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源流(表)

合集下载

国学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国学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国学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国学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通过深入探讨国学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丰富多样性。

一、国学文化的起源国学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围绕经籍学习展开。

儒家的经典《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成为后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些经典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如“君子之道”、“孝敬亲长”等思想一脉相承,成为国学文化的基石。

二、国学文化的发展历程1. 宋代国学兴盛宋代是国学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当时,朝廷设立了太学、国子监等官方学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陆游、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著名代表作的问世,为国学文化增添了灿烂的色彩。

2. 秦汉经学大兴秦汉时期,国学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儒家经典被大量研究和整理,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国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元明清的文化传承元代以后,国学文化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明代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清代则弘扬了儒家文化,并成立了各种研究机构和学府,培养了众多的国学高手,促进了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国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核心价值。

首先,国学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次,国学文化注重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提倡人文关怀和修身养性。

此外,国学文化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国学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国学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学文化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底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国学文化有助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修养,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族名。

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和姓渊源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

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

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

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

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和姓郡望代郡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说文解字》简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字字典。

全书十四卷,另有叙目一卷。

书成于东汉和帝时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主要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小篆的异体字)、今文、俗字等。

按字形偏旁构造分列为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始排列。

解说计133441字。

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条例分析字形。

大部分字还讲解音读,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一是用读如、读若注音。

说义时多引经传及各家解释作例证或加以说明。

如有古体或小篆异体,便在最后以重文列出,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解说汉字,是具有独创性的,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就是从《说文》始创的。

《说文》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名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为汉字文字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首创的部首排字法一直为后世沿用,还保存了先秦大部分字体及汉代和汉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

《说文》被视为文字学的经典著作,今天本有二:一是北宋徐铉的校定本,称大徐本,增字200多个;一是徐铉之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清代为《说文》作注的更多,最著名的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

《尔雅》简介: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专著,大约形成于战国末年至汉初,是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学习古代文化的常用工具书。

“尔”同“迩”,是近的意思,“雅”指“雅言”,西汉学者孔安国注:“雅言,正言也”。

因此,《尔雅》对词语的解释,以当时切近规范的共同语为准则,本书的诞生,意味着语文规范意识的觉醒。

全书依照所训释的词语内容分类,共有19类,每类自成一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2016-04-03国学养心文化大讲堂五伦五德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传统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生活准则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式。

五伦五德的形成,经历了三代春秋源起、战国秦汉间初形、两汉完型和立法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

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

一、五伦五德源起五伦五德源起于三代及春秋时期。

《尚书·舜典》赞舜帝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载舜帝对契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释“五典”“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孔颖达《尚书正义》区别“父母兄弟子”为“五品”,“义慈友恭孝”为“五教”,并名为“五常”。

《尚书·皋陶谟》载皋陶为禹详述人的基本德性和德行:“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彰厥有常,吉哉!’”“九德”即“九常”,即人的九种基本德性和德行。

皋陶的“九德”“九常”说表明,人的德性诸内而非虚玄,必诸外而见于德行;德行诸外而非无据,必诸内而本于德性。

《尚书·洪范》载箕子用“洪范九畴”“五事”“三德”回答武王“彝伦攸叙”之问:“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祀,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洪范九畴”为九则天地大法,“彝伦攸叙”为人伦秩序,“五事”为五种基本德行,“三德”为三种基本德性。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02 经部——儒家经典
《易经》
易学之源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包 含了古代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 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群经之首”。
阴阳五行
卦爻辞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 爻的卦爻辞,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 的变化规律。
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世哲学、 医学、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 谐统一。
庄子
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提出“逍遥游 ”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
法家
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主张以 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提倡功 利主义。
墨家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 “非攻”,倡导节用、节葬等实 用主义思想。
历代散文名篇欣赏
先秦散文
先秦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萌芽和奠基时期,代表作 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 散文和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时期之一,出现 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 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元曲和明清小说
元曲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牌为基本单位进行创作,因此 统称为元曲。元曲的代表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明代四大奇书《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清代的两部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尤为著 名。
D
04 子部——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国学宝典《百家姓》:乐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乐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乐姓【起源】源流一宋戴公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1]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戴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1]乐氏,曾在中国早期历神气万分,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

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

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的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

[1] 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是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1]源流二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君主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夷父须族弟,任大司寇之职。

”子乐莒在担任大司寇后,即职掌刑狱、纠察等事。

乐莒的后裔子孙以先祖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称为乐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乐氏皆尊奉乐莒为得姓始祖,史称商丘乐氏,与夷父须后裔的乐氏一族同宗同源,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流三合并图册(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

