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秀PPT课件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 秋日夕阳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 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显得 更灵动,画面动静结合,充满了情趣。
徐志摩
走近作者
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
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
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
秋晚的江上
景物
秋江晚景图 画面美
主旨概括
《秋晚的江上》写作 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 看到的江上情景,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 嘉兴海宁人,新月派代表 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 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整体感知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 事,朗读诗歌,概括花牛都做了哪些事?
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
定其浪漫主义的诗风。
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再 徐志摩(1897—
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31)
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刻画了花牛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归鸟何以“倦了”? 这是作者的想象,同时也
尽管是倦了, 是作者情感的移入。
还驼着斜阳回去。
“驼”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 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芦苇妆红颜
双翅一翻,
动作描写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夸张
诗意:飞鸟双翅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 面的倒影。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 的一样。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课件(共103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优质课件(共103张PPT)

《花牛歌》
1. 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 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3. 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归巢的/鸟儿,
双翅一翻,
尽管/是/倦了,
把斜阳/掉在江上;
还驮着/斜阳/回去。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
颜了。
“妆红颜”
“头白”
“红颜”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 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生气,给画面增加了色彩。
1.第___①__③___句是动态描写,第__②__④____句是静态描 写。
2.这首诗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哪四个场景?用“——” 画出来。 坐 眠 走 做梦
3.这四个场景将花牛___活__泼__可__爱____的形象表现得淋漓 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花牛的__喜___爱___之情。
4.我也会仿写。 花牛在草地里__唱__歌__,_小__草__陶__醉__在__温__柔__的__歌__声__里___。
3 现代诗二首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 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走近作者
刘大白(1880年—1932年): 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
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 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 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 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 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 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 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课件20045m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课件20045m
潮 据堤阔笼罩盼
gǔn dùn zhú jiàn yóu bēng zhèn yú
滚 顿逐渐 犹崩 震余


我会认 不要写成“气”
屹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
lǒng

我会认 不要写成“艹”
笼罩
薄雾笼罩下的青山就像挥袖起舞的仙女。
乘船游钱塘江
词语小游戏
潮水 恢复 笼罩横贯薄雾沸腾
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横卧”一词写出了钱塘江雄伟的姿 态和气势。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 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 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声音: 隆隆的响声
江面:看不出有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风平浪静
潮来前
我会读
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潮来之 前江面上的景象是怎样的?
人们的心情怎样的?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人数之多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急切等待
间接地表现了 大潮的奇特。
本文主要讲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景观, 为什么要描写江岸上的人们呢?
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天下 奇观的特点,照应了文章主题。
声音:山崩地裂
江面:犹如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
顺序: 远处 近些
再近些
更近
午 后 一 点 左 右
过 了 一 会 儿 ,
再 近 些 ,

浪 潮 越 来 越 近 ,
…… ……
…… ……
感受潮来时声音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与习作ppt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与习作ppt课件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神态 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9、小结编写童话的方法 对呀,我们编故事的目的是用来和大 交流的。要使童话生动有趣,我们就要大 想象,用拟人手法,通过动作、语言、神 心理活动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样 这个故事才会引人入胜。
无比骄傲的红气球根本就不爱听青菜的话 气呼呼地离开了青菜地。它继续飘啊飘。
请大胆想象:红气球又会飘到什么地方?碰 到谁?它们之间又2、播会放音发乐,生学生什习作。么有趣的故事?最后 气球明白了什么?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比比谁 想象最大胆,想法最奇特。思考好了就赶紧动 编写吧!
★课前游戏
• 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放松放松,一起来玩个猜谜游戏怎么 猜出来咱们赶紧举手回答,好吗?
1、谁能根据这张图片,猜猜这部童话作品的名称:
2、同学们眼睛亮,猜得真准,一针见 厉害!下面考考大家耳朵够不够灵敏。听 段好听的音乐,谁能说出这是哪部童话作 改编的动画片。
3、看下面叙述,想想是哪部童话?作品 名字,作者是谁。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8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优质课件)
习作:生活万花筒
第六 单元
第七 单元
第八 单元
18 牛和鹅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 陀螺 口语交际:安慰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
21 古诗三首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 梅兰芳蓄须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26 西门豹治邺 27*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纪昌学射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语文园地
潮来时
读课文第3~4自然段,梳理描写 顺序,想象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 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声、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 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 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 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 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 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 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 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 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 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 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 湃的壮观景象。
字词识记
读一读
yán

