖先为该地区首领或领袖人物而确定,侧重于建立者或其祖先发迹的空间特点。例如: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因其祖先禹是夏后氏部落领袖而得名;公元前1600,汤定国号为商,是因汤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商又称殷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是因其祖先曾居住在周,周又分西周和东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因其本人曾是后周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取“宋”为国名,宋又分北宋和南宋。 2. 由王朝建立者或其祖先所袭封的爵位或官职而得名的,侧重于朝代建立者或其祖先初始的政治地位特点。例如:公元前220年,汉王刘邦打败楚王项羽,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25年,西汉的皇族远支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因司马炎父司马昭曾被曹魏封为晋公,故取

“晋”为名,晋又分西晋和东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因其父杨忠辅佐宇文泰建周有功而被封为隋国公,杨坚又承袭父爵,故取“隋”为国名。 3. 依据王朝建立者所辖地区的历史名称而命名,侧重于朝代建立者统治区历史悠久的特点。例如: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因刘备系东汉皇族远支,为复兴汉室,仍以汉为国号,而成都一带古为蜀地,故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吴王,所辖苏南和浙江旧属吴国领地,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时定国号为吴,史称东吴、孙吴。 4. 取自古书某名句,以图吉利而得名的。例如: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元,《易经》中有“大哉乾元”的名句,“大元”意即“大的开始”,元朝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 5. 袭其旧号,或为防止以旧王朝作号召,或减少某种隔阂、误会而命名。例如:元末农民起义中韩山童、刘福通为发动群众进行抗元斗争,宣扬“明王出世”,韩世童的儿子韩林儿被刘福通等立为小明王,统帅各支红巾军;红巾军将领朱元璋羽翼丰满后,1366年派人在瓜步江中沉杀了小明王,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承袭其名,曰”明”。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后改称后金是为了与1115年阿骨打建立的金相区别,以消除汉族人民对金朝厌恶、反感、复仇心理,减少南下入主中原的阻力;1636年,皇太极改金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出了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另一发明算盘赫然在列。本文着重介绍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 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 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汉代造纸工艺示意图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蔡伦墓(陕西洋县)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一位西方 哲人曾说过:“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亦不为过”。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 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早四个多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是一个重大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已有套色印刷技术。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泥活字模型毕升 《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的记载 转轮排字(元朝科学家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排版时,只要转动放活字的轮盘,就可以拣出要用的字) (毕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印刷术还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力地支持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新运动。……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方式与印刷术的引进与发展有联系”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书籍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运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是军事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