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常规治疗方法【最新版 直接用】
疼痛科常规治疗方法介绍

疼痛科常规治疗方法介绍
目录
01. 疼痛科概述 02. 疼痛科常规治疗方法 03. 疼痛科治疗原则 04. 疼痛科治疗效果评估
疼痛科概述
疼痛科的定义
疼痛科是专门研究、诊 断和治疗各种疼痛疾病 的学科。
疼痛科采用多种治疗方 法,包括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疼痛科主要针对慢性疼 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癌痛等疾病进行治疗。
牵引治疗:通 过牵引,缓解 肌肉紧张和疼 痛
运动疗法:通 过运动,增强 肌肉力量和关 节活动度
康复治疗:通 过康复训练, 恢复身体功能 和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
01 02 03 04
概念:通过微创手术,将药物或器械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适应症: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 关节炎等
D
睡眠质量:患者对疼痛对 睡眠影响的评价
客观评估
疼痛程度:使用疼痛量表进行评估, 如视觉模拟量表(VAS)
功能恢复:评估患者疼痛缓解后的活动 能力,如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疼痛缓解后的心 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药物副作用:评估患者使用药物后的 副作用,如头晕、恶心等
功能评估
疼痛程度:通过疼痛评分量 表评估疼痛程度
活动能力:评估患者日常活动 能力,如行走、站立、坐卧等
生活质量: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包括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
社会功能:评估患者社会功能, 如工作、社交、家庭生活等
谢谢
定期评估治疗效 果,调整治疗方 案,以达到最佳
治疗效果
预防为主原则
D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C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姿势
B
疼痛科常见物理治疗方法

疼痛科常见物理治疗方法【物理疗法的定义】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称物理疗法或理学疗法。
现代物理疗法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大自然的物理能源,有日光疗法、大气疗法、气候疗法、海水浴疗法和矿泉疗法等;第二类是利用人工的物理因素,有电疗法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流疗法、中频电流疗法、电水浴疗法、静电疗法、电离空气疗法、长波电疗法、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和微波电疗法等。
光线疗法包括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线疗法、紫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此外还有超声波疗法;磁疗法包括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及磁化水疗法等;蜡疗法以及各种水疗法,各种温热疗法,冷冻疗法,各种运动疗法;真空负压抽吸疗法如中医拔火罐等。
一、物理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预防方面的作用理疗、体疗、疗养具有锻炼作用,合理而适量的应用可促进各种生理活动,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适应能力。
其预防作用表现在:1.预防因气候急剧变化或新的气候条件带来的不良反应。
2.预防某些职业病,如矿井、坑道、地铁及潜艇等作业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
3.预防和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污染手术或术后伤口有炎症反应,应及时采用紫外线、超短波疗法可预防感染;预防术后粘连及关节功能障碍可用音频电、太阳灯、蜡疗、超声波疗法等。
(二)综合治疗方面的作用理疗涉及所有临床科室,治疗病种在260种以上,与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且具有下述优越性:1.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如紫外线有消炎、止痛、促进维生素D形成及加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2.副作用少:用于一般疾病的物理治疗剂量,对人体一般无明显副作用。
3.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改善局部药物浓度及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有较好的疗效。
4.与药物、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有协同作用,如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伤口感染比单一用直流电疗法或单一用药物治疗效果好;射频疗法与化疗、放疗联合应用可减轻化疗、放疗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疼痛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常用药为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可待因及二氢埃托啡等。
常用于急性剧烈疼痛和晚期癌症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成瘾性。
硫酸吗啡缓释片剂量为30mg/8~12h;成人(体重70kg)肌注或皮下注射吗啡初量为10mg,儿童剂量为0.1一0.2mg/kg,必要时每4h重复;静脉注射剂量成人为4—10mg,儿童为O.05~0.1mg/kg,缓慢注射。
2.解热消炎镇痛药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10idal ant-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都是外周的镇痛作用,系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
对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及风湿性疼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痛无效。
这些药物无成瘾性,但可出现胃肠道反应。
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650~1000mg/4~6h;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300~600mg/次;保泰松剂量为100mg/6—8h。