”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

在史籍《古文观止》中记载:“栾盈出奔楚。

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

人谓叔向曰:‘子罹于罪,其为不知智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

’叔向弗应,出不拜。

其人皆咎叔向。

叔向曰:‘必祁大夫。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
❖ 范曄的《後漢書》只有紀傳90卷,後人將西 晉司馬彪所寫的《續漢書》中的志30卷合入 而成120卷。
❖ 清惠棟《後漢書補注》24卷。 ❖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120卷。
.
《三國志》
❖ 《三國志》—65卷,西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 ❖ 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
紀傳體的分國史,在斷代史中獨創一格。 ❖ 記載漢獻帝至西晉統一近八十年的歷史。 ❖ 裴注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種史書傳記,爲《三國志》
❖ 《漢紀》三十卷,東漢荀悅撰。 ❖ 《後漢紀》三十卷,東晉袁宏撰。
.
第二節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294卷,《目錄》30卷,《考 異》30卷。北宋司馬光撰。
❖ 史料價值如何 ❖ 考異之特點 ❖ 輯佚的作用
❖ 通鑑的胡三省注
❖ “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悉疏其所以然”。 ❖ 對“制度之沿革損益”,包括官制等也注得很精核。
誤較多。 ❖ 以上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
齊書和周書即所謂七史。
.
《隋書》
❖ 《隋書》—85卷,唐魏征等奉敕撰,志唐長孫無忌 等奉敕撰。
❖ 五本紀、五十列傳。 ❖ 又增十志,爲三十卷。其篇第雖編入《隋書》,其
實別行,俗呼爲《五代史志》。 ❖ 這五代,就是指沒有修志的梁、陳、北齊、周、隋
五個只修了紀、傳而沒有修志的朝代。 ❖ 《五代史志》就是梁、陳、北齊、周、隋的志。
.
其他補著
❖ 《宋史職官志考》,鄧廣銘撰。 ❖ 《宋史刑法志考 》,鄧廣銘撰。 ❖ 《唐書兵志箋證》,唐長孺撰。 ❖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撰 。 ❖ 《兩漢太守刺史表》,嚴耕望撰。 ❖ 《唐僕尚丞郎表》,嚴耕望撰。 ❖ 《北周六典》,王仲犖撰。 ❖ 《北周地理志》,王仲犖撰。

《左传》历代学术源流小议

《左传》历代学术源流小议

《左传》历代学术源‎流小议2001级‎吴芹芳(一)《左传》之缘起《左传》,最早被称为‎《左氏春秋》,见于《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序》,经过流传后‎,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

相传《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书是对《春秋》之经文进行‎内容及事实‎补充之传,与《春秋》经“互为表里”(《汉书艺文志‎》)。

从汉开始学‎者对这个结‎论都无疑义‎,至唐有人表‎示怀疑。

关于《左传》的纷争颇多‎,而且仍无定‎论,本文最后一‎部分将对之‎集中论述。

一门学问,穷其源流,没有不受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之影‎响者。

我们讲《左传》学也不例外‎,所以下面将‎依朝代为序‎依次讲述各‎朝之特色。

要说《左传》,就得从《春秋》说起。

《春秋》为孔子笔删‎鲁国国史而‎成,按鲁国年号‎记载周王朝‎的历史事件‎。

孔子删《春秋》,是因为当时‎周王室势微‎,礼坏乐崩,为了匡大义‎,振朝纲,《左传》之记述,微言大义,“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隋书》卷三十二)而孔子“其所褒贬,不可俱书,皆口授弟子‎。

”(《隋书》卷三十二)众弟子各自‎领悟不同,对《春秋》的理解也不‎同。

左丘明为孔‎子同时代人‎,“好恶与圣人‎同者也。

”曾与孔子同‎观书于周史‎,左氏“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汉书艺文志‎讲疏》)《左传》成书后,与其他典籍‎一起“遭秦灭学,口说尚存。

”(《隋书经籍志‎》(二)西汉至西汉,《春秋》学见于官者‎清一色为《公羊》、《穀梁》之学。

汉代“五经”中没有《左传》,武帝立五经‎博士也无“左氏学”,春秋唯有公‎羊。

可以说,《左传》在西汉属于‎私学,仅汉初贾谊‎有《左氏传训故‎》见于《汉书》本传,但《艺文志》未加著录,当是早佚。

(《春秋左传学‎史稿》)刘向《别录》中记有汉以‎前《左传》的流传情况‎: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子期;期授楚人铎‎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意料之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母牛同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色戒》、《封锁》张爱玲《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夜生活)池莉
《受戒》汪曾祺——纯真的美,同样不染世俗。
白先勇《我们看菊花去》残酷的爱。
散文:
国学源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道德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父子有亲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悌,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来同气连枝,姊妹相亲兄弟和气,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宽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兴族盛是不亏悌道也。

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作亏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对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也。

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作亏心等恶事也。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贵在身清,内心清廉,家虽贫亦不愿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廉也。

对坏事的羞耻心。
短篇小说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苦恼》(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会照祸灭亡。老祖宗教导我们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若没有这个福德你要去享受,最后必定会招来疾病与灾难。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会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

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如不孝父母亲,别人一定会逆离你,今日为人子媳妇,后日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恶性循环,理之所当然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君臣有义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夫妇有别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长幼有序
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朋友有信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常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诚实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君子修道一言为定。若与人相约之事,买卖或工作只顾自己利益而失约,或讲话虚而不实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顾行,行顾言,心口和一,以信笃行。

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