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特征分析

12世纪——14世纪前 期
逐渐发展
造园内容越发丰富多样。
1.领土扩大、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贵族和富商追求更加奢华的生活 方式。
14世纪上半叶——15 世纪中叶
发展停滞
15世纪中后叶
逐渐发展
16世纪上半叶
逐渐发展
英法百年战争
部分园林打破传统规则式造园风格,采用开放式布局。
1.国家统一;2.受到一定中国古典主义园林影响
▪ 统一轴线 ▪ 段落与节点 ▪ 建筑与花园 ▪ 扩展的边界
▪ 轴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典型特征之一, 从空间结构上统领全园,景观效果上体 现园林精华。
▪ 勒诺特在维贡特府邸花园中第一次使用 了轴线这一设计语言
▪ 轴线将花园中心前刺绣花坛一分为二, 直指地平线,控制整个花园布局。
▪ 有垂直于主轴的横向轴线,受到作为主 要轴线的段落而存在,增加纵向轴线层 次和序列。
花园中出现雕塑、图案式花坛、岩洞等要素,以游憩、观赏为主,保留种植和生产功能,造园 手法粗放。
接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受到推动
16世纪中叶
褪去中世纪痕迹
花园附属于建筑,以观赏性为主,府邸中线延伸进花园,园林布局呈现规整对称特征。
受意大利造园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形成
于16世纪中冶,在17世纪 下半叶达到造园水平的巅 峰。
16世纪下半叶——17 世纪上半叶
早期的古典主义
从局部设计转向注重整体布局的设计,注重严谨庄重的几何构图,植物要素以绿墙、绿障、绿 1.莫莱家族推动;2.几何学、透视学;3.欧洲哲学领域理性主义哲学的发
篱和绿色建筑等形式,体现唯理主义思想。
展。
17世纪下半叶
古典主义巅峰时期
法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1

(9)花坛 勒· 诺特设计的花坛有六种类型: 即“刺绣花坛”、“组合花 坛”、“英国式花坛”、“分区花坛”、“柑桔花坛”、“水花坛”。 “刺绣花坛”是将黄杨之类的树木成行种植, 形成刺绣图案, 在各种花 坛中是最优美的一种。这种花坛中常栽种花卉, 培植草坪。 “组合花坛”是由涡形图案栽植区、草坪、结花栽植区、花卉栽植区 四个对称部分组合而成的花坛。 “英国式花坛”就是一片草地或经修剪成形的草地, 四周辟有015 — 016 米宽的小径,外侧再围以花卉形成的栽植带, 形式比较普通。 “分区花坛”与众不同, 它完全由对称的造型黄杨树组成, 没有任何草 坪或刺绣图案的栽植。 “柑桔花坛”与“英国式花坛”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是“柑桔花坛” 中种满了桔树和其他灌木。 “水花坛”则是将穿流于草坪、树木、花圃之中的泉水集中起来而形 成的花坛。
法国园林的特点
(1)法国园林则属于平面图案式园 林。有平面的铺展感。其选址比 较灵活。法国园林中有许多成功 之作就曾将沼泽等不利地形, 改 造成美丽的园林景观。 (2) 法国园林善于利用宽阔的园 路形成贯通的透视线,此外还采取 了设置水渠的方法以构造出前所 未有的恢宏园景。 (3) 法国园林在平面构图上采用 了意大利园林轴线对称的手法, 主轴线从建筑物开始沿一条直线 沿伸, 以该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 其他部分。园林形式以表现皇权 至上的主题思想。
(4) 构图上,府邸居于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制高 点上,花园的规划服从于建筑。 5)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等级制度。贯穿全园的中轴线重点装饰,最 美的花坛、雕像、喷泉布置在中轴线上,道路分级严谨。整个园林为条 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几何网格 (6)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广袤旷远而外向性。 需要很大的平坦场地。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源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展现了一种新的园林美学理念,并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影响深远。
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将人文主义、宗教哲学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完整的美学体系,让园林成为了人类审美和文化积淀的重要场所。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学者和艺术家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
他们发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美学之美,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重建中。
这时期的法国著名园林艺术家包括梅杰(Claude Métezeu)、德洛(André Le Nôtre)、勒瓦克(Jean-Baptiste Lebros)等人。
梅杰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关注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审美和文化意义,并吸收全球园林设计的优秀经验,成功将古典主义美学理念引入到园林设计中。
梅杰的代表作品《万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以及斯维切尼宫(Palace of Versailles)的园林设计让人们认识到园林艺术同样具有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同时也将园林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德洛是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杰出代表,他是斯维切尼宫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人物。
德洛始终坚持园林施工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建筑,然后再考虑园林,并且他始终认为园林的设计应该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并体现人文精神。
