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我的1919》心得体会(精选5篇)

《我的1919》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的1919》篇1前些天,班里同学一同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属于胜利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只得到两个席位,并在多次谈判中饱受欺辱,直至最后拒绝签定凡尔赛合约的事。
由于事件过程发生在1919年,所以片名为《我的1919》,片中的“我”则是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哀的外交才子-----顾维钧。
1919年,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
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
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
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
“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
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
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
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
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
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
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
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我的1919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当某一件事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意识到这是历史。
———题记在历史的轮回里,中国充满了沧桑。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属于中国的山东半岛。
俗话说的好,“弱国无外交”,而在那个时代,中国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弱国,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四万万铁血儿女的泱泱大国,却饱受了无尽的屈辱,其中的心酸悲苦,欺压暴虐,谁人能忍受?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有着无数有勇气、充满智慧的爱国青年,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一切。
顾维钧,一个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名字,响亮又永恒,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巴黎和会上做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当国际委员会向中国代表团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是他,只有他,站出来,并致以完美的一击。
他通晓英语,法语,却义无反顾地用汉语发言,他是勇敢的,他是智慧的,他,是伟大的。
陆征祥陆总长,被骂成卖国贼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谁人知道他顶着多大的压力,一句“我们都是中国政府的仆人”道出了其中的无奈。
面对中国外交的失败,他努力过,他争取过,但是却无力去改变,无可厚非他是智慧的,是爱国的,是理智的,最终他没有逃避,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签订合约。
肖克俭,一个炽热的爱国青年,最终却在烈火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组织爱国运动,团结海外华侨,为了祖国,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有谁能说他不爱他的妻子,不是不爱,而是爱的真切,即使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也在烈火中焚尽了。
至今,顾维钧第一次在和会上亮相的场面仍记忆犹新,那是不容被忘记的,也永远不会被忘记。
会议上,牧野男爵非但对山东特权的事情只字不提,还不留情面的羞辱了中国代表,而这个时候顾维钧没有退缩,他挺起胸膛走上前用汉语发表了演讲。
一点小伎俩就激怒了牧野男爵,因此他说“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在其他战胜国代表的嘲笑声中他掷地有声的开始反击,“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盗窃,是不是无耻,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我的1919》观后感5篇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驻美公使、即是已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员与法、美、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周旋的故事。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我的1919》观后感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欢迎查阅:《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1《我的1919》令我头雾水。
主要在于对个问题没有理清头绪:顾维钧从挣扎着痛苦着要不要签字,到最后慷慨陈词,坚决拒签——这中间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仅仅从我个人这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倾向。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倾向有定的真实性,这又与我们直所学习的群众历史相违背,二者对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因为我们远在2011,所有的斗争、燃烧、鲜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热闹。
