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泰-萨病(黑朦性痴呆)
AR
氨基己糖苷酯酶A缺乏
糖酯降解受阻 脑中神经节苷脂M2增加
(100-300) 双眼失明、2-6岁死亡
谢谢
溶酶体 (lysosome)
生命科学学院 刘艳平
溶酶体(lysosome)
是细胞内由一层单位膜包围
的膜性细胞器,内含多种酸性水 解酶,能分解各种内源性或外源 性物质,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主要内容:
一、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二、类型 (重点) 三、形成 (重点) 四、功能 (重点) 五、病理变化
一、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形态结构
一个较短的N-端信号肽序列 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腔内区 一个单次跨膜区 一个由10个左右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的C-端胞质尾区
二、溶酶体的类型 (一)按功能状态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是指通过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 酶体。
初级溶酶体囊腔中的酶通常处于 非活性状态。
箭头示初级溶酶体
• 细胞器更新的重要方式 • 机体和细胞的自我保护
四、溶酶体的功能
•细胞正常的消化功能 •保护和防御作用 •参与激素的生成
原 料
合成 甲状腺球蛋白
水解
吞饮 泡
甲状腺素
lysosome
碘化
碘化甲 状腺球 蛋白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甲状腺素的合成过程
四、溶酶体的功能
•细胞正常的消化功能 •保护和防御作用 •参与激素的生成 •参与器官组织变态和退化
吞噬体
内体性溶酶体
液态物
吞饮体
异噬性溶酶体
出胞
残余小体 残渣 小分子
留胞堆积
细胞质中 重新利用
异噬作用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中溶酶体的名词解释如下:
溶酶体是细胞内一种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是细胞内进行细胞内消化和分解的重要细胞器。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许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和“消化系统”。
溶酶体的功能主要包括:
分解并清除进入细胞内的外来物质,如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
清除衰老、损伤或异常的细胞器;
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激素的降解;
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突起,如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
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初级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器,或近于高尔基器分泌面的光滑内质网的特化区,囊内仅含有水解酶。
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由吞噬或胞饮作用所形成的小囊泡,或与细胞器受损后的膜片等结构相融合而形成的。
次级溶酶体经酶解后的残余物质称为残体或终末溶酶体,即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脂褐质等。
除少数细胞如哺乳类红细胞外,各种动物细胞都有溶酶体。
在植物细胞中有类似溶酶体的细胞器,如自体吞噬泡、圆球体和糊粉粒等。
细胞生物学中的溶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细胞生物学中的溶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溶酶体是各种细胞中的一种小泡状细胞器,它在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废弃物的降解以及防御外界病原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溶酶体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溶酶体主要由膜限定的囊泡组成,其内含有多种不同的水解酶和蛋白酶等。
在细胞内,溶酶体与其他细胞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1. 溶酶体与内质网:内质网是细胞质内一个分布广泛的膜系统,与溶酶体之间通过膜融合和膜蛋白的转运等方式相互交换物质和信息。
2. 溶酶体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细胞内的一个平突起的膜系统,它与溶酶体之间通过小泡的融合和膜蛋白的转运等方式相互联系。
3. 溶酶体与线粒体:溶酶体在线粒体的功能维持和垃圾清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两者之间通过膜融合和酶的直接传递等方式相互联系。
上述结构关系的研究为溶酶体的功能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溶酶体的功能1. 废物降解:溶酶体是细胞内垃圾处理站,在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或蛋白质降解产物等废弃物被吞噬进入溶酶体,并在其中被水解酶和蛋白酶等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再进一步由细胞运输出去。