德洛的代表作品《凡尔赛宫》(Versailles)的中央化轴线(tree-lined avenues and a cross of canals)和对称设计,以及园林元素的精确布局更是使其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创作。
勒瓦克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代表人物,在园林设计中始终坚持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他的代表作品有唐尼斯公园(The Parc de Donnay)和昂爱城堡(Jardin du Clos Lucé)等,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深刻对自然的认识完美结合起来。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 ——以法国凡尔赛宫园林和中国颐和园为例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以法国凡尔赛宫园林和中国颐和园为例摘要:园林诞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但是由于其起源、功能、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园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中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文脉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法国凡尔赛宫苑;中国颐和园;园林艺术;风格;1、园林的定义及分类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孕育而生的,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中外园林中,都包含着土地,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不同的布局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园林。
由此可以将园林类别分为以下四种:规整式园林、风景式园林、混合式园林、庭园。
2、中西园林造园艺术风格比较概述2.1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水有源,树有根。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可以追溯到意大利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
如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王权大盛。
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权达到顶峰,标榜“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化成为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并成为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2.2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背景白居易有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
描绘的景象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和曲折的造园思想。
“曲折”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园林道路中,一反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追求、迂回、幽深的变化,使园林道路成为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媒介。
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对后世极简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与启示

勒诺特尔式园林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在17世纪上半叶已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勒诺特尔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其风格是古典主义的灵魂,反映出辉煌时代的特征。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贵族、主教们的庄园所望尘莫及的。园林成为路易十四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其园林风格的主要艺术特征有:
1.1巴洛克风格艺术
巴洛克风格受到盛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手法的激励,在园林艺术中这两者的联系比建筑更密切。巴洛克艺术情绪感很强,热情、奔放,具有动感,在建筑中又时常显得过分繁琐,一般意义上,巴洛克园林景观传承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基本特点,如台地、中轴线、大阶梯、对称的花床,以及雕像、岩洞、喷泉水景等。但同严谨的文艺复兴风格相比,明显走向了不拘一格的夸耀,甚至放纵。这种风格的一般特点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看。
总结而言,勒诺特尔和他的造型师们虽然没有创造出新的要素,但是他们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园林各自的地形特点以及面积的大小,用新的创造性的方法来使用这些要素,创造出更为统一、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把园林的轴线连接在城市和森林原野之间,而在中间则是宫殿和花园,这种巨大的结构成功完成了城市到自然的过渡,使城市,园林和自然之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1.3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艺术风潮是因为当时封建宫廷艺术十分繁杂。“洛可可”由法文“岩石”复合演而来,意思是该风格特色表现为用岩石、贝壳装饰。洛可可风格融合了欧式巴洛克风格和中国装饰艺术, 采用多种s型曲线组合造型华丽、精雕细刻。通过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了解,发现它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外名园72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法国的园林既然是建筑化的园林,又跟建筑