观潮 食盐 据说 大堤 宽阔 屹立
课文品读
潮来前
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潮来前, 钱塘江具备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 意境?人们的心情怎样?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 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 蒙的薄雾。
江面宽阔,薄雾笼罩
壮美平静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秋晚的江上
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 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 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 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 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 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 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 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
短诗三首
秋晚的江上
作者:刘大白
原名金庆棪,字伯贞,号清斋。 1895年,赴杭州考科举,得过 优贡生。后回家教书,参加同 盟会,流亡日本、转赴南洋, 以教授予中文为生。1921年至 1922年开始写新诗,署名刘大 白,汉胄或靖裔。,别号白屋。 第一部诗集《旧梦》共收五百 九十七首诗,基本上有三种类 型的诗,一种是抒情诗,还有 一种是说理诗,再有是具有平 民思想的诗。做过国民政府教 育部常务次长。
《错误》 问题思考:
4、5、6、事实如何?这时女子心情如何?设想她的动作?
女子苦苦等待她的心上人,听到马蹄声, 心情如何?设想她的动作?
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 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 “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 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 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 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 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 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 望。
思考:
标题为“错误”,为什么是一个错误? 有人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有人认为 错误因男子而起,你的见解。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 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 子。
1、本诗写了几个人,分别是什么身份?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 “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 “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 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 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 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 “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失望”。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2、比较: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结尾句)2、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2、理解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3课-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3课-人教部编版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 三、正诗音
●(一)初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喧、悠 ●(三)标注入声字: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饮酒(其五)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三)》。
二、解诗题 《饮酒》是一组五言诗,一共20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后写的,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余闲居寡欢,兼比夜 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 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 尔。”这是陶渊明自己在《饮酒》组诗前面写的小序,说明这 些诗歌都是借酒抒怀之作。
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是学生的“礼”。竭尽全力教书, 安于老师的本分,这是做老师的“礼”。老师不安于本分,一边 上课,一边想着要去逛街,要去聚会;学生不安于学生的本分, 一边在这里读书,一边想着玩具、看电影,这课就没秩序了,没 秩序就是无礼,无礼就会有纷争,就无法“和”了。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只要是公共集体,大家就要遵守基本的礼仪,才能和 谐相处。今天回家,你可以和爸爸妈妈好好探讨一下“礼”和 “和”的问题。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 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 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 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树。
.
11
.
12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
进泥土里。
.
13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
14
榕树: 大 茂盛
.
• 第五个不加引号是因为作者看见了鸟儿 在这棵大树上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 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
24
第一次: 树 大 茂盛
(傍晚)

第二次: 鸟 多 欢快 美
(早晨)
.
25
什么原因使这棵榕 树成为“鸟的天 堂”?
.
26
总结
•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 力,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 懂得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15
课文写出了这里的鸟有 什么特点?从文中画出 有关的句子。
.
16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 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 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 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 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 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
17
.
27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 览小鸟天堂时即兴而作
.
28
天堂》。
.
2
.
3
.
4
白茫茫 船桨
规律
榕树
缝隙
照耀
抛在后面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
5
shŭ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 数
shù 一个一个地计算
yīng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 应
yìng 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
.
6
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
《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等散文集。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
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
家。”1933年,巴金到广东新会访友时,途经新会天马河,看
到一株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
.
1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 走,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 作出了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
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 从事创造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 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出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
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爱情三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 写了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升起来,正是鸟 儿最活跃的时候,所. 以着重描写了鸟儿热闹活动7 的情景。
.
8
.
9
课文写出了榕树的 什么特点?画出描 写榕树特点的句子。
.
10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 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 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 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
18
.
19
.
20
鸟: 多 欢快
.
21
昨天是我的眼睛 骗了我,那“鸟的天 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啊!
.
22
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看到前面四次“鸟的天堂”加引号, 最后一句为什么不加引号?
• 前四次加引号因为这是引用别人的话, 表示特定称谓,指的是大榕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