那么,顾维钧到底是怎么下定决心拒签的呢?爱国?这个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为个必须遵循列强所制定的国际法则的中国外交官,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冷静与理智。
“外交事务很复杂,你们无法理解。
”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勇气和责任感上。
当陆徵祥这个看起来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祷精神上的宁静,在比利时夫人的温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狈地逃离法国的时候,顾维钧的形象就开始高大了。
骨子里同样是中国人,陆徵祥体现的是所谓的“良心”,不敢背负千古骂名,而顾维钧则是需找解决之道,纵使切现实条件都处于劣势。
但是直到签字的前刻,这种爱国依然被埋得很深,深得无法作为拒签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运动的作用吗?这个理由最符合高中课本的描述:“五四运动取得了定胜利——罢免、释放、拒签”。
然而看看大洋的这边,优雅的法国,列强们并不关心中国的派如火如荼,他们所作的就是权衡利弊,然后“出卖”而已。
那么中国的外交官呢?陆徵祥反复强调他们是为北洋政府做事的。
北洋政府呢?次次地下达指令:“要与各国共同协商”、“切勿直接与日本讨论青岛问题”、“顾维钧的言辞让政府不满意”……知道最后,北洋政府依然没有对拒签有任何的指示。
《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5篇

《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5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5篇(一)今天,我看了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叫《我的1919》。
讲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
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
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
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
肖克俭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
电影中讲了中国外交团参加巴黎和会的外交全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都不能享有战胜国应该取得的权利,这是对中国的无视,对世界和平的无视!中国代表团虽一再争取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但中国政府的软弱与各列强的联合敌对,中国最终事与愿违。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祖国原来是这么落后,可我们却不能相助。
要想不被欺负,我们中国就需要强盛。
现在我们中国虽在快速发展,但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我们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不会再受其他国家侮辱、蔑视,不会再受其他国家歧视,其他国家也不敢再欺负我们。
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大全15篇)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1919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1919观后感1观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后,才明白现在的我们根本不能体会到1919年的外交是多么困难重重,公理在利益面前是多么的无力。
在巴黎和会正式开始前,我们本应得到五个席位,却只分配两个。
原本,我们可以在巴黎和会上从德国收回山东,然而到最后,却只讨论山东的.分配问题。
但是中国代表团说出了“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豪言壮语,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留下任何一笔,都体现了我们的抗争决心。
我的1919观后感2展望未来,了解过去,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听着影片中激情澎湃的的'演讲,看着一位位愤怒的国人,仿佛穿越时空般进入了那段时间,随着他们悲,跟着他们怒,想让他们所求所皆得所愿。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最基本的底线。
我们以爱国为荣,传承爱国精神,从自身开始,以自己为中心影响其他人。
让爱国的种子发芽,成长。
我的1919观后感3在《我的1919》影片中描述上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为抗争列强,讨回正义感人肺腑的事件。
影片充分表现了中国在列强的国际会议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
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就是深刻烙印在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在这个和平年代,这句话我们需要常响耳畔。
须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
我的1919观后感41919年,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无数爱国青年勇挑历史重担,挺身而出冲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在斗争中展现出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
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16篇)

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16篇)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16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1919观后感篇1从外交官顾维军在和会上义正词严的讲演、肖克俭具有爱国性质的游行及自焚事件等多视角,来展现影片主题,加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庞大有力的意象,从而迸发出五四时期势不可挡的护国热浪,或许这正是影片《我的1919》能成功契合历史与艺术的原因所在。
影片别出心裁的选材于中国五四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从中国外交群体在国际上的斗争和惨败为线索,同时一条暗线贯穿其中,即以肖克俭为代表的群众自发式举动,将民族尊严、国家利益、儿女私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贴切到位。
