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

• 向上---颞间隙
治
疗
•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 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 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
流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 在的部分,分为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扩散途径
• 上 • 下 • 前 • 后 颞间隙 翼颌间隙 颊间隙 咽旁间隙
• 眶下裂--- ---眶内 •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 颞下间隙
•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
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口腔颌面部感染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2019年8月7日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不利因素
• • •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常驻各种细菌,温度和湿度 适宜细菌生长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菌常驻 • 血循环丰富 角 • 淋巴系统丰富 淋巴结炎,儿童腺源性感染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静脉瓣 危险三 感染扩散
•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
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 感染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
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
轻
• 感染在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 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 张口受限
扩散途径
• 前上---眶下间隙 • 后外---咬肌间隙 • 后内---翼颌间隙
治
疗
•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 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 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
流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 在的部分,分为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扩散途径
• 上 • 下 • 前 • 后 颞间隙 翼颌间隙 颊间隙 咽旁间隙
• 眶下裂--- ---眶内 •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 颞下间隙
•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
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口腔颌面部感染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2019年8月7日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不利因素
• • •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常驻各种细菌,温度和湿度 适宜细菌生长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菌常驻 • 血循环丰富 角 • 淋巴系统丰富 淋巴结炎,儿童腺源性感染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静脉瓣 危险三 感染扩散
•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
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 感染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
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
轻
• 感染在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 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 张口受限
扩散途径
• 前上---眶下间隙 • 后外---咬肌间隙 • 后内---翼颌间隙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感染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2019年8月7日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不利因素
• • •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常驻各种细菌,温度和湿度 适宜细菌生长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菌常驻 • 血循环丰富 角 • 淋巴系统丰富 淋巴结炎,儿童腺源性感染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静脉瓣 危险三 感染扩散
隙
• 后下:颌下间隙
治
疗
• 由口底波动区切开,切口与下颌体平行
• 勿伤及舌动脉、舌神经,颌下腺导管 • 口底引流不畅时,应行颌下引流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上缩肌之 间,呈倒立锥体形。底向上通颅底,尖向下达舌骨大角 平面; • 界线:内界为咽上缩肌
损伤
临床特点
• 化脓性:弥散性肿胀,自发性疼痛和压痛 • 腐败坏死性 发病急,发展快 广泛的副性水肿,可上至面颊部,下至胸部 皮肤红肿、发绀、有瘀斑,凹陷性水肿 皮下可扪及捻发音 舌体抬高,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严重者呼吸困 难
治
疗
• 全身--抗菌、支持、对症处理
• 局部--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选择倒“T”型切口 充分分离脓腔,引流通畅 3%H2O2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 目的--减轻中毒症状
减压以缓解呼吸困难
形成有氧环境
面部疖、痈
疖--单个毛囊及其附件发生的炎症
• 颜面皮肤是好发部位 • 疖 顶 部 出现 黄 白 色小 脓 头 • 脓栓破溃、脱落,可渐 愈合 • 一般无全身症状
痈--多个毛囊及其腺等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 痈常见于唇部,唇部皮肤发红、变硬、疼痛, 可呈质地坚硬的浸润块,表面可有多个淡黄色 脓点 • 全身有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 差,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 • 可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或脓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2019年8月7日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不利因素
• • •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常驻各种细菌,温度和湿度 适宜细菌生长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菌常驻 • 血循环丰富 角 • 淋巴系统丰富 淋巴结炎,儿童腺源性感染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静脉瓣 危险三 感染扩散
隙
• 后下:颌下间隙
治
疗
• 由口底波动区切开,切口与下颌体平行
• 勿伤及舌动脉、舌神经,颌下腺导管 • 口底引流不畅时,应行颌下引流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上缩肌之 间,呈倒立锥体形。底向上通颅底,尖向下达舌骨大角 平面; • 界线:内界为咽上缩肌
损伤
临床特点
• 化脓性:弥散性肿胀,自发性疼痛和压痛 • 腐败坏死性 发病急,发展快 广泛的副性水肿,可上至面颊部,下至胸部 皮肤红肿、发绀、有瘀斑,凹陷性水肿 皮下可扪及捻发音 舌体抬高,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严重者呼吸困 难
治
疗
• 全身--抗菌、支持、对症处理
• 局部--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选择倒“T”型切口 充分分离脓腔,引流通畅 3%H2O2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 目的--减轻中毒症状
减压以缓解呼吸困难
形成有氧环境
面部疖、痈
疖--单个毛囊及其附件发生的炎症
• 颜面皮肤是好发部位 • 疖 顶 部 出现 黄 白 色小 脓 头 • 脓栓破溃、脱落,可渐 愈合 • 一般无全身症状
痈--多个毛囊及其腺等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 痈常见于唇部,唇部皮肤发红、变硬、疼痛, 可呈质地坚硬的浸润块,表面可有多个淡黄色 脓点 • 全身有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 差,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 • 可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或脓
口腔颌面部感染 间隙感染 课件

颞下间隙感染
2023/6/15
颞下间隙脓肿的发际切口
Produced by xy
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肿胀部位
2023/6/15
Produced by xy
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
2023/6/15
Produced by xy
口底蜂窝组织炎及脓肿
感染来源? 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冠周炎、骨髓炎、淋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表现的部位,将 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如眶下间隙、咬 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 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 隙等。
感染多为需氧菌或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2023/6/15
Produced by xy
眶下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和上颌切牙的根 尖化脓性炎症和牙槽脓肿
所致;下牙槽神经麻醉消毒不严;相邻间隙感染 波及 临床表现? 先有牙痛史,继而出现张口受限、咀嚼及吞咽疼 痛;口内可见翼下颌皱襞黏膜水肿、压痛,下颌 支后缘及下颌角内侧丰满有压痛
2023/6/15
Produced by xy
翼下颌间隙
2023/6/15
翼颌间隙蜂窝组织炎 引起下颌角区肿胀
Produced by xy
临床表现? 口内肿胀,面颊红肿,张口受限,咀嚼疼痛加剧 治疗原则?
