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探究题[精.选]

合集下载

光学实验之光的直线传播

光学实验之光的直线传播

光学实验之光的直线传播一.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1.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

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3)由该实验可知,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2.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1)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实像。

(2)若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3.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自制的小孔成像仪前,调节二者的位置,在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蜡烛清晰倒立的像:(1)该现象可以用来解释;(2)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将蜡烛靠近成像仪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4.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图所示,图中光线沿(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的特点。

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

5.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

2020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题试卷29-光学实验探究

2020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题试卷29-光学实验探究

专题29-光学实验探究一、小孔成像1、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某一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换了易拉罐重新正确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该像是烛焰的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 (选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3)实验中将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____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移动;将蜡烛靠近易拉罐,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4)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如图乙所示,实验1和实验2做对比是在研究小孔成像与______的关系.分析比较_______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小孔成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2、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所示。

光斑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

他们猜想光斑形状: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卡片,如图所示。

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 ,甲、丙、丁卡片中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 ,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

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应选用__卡片。

光学实验题

光学实验题

三光学实验题(解析版)1.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AO是从蜡烛发出的一条与平面镜成30度角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答案】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解析】(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3)首先画出法线,然后再确定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角也为60°,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水平桌面上铺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______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所成的像(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______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可以方便_____________(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这中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5)该同学术端的蜡烛放在某一个位置,分别测出了物距和像距,然后就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 .在物理实验要求上____________(填“ 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前面完全重合观察物像大小相等看不到蜡烛的像不变像物大小相等等效替代法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解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A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断物像大小相等;并记录下蜡烛B的位置.(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像和蜡烛不能完全重合,看不到蜡烛的像,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4)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物的大小,这中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5)该同学术端的蜡烛放在某一个位置,分别测出了物距和像距,然后就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 .在物理实验要求上“不合理”.理由是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想.【点睛】(1)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不能成在白纸上,只能在玻璃前观察,刻度尺是为了测出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多做几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3.如图甲所示,小西在一次检查视力时发现用到了平面镜,这激起了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欲望,于是她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是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

物理光学实验题及含答案

物理光学实验题及含答案

第三章光学(一)概括光学的学生实验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色”、“色光的混淆与颜料的混淆”、“研究凸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光学研究实验对技术的要求1.明确研究目的、原理、器械和步骤。

2.会正确使用各样实验器械,知道它们的摆放要求。

3.知道各样器械在实验实践与研究能力指导中的作用,并能依据实验原理、目的,选择除教科书规定仪器以外的其余器械达成实验。

4.会设计实验步骤并按合理步骤进行实验。

会设计实验报告,会填写实验报告。

6.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7.会组装器械并进行实验。

8.明确要察看内容,会察看实验现象,并能解说实验中的一般问题。

9.会剖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并概括实验结果。

实验与研究能力培育研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基础训练1. 为了研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 19所示的实验1)请在图19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小明想研究反射光芒与入射光芒能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3)假如让光芒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芒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示:————————————————————————————————。

192.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以下判断中正确的选项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色基础训练平面镜能成像是因为平面镜对光的————射作用,所称的想不可以在光屏上体现,是————像,为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色,能够用————取代平面镜,采用两只同样的蜡烛是为了————。

2.水平桌面上搁置一平面镜,镜面与桌面成45度角,小球沿着桌面向镜滚去,如图5-3所示,那么镜中小球的像如何云动5—3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色”的试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一只同样的蜡烛,如图22所示:(1)挪动后边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跟前方的蜡烛A的像完整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B考证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图22 考证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考证平面镜成像知足他的反射条件2)烛焰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放在图中B处“烛焰”上的手指————被烧痛(填“会”或“不会”)3)操作中某同学在桌面上不论如何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可以与像重和,其原由可能是—————————————————————————————————————。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光学》实验题(附答案)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光学》实验题(附答案)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光学》实验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小茗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

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 _;(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____ _______;(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4)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

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小轿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这样安装的好处是: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___________(选填“斜上方”、“正前方”或“斜下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6)蜡烛A的像,是蜡烛发出的光经玻璃板___________而形成的。

要判断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应____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没有像。

2.小周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找到一个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在__________;(2)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如图a所示。

则人眼在图中的__________(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b中的__________(选填“1”“2”“3”或“4”);(3)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一只小飞虫飞到了凸透镜上,此时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A”、“B”或“C”);A.会有小飞虫的像B.会出现小飞虫的影子C.发光体的像完整且暗了一些(4)在模拟人眼成像的过程中,调节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如图c所示,光屏上刚好能成清晰的实像,现紧靠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此时将光源___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或将光屏___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适当距离,还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探究题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探究题

光学实验探究题1.如图15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2.右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 B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我们在玻璃板中看到B的像是因光的所形成的虚像。

当把C移到B 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都不能使C与B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C”实际上是(选填“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或“蜡烛C本身”)。