2. 感染防御:当细胞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溶酶体会合成出一系列的酶,如溶菌酶和胞内溶酶体蛋白等,这些酶能够杀死病原体,并将其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保护细胞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3. 调节细胞凋亡:溶酶体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当细胞需要自毁时,溶酶体会释放酶类物质,诱导细胞凋亡。
4. 路标功能:溶酶体通过与其他细胞器的相互作用,发挥了一种“路标”的作用,能够引导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分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1. 结构分析:利用冷冻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等高分辨率的技术手段,科学家们成功地解析了溶酶体的分子结构,揭示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
4.8溶酶体的功能

医学细胞生物学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功能1.细胞内的消化作用1.细胞内的消化作用(1)异噬作用:溶酶体对外源性异物的消化过程。
异噬作用的意义:①为细胞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
如胆固醇的摄取。
②对机体起着防御的功能。
如对病原体的消化作用。
(2)自噬作用: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或细胞器碎片的过程。
自噬作用的意义:①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方式。
如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核糖体约5天。
②机体和细胞的自我保护。
应激状态时自噬作用会大大增加。
如饥饿、受损伤或快要死亡的细胞等。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常可通过自噬作用来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
溶酶体的功能1.细胞内的消化作用2.自溶作用2.自溶作用 自溶作用是指在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消化酶释放出来进入细胞质,结果细胞本身被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 溶酶体的膜是十分稳定的,不会对细胞自身造成伤害。
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生物体形态建成或需废弃一些或改造形成一些器官时,机体可产生生理性自溶。
如蝌蚪尾部的吸收,人体卵巢黄体的萎缩。
溶酶体的功能1.细胞内的消化作用2.自溶作用3.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作用3.溶酶体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精子头部的顶端质膜下方有一膜包裹的囊状结构, 称为顶体(acrosome), 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 在受精过程中, 通过顶体反应, 将顶体中的溶酶体的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卵外膜滤泡细胞, 使精子抵达卵子质膜, 卵子和精子的细胞质膜相互融合, 达到受精的目的。
再如,骨质更新(破骨细胞)(分解骨基质) 。
复习题1.溶酶体具有哪些功能?2.溶酶体是如何实现其功能的?3.溶酶体在细胞外是如何发挥功能的?参考文献及网站参考文献1.医学细胞生物学,丰慧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医学细胞生物学,刘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医学细胞生物学,杨保胜,科学出版社,2013。
细胞生物学全套资料--第五节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第五节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一、溶酶体的结构* 1955年de Duve与Novikoff,首次发现溶酶体(lysosome)* 它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消化* 具有异质性,形态、大小及其内含的水解酶种类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标志酶为酸性磷酸酶。
* 根据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残体(residual body)。
1、初级溶酶体* 直径约0.2~0.5um膜厚7.5nm内含物均一,无明显颗粒是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图6-27)* 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没有活性只有当溶酶体破裂or 其它物质进入,才有酶活性* 其水解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磷酸酶、硫酸酯酶、磷脂酶类,已知60余种,均属于酸性水解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5左右* 溶酶体膜与质膜厚度相近,但成分不同主要区别是:①膜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使其pH值降低②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图6-27 初级溶酶体引自http://www.uni-mainz.de/2、次级溶酶体* 都是消化泡(图6-28)正在进行or 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 分为异噬溶酶体,消化的物质来自外源自噬溶酶体消化的物质,是细胞本身的各种组分图6-28 次级溶酶体引自http://www.uni-mainz.de/3、残体* 