物作为整体一起设计,园林的特点当然要与建筑 的特点一致。它们的和谐统一首先由勒瑙特亥达 到,集中表现在他设计的王家园林里。
17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的君主都紧紧追随路 易十四的宫廷文化。他们也把古典主义的造园艺 术移植了过去,仿效凡尔赛宫的花园,从西班牙 到俄罗斯,从英吉利到意大勒瑙特亥的造园艺术 传遍了整个欧洲,影响远远超出了宫廷。
伏尔泰后来指出,路易十四时代文化的基本
特色是“伟大风格”。这是古典主义的灵魂。勒 瑙特亥把它完美地贯彻到了造园艺术中,所以, 他的园林鲜明地反映了法国历史中那个辉煌的时 代,以至有许多人说,园林是路易十四时代的代 表性艺术。
路易十四的大臣高尔拜说过:“我们这个时代
可不是一个汲汲于小东西的时代。”这种精神,也 就是“伟大风格”,体现在园林的规模和尺度上。 大,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附属于贵族的别墅,它们是 贵族们消遣逗留的地方;而法国古典主义的园林大 多是王室园林,它们是讲气派、铺排场的地方。
意大利的花园在陡坡上,由连续几层狭窄的台 地组成,有点局促;法国的花园大多地势比较平缓, 虽然往往也有几层台地,但是台地非常宽,所以, 几层高差不给人多少印象,它们基本上是平面布局 的,气象比较阔大。
两国园林里用水的方式也不一样。小小的流水和 喷泉在一起使意大利巴洛克园林更活泼闪烁,有运动 感;而大片的静水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更典雅、从容。
树木也使法国园林跟意大利的有所不同。意大 利园林多种松、柏,颜色很浓,即使成丛成片栽植, 每棵树都保持自己分明的轮廓和姿态。在狭窄的花 园里,树木给整个花园造成光影的摇曳变幻。法国 园林里多阔叶树,长得密密一片,颜色也比较浅。 它们集中栽植在林园里,作为花园广阔的背景,有 总体的效果,没有每棵树的个性。
法国造园艺术

勒·诺特尔式园林特征
勒· 诺特尔式园林是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 来建造的。 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加以重点装饰, 形成全园的视觉中心。最美的花坛、雕像、 泉池等都集中布置在中轴上。 小径和甬道的布置,以均衡和适度为原则, 整个园林因此编织在条理清晰、秩序严谨、 主从分明的几何网格之中。各个节点上布 置的装饰物,强调了几何形构图的节奏感。 中央集权的政体得到合乎理性的体现。
凡尔赛宫建筑形式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凡尔赛宫苑
整个建筑群包括宫前大花园、
巴洛克式宫殿和放射型大道等 三部分。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 “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它完 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 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苑:几何构图
凡尔赛宫园林是规则式园林,整个园林 及各景区景点皆表现出人工的几何图案 美。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体 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 在整体布局中为前后左右对称。园地划 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 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 几何形体;植物配置多采用对称式,株、 行距明显均齐,花木整形修剪成一定图 案,园内行道树整齐、端直、美观,有 发达的林冠线。
历史背景
在18世纪初,由勒 诺特尔的弟子勒布 隆协助德扎利埃 (写作了《造园的 理论与实践》一书, 被看作是“造园艺 术的圣经”,标志 着法国古典主义园 林艺术理论的完全 建立。
勒·诺特尔式园林特征
勒· 诺特尔式园林着重表现路易十四统 治下王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秩序, 是庄重典雅的贵族气势,是完全人工 化的特点。广袤无疑是体现在园林的 规模与空间的尺度上的最大特点,追 求空间的无限性,因而具有外向性的 特征。尽管设有许多瓶饰、雕像、泉 池等,却并不密集,丝毫没有堆砌的 感觉。相反,这种布置使得园林具有 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效果。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凡尔赛宫鉴赏

植物造景奇特
勒诺特尔用多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其中,常绿 树种在设计中占据首要地位。其非常独特之处在于 大规模地将成排的树木或雄伟的林荫树用在小路两 侧,加强了线性透视的感染力。就植物造景的艺术 性方面,追随了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即多样统一, 对比调和,对称均衡和节奏韵律。不论是水体与植 物的组合景,还是街道与植物的组合景,都强调了 相互因借,相互映衬的和谐美
艺术特征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 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 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 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 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 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凡尔赛宫建筑形式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巴洛克式内部装潢
“ 法兰西式 ” 的大花园
水池和雕塑的运用