感染初期全身使用足量的抗生素,脓肿形成后按部位 决定由口内或从面部作切开引流
2023/6/15
Produced by xy
2023/6/15
Produced by xy
咬肌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 炎、牙槽脓肿,亦可为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颞 间隙感染扩散
口腔颌面部感染ppt课件

• 深度:粘膜下或者皮下,血管钳扩大脓腔 • 长度:≤脓肿大小 • 冲洗:生理盐水,1%-3%过氧化氢,抗生素 • 引流条
33
34
清除病灶——易忽视
牙源性感染——去除病灶牙 颌骨骨髓炎——死骨及病灶清除
35
概 述---治 疗
➢治 疗
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充分休息,对症、支持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特异性感染: 结核, 梅毒 ,
艾滋
12
微生物: 宿主:
细菌的毒力、种类、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状态、年 龄
治疗 :
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彻底,及 时
13
Virulence, quantity of microbes
Balance
Host defense system, treatment
strategy
1. 明确诊断,针对用药 (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 个体化 ( 生理、病理、免疫状态 ) 3. 避免滥用广谱、随意联合 4. 剂量适当 5. 严格联合用药 ( 避免二重感染 ) 6. 合理的预防用药 激素治疗:大剂量有效抗生素.短程适量
36
葡萄球菌---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氯林可霉素 链球菌-----磺胺,青霉素,红霉素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结核-------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真菌-------制霉菌素,酮康唑
❖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支持、抗菌药物。
消除病灶
❖冠周龈瓣切除术 ❖阻生牙拔除术
阻生牙冠周龈瓣切除术
54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33
34
清除病灶——易忽视
牙源性感染——去除病灶牙 颌骨骨髓炎——死骨及病灶清除
35
概 述---治 疗
➢治 疗
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充分休息,对症、支持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特异性感染: 结核, 梅毒 ,
艾滋
12
微生物: 宿主:
细菌的毒力、种类、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状态、年 龄
治疗 :
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彻底,及 时
13
Virulence, quantity of microbes
Balance
Host defense system, treatment
strategy
1. 明确诊断,针对用药 (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 个体化 ( 生理、病理、免疫状态 ) 3. 避免滥用广谱、随意联合 4. 剂量适当 5. 严格联合用药 ( 避免二重感染 ) 6. 合理的预防用药 激素治疗:大剂量有效抗生素.短程适量
36
葡萄球菌---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氯林可霉素 链球菌-----磺胺,青霉素,红霉素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结核-------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真菌-------制霉菌素,酮康唑
❖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支持、抗菌药物。
消除病灶
❖冠周龈瓣切除术 ❖阻生牙拔除术
阻生牙冠周龈瓣切除术
54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

感。
淋巴结肿大
感染可引起颌下或颏下 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
化脓
感染部位可形成脓肿,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可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乏力
感染可引起全身乏力,患者精 神萎靡,容易疲劳。
食欲不振
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03
创伤与手术
颌面部创伤、手术、拔牙等操作可导致病原菌侵入颌面部组织间隙,引
发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与季节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预防与控制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 洗牙,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如避免使用锐利的牙 签剔牙,避免吃硬的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如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应及时 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01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颌面部各组织之 间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间隙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
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大
感染可引起颌下或颏下 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
化脓
感染部位可形成脓肿,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可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乏力
感染可引起全身乏力,患者精 神萎靡,容易疲劳。
食欲不振
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03
创伤与手术
颌面部创伤、手术、拔牙等操作可导致病原菌侵入颌面部组织间隙,引
发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与季节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预防与控制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 洗牙,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如避免使用锐利的牙 签剔牙,避免吃硬的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如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应及时 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01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颌面部各组织之 间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间隙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
淋巴结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13
编辑版
颞间隙感染
14
编辑版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15
编辑版
临床特点
口腔颌编辑版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1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4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5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6
编辑版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13
编辑版
颞间隙感染
14
编辑版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15
编辑版
临床特点
口腔颌编辑版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1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4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5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6
编辑版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肿胀、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与颌面部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颌骨骨髓炎、颌周蜂窝织炎等 并发症:感染扩散可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 染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间隙感染的特点与表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分类
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 是由于口腔颌面 部组织间隙内感 染病原体引发的
炎症反应。
病因:口腔颌面 部间隙感染的常 见病原体包括需 氧菌、厌氧菌和 真菌等,其中需 氧菌和厌氧菌混 合感染是最常见
的病因。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 漱口
避免口腔黏膜受损,避免 过度刺激和创伤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防止 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手术方法:根据感染的病因和部 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切 开引流、脓肿清创等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定期换 药、清洗伤口,同时给予抗感染 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切除感染组织。
局部治疗:使用局部药物或敷料进行治疗,如口腔喷雾剂、口腔药膜等。 护理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饮食调理等护理措施对于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 感染也非常重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29