又称后溶酶体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故名* 残体可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肝细胞中的脂褐质(图6-29)图6-29 肝细胞中的脂褐质引自《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图谱》1989二、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主要作用:* 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细胞自溶、防御&对某些物质的利用均与溶酶体的消化作用有关1、细胞内消化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度脂蛋白,获得胆固醇(溶酶体中)对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溶酶体的消化作用更为重要2、细胞凋亡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or 器官的改造or 重建如,昆虫、蛙类的变态发育等等此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注定要消除的细胞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3、自体吞噬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如,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
简述溶酶体的发生过程

简述溶酶体的发生过程
溶酶体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
在细胞内,溶酶体是由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发生而来的。
通常,溶酶体的生成路径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途径,另一种是内吞作用-早期内体-晚期内体-溶酶体途径。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途径:在这种途径中,内质网上的蛋白质会经过翻译、修饰和分泌等过程后被运输到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内,这些蛋白质会被一系列酶催化,并形成泡状物质,称为前体溶酶体。
这些前体溶酶体随后会被运输到溶酶体。
在溶酶体内,前体溶酶体会被进一步催化和分解,形成成熟的溶酶体。
内吞作用-早期内体-晚期内体-溶酶体途径: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将外部物质或细胞器内的有害物质吞噬入细胞内。
这些被吞噬的物质会形成内体,并在细胞质内游走。
在早期内体阶段,内体会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修饰和分泌。
在晚期内体阶段,内体会进一步分化成为溶酶体。
总之,溶酶体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学过程,与细胞内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内吞作用等。
溶酶体的形成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 1 -。
溶酶体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溶酶体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质中的膜限定泡状结构,主要包含水解酶和各种酸性酶,是细胞内部分解和消化的主要机构。
它们在细胞内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参与各种溶解和分解反应,如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膜脂分解、糖原降解、细胞吞噬等过程。
溶酶体通常由两种主要的膜组成:内膜和外膜。
内膜是一个细胞质向内的薄膜,由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组成,可以防止溶酶体水解酶和酸性酶逸出到细胞质中。
外膜则是一个较稳定的膜,可以保护内膜免受外部损伤。
溶酶体的形成是通过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的转运和转化过程。
在内质网上合成的酸性酶以囊泡形式转运到高尔基体中,然后再被分泌到溶酶体中。
此外,溶酶体还可以吞噬和消化不需要的细胞成分或外来细胞,通过溶酶体消化酶的作用进行消化分解,使细胞获得新的能量和营养。
总之,溶酶体是细胞内分解和消化的重要机构,通过其中的酸性酶和水解酶对不需要的细胞成分或外来物质进行消化分解,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长发育。
溶酶体逃逸的名词解释

溶酶体逃逸的名词解释在细胞生物学中,溶酶体逃逸(lysosome escape)是指溶酶体内的酶和物质未能被完全封闭在溶酶体内,而逸出到细胞质中的现象。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内含有酸性酶的膜包裹的小囊泡,主要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细菌和病毒等。
溶酶体逃逸的发生通常与某些病理过程和细胞死亡有关。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溶酶体逃逸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能通过分泌溶酶体来消灭感染的细菌和病毒。
一旦感染的目标被摄取到溶酶体内,酶会对其进行消化。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溶酶体内的酶和物质可能会逃逸到细胞质中,这会导致损伤和炎症反应。
这种逃逸现象在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尤为常见。
研究表明,一些病原体通过各种机制抑制溶酶体的酶活性,从而逃避细胞的清除和免疫反应。