凡尔赛宫园林的另一特色是喷泉和雕塑。宫殿后的花园喷泉多且美, 每组喷泉都有一个神话故事。一组由红色大理石砌成的拉脱娜喷泉, 为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狄安娜之母复仇的故事。拉脱娜曾被小亚细亚 农民所辱,众神之王朱庇特便把这些农夫变成青蛙。喷泉中一群青蛙 和头部刚刚变成青蛙的农夫口喷清泉,形成一个晶莹的水帘,把立于 泉水之巅的拉脱娜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水花之中。沿台阶走下中央平台, 可以看到拉脱娜喷泉里的马尔西雕塑的代表作。喷泉中央制高点,女 神和她的女儿阿波罗与狄安娜呈三角形依偎在一起,这座喷泉处在长 长的绿色地毯大道的起点。再往前,这条路通往又一个大的阿波罗喷 泉。在此喷泉中,设计者杜比想像出阿波罗乘坐一辆四马战车跃出水 面,显示出一副英姿勃发的形象,几个海妖手持海螺吹响着,宣告阿 波罗的降临。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之凡尔赛宫鉴赏
王晓薇 11820009
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
其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
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
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由于受法国文化、经济、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诺特尔,代表作品有孚-勒-维宫和凡尔赛园林。
但就法国整个古典园林而言,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大约在公元500年,法国就已经有对供游乐的园子的简单描述。
当时在王公贵族们的园子中,以实用为主,如栽种果树、蔬菜等植物,这样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园林的萌芽时期。
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初的园林形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是有所区别的。
不过,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
此后,虽然在它的园林中增加了观赏植物的品种,并开始了观赏树木的修剪,但总体来说,在12世纪以前,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园林的经营处于低级水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
12世纪以后,法国领土扩大,王权增强,巴黎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法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随着经济的增长,贵族们逐渐追求更为豪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并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的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动物园等形式,而且在国王查理五世(1368-1380)的圣保罗的花园里根据记载有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
不管它当时代表的历史意义如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造园技艺有所提高,造园内容更加丰富。
1373年.英国向法国发动了战争。
战争初期,法国受挫,加上疾病,致使法国人口减少,经济受挫,造园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经过近百年战争,于1453年的法国胜利而告终,开始进入了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此期间,王族安茹大公瑞内除了建
造豪华的宫廷外,还建造了拉波麦特花园,此花园打破了法国的传统格局,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而且还成功地应用了中国造园中借景的手法,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似,注重自然和野趣。
文艺复兴运动使法国造园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6世纪上半叶,继英法战争之后,伐落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又发动了侵略意大利的战争,虽然他们的远征失败,但接触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并受意大利文化影响深刻,对造园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在花园里出现了雕塑、图案式花坛以及岩洞等造型,而且还出现了多层台地的格局,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比较有代表性的园子象东阿府邸的园子、迦伊翁的园子等等。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园子的功能除了增加了游憩、观赏的功能外,仍保留着种植、生产的功能,总体规划很粗放。
到了16世纪中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园林艺术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建筑上,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园林的观赏性增强,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园林的布局以规则对称为主,这一切主要是由于受意大利造园的影响,比较有名的有阿内府邸花园、凡尔耐伊府邸花园。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在建筑师木坝阿和园艺家莫莱家族的影响下,法国造园从局部布置转向注重整体布局,并且也有运用题名、图象表达思想的记载,这与我国园林中应用景题、对联等似有同功之处。
可见,这时园林的创造力、表达力明显增强。
陈志华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法国早期的古典主义。
在倡导人工美,提倡有序的造园理念影响下,造园布局便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这一理念同时在植物要素的处理上也有表现,他们运用植物以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等形式出现,而且技艺高超,充分反映了他们唯理主义思想。