扩散途径
• 前上---眶下间隙 • 后外---咬肌间隙 • 后内---翼颌间隙 • 上内------颞下间隙 • 向上---颞间隙
PPT学习交流
30
治疗
•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PPT学习交流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PPT学习交流
6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 下 --- 翼颌间隙
• 前 --- 颊间隙
• 后 --- 咽旁间隙
• 眶下裂--- 眶内
• 卵圆孔、棘孔---颅内
PPT学习交流
23
治疗
•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 化脓性疾病引起
•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PPT学习交流
15
临床特点
•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 张口明显受限 •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PPT学习交流
16
CT颞间隙感染
PPT学习交流
17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颊间隙
2020/11/13
29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黏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
2020/11/13
30
临床特点
2020/11/13
感染位于颊黏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 皮肤红肿较轻
2020/11/13
24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2020/11/13
25
治疗
2020/11/13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2020/11/13
6
2020/11/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7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1/13
16
2020/11/13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17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2020/11/13
18
2020/11/13
12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020/11/13
13
2020/11/13
治疗要点
➢ 脓肿切开--上颌尖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 隆处切开直达骨面
➢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灶牙
9
眶下间隙感染
2020/11/13
10
临床表现
2020/11/13
➢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
沟消失 ➢ 病灶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11Biblioteka 感染来源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局部麻醉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2020/11/13
8
2020/11/13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CT颞间隙感染
2020/11/13
19
2020/11/13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 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 翼外肌下缘
前界 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除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外还应注意下例症状 口腔颌面颈部肿胀程度, 疼痛程度 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 胸闷,胸痛 体温升高 全身情况 头痛
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确定病原菌准确用药 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局部用药:目前有争议 注意双重感染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26
CT颞下间隙感染
2020/11/13
27
颊间隙(bucccal space)感染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2020/11/13
外界 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20
颞下间隙
2020/11/13
21
颞下间隙
2020/11/13
22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2020/11/13
23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020/11/13
1
2020/11/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31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上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2020/11/13
32
治疗
2020/11/13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14
2020/11/13
颞间隙(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 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15
颞间隙感染
2020/11/13
颊间隙
2020/11/13
29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黏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
2020/11/13
30
临床特点
2020/11/13
感染位于颊黏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 皮肤红肿较轻
2020/11/13
24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2020/11/13
25
治疗
2020/11/13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2020/11/13
6
2020/11/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7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1/13
16
2020/11/13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17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2020/11/13
18
2020/11/13
12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020/11/13
13
2020/11/13
治疗要点
➢ 脓肿切开--上颌尖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 隆处切开直达骨面
➢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灶牙
9
眶下间隙感染
2020/11/13
10
临床表现
2020/11/13
➢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
沟消失 ➢ 病灶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11Biblioteka 感染来源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局部麻醉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2020/11/13
8
2020/11/13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CT颞间隙感染
2020/11/13
19
2020/11/13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 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 翼外肌下缘
前界 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除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外还应注意下例症状 口腔颌面颈部肿胀程度, 疼痛程度 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 胸闷,胸痛 体温升高 全身情况 头痛
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确定病原菌准确用药 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局部用药:目前有争议 注意双重感染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26
CT颞下间隙感染
2020/11/13
27
颊间隙(bucccal space)感染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2020/11/13
外界 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20
颞下间隙
2020/11/13
21
颞下间隙
2020/11/13
22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2020/11/13
23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020/11/13
1
2020/11/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31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上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2020/11/13
32
治疗
2020/11/13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14
2020/11/13
颞间隙(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 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15
颞间隙感染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