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西医综合考研大纲要点分析:水肿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西医综合考研大纲要点分析:水肿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水肿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水肿(edema) 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水肿司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问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发生机制】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液体不断地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吸收入血管中,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液体积聚。
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②血浆胶体渗透压;③组织间隙机械压力(组织压);④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出现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则可产生水肿。
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为;①钠与水的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竭等;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血清清蛋白减少;⑤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等。
【病因与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c。
di。
c。
dema):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
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前者决定水肿程度,后者决定水肿部位。
水肿程度可由于心力衰竭程度而有所不同,可自轻度的踝部水肿以至严重的全身性水肿。
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下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
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
颜面部一般不肿。
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还出现胸水、腹水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
(2)肾源性水肿(renal edema):可见于各型肾炎和。
试述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理。

试述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理。
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是导致水肿的主要机理之一。
水肿是指机体组织间隙或腔隙内过多液体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的病理表现。
水肿的发生与机体内外液体平衡失调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外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液体交换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
机体内的液体主要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液。
细胞内液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重的2/3;细胞外液则包括细胞外液和血液,约占体重的1/3。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间质液两部分。
液体交换的平衡主要依赖于毛细血管壁的两种力: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液体平衡的重要因素,它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
静水压则是由血管内的血液压力引起的。
当这两种力平衡时,液体交换就处于正常状态。
然而,当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时,就容易导致水肿的发生。
导致水肿的机制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
第一种机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就会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等病理状态。
例如,组织受到刺激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局部水肿。
第二种机制是血管内压力增加。
当血管内压力增加时,液体和蛋白质就会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静脉淤血、心力衰竭等情况。
例如,在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增加,使液体和蛋白质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第三种机制是胶体渗透压降低。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液体平衡的重要因素,当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液体就会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例如,肝功能不全时,肝蛋白合成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除了上述几种机制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导致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
例如,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肿瘤侵犯淋巴管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使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引起水肿。
水肿发生的机理

水肿发生的机理:
一、组织液的生成量与回流量的关系。
1、正常状态下: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组织间隙交换物质后
回流到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此循环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病理状态下:组织液生成量和回流量的平衡遭到破坏,生成量大于回流量,大量
组织液蓄积在组织间隙中,则发生水肿。
二、水钠潴留。
动物不断地从饮水、饲料中获取水分和钠盐,并从呼吸、汗液以及大小便中排出。
肾脏是机体调节水钠的最主要器官,一旦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水钠重吸收增强,引发水钠潴留,则发生水肿。
肾脏的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保钠排钾的功能。
(促进肾脏对水钠的吸收)
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中蓄积过量的现象。
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

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
水肿是指组织或器官内部液体积聚过多,造成局部或全身的肿胀现象。
在人体内,液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内和血管外两个部位,血管内液体主要是血浆,血管外液体包括组织间隙液、淋巴液等。
当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时,就会引起水肿。
水肿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内压力增高:当血管内压力增高时,血浆就会向组织间
隙液中渗出,造成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静脉曲张、心力衰竭等疾病。
2. 血管通透性增加:当血管通透性增加时,血浆中的蛋白质和
液体就会向组织间隙液中渗出,造成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过敏反应、炎症等疾病。
3. 淋巴液排出不畅:淋巴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套液体循环系统,
它可以将组织间隙液和蛋白质从组织中排出。
当淋巴液的排出不畅时,组织间隙液和蛋白质就会积聚,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淋巴结切除、淋巴管炎等疾病。
4. 肾脏排液功能不足:肾脏是人体内的一套液体排泄系统,它
可以将体内过多的液体和废物通过尿液排出。
当肾脏排液功能不足时,体内的液体就会积聚,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肾炎、肾衰竭等疾病。
综上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主要与血管内压力、血管通透性、淋巴液排出和肾脏排液功能有关。
针对不同的机制,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水肿的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概述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产生的机制涉及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病理生理学。
水肿的形成可以是由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引起。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探讨水肿的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基本生理学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是维持机体内部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健康的状态下,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是动态平衡的。
血管壁的内皮细胞通过活跃的转运蛋白和通透性调节蛋白,维持了正常的血管内外液体平衡。
淋巴系统的正常功能也是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1. 血管内液体过多当血管内液体过多时,血管内的压力会增加,导致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引起水肿。
此时可能伴随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使得更多的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渗透至组织间隙,加重了水肿的程度。
2. 血管外液体排出障碍在一些情况下,组织液体无法被有效地排出体外,例如淋巴管受阻、淋巴管功能障碍或淋巴管再吸收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组织间液体潴留,引起水肿的形成。
3.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失衡是水肿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感染、炎症、创伤、心血管疾病等病理状态下,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会失调,导致水肿的产生。
四、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疾病关系1. 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等循环系统疾病会导致血管内液体过多,从而引起水肿。
2. 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状态下,炎性介质的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血管内液体大量渗出,形成水肿。
3. 营养性水肿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也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出现营养性水肿。
五、水肿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水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辅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测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
2. 治疗水肿的治疗既要针对原发病,也要针对水肿本身。
治疗包括控制病因,调整水盐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利尿和净化等。
水肿的发生机制简述