3.右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光学实验题

光学实验题

光学实验题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60.0分)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像,则:⑴凸透镜的焦距f=cm.(2)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3)当蜡烛向右移动的距离大于cm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承接到烛焰的像(光具座足够长),这时眼睛在透镜(选填“左”或“右”)侧的适当位置可以看到烛焰的像.2.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1)如图甲,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选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上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的大小.(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

3.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丙丁(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过程中突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

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丁中的(填序号)。

(1)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选填“A”或“B”)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2)如图乙是小洛测量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则L为cm;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光学实验探究题

光学实验探究题

光学实验探究题一.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 的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的规律 条件:孔要小。

像的特点: 。

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与物体形状 。

像的大小:与物体小孔间距离(物距)和小孔光屏间距离(像距)之比有关。

例题1.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 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 。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 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 成_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cm ,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m ,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 ,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________。

二.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 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例题2.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在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 、 。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 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3)如图乙的实验现象说明 。

接着小明将乙中的纸板右半部分沿图中虚线向后折,其他操作一样,在纸板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甲 O平面镜乙 平面镜Oi(4)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 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

(5)为探究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应进行的操作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光学【题目一】小阳与几位同学在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

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于是他设计了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保持橡皮到墙壁之间的距离不变,把手电筒打开后放在距离橡皮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在墙壁上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1)分析数据后,小阳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橡皮时,影子的长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小阳根据资料以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 为横坐标、影子的长度H 为纵坐标,绘制了影子的长度H 随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 变化的图像,如图1乙所示。

由图像可知,当手电筒到橡皮的距离L =17.5,影子的长度H 大约是 cm 。

(3)当手电筒距离橡皮较远时,小阳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的 (选填:“快”或“慢”)。

【题目二】如图2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蜡烛A 距玻璃板4cm ,则蜡烛B 距玻璃板8cm 才能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B .若蜡烛A 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C .若在玻璃板与B 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 的像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光源到橡皮的距离L /cm 5 10 15 20 25 影子的长度H / cm9.86.2 4.83.73.1图1L /cm106 24 25 20 15 10 5 8 H /cm【答案】(1)减小 (2)4 (3)慢乙甲【答案】 B玻璃板A甲丙玻璃板A玻璃板 A乙 图2【题目三】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掉在地上,摔碎成大小不同的3块。

他不知道每块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凸透镜的焦距相等,于是他选择其中较大的一块镜片,利用平行光源、光屏和刻度尺,测量出这块镜片的焦距f 并记录。

小明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凸透镜的焦距相等,由此她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与原凸透镜的焦距相等”的结论。

如果请你对小明的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你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是否存在问题?请说明你的理由。

【题目四】图3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白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实验中,放置平面镜和白纸的顺序是: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而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题目五】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4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答案】存在问题,理由是只测量其中一块的焦距,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的焦距相等”的结论。

应该再测量其他块的焦距,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答案】(1)白纸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因为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这样能准确确定白纸的镜面的垂直关系,而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若桌面不是水平的,那么白纸和平面镜就不一定垂直,因此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

图3图4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题目六】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1)请在图中分别做出入射角(用字母i 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 表示)。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 正确的是: (选填“A ”、“B ”或“C ”)。

C A 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B 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试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C 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试验,测量每次试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图3【答案】由于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所以应该多次实验且不断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排除了偶然性。

故C 答案是正确的。

【题目七】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如图4所示: (1)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收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________的 像。

(2) 向水凸透镜内 (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① 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

② 若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

说明近视眼镜是 透镜。

【题目八】实验桌上有如图 17 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9个为绿色。

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模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成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生命,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再改变四次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做四次实验。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⑴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⑵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_______的关系;⑶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应改变_______。

【答案】(1)缩小;实;(2)注入;①前;②凹图4【答案】(1)物体大小;(2)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叠放红棋子和绿棋子的个数。

【题目九】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

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时进行了实验探究。

小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

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选填(1)或(2));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③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答案】①(2)②物体大小相等相等垂直③不能虚【题目十】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3°22.1°35.4°40.9°(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且折射角(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①反射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是,三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题目十一】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题目十二】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为10 厘米的凸透镜、高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 、像距v 以及所成像的高L 像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下表的后两列中。

实验序号物距u /cm像距v /cm像高L 像/cm像距与物距之比(v/u)物距与像距之和(u+v)1 60 12 0.6 0.2 72 2 50 12.5 0.75 0.25 62.53 30 15 1.5 0.5 454 18 22.5 3.75 1.25 40.5 5 16 26.7 5 1.67 42.7 6 14357.52.549①根据实验需要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 随物距u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 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②根据实验序号1-6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L 像与v/u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 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③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a)根据实验序号 1-3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u 与相距变化量v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 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根据实验序号1-6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 变化时, L 像、u + v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得 初步结论是:【题目十三】2014年7月,小阳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