顾维军无疑是影片中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灰色基调,并多次穿插采用黑白胶片摄制的客观镜头,将当时的社会景象与黑暗的一面有根本的表现,并对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了衬托作用。
陈道明精彩的演绎更是彰显出一种大气,有一种深沉的感觉,肃穆庄严,举手投足都合乎一个外交官的风范。
陈在影片中主要行为就是“说”,参与谋划、密谈、发言、辩论。
顾维军性格上与陈性格上的孤鹤鹰隼一般的气质,淡淡沉醉于自身的眉目流转,或是不露声色地演练一身的陡然一身正气。
面对日本代表百端的挑衅与排斥,于众代表的排挤等困难,顾的言行举止更映衬出他的机智与胆略,他论证有力,措辞得体,一次次怒吼着一个中国人歇斯底里的呐喊。
编导通过设置这些事件,加上影片中短促的音乐和顾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使顾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顾的对白与旁白的设置上,导演所设置的人物顾的性格也得以十分强烈生动的体现。
在第一次与日方正式交锋中,他巧用日本代表掉表一事,迫使日方愤怒,吊足与会代表的胃口,继而旁征博引,摧毁了日本不良图谋的第一座堡垒!在日本的引诱下,他巧妙的与之斡旋,他抛弃了清政府的妥协与软弱。
影片《我的1919》观后感

影片《我的1919》观后感影片《我的1919》观后感(精选16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影片《我的1919》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影片《我的1919》观后感篇1从外交官顾维军在和会上义正词严的讲演、肖克俭具有爱国性质的游行及自焚事件等多视角,来展现影片主题,加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庞大有力的意象,从而迸发出五四时期势不可挡的护国热浪,或许这正是影片《我的1919》能成功契合历史与艺术的原因所在。
影片别出心裁的选材于中国五四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从中国外交群体在国际上的斗争和惨败为线索,同时一条暗线贯穿其中,即以肖克俭为代表的群众自发式举动,将民族尊严、国家利益、儿女私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贴切到位。
顾维军无疑是影片中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灰色基调,并多次穿插采用黑白胶片摄制的客观镜头,将当时的社会景象与黑暗的一面有根本的表现,并对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了衬托作用。
陈道明精彩的演绎更是彰显出一种大气,有一种深沉的感觉,肃穆庄严,举手投足都合乎一个外交官的风范。
陈在影片中主要行为就是“说”,参与谋划、密谈、发言、辩论。
顾维军性格上与陈性格上的孤鹤鹰隼一般的气质,淡淡沉醉于自身的眉目流转,或是不露声色地演练一身的陡然一身正气。
面对日本代表百端的挑衅与排斥,于众代表的排挤等困难,顾的言行举止更映衬出他的机智与胆略,他论证有力,措辞得体,一次次怒吼着一个中国人歇斯底里的呐喊。
编导通过设置这些事件,加上影片中短促的音乐和顾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使顾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顾的对白与旁白的设置上,导演所设置的人物顾的性格也得以十分强烈生动的体现。
在第一次与日方正式交锋中,他巧用日本代表掉表一事,迫使日方愤怒,吊足与会代表的胃口,继而旁征博引,摧毁了日本不良图谋的第一座堡垒!在日本的引诱下,他巧妙的与之斡旋,他抛弃了清政府的妥协与软弱。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_《我的1919》观后心得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_《我的1919》观后心得《我的1919》该片以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阅读!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优秀范文【一】2019年4月28日,学院团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
很纪实的电影,像是顾维钧的自述,把1919年巴黎和会前后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
电影最开头的地方,乘着马车前来参会的衣冠楚楚的顾维钧被一大群一战欧洲伤兵拦住,车窗被敲碎,脸上带了伤,衣服也扯破了——从一开始仿佛就预示着巴黎和会里中国的狼狈和无力。
中国代表团在升旗仪式穿了汉装,这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希望在世界面前笔直地站立的仪式感,但是一句“弱国无外交”就道尽了一切。
“如果中国参战,就以大国身份对待中国。
”这是欧洲列强许下的空头支票,没有实力就拿不到平等的话语权。
说好的五个代表席位被压缩成两个,据理力争竟然是为了换取英美法意对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同情!要通过别人的同情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多么无奈、多么可悲!更可悲的是,外交官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一直对日本妥协。
当时的中国政客仿佛是在拿国家利益换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家族利益,完全无视了中国人民的意愿。
在这样的国内政治背景下,作为外交官的顾维钧纵使旁征博引舌灿莲花,纵使有再大的人格魅力让列强的首脑和外交官乃至他国人民都敬佩他,也无济于事。
顾维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孤军奋战的,因为中国政府并不支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有四万万中国同胞的支持的。