3.神经安定药以苯二氮革类最常用。
如地西泮、咪达唑仓等。
丁酰苯类药物常用氟哌利多、氟哌啶醇等。
这类药物反复应用后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故不宜使用过滥。
地西泮口服剂量为4—40mg/d;咪达唑仑常用剂量为10mg肌注或静脉注射;氟哌啶醇口服剂量为0.5~3mg/d;氟哌利多2.5rag与芬太尼0.05mg配制成依诺伐(Lnnovar)镇痛合剂,可为剧痛病人镇痛。
(二)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指在末梢的脑脊髓神经、脑脊髓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附近注入局麻药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
它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情部位,采取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用的神经阻滞的方法:1.星状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节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位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前外侧,支配头、颈和上肢。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疼痛科小针刀松解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小针刀松解术诊疗常规小针刀松解术是治疗软组织痛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利用现代医学“刀”的松解和中医“针”的刺激两者相加的综合效应,松解软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组织间的平衡,达到止痛治病之目的。
一、适应证:1、软组织损伤因外力损伤、慢性劳损、风寒潮湿侵袭而引起的软组织顽固性疼痛、各部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因病理损伤如手术瘢痕、肌肉反复注射引起的粘连,往往有明显的硬结或条索,产生顽固性疼痛和功能障碍,一般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
应用小针刀的手术效应可松解粘连,切碎硬结,解除疼痛,恢复功能。
2、滑膜炎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的滑囊受急、慢性损伤后引起炎症,使滑囊内分泌物增多,囊内压增高,产生胀痛。
同时肿胀的滑囊可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产生疼痛,采用小针刀将囊壁切开数孔,可解除疼痛,搔刮滑囊内壁,注入某些药物,可防止复发。
3、各种腱鞘炎、韧带炎引起的痛、麻和功能障碍如屈指肌腱腱鞘炎、桡骨茎突处腱鞘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跟腱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可用小针刀切开肥厚的腱鞘,松解粘连的肌腱,切开、剥离挛缩的韧带,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或消除疼痛。
3、脊柱的某些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非骨性椎管狭窄症、L3横突综合征等,可用小针刀切割挛缩的韧带、肥厚的关节囊,剥离粘连的肌肉、筋膜,缓解或消除疼痛。
4、四肢关节的退行性或损伤性病变如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或内上髁炎、骨性膝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跟骨骨刺等均可选用。
5、神经卡压综合征因软组织粘连、瘢痕、牵拉压迫神经干引起的疼痛、麻木、营养障碍综合征,可用小针刀松解粘连,切碎瘢痕,解除压迫,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腰3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等均可采用小针刀疗法。
二、禁忌证:1、发热,全身感染,施术部位和周围有感染灶。
2、严重内脏疾病发作期,体质虚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慎用。
- 1 -3、施术部位有难以避开的重要血管、神经或内脏。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用于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用于改善患者情绪,增强疼痛阈值。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促进神经修复。
2.物理治疗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针对疼痛区域进行电刺激,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等;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2.物理治疗
(1)经皮电刺激: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三叉神经痛部位进行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针灸治疗:根据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本方案旨在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一、方案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euralgia,TN)是一种慢性疼痛疾病,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科学的治疗策略,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
1.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药物副作用和生活质量。
2.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长期跟踪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五、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1.教育患者了解三叉神经痛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神经阻滞/毁损术是疼痛科治疗各种疼痛性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暂时或长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