其次,溶酶体逃逸也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现有的研究表明,溶酶体逃逸是一些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清除的机制之一。
它们能通过多种途径促使溶酶体逃逸,例如抑制溶酶体融合和运输通路的蛋白质的功能异常。
当溶酶体逃逸发生时,溶酶体内的酶和毒性物质会对细胞内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从而促进病理过程的进展。
这些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等,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感染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溶酶体逃逸对于一些治疗策略的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新的剂量呈现出通过溶酶体逃逸方式释放的药物。
这些药物在进入细胞后会与溶酶体融合,然后通过调控融合通路的功能改变,使溶酶体内的药物释放到细胞质中。
这种策略能够提高药物的效力,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能够避免溶酶体内药物的降解和排出。
这种溶酶体逃逸的药物释放策略已在抗肿瘤、抗感染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溶酶体逃逸是指溶酶体内的酶和物质从孤立的囊泡逸出到细胞质中的现象。
它在免疫应答和疾病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还有一部分可返回至高尔基体
三、溶酶体的形成☆
溶酶体膜 形成
吞噬体 吞饮体
异溶酶体 次 级
异溶酶体
溶
初级溶酶体 异噬作用
内体 胞外消化
自噬作用
酶
体
自噬体
分泌颗粒
自溶酶体
残体
三、溶酶体的形成☆
• 溶酶体酶的形成和转运
第三节 溶酶体 (Lysome)
一、溶酶体的一般特征 二、溶酶体的种类 三、溶酶体的形成 四、溶酶体的功能 五、溶酶体与疾病
二、溶酶体的种类☆
• 根据溶酶体是否与底物结合分为两种: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在高尔基体成熟面上形成的新生溶 酶体,形态与高尔基体的小泡相似
甘露糖-6-磷酸 (mannose 6-phosphate, M6P)
溶酶体的酶是由rER上的核糖体合成 rER腔内
运输小泡 高尔基复合体 (加工修饰)
溶酶体的酶内含有甘露糖-6-磷酸,高尔基复合体反面囊膜上有甘露糖-6-磷酸 受体,能特异与其结合,诱导溶酶体酶聚集并‘出芽’离开高尔基复合体形成溶 酶体。
• 治疗时,一般在改善病人微循环的同时,常应用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来稳定溶酶体膜,避免细胞发 生不可逆损伤。
五、溶酶体与疾病☆
3. 酶的转运异常产生的溶酶体病
– 典型的例子是I-细胞病(inclusion-cell disease) ,它 是由于溶酶体酶缺失M6P,而使其无法聚集到溶 酶体中。
– 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缺欠导致N乙酰氨基磷酸转移酶异常,使得溶酶体酶不能在 高尔基体进行分选和包装;溶酶体的水解酶几乎 全部丢失,造成消化的底物蓄积在溶酶体中,最 终在病人的细胞中形成大的包涵体。
直径为25~50nm
形态大小随作用物的性质和其所处 的消化阶段而异
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
含水解酶
含水解酶
不含作用物
含有相应的作用物以及消化后的产 物
人肾细胞的初级溶酶体 65,000
狗肝细胞的次级溶酶体 Th:钍颗粒 60,000
二、溶酶体的种类☆
• 根据溶酶体酶作用的来源以及消化程度,次级溶酶 体又分为:
– 自体吞噬作用 (autophagocytosis) 清除无用 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 器及损伤和死 亡的细胞
• 细胞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 机体和细胞自我保护
• 自溶作用 (autocytolysis)
– 溶酶体膜破裂,酶释放出来, 导致细胞自身溶解、死亡。
– 蝌蚪发育过程中尾巴消失 – 精子受精过程
第四节 微体(Microbody)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三、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四、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
• 过氧化物酶体:
– 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由单层膜包裹 – 内含多种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
溶
溶酶体膜上有H+质子泵:依赖于ATP,
酶
保持溶酶体基质内酸性
膜
酶体消化水解的产物运出溶酶体
溶酶体膜上糖蛋白高度糖基化,防止自
身被水解消化。
• 溶酶
溶酶体含有60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多为酸性水解酶;pH值3.0~6.0, 最佳pH值为5.0。
蛋白酶(肽酶) 核酸酶 磷酸酶 酶 糖苷酶 酯酶
• 异噬性溶酶体(heterolysosome): • 残体(residual body):次级溶酶
其作用物为外源性物质,即外来异
体在消化作用的最后阶段,由于酶
物、坏死组织、细菌等。
的活力降低或消失,残留一些不再
• 自噬性溶酶体(autolysosome): 其作用底物为内源性,即来源于细 胞本身衰老或破损的细胞器(如线 粒体、内质网等)和其它内含物 (如糖原、脂类等)。
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髓样结构×60,000
第三节 溶酶体 (Lysosome)
一、溶酶体的一般特征 二、溶酶体的种类 三、溶酶体的形成 四、溶酶体的功能 五、溶酶体与疾病
三、溶酶体的形成☆
• 溶酶体膜的形成☆
– 高尔基体成熟面,通过出芽方式形成内含溶 酶体酶的小泡,即初级溶酶体
– 与吞噬泡、晚期胞内体或自噬泡融合形成次 级溶酶体
第三节 溶酶体 (Lysosome)