我本来觉得肖克俭仅凭一腔热血并不会有用,这种冲动行事最后可能就会让别国把刺杀这样的黑锅扣在中国人头上,哪怕你没有做过,因为有暴力和示威游行的前科,你也会成为被怀疑的对象,这样不仅于国家无利,而且会让家人忧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5篇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一中国现代历史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回顾了这一部精彩的电影;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述说的电影,强烈的带入感,犹如身临其境,那一段黑暗到极致不堪回首的历史,换成新时代的我们谁能承受的起;我似乎置身在这一个时代,看到了懦弱政府、列强压迫下仍不妥协,在巴黎和会上虽深受嘲讽但仍上台演讲的顾维钧,用笔直的身杆、冷静智慧的头脑、铿锵有力的声音,短暂的发言让整个局势逆转,虽然结局依旧难以改变;压抑着的愤怒,身处高位却因当时的北洋政府懦弱,也是这一天,1919年5月4日,整个中华民族愤怒了,担负着一个时代希望的先进青年开始反抗,游行示威,哪怕被懦弱的北洋政府为了讨好列强而逮捕,也一直未曾停止;我不会忘记,凡尔赛条约签订仪式上顾维钧那低沉的声音吼出来的对列强的质问及警告“我很愤怒...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这份合约我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沉痛的一天”,说完便转身离去,这一天我们没有签字;为了这一天我们牺牲了多少像肖克俭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在这祖国最黑暗的时刻,将自己燃烧,犹如这破晓的晨曦,照亮这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年该有的勇敢、奉献以及自信,他们背负着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为了这个希望,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们站在各个不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展示着我们国家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们原可以凭借着拥有的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如果没有他们从这一天站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会要在黑暗中彷徨多久,是什么他们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引路灯,是这一腔爱国热血,是这一副永不屈服的铁骨,是这电影里陆总长说的“良心”;如果他们不站起来,这懦弱的北洋政府还要继续懦弱多久,这片土地会被列强瓜分、霸占,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将陷入深渊。
这一百年来,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趴了臣服于美帝的国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大国风采;走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作为青年的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强大的祖国使我们不需要再像一百年前的他们举步维艰,我们依旧是那时青年,延续着这一百年来前辈们的精神,我们分布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
回顾电影,总会有许多感触,青年是时代登台的表演者,复兴的重任已然向我们肩膀转移,这条路是宽敞光明的,是无数前辈奉献自己为我们探索出来的,我们也必当奉献自己,为以后的路继续领航。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二没错,在影片开始讲诉关于巴黎和会的历史的时候,抬起头粗粗扫了一眼,发现和历史书上的内容惊人的一致,毅然低头睡了一会。
讲诉历史的影片大多都是教科书或者官方说法的无聊重复,比起文字,这些影片有更强的表现力吗?也不见得。
有些更甚者,更是各种胡编乱造。
而当影片镜头切入到这个陈道明演的帅气年轻人时,目光被吸引了。
久闻“两个半外交家”的说法,今倒想看看这个比周恩来在外交方面相对出色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影片中也的确说得不痛不痒,印象较深的是肖克俭等热血青年与其的心理的相同与行为的相异,这大概也是影片除呈现部分历史、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外最大的亮点了吧。
顾维钧,符合外交家的基本条件,不论影片中还是真实的照片中,都是个的的确确的美男子。
若说其是风流才子,也并没有错。
片中仰慕他的洋妞估计就是其魅力的影射吧。
他,文质彬彬、逻辑严密、做事严谨、外交能力一流,在特殊国情下的相对激烈表现体现了其原则性,同时也为其赢得了诸多赞赏。
其成名或者之后一系列政治上的展露头角不得不说与那影片中呈现的动荡的国内环境与在铺着红毯的和会大厅举行的巴黎和会分不开,再次说明了时势造英雄。
而在这里,不禁又想为其报一声不平。
为何五四运动在历史书上的呈现基本都是正面,并其中的青年形象深得人心,而顾维钧此等人才,却有些被历史掩盖的感觉?不禁感叹能够接触到的历史记载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局限,后人也只能读个大概,嚼嚼别人吐下来的残渣,又或是完全被不知出自何处的主流观点所牵着走,或是就这样活着,对此不闻不问,麻木无知。
想起帕斯卡的一句话,“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
”那不追求真理,不热爱真理,在目前这个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安身立命?顾维钧说了,“回首自己的求学时光,如果可在再来一遍,应该牢记努力学习、理解透彻和搞好学生活动。
”说得甚是,但读其《大学生活漫谈》仍是觉得不痛不痒,大概也就是外交家的职业特性吧。
然现在一些人似乎开始觉察、反思、评判我们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网络环境。
从谷歌、facebook、推特说起到百度经典的按照法律无法给予显示,讽刺地说道我们正见证中国第二次闭关锁国。
也有不少的学者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及五四等自由风气,批判大学教育行政化误人子弟。
头发花白、年过半百的前校长站出来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痛斥行政化,士可忍孰不可忍,文人的风骨气节都去哪了?极其滑稽的是,以上内容基本已被和谐。
如若真的要将肖克俭定位为愤青,单纯烘托顾维钧的话,那很多时候很多人连愤青都不是。
他有他的梅,而很多人不仅有一个梅,更有好多甚于梅的顾虑与牵绊。
生活总是喜欢戏弄人,既让个性鲜明的人拥有更强号召力,又让严谨深沉的人更能成为赢家。
一定程度而言,如果不是愤青的推动,将内心的情感以更为夸张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又怎能那么快地推动革命或运动的进行?肖克俭的形象是鲜活的,是跃然纸上的,但最终会被沉静智慧的顾维钧的形象所取代,这大概是历史的偏好,发展潮流的需要吧。
“回祖国去,那里已经在燃烧,那里将是一片热土。
”哪里是祖国?哪里在燃烧?哪里是热土?雾霾笼罩了祖国,煤炭在燃烧,没有热土,但终将又会有热土。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三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影片缓缓拉开了序幕。
时为一战胜利国的中国参与了胜利后为稳定局势、恢复和平而开展的巴黎和会,商讨中国被德国所占的土地问题。
