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案【教学目标】1、水平与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况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借助工具书翻译大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概况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水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谈话导入):(上课前几分钟,全班齐背《河中石兽》,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看图猜成语,引入课题《塞翁失马》。
[出示课件1]这篇文章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淮南子》这本书。
[出示课件2]我们一齐读一下介绍。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3]“1、积累文言字词,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况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水平。
3、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初读(8分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课件4]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就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请一排同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正音。
重点强调父、将、堕等字的字音。
[课件5]2、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朗读的欲望也被你们激起了,下面我自高奋勇,给同学们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和节奏。
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也齐读一遍怎么样?我们来比比赛,这是一个人和一个班级的较量,有没有信心打败我?—有!注意要读得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和节奏。
(强调节奏)嗯,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气势,但是老师还是不服气,我还要看看到底是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得好,下面我们男生和女生来PK一下。
三、译读(15分钟)——读懂文意[出示课件6]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了,能不能准确的把这篇文章的大意给翻译出来呢?下面,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借助课下注释,试着翻译文章大意,不懂或不会翻译的地方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解决。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翁失马》。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朗读和背诵《塞翁失马》。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正确运用文言文表达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原文、翻译、解析等。
2.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塞翁失马》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塞翁失马?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相关的文言文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课文背诵。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塞翁失马》与其他寓言故事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分析各自的主题和寓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范文

题目:让“失”成为“得”——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及文言文语言特点;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用文言文写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塞翁失马》的内涵;2.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中的语言鉴赏;2.掌握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对《塞翁失马》故事情节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
2.解读法:运用点拨解读法,深入阐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对比法:通过汉语翻译和文言文原文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4.讨论法: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故事里表现出的哲理和对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
发挥作用的不一定是好的,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的。
2.提问: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二步:解读1.点拨文言文语言特点,比如:借古喻今、大量用典、成语、比兴等。
2.依据语境推敲字义,尤其是推敲通假字。
3.解析名言警句,比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中;或因婚姻之隆,或缘俗与情之败”等。
第三步:呈现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将文言文自己理解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
2.小组展示并交流,讨论文言文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讨论1.发放讨论问题,让学生交流感受和对故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哲理,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故事的精神。
第五步: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包含自己的理解和对文言文的感受;2.背诵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提高记忆能力。
六、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评估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2.学生评价: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塞翁失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事物都有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教学难点:1. 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涵,懂得事物都有两面性。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塞翁失马》2.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塞翁失马”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塞翁失马》,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塞翁失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如何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课后加强成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塞翁失马》,巩固生字词。
2. 收集并学习更多关于“塞翁失马”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塞翁失马”类似的故事或成语,如“否极泰来”、“因祸得福”等,让学生进行区分和讨论。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故事或成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塞翁失马》教案「篇一」一、教材简析:《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
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二、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翁失马》。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塞翁失马》,使学生懂得祸福相倚、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塞翁失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塞翁失马》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理。
(2)学生通过举例和讨论,深入探究祸福相倚、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熟读并背诵《塞翁失马》。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阅读和翻译。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塞翁失马初中教案

塞翁失马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
1. 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2. 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课文《塞翁失马》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塞翁失马》的故事产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词语和句式学习(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故事道理的探讨(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塞翁失马》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了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案教案:《塞翁失马》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
2. 探讨《塞翁失马》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和含义。
2. 分析《塞翁失马》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教学准备:1. 《塞翁失马》的故事文本。
2. 针对故事的提问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对学生提问或小组讨论来引起学生对《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如果你突然丢失了你最重要的东西,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你认为人生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看似坏事,实际上却对你产生了好的影响的?”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塞翁为什么认为失马是一件好事?- 真的有什么是绝对好的或坏的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人生哲理:事实上,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和解读这些事情。
《塞翁失马》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使发生了坏事,也有可能是好的起点。
3. 讨论与分享(2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你认为《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塞翁失马》的人生智慧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塞翁失马》这样的经历和体会?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向全班反馈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和发现。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塞翁失马》所传达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并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扩展活动:1. 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类似经历和体会结合《塞翁失马》进行反思和总结。
2. 观看相关的短视频或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塞翁失马》故事的背景和相关哲理。
3. 继续探讨其他的寓言故事或哲理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启示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方案一.导入(3分钟)1.抢答成语: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画蛇添足。
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曾经这样形容过寓言:(课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其父(fǔ)曰父(fù)子相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展示课件五: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
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
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黑体字板书)3.质疑或激疑:(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
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
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
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刘安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完)塞翁失马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王慧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1、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
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
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预设生的回答:(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
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
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2、《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已经预习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听写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几个词语,谁愿意到上面来写?其他同学拿起笔写在纸上。
写的时候,尽量写得大一点,端正清楚一点。
听写:此何遽不为福?福。
此何遽不为祸?祸。
福、祸这两个字比较难写,它们的偏旁都是示字旁。
下面我们再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愿意上来?听写: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
吊。
其马将胡骏马而至。
皆贺之。
贺。
3、吊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学习方法)真不错,下面注意看,老师在祸与福之间画了一条绿线,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画这一条线吗?下面再注意看,老师又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各画了一条红线。
想想,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我们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老师范读这篇小古文。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来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
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读第一句话)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边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去安慰他。
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的?(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失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
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
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用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好是多音字,读hao ,意思是喜欢,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断了大腿骨。
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坠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邻居朋友都来安慰塞翁。
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折髀。
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
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意思,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得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
说说意思,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
(交流学习塞翁遇到的祸事、福事的过程中,学习顺序可根据学生的交流前后调换。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失马、儿子折髀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马、父子相保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