一、适应证1、脊髓神经和外周神经受压、炎症引起的神经痛及软组织痛。
2、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难治性痛。
3、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瘫),眼肌、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顽固性呃逆,失眠等。
二、禁忌证1、不能配合治疗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皮肤或/和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尚未控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局麻药过敏者。
5、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妊娠初期、甲亢、结核病活动期等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时,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6、低血容量患者,不宜施行椎管内、腹腔神经丛及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毁损术。
三、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2.5ml~5ml+维生素B12 0.5mg~1.0mg+维生素B6 100mg~200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或20ml。
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可用赖氨匹林(来比林)替换复方倍他米松。
(一)、局麻药局麻药是神经阻滞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次选罗哌卡因。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用药剂量、浓度和容量,如:利多卡因的用药浓度为0.4%~2.0%,罗哌卡因为0.125%~0.375%;头颈部神经阻滞为5ml~10ml,臂丛神经阻滞为10ml~20ml,胸、腰部神经阻滞为10ml~20ml,交感神经阻滞为3ml~10ml。
局麻药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可增加其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局麻药注意事项:1、强调有效低浓度、剂量个体化、剂量总量控制的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局麻药中毒反应。
对儿童,特别强调不能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
三级阶梯止痛方案

三级阶梯止痛方案止痛是人们在面对疼痛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为了提供更有效的止痛方法,医学界提出了一种三级阶梯止痛方案,即通过不同程度的药物治疗来逐步缓解疼痛。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方案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第一级阶梯:非处方药物在疼痛刚开始或轻度疼痛阶段,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
常见的非处方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药店或超市购买,使用方便且价格相对较低。
在使用非处方药物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来服用,不要超过推荐的最大剂量。
第二级阶梯:弱效处方药物如果疼痛无法通过非处方药物缓解或疼痛程度加重,可以考虑使用弱效处方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医生的处方,包括阿司匹林、氨酚烷胺等。
相比非处方药物,弱效处方药物的效果更强,可以帮助控制中度疼痛。
在使用弱效处方药物前,建议咨询医生,了解具体的用量和注意事项。
第三级阶梯:强效处方药物当疼痛达到剧烈程度或无法通过前两级阶梯缓解时,可能需要使用强效处方药物。
这类药物通常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氯胺酮等。
强效处方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医生监督,因为它们可能产生较强的副作用和成瘾性。
在使用强效处方药物前,应咨询专业的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级阶梯的药物,都应该遵守以下原则:1. 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2. 合理控制剂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疼痛的程度来确定,不可盲目增加剂量以追求疼痛的即时缓解。
3. 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弱效和强效处方药物。
同时,一些人群有禁忌症,不能使用特定药物,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总结:三级阶梯止痛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
通过逐步升级药物的使用,可以根据疼痛程度实现疼痛的缓解。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务必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遵循医生的指导。
对于长期或慢性疼痛,还应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止痛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存在敏感穴位和病变 组织,就需在利用小针刀的针刺效应刺激穴位的同 时,利用手术效应对病变组织施行手术治疗,使其 两种效应综合发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操作时, 先在敏感穴位或辨证所取穴位上进针刀,行针刺手 法使病人得气后留针;再行手术部位的局麻或注射 消炎镇痛液。两者顺序不可颠倒。
射频热凝治疗(3)
禁忌症: ✓ 活动性肺结核 ✓ 各种原因性出血 ✓ 心力衰竭 ✓ 急性化脓性炎症 ✓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射频热凝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原理:
射
频
热
凝
联
合
臭 氧
操
消作
融 术
流
治 疗 颈
程 图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创新之处