17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勒诺特尔,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花园,成为古典主义的代表。
宏大、壮丽、稳重,伴随着路易十四的宫廷文化,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传播到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及至整个欧洲,影响极为深远。
凡尔赛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而且以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可谓构思精巧。
而园林布局则强调有序严谨,规模宏大,轴线深远,从而形成了一种宽阔的外向园林,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平展坦
荡中,通过尺度、节奏的安排又显得丰富和谐。
其宏大规模的功能是为了宫廷举行各种活动以容纳许多人,而国王路易十四喜欢的一处是"瓷瓦里阿农"便殿,装饰材料的应用是仿中国的瓷器建造的,可见中国的文化在那时就已有深远的影响了。
此外,非常有名的花园还有勒诺特尔为富凯设计的孚-勒-维宫府邸花园,是他的第一个成熟的作品。
造园艺术也非常高超。
对于凡尔赛花园和孚-勒-维宫府邸花园的详细设计这里不再赘述,因为大凡喜欢园林艺术的人都解读过他们。
纵观法国的历史不难看出,当法国步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成为全欧洲中的强国,在政治及文化方面都达到了辉煌的颠峰,在这样文化昌盛的时代,涌现这样优秀的园林作品也易于理解了。
法国庭园自16世纪以来,都采用了严格对称的形式,到17世纪,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在整体设计及局部处理上仍未能达到统一,局部的变化也是零散的,勒诺特尔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并在他的具体设计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凡尔赛宫苑的完成确立了法国古典庭园式样。
随着路易十四辉煌历史的结束,进入摄政时代以后,凡尔赛宫苑就开始荒废了,直到1747年才得到复兴。
18世纪后,法国造园艺术又受到中国和英国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追求亲切而宁静的氛围,是对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一种冲击。
宫廷式园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许多"自然"的味道,18 世纪中叶,正当法国资产阶级成为一个新兴阶级崛起的时候,他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工艺品,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东方文化。
法国造园也进一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潮流影响,造园艺术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自然风景园林大为推崇。
总之,从16世纪后半叶以来,大约整整一个世纪,法国的造园既受到了意大利造园的影响,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过程,直到17世纪后半叶,勒诺特尔的出现,标志着单纯模仿意大利造园形式时代的结束和勒诺特尔造园形式的开始,并成为在欧洲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形式,法国的造园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勒诺特尔可以说领导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文化,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象中国园林推崇自然景观一样,它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当我们回首时,依然
是那么璀璨与壮丽,它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作用的产物,不管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他们对世界园林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虽然法国古典园林与我国古典园林从形式到审美情趣等方面可谓大不相同,我们了解其产生的渊源,有利于我们把握传统,寻找文化沉积,进而创造新的作品。
另外,法国的造园艺术开始是出自建筑师之手,特别是古典园林受建筑的影响非常深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国建筑艺术的高超,有许多我们现在仍然能感受到的不朽之作,除了代表法国艺术精华的凡尔赛宫外,现存的有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坐落在巴黎,除了在宫内陈列着许多艺术珍品,卢浮宫本身是一座巨大的建筑艺术珍品;波旁宫,是一座气势雄伟的有260多年历史的古典建筑;还有爱丽舍宫、卢森堡宫、巴黎圣母院、巴黎蜡像馆、凯旋门等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有如此雄伟壮丽的建筑,建筑师手下的园林自然也脱不了宏大、气派,体现着宫廷文化。
此外,如今到法国,我们还可以看到天然的动物园、海水治疗中心、旺多姆圆柱、巴尔扎克故居、枫丹白露、戴高乐广场等等许多名胜。
现在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虽然有更多的优秀园林作品出现,但我们不能否认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对园林事业的关注者,我深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园林有着浓厚的兴趣,兴之所至而成此文,由于对历史知识的不足,对法国古典园林的解析难免粗浅,但如果前人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启迪,有助于我们的工作,那么了解它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