一、溶酶体的一般特征 二、溶酶体的种类 三、溶酶体的形成 四、溶酶体的功能 五、溶酶体与疾病
四、溶酶体的功能☆
• 溶酶体的细胞内消化作用
– 异体吞噬作用 (heterophagocytosis)
• 营养作用 (nutrition)
• 将摄入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 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 被细胞质所利用。
– Signal peptides and Signal patches:每个溶酶体水解酶分子上 含特异的信号斑
– 信号斑被顺面高尔基网 (CGN)的磷酸转移酶识别,分两步形 成M6P。
• 在N-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的催化下,将磷酸化的N-乙酰葡萄糖 连接在溶酶体酶前体糖链甘露糖基上
• 经磷酸二酯酶(phosphoglycosidase)的作用,将乙酰氨基葡萄糖 剪切并将磷酸基团留在甘露糖基上,形成带有M6P标志的酸性水解酶
C-terminal
N-terminal
要求提纲
1.简述溶酶体膜的特性 2.溶酶体的标志酶和pH 3.简述溶酶体的种类 4.溶酶体酶的形成和转运 5.溶酶体的功能
1.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
2.过氧化物酶体膜和腔内蛋白的 合成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
大鼠肝细胞过氧化物酶 体的电镜照片
第四节 微体(Microbody)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三、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四、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 现在已知过氧物酶体含有40多种酶,不同 的细胞所含酶的种类不同,根据酶的作用 方式把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肽序列,SKL(-Ser-Lys-Leu-)
– 带有 SKL信号的蛋白质都能转运到过氧化物酶体中。
SKL
有些过氧化体蛋白 含 有 C-terminus 信 号序列,与细胞质 受 体 PTS1R 结 合 , 再结合到膜受体 Pex14p 上 , 然 后 进 入过氧化体。
PTS1R
过氧化体的膜 蛋 白 不 含 SKL 序列,其转运 过程未知。
– 氧化酶 – 过氧化氢酶
氧化酶
催化底物产生过氧化氢
RH2+O2 → R+H2O2
各种氧化酶约占总酶量的60%
过氧化氢
将过氧化氢还原生成水。
2H2O2 → O2+2H2O
约占总酶量的40%。 过氧化氢酶是其标志酶。
在形态学上,常用DAB法(3,3-二氨基联苯胺)显示过氧化氢酶, 在光镜和电镜下变呈棕色颗粒。
– 软骨被消化后的代谢产物,如硫酸软骨素又能导致激 肽的产生,激肽可参与关节的炎症反应。
• 临床上应用膜稳定因素如消炎痛和肾上腺皮质激 素来治疗此病。
五、溶酶体与疾病☆
2. 溶酶体膜异常产生的疾病
– 举例:休克
• 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溶酶体膜的稳定性降低, 溶酶体酶外漏,引起组织、细胞自溶,造成细胞 与机体不可逆的损伤。
–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Tay-Sachs disease
五、溶酶体与疾病☆
2. 溶酶体膜异常产生的疾病
– 举例:矽肺
巨唑细
五、溶酶体与疾病☆
2. 溶酶体膜异常产生的疾病
– 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 可能是由于细胞内溶酶体膜脆性增加,溶酶体局 部释放所致。
– 释放出来的酶有胶原酶,可侵袭软骨细胞,导致关节 的局部损伤。
被消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剩余 物质为残体。
– 脂褐素(lipofusin) – 髓样结构(myeline figure) – 含铁小体(siderosome)
• 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y)
人肺泡吞噬细胞的多泡体 ×38,000
人心肌细胞的残 ×40,000
人肝细胞的脂褐 ×39,000
硫酸酯酶(分解氨基多糖的酶)
酸性磷酸
标志酶☆ :酸性磷酸酶 甘露糖-6-磷酸, M6P (标志物)
影响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因素
•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因素:糖皮质固醇类的药 物,如氢化可的松、氯嗪、乙酰水杨酸、消炎 痛等;
• 降低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因素:缺氧或氧过多、 X射线、紫外线、白喉毒素、多种抗生素、肝 素、胆碱能药物、维生素A过多、维生素E缺 乏等。
内膜系统 溶酶体 & 微体
北京大学医学部 细胞生物学系
第三节 溶酶体 (Lysosome)
一、溶酶体的一般特征 二、溶酶体的种类 三、溶酶体的形成 四、溶酶体的功能 五、溶酶体与疾病
一、溶酶体的一般特征
• 形态结构:
– 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 – 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 – 能分解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 0.25-0.5µm
• 粒溶作用 (granulolysis)
– 溶酶体分解细胞内剩余营养颗 粒的作用。
• 防御作用 (defence)
– 将外源性的有害因子 (如细菌、 病毒等) 消化分解。
EGFR trafficking
Autophagy
CMA: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第三节 溶酶体 (Lysosome)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三、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四、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