1.⾎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量蛋⽩尿的肾脏疾患等。
当⾎浆⽩蛋⽩量降到
2.5±0.5g%或总蛋⽩量降到5±0.5g%时,就可出现⽔肿,为全⾝性。
2.⽑细⾎管内流体静⼒压升⾼。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
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肿或积⽔,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肿的和腹⽔,⼼⼒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性⽔肿。
3.⽑细⾎管壁通透性增⾼。
⾎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细⾎管壁的通透性⽽引起⽔肿。
炎性病灶的⽔肿即主要由于⽑细⾎管壁的通透性增⾼,⾎管神经性⽔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肿亦属此⼀机制。
此类⽔肿通常发⽣于⾎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患侧上肢⽔肿;丝⾍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体阻塞,常发⽣下肢和阴囊⽔肿。
此外淋巴管⼴泛性的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肿。
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机制
1 吸收出乎
吸收出乎是水肿发生的一种基本机制。
当水份过多,就会被肾脏吸收,当血清渗透压增加时,肾小管会吸收相应的水分。
此外,组成血液的蛋白质也有一定能力吸收水分,这种被称为吸水性凝集,这种机制也会促进水肿发生。
2 血管渗透压
血管渗透压也是水肿发生的另一种基本机制。
当某个区域的血管渗透压减低时,它会导致血液循环流动性增加,血液中水份也会被渗出血小板细胞壁,从而使血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导致水肿发生。
总之,水肿的发生是由吸收出乎和血管渗透压两种基本机制结合而成的。
肾小管的吸收出乎作用可以使多余的水分得以吸收,而血管渗透压的减低会导致水分渗出,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肿发生。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组织的异常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细胞水平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液体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液体交换的关键结构,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当细胞膜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水肿的发生。
细胞内水肿是指细胞内液体过多,导致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内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细胞内的离子和分子向细胞外扩散,而水分则向细胞内聚集。
细胞内水肿常见于缺氧、毒素、炎症等情况下。
细胞外水肿是指细胞外液体过多,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
细胞外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向组织间隙渗出,而组织间隙的液体则难以被排出。
细胞外水肿常见于炎症、过敏、创伤等情况下。
组织水平组织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结构,水肿的发生与组织内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正常情况下,组织内外的液体也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
组织内的液体主要由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内的液体组成,而组织外的液体则主要由淋巴液组成。
当组织内外液体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水肿的发生。
血管性水肿是指由于血管内液体渗出或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血管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向组织间隙渗出,而组织间隙的液体则难以被排出。
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炎症、过敏、创伤等情况下。
淋巴性水肿是指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淋巴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淋巴管阻塞或淋巴循环不畅,使得组织间隙的液体无法被排出。
淋巴性水肿常见于淋巴结切除、淋巴管炎症等情况下。
总结水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是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方面。
在细胞水平上,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在组织水平上,水肿的发生与组织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水肿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体质的原因,身体特别容易出现水肿,这样长期发展会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形象,其实水肿也是由于一些疾病所导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体质的原因,身体特别容易出现水肿,这样长期发展会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形象,其实水肿也是由于一些疾病所导致的,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和调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那么想要是水肿得到有效地预防和调整,我们就要掌握好原因,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水肿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水肿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
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总蛋白量降到50g/L时,就可出现水肿,为全身性。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
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
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机制。
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丝虫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虫体阻塞,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