◆组织损伤小、无出血,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能高,并发症少 ◆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 ◆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 ◆综合治疗费用降低 ◆适应症广,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接受程度高 ◆全手术过程记录,方便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
神经阻滞和注射治疗
弱阿片类药物 曲马多 ± 辅助治疗
1 疼痛
非阿片类药物 ± 辅助治疗
慢性疼痛的微创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微创治疗以其疗效确 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已成为各种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慢性疼痛治疗领域中,结合介入技术 的一系列微创技术也发展迅速。
神经阻滞疗法(nerve block)
射频热凝治疗(1)
• 原理: 通过利用高频率射电电流,使得电极 尖端
的靶点组织内离子运动摩擦生热,组织内蛋白 质灭活凝固、水分丧失而萎缩。 • 优点:
穿刺针细、组织损伤小 安全、简单、易于掌握 无手术瘢痕、可重复治疗
射频热凝治疗(2)
适应症: ✓ 神经病理性疼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
后神经痛 ✓ 软组织疼痛 ✓ 椎间盘源性疼痛 ✓ 背部手术失败综合症 ✓ 自主神经系统异常疾病 ✓ 晚期癌痛 ✓ 肌肉痉挛性疾病:肌性斜颈
鞘内药物输注术(1)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组成: 药物通过埋藏体内的电脑输注泵输注
至脊椎管内,作用于脊髓的作用位点。 导管位置:放置于蛛网膜下腔,从脊
柱经皮下隧道连接至药泵 药泵位置:腹部
Intraspinal Catheter
Pump
鞘内药物输注术(2)
鞘内药物输注的原理: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通过 鞘内药物输注
系统 注入鞘内,直接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 体结合,产生类似内源性内啡肽和脑啡肽 的作用,抑制P物质的 释放,阻断疼痛信 号的传递。
鞘内药物输注术(3)
适应症 : 癌痛 骨质疏松症 弥散性疼痛 背部手术失败综合症 轴性躯干性疼痛 蛛网膜炎 内脏性疼痛
鞘内药物输注术(4)
禁忌症: ➢ 活动性肺结核 ➢ 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 心力衰竭 ➢ 急性化脓性炎症 ➢ 精神障碍
椎管内阻滞
➢ 硬膜外腔阻滞 ➢ 骶管阻滞 ➢ 蛛网膜下腔阻滞 ➢ 全脊髓阻滞
作用机制
➢ 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 ➢ 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 改善血液循环 ➢ 抗炎症作用
特点
✓ 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 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 不需要特殊的器材、装置; ✓ 不良反应小; ✓ 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痛点注射疗法
✓ 患有明显痛点的慢性疼痛有较好疗效。 ✓ 压痛点与扳机点 (tender point and trigger point)
痛点注射
✓ 肩背部痛点注射 ✓ 肘部痛点注射 ✓ 腕及手部痛点注射 ✓ 腰骶臀部痛点注射 ✓ 膝部痛点注射 ✓ 踝足部痛点注射
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 physiotherapy
疼痛科常规治疗方法
主讲人:易得
慢性疼痛治疗方法
微创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 小针刀疗法 神经刺激疗法(脊髓、颅内、外周) 物理疗法(光、电、声、医疗体育等) 心理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
慢性疼痛的阶梯镇痛
疼痛治疗应遵从WHO三阶梯镇痛原则
3 疼痛持续 或加剧
微创治疗
±弱阿片类 曲马多 ± 辅助治疗
2 疼痛持续 或加剧
小针刀疗法 (2)
适应症:
• 慢性肌肉韧带劳损引起的疼痛 • 滑囊炎、腱鞘炎等引起的疼痛 • 非脑源性肌痉挛、肌紧张引起的不适
和功能障碍 • 肌肉韧带骨化引起的疼痛 • 引起症状的四肢关节骨刺
小针刀疗法 (3)
禁忌症:
• 发热、感染 • 凝血障碍和出血倾向 •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 施术部位有难以避开的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者 • 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非常广泛,它不仅限于治疗各种 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 状和疾病。
凡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或全身重症感 染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或局部麻醉药过敏史 者均禁忌神经阻滞疗法。
小针刀疗法 (1)
(acupotomy)
中医针灸“针”与西医手术“刀” 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剥离、切割和松解对慢性软组织 损伤有独特疗效。
是疼痛医学最常用的诊疗手段之一 包括:
化学性阻滞 物理性阻滞
神经阻滞方法
➢ 脑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分支阻滞 面神经阻滞 舌咽神经阻滞
➢ 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 半月神经节阻滞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神经阻滞方法
➢ 神经丛、神经干阻滞:
枕神经阻滞 椎旁神经阻滞 肩胛上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股神经阻滞 闭孔神经阻滞
✓ 人工物理能:电、磁、声、光、 热、 力、冷、水等
✓ 天然因子:日光、泥、海水等
作用机制
物理因子
针刀的治疗作用
(二)手术效应
小针刀的刀刃可像手术刀一样对病变组织进行 不切开皮肤的手术治疗,如松解粘连组织;切开压 力增高、组织水肿的关节囊;切断挛缩肌纤维或筋 膜;切碎瘢痕、钙化组织块或痛性硬结;切削磨平 刺激神经引起疼痛的骨刺等。操作时,先局麻或注 射消炎镇痛液,然后行针刀的手术治疗。
针刀的治疗作用
慢性 软组织 损伤
针刀治疗原理
粘连 瘢痕挛缩 无菌性炎症
静态平
肌肉
衡失调
韧带
筋膜
腱鞘
动态平
滑囊
衡失调
静息痛 活动痛
小针刀疗法
针刀的治疗作用
(一)针刺效应
小针刀可像针灸针一样用来针刺穴 位。因其针体比针灸针稍粗,故刺激作 用更强、更持久。因其顶端刀刃锐利, 故快速进皮时没有明显痛感。因其针体 坚韧又有针柄,故运针更容易,只是不 宜行捻转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