然而在这样一个胜利背景下,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是显得那样无力。
全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在世界面前的无奈,几乎没有话语权。
“弱国无外交”时刻提醒着我们。
本片主角是时任中国驻美公使、全权代表的顾维钧,全片以其视角展开,加以旁白辅助讲述。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诚如旁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真正剪了辫子的中国人”。
他的睿智不屈使我敬佩,但是在中国当时软弱的政府之下,他的智慧却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即使中国那时是战胜国,但是中国政府交给外交代表的依旧是与日本协商不平等协议,而不是挺直腰杆。
记得里面有一位外交官的话让我颇为愤慨,“泱泱大国”,中国几千年来自诩大国强国,一直留着可悲的天朝观念不放。
自以为身段极高,但是骨子里已有了被打压后无法泯灭的奴性。
即使剪了辫子,但依旧有条辫子在心中。
这就是我对当时中国政府最直接的感受。
影片的开始,顾维钧是硬气的,对于强权的折辱,能够站起来迅速反击,被称为是一只老鼠,被很多人所欣赏。
会上的发言触动了很多人,那种气场全开的感觉真的很帅气,可是随着中国政府的一封封电报发来,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对于强权政府屈服了。
中国代表苦苦支撑,却是被政府一次又一次抛弃。
陆征祥从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觉得他是懦弱的,但是后来我改变了我的看法,他更像是一个保守派,不想过分锋芒。
而顾维钧是不同的,他更像是一把火,直截了当,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决心。
中国的代表们都是爱国的,或许并不是都像顾维钧一样敢于站出来,但的确在最后一刻,他们都很硬气,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代表苦苦地寻求着公理,但是没有力量的国家说话自也是没什么分量的,我印象最深的应当数顾维钧的那两行泪,在我看来那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有对于国家政府的失望,对于现状无法挽回的绝望,对于无法完成人民迫切希望的难过。
那真的是一个爱国者最痛苦的时候。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确实是真理,每个国家都是为了利益而站队的,即使有些国家对于中国有所同情,依旧会选择有利于本国的一面,这是世界最无情的法则,却也最适合生存。
影片中一直贯穿着一个组织,联合会。
主席肖克俭一直为中国而奋斗游行着。
在他们拦下顾维钧让他保证不在和约上签字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是很赞成,为什么这帮人不去闹政府,却是抓着受中国政府控制的外交官员不放。
他们最应该找的难道不是政府吗?后来在那熊熊烈火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肖克俭的依然赴死或许对于当时的形式不会有什么改变,却是可以推动国内运动的开展。
那种信仰并不是我们这种在和平年代的人所能拥有和懂得的。
最后,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国内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一团火焰在中华大地上燃烧,我的内心是激动的。
即使不在那个年代,也能感受到那样的热情,对于祖国深深的爱意,是在骨子里永远不会改变的。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四中国现代历史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回顾了这一部精彩的电影;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述说的电影,强烈的带入感,犹如身临其境,那一段黑暗到极致不堪回首的历史,换成新时代的我们谁能承受的起;我似乎置身在这一个时代,看到了懦弱政府、列强压迫下仍不妥协。
在巴黎和会上虽深受嘲讽但仍上台演讲的顾维钧,用笔直的身杆、冷静智慧的头脑、铿锵有力的声音,短暂的发言让整个局势逆转。
虽然结局依旧难以改变;压抑着的愤怒,身处高位却因当时的北洋政府懦弱,也是这一天,1919年5月4日,整个中华民族愤怒了,担负着一个时代希望的先进青年开始反抗,游行示威,哪怕被懦弱的北洋政府为了讨好列强而逮捕,也一直未曾停止;我不会忘记,凡尔赛条约签订仪式上顾维钧那低沉的声音吼出来的对列强的质问及警告“我很愤怒...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这份合约我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沉痛的一天”,说完便转身离去,这一天我们没有签字;为了这一天我们牺牲了多少像肖克俭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在这祖国最黑暗的时刻,将自己燃烧,犹如这破晓的晨曦,照亮这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年该有的勇敢、奉献以及自信,他们背负着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为了这个希望,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们站在各个不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展示着我们国家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们原可以凭借着拥有的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如果没有他们从这一天站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会要在黑暗中彷徨多久,是什么他们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引路灯,是这一腔爱国热血,是这一副永不屈服的铁骨,是这电影里陆总长说的“良心”;如果他们不站起来,这懦弱的北洋政府还要继续懦弱多久,这片土地会被列强瓜分、霸占,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将陷入深渊。
这一百年来,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趴了臣服于美帝的国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大国风采;走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作为青年的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强大的祖国使我们不需要再像一百年前的他们举步维艰,我们依旧是那时青年,延续着这一百年来前辈们的